《海上鋼琴師》是由吉賽貝·託納多雷指導的一部優秀影片,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正式上映。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裡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終生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為伴,最終殉船於海底的故事。
電影的開頭,被拋棄在「維吉尼亞號」頭等艙上的一名棄嬰被好心的黑人船工收養,並給他取名為「1900」——一個獨特的名字,暗示了男主與眾不同的人生。1900從小在船上長大,他熟悉這條船上的每個角落,雖然無父無母,但他展現出了在音樂方面的出彩的天賦。年幼的1900無師自通地彈起的一首鋼琴曲震撼了船上的所有人,也由此開啟了他作為海上鋼琴師的一生。
1900在音樂方面的造詣達到了頂峰造極的地步,電影當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片段之一就是他與大海共舞。在風浪極大以至於遊輪隨著海浪四處搖晃的夜晚,1900坐在自由移動的琴椅上傾情彈奏起鋼琴,旁邊坐的是本部影片的敘述人——小號手麥克斯。海面上的狂風暴雨與1900美妙的琴聲、自由的律動,構成了一幅極為和諧的畫面,給麥克斯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1900是世間少有的天才。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奇才,卻從未走下過船。甚至於他深深地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想下船找她時,他也僅僅只是駐足在船上的梯子上,望著船下林立的高樓,眼神中寫滿我們看不懂的憂鬱。
影片的最後,麥克斯得知「維吉尼亞號」要被爆破拆除的消息後趕到船上尋找1900,出人意料的,即使是面臨死亡的威脅,1900仍堅守著自己,始終不肯下船。為什麼寧願泯滅自己的才華、犧牲自己的愛情甚至是奉上生命的代價他仍然堅守在船上,我想,1900早就在電影當中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路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影片中1900憂鬱的眼神就像藍色的海洋一樣,裡面藏著深深的奧秘,使我們想去探究,去思索。這部電影就像是一杯清淳的酒,幾經回味,仍韻味無窮。難以形容看完這部電影的感覺,仿佛指尖流逝了什麼東西怎麼也抓不住一樣,悵然若失的無措感終會使人溼了眼眶。感嘆於1900對自我的堅持,對純真的堅守,他在我們眼前真實地走了一遭,便在我們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或許世俗的力量足夠強大,但使我們最終成為自己的,終究是內心的欲望。
1900排除了各種欲望影響,最終活成了自我,我們豔羨於這種精神的強大,所以可以說1900是我們內心中理想自我的縮影,我們所無能為力、懼怕擔憂的,1900替我們做了,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我喜歡那樣,我應付得來。」我們就這樣注視著1900孤獨憂鬱的靈魂,瀟灑地過完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