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63年時光,守護舌尖上的「老味道」

2021-01-11 澎湃新聞
用63年時光,守護舌尖上的「老味道」

2021-01-10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懂行的「吃貨」都知道

楊浦「一心齋」的牛肉煎包

是不可不嘗的美食

哪怕在整個上海灘

這隻「包」的名氣都是響噹噹的

可你知道嗎,這家店裡

藏著一位清真菜點製作技藝項目的

上海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他就是一心齋的負責人,馬旺林

「這個牛肉煎包的要求非常高,皮子要擀得均勻,肉餡要適中。」

馬旺林介紹說,招牌的牛肉煎包,從麵皮到肉餡兒,多少分量都是固定的,「我們牛肉煎包的配料非常講究。比如牛肉,只用精選的黃牛後腿肉,沒有筋沒有皮,吃到嘴裡沒有雜質,還有鮮美的湯汁溢出來,讓客人回味無窮。分量也從來不變,麵皮一兩二,肉餡一兩四,加起來就是二兩六,扎紮實實的。」

相比剛剛當選的第六批上海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今年78歲的馬旺林更習慣自己的「老身份」,一心齋清真飯店負責人。從業63年來,做清真菜點是他的工作,也早已成為他的生活。他說,每道清真菜點都有各自的配方,三黃雞,醬牛肉,還有店裡最出名的牛肉煎包……加多少水,多少鹽,都不能隨著性子來。

馬旺林的這門手藝,是從爺爺那輩傳下來的。他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爺爺在老家山東開清真飯館,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我爺爺的那個牛肉煎包就是現在這個味道,將近一百年過去了,我都沒忘,就是想把爺爺的味道傳承下來。」

馬旺林15歲時就跟著爺爺和父親一路南下,隨後來到上海的雙陽清真飯店打工。在這裡,他第一次動手做牛肉煎包、鍋貼等點心。從那時起,他接觸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直到現在,馬旺林還記得第一次進廚房時的場景:「那個時候,條件比較艱苦,沒有煤氣,都要生煤球爐,什麼都是手工操作的。一開始我什麼都不會,但做著做著,也就漸漸鍛鍊出來了。」

彼時的馬旺林還是個「毛頭小子」,剛開始在飯店打工的他,也曾覺得非常委屈。「很難為情,看到同學來了我們店,我第一反應就是要逃。」然而等到他真正全身心投入了清真餐飲這份事業時,他才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工作,再也離不開了。

1995年,已經在雙陽清真飯店幹到經理層的馬旺林,被派到一心齋工作。在這裡,他將來自爺爺的這門手藝不斷發揚,並開始帶教新人。店裡的一批老廚師,包括廚師長馮二松,都是他親手帶出來的。轉眼間,曾經200平米、僅售賣點心的一心齋,店面擴張了6倍,菜品包含冷菜、熱菜、點心,一共增加到200多個品種。可無論飯店發展得有多好,馬旺林將手藝傳承下去的初心始終如一。

回想起與牛肉煎包打交道的63年

馬旺林說:

「為什麼叫一心齋,

一心齋就是一輩子只做一個事業,

把這個事情做好,

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楊浦區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攝影:湯順佳

