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紀錄片如何講出文物的人情味

2020-11-17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國家文物局聯合推出「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活動,該活動將用三個月的時間,以新媒體手段和「短視頻+移動直播」的方式,向受眾全方位展現祖國各地的文化遺產風貌、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後的故事,用更加貼近受眾的語態解讀文物,拉近與受眾距離。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到《國家寶藏》《中國的寶藏》,近年來,眾多紀錄片和綜藝節目將視角對準文物,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文物及其背後的歷史故事,讓文物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逐漸走入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視野。

  用趣味性表達方式讓文物走向大眾

  隨著網際網路和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文博紀錄片在深挖作品主題內涵的同時,開始走向大眾,尤其關注年輕受眾的審美和收視習慣,把握網絡環境的傳播特點,注重作品的互動性,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充分把握B站的特性,讓觀眾通過彈幕去分享和傳播他們對該紀錄片的理解,在B站上引發收視熱潮。今年4月23日,讓網友們「獻出膝蓋」的王津、亓昊楠師徒走入百度直播間,利用直播的形式,打破時空界限,為大家獨家還原古鐘錶修復技藝,為大眾解鎖了非遺文化的別樣打開方式。《國家寶藏》將綜藝與文物相結合,讓明星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使得諸多年輕觀眾為其精良的製作水平點讚。

  《如果國寶會說話》一、二季精準選擇渠道,重點發力微博、B站、抖音和地鐵交通等年輕人聚集的平臺和渠道,通過播出前夕一系列刷屏式活動成功圈粉。該片總製片人史巖認為:「第三季繼續了前兩季的風格,但又在內容和技術呈現上取得突破和創新,文物的厚重分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得到表達。」「雖然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會有長長的故事,我們似乎在5分鐘裡很難講足聽夠,但是它們的訴說引發了觀眾濃厚的好奇心和無限的想像力,許多人會藉此機會去尋找更多的史料、材料,幫助自己更完整地去解讀這些文物所傳達的歷史文化符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

  以科普、科創的視角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

  此刻的文物,曾經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件手工器物,凝聚了製作者的設計思考,更融入了時代的情緒與哲思。文物是文化的圖譜,也是歷史的鏡像,如今更成了當下紀錄片創作的源泉。不少文博紀錄片,用科普、科創的視角讓文物活起來,拉近了與青少年的距離。

  每一件文物,都孕育著不同的學科和古人的智慧。《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縱貫魏晉至唐代,橫跨藝術、歷史、科技、考古等多個領域。該片總導演徐歡認為,創作團隊不僅關注人們耳熟能詳的「魏晉風度」「大唐氣象」,還把更多眼光投向包括製造業、工程學、法治建設、對外貿易等方向的文明物證。中英合拍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則邀請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帶領觀眾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每集都從館藏文物珍品切入,探索中華文明的特徵。這些紀錄片以科普的形式,讓青少年了解了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以及文物對當下的精神觀照,更能引導他們關注文物以及文物裡的中國。

  另外,《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以問題驅動,以回復國寶留言為引導,融合基礎學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喚起孩子對中華文明的感官認知;通過古老的文物激發孩子們對知識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他們綜合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次別出心裁的主題教育活動「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開創了文化教育的融合模式,讓國寶在全國青少年的心中「活起來」:「人頭壺為什麼流淚?」北京的孩子模仿人頭壺的凝望,風趣幽默間知道了人頭壺的用途。「跪射俑為什麼跪著還能那麼穩?」廣東的孩子們用二次元的方式畫出了跪射俑背後的三角穩定原理,讓大家秒懂文物描述的經典力學原理。遠在新疆克拉瑪依的孩子們直接將數十件文物串聯在一起,從在何尊上找到「中國」二字時感受到的無比激動和自豪,到辨識甲骨文中尋找自己的姓氏,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從在阿斯塔那陶俑和文書中理解盛唐時期嚴明的律法如何保證絲綢之路的繁盛,到通過AR掃描發現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奧秘,遠在西北邊陲的孩子從文物中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製片人李豔峰說,這種送給青少年一堂課的方式,「通過精準傳播策略的執行,將文化自信、立德樹人、中華文明脈絡這樣宏大的主題以輕鬆化遊戲化的方式送達全國各地,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進了每個孩子心靈深處」。

  歷史與現實呼應引發情感共鳴

  不論是前幾年走紅網絡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還是中英合拍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這些講述國寶故事的紀錄片,展現了國寶所處時代的生活片段,還原中華民族在歷史演變中流傳或失傳的文化傳統,並與現代生活中的歷史痕跡相呼應,讓觀眾從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更大的共鳴。