攝像/剪輯:孫培傑

原標題:《用63年時光,守護舌尖上的「老味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西菜社 遇見舊時光
    對於年輕的一代,老上海的印象只有在周旋的黑白電影,吱呀旋轉的老唱片,再或者讓時間定格的老照片中找尋,而這些,都已凝結成再也無法親觸的回憶。雞絲焗面也是經典,作家程乃珊曾寫過一篇名為《天鵝閣與它的雞絲焗面》的文章,文章中寫道:「記得文革前一客雞絲焗面五角,一份奶油蘑菇湯三角五分,如再加一隻冰淇淋球二角五分,那已是十分圓滿的一餐。」「天鵝閣」西餐廳消失後,「天鵝申閣西菜社」一開張,雞絲焗面又出現在餐桌上,濃鬱的芝士裹著義大利麵,加上培根、雞絲,老上海的西餐風情還在繼續。
  • 欣味星宴探索舌尖上的味道美學!
    作為一家誕生於1998年的老企業,欣和多年致力於改變世界廚師的成長,長年累月以專一的態度,至始至終秉承著「味道美學」的理念,欣和集團永遠在探索「自然·飲食·生活·人文」的道路中樂此不疲。每一道菜都擁有靈魂,飽含傳統文化元素,飽含美食藝術文化,我們和欣和一起,相信我們將擁有舌尖上的味蕾革命,擁抱生活中的味道美學,更好地理解美食文化,舌尖藝術,更好地體驗純粹情感,自然生活。
  • 【明水法院】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明水法院】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2020-09-24 14: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味舌尖上的非遺「非遺老味道」新年禮盒在滬發售
    邵萬生的泥螺皇、立豐的特級香腸、三林的碧色醬瓜、沈大成的血糯米八寶飯……一站購齊上海「老味道」年貨,而且比單獨購買還優惠?在今天開幕的上海首屆非遺食品購物節上,讓這一切輕鬆實現。滿溢「海派文化」味的非遺年貨禮盒,讓這個春節「吃好」,還「有範兒」「有面兒」。
  • 豐澤法院精心打造「暖心工程」守護幹警「舌尖上的安全」!
    豐澤法院精心打造「暖心工程」守護幹警「舌尖上的安全」!為解決幹警就餐問題,我院黨組高度重視,堅持以人為本,本著方便幹警生活、提高工作效率、節約開支為原則,精心打造「暖心工程」——「院部食堂」,為全院幹警供應早、中、晚三餐,以實際行動守護幹警「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香港│美食家蔡瀾帶你吃正宗香港老味道!
    想吃到香港本地的正宗老味道照樣須要隨著老法師美食家蔡瀾師長教師的腳步走!
  • 捐贈「老物件」 守護「舊時光」
    捐贈「老物件」 守護「舊時光」 2020-10-31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舌尖》導演點名要拍他的炸豬排,真正的海派味道
    在飛速更迭的新潮裡,只一心想復原那些傳奇西餐廳的經典招牌菜,復原老上海的味道……就這樣做個守住舊時光的「老頑固」,又何嘗不可?德國人烤的豬手太幹?那加一點上海走油蹄髈的靈感,先壓透,後烤香,再炸脆,裡肉便鹹香鮮嫩,外皮鬆脆,肥而不膩。
  • 舌尖上的長沙味道——一盞燈
    大千世界任何東西都在變化,唯獨我們的舌頭,卻能在一碗家鄉菜裡面找到最美好的純真年代。食物,是有這樣的魔力的。講起長沙的口味菜館,可所謂是浮浮沉沉,這些充滿著草根氣息的美食,卻依然令我們魂牽夢掛。如果一定要舉出個例子,長沙口味菜江湖裡的代表非「一盞燈」莫屬。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2020-09-19 0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舌尖上的同濟 櫻花的味道
    (我已經沒有吃相……)挑三揀四手又慢的李女士認為:魚肉鮮嫩,不愛吃菠蘿的我竟只挑蘸醬的菠蘿吃自帶舌尖上的中國BGM的李先生曰:菠蘿在16世紀被引入中國,可是直到19世紀才被擺上餐桌。接近200年的歷史中,神州大地上樂於發明美食的勞動人民為它設計了各種搭配,芝香烤菠蘿、菠蘿滑雞片、酸甜菠蘿排骨,甚至百度到了一道邪魔歪道的菠蘿咕嚕肉,而這些搭配其中最罪惡的莫過於澆上北苑秘制醬的菠蘿魚。咬一口幾乎被燙到的熱度下,隱藏著可以把矜持炸成碎片的美味。菠蘿的清香與魚肉的油脂茄子就是這麼的合拍,油脆的外皮裡包裹著堅韌和柔軟並存的口感,像是用整個下頜來體會的妙齡女郎。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魔都餐廳
    其中「八寶鴨」源自蘇錫幫的「八寶雞」,即不把鴨開膛,而是從翅膀下割開一個口子,由此取出內臟,將鴨子洗淨後再從這個口子裡塞進八寶餡料:糯米、蓮心、筍丁、火腿丁、慄子丁、冬菇丁、肉丁,成菜香味濃鬱、肥嫩香酥,成為老飯店一道馳名中外的看家菜。❤回復關鍵字「舌尖」即可獲取餐廳地址。3.
  • 今年過年就用《老廣的味道3》《舌尖3》下飯了!
    《舌尖上的中國年初二晚21:10在廣東衛視開播,每晚同一時間一路播到年初七!過年期間廣州人就用這兩部片子下飯吧晚飯千萬不要吃得太早免得一看就又餓了!經過一年的拍攝製作,今年春節期間,與廣東人更貼近的美食人文紀錄片《老廣的味道》同樣出到了第三季,比定於年初四播的《舌尖3》還要早兩天播出。▲《老廣的味道》第三季預告片主創團隊介紹,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火爆,覺得作為美食之鄉的廣東,應該有自己的美食紀錄片,於是萌發了拍攝計劃。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上海「米道」
    推薦理由:《舌尖II第二集心傳》本幫菜中提到的雙胞胎孫子掌勺的店。即是上海老飯店。 這家飯店始創於1875年,原名「榮順館」,有「品味源頭上海菜,駐足百年老飯店」之美譽。老飯店烹製菜餚必用鮮活原料,凡規格不符、質量較次的原料一概不用。在烹調手法上,擅長紅燒、生煸、糟、炸、煨、蒸等多種方式,注重刀工、火候,烹製成的菜餚色澤光豔、濃油赤醬、香鮮可口,深受食客歡迎。老飯店的看家菜餚有八寶鴨、扣三絲、紅燒魚、椒鹽排骨、生煸草頭、八寶辣醬等數十種。
  • 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合浦
    [ 大籠籺 ]大籠籺,又叫年(黏)糕,合浦的年糕一般是黃黃的,用糯米做的,一般過年過節的時候吃。、陳皮等香辛料去腥,這些香辛料味道香味不一,如何在去腥的同時,又要把各種香辛料和狗肉的味道互相依存烘託,以達到「神仙企無穩」的狗肉銷魂境界,這就要各家施各法了!
  • 2019流行搭火車去香港跨年,尋找舌尖上的老香港!
    2018年9月,香港高鐵開通,40多城市可以坐高鐵入港啦!深圳到香港只要14分鐘。要跨年了!周圍小夥伴竟然紛紛約了去香港,而且大家都不坐飛機,改成搭火車!搭火車去香港跨年,看維多利亞港的煙火,尋找舌尖上的老香港。這波操作真溜!
  • 舌尖上的安徽
    紅遍大江南北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中國」等詞迅速走紅,不少人也開始點評或懷念起「舌尖上的安徽」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味道:山粉圓子燒肉
    兩情相悅,用在家鄉的山粉圓子和紅燒肉上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兩種美味恩愛纏綿,你儂我儂,水乳交融。說完了山粉圓子,就要說山粉圓子燒肉了!山粉圓子燒肉最大的特色,在於用山粉(紅薯的澱粉)把肉的香味與油膩吸進去了,這樣,山粉圓子和紅燒肉,你好、我好,大家好。肉含山粉香,山粉圓子又著了肉味,紅燒肉不油膩,山粉圓子不粘稠,讓人越吃越想吃,欲罷不能,愈陷愈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旦來了親朋好友,一過節或者紅白大事,山粉圓子燒肉是我們桐城家家戶戶一道壓軸地方特色大菜。
  • 泉州昨晚登上《舌尖上的中國3》,這5家上榜小店你吃過嗎?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非常喜歡路邊的「蒼蠅館子」,用他的話來說:真正的美食就如胎記,只有最親近的人知道它的位置。泉州是一座很老很老的城市,刺桐花開花落,藍天上雲捲雲舒;每一條老街每一條深巷都藏著的美味,如果有機會,你要走,從街頭到街尾,聽聽吆喝聲,吃吃古早味,感受一下這座用美食說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