  《如果國寶會說話》宣傳總統籌張雪梅認為,「這部紀錄片從物證和影像兩個維度去定位整個文物的時代坐標,國寶們成了跨文化、跨時空的信使,體現了文化傳播的美美與共」。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來自18家博物館的25件國寶帶領觀眾「回望唐朝」。如《立獅寶花紋錦》以現代設計師視角解構唐代絲織品工序,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編程」思維詮釋「大唐新樣」;《阿斯塔那俑與文書》,以劇場形式還原了一場發生於唐代的訴訟糾紛……在5分鐘的正片中,文物是獨一無二的主角,特別設計的敘事方法喚醒了它們沉睡千年的心,而這些國寶在講述自己身上承載的工匠情感、歷史厚重和主人寄託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魂,以及文明的傳承。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看來:「《如果國寶會說話》一開始就摒棄嚴肅緊張的臉,以短片之輕負載文物之重。它拒絕宏詞闊論,慷慨激昂,而是回到日常,回到人性,用今日之心觸摸隱藏在文物內部的心跳,回到歷史現場,與李白、杜甫推杯換盞,笑談人生,尋找情感的共振。」

  正如該片出品方負責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召集人莊殿君所說:「講述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故事,讓中華文明的光彩愈發絢麗奪目,這是我們紀錄片人的使命所在。」(記者 牛笛)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
  • 匯集中國頂級文物,這部中英合拍紀錄片火了
    兼具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紀錄片,既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我們探索現代文明的知識寶庫。前不久熱播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呈現了中國頂級文物,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傳統和現代中國的窗口。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這一點從熙華國學堂前段時間轉發的BBC《中國春節》紀錄片大熱(點擊閱讀),獲得數十萬點播就可顯出端倪。相比於父輩們歷經「磨難」、苦大仇深的心理負擔,90後、00後們可以放下包袱,大大方方的擁抱傳統,熱愛中華文化。看來,中國文化的春天要到來了!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最近這些高分紀錄片你看了嗎?歷史和文物類主題片表達愈加年輕化
    看一下近期多類型題材的高分紀錄片會發現,當下的國產紀錄片,大題材越來越柔性、好看,小眾題材也越來越貼近人間煙火。正在播出的《中國》就是口碑不俗的宏大歷史題材紀錄片。2020年的國產紀錄片包羅萬象、佳作迭出。尤其是當代年輕人興趣濃厚的歷史、文物、傳統文化等題材紀錄片不斷增加,彌補了市場供應端的極大缺口。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寒假延期,看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所思所感
    相比較下,更喜歡關於歷史的各類紀錄片。紀錄片可以忽視文字的缺陷,增加圖片的解釋效果,從而更加輕鬆地理解所看到的事物。在延期的寒假中,在百無聊賴的學習中,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倒是一個令人感到輕鬆愉悅的選擇。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對於那些文物修復師們而言,一腳邁進城門的時候,外面的世界便啪地關上了。看完三集紀錄片,故宮文保科技部木器組的屈峰給師太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6年他從中央美院雕塑系碩士畢業,就進了故宮。原本以為故宮裡應該會有超級現代的實驗室,結果來了才知道——就是個滄桑的農家院子啊。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第二個難的,在後期剪輯的時候,怎麼讓完全外行的人看得下去、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看得下去的一部紀錄片?錢的事我不方便說,還是製片人和出品人說合適,我只負責內容。怎麼讓完全外行的人看得下去、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看得下去一部紀錄片?這個蠻難的。其實我自己平時就不怎麼看(非常抱歉,我真不是故意的~),後來想想,我以前做的那些短片好像也不能叫紀錄片,叫短視頻好像更合適,然後每年過年回老家,面對9個表弟9個表妹,也解釋不清楚我的工作,他們也不看。
  • 2018最美的六部文化紀錄片,收藏慢慢看
    25件國寶,25個詼諧有趣的介紹,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如果國寶會說話》跨越八千年,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餘處考古遺址,千餘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
  •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魅力
    原標題:蕭寒: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的魅力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昨日,影片在清華大學首映,總策劃尹鴻、製片人雷建軍、導演蕭寒等亮相。
  • 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記得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一個月的時候,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也超過6萬條。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紀錄片!
    《我在故宮六百年》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再次將大眾的目光引向人文類紀錄片,從文物保護者視角呈現故宮古物修繕的過程和技術。不可否認,近年來,紀錄片的發展勢頭迅猛,並且獲得了非常廣泛的受眾和很高的評價,逐漸成為了一種人們所追捧的電視節目類型。 01你為什麼喜歡看紀錄片?
  • 2018最美的六部文化紀錄片,平均評分9.0,收藏慢慢看
    25件國寶,25個詼諧有趣的介紹,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如果國寶會說話》跨越八千年,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餘處考古遺址,千餘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B站 點擊量近70萬
    二次元及花痴愛好者的聚集地B站,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二者之間怎麼都看不出有相關性,但是偏偏就同框出現了。  這部3集紀錄片,講述的是故宮文物修復師們的故事,導演之一是浙江工業大學的老師蕭寒。此前他在媒體前露面是因為他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喜馬拉雅天梯》。  《我在故宮修文物》於1月7日在央視9套首播,當時並未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