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2021-01-15 創客總部

本文轉自:36氪

文 | 魏武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ItTalks」


滴滴的確就是計程車公司,但它不是高端計程車公司,尤其是快車這個部分。而現在的計程車公司,應該視為低端計程車公司。



在批評這次幾個地方的網絡約租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時,不少評論聲音認為,要保護共享經濟,這個辦法草案與總理提出的發展分享經濟相悖。


比如這樣的看法:把專車服務看成是計程車,用管計程車的方法去管專車,這是倒退。


FT中文網前日刊發一篇《共享經濟光環褪去,獨角獸疲態盡顯》,把滴滴也列為共享經濟模式的公司。


但事實上,這類看法是不怎麼能成立的。因為現在的滴滴,與共享經濟的關係,已然不大。滴滴,其實的的確確是一個「計程車公司」。


滴滴出行主要是這幾個業務:


滴滴出租,到了今天,主要是和地方上計程車公司的合作。供給方是職業計程車司機,這不是共享經濟。


滴滴專車/快車,專車價格較高,快車較為便宜,兩者的差別主要在車型。這一塊是從所謂「共享經濟」起步的,但今天已經越來越職業化。原因後述。


滴滴順風車,這才是標準的分享經濟。然而,沒有證據表明,滴滴順風車是滴滴出行重要的業務板塊。這一塊的份額佔比,應該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當然,滴滴上還有一些探索性業務,比如滴滴巴士,這個屬於枝節,不是滴滴的核心業務。




可能是我視野不夠,我沒有看到在滴滴的專車/快車平臺上,有多少司機屬於兼差賺外快(也就是有本職工作,偶爾拉一些客人),有多少司機屬於專職。


根據個人使用經驗,專職司機並不在少數。


討論意見稿出來後,滴滴聲稱,僅在上海地區,有註冊司機四十萬名,只有一萬名具有上海戶籍。滴滴的意思是,以後能符合條件的在上海地區提供專車/快車服務的,在一萬名之下,還有三十九萬名,都將失去部分甚至是全部收入來源。


這個比例給了我一個啟發,那就是在滴滴平臺上,職業司機恐怕已呈大比例狀態。


無論如何,在上海的非戶籍人口與戶籍人口都不會高達39:1。這種情況只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在上海,非戶籍人士特別喜歡「共享」他們的汽車。這個解釋看著很荒唐。第二個解釋就是,很多非戶籍人士的的確確把這個當成專職工作了。


由此推論,滴滴出行平臺,是由高比例的專職司機提供駕駛服務的平臺。這家公司,就是一種計程車公司,不過,它的經營模式,與傳統計程車公司,有很大的區別。




假設滴滴沒有受到政府的任何管制,它會怎麼做?


可想而知的是,會更大規模更快速地擴展合作司機的隊伍。與傳統計程車公司相比,它的一大優勢就是「輕資產」:在與司機合作的過程中,它並沒有背上沉重的資產折舊負擔。故而它的發展速度,會快很多。


由於汽車成本由司機本人負擔,所以,司機的收入並不會高大哪裡去。滴滴在取得市場的寡頭壟斷地位之後,也不會長期採用高額補貼的方法。對於司機來說,收入可能比計程車司機略高,但不會是什麼月入幾萬的主。


滴滴這種計程車公司,除去它需要一支員工隊伍來完成一些後臺運營目標外,它大部分的勞動力(也就是司機)關係很大一部分是屬於「聯盟」性質,而不是「僱傭」性質。


所以,它是一種新型的計程車汽車公司,它的生產關係,與傳統計程車公司完全不同,我個人的看法是,先進很多。


事實上,大規模的非僱傭制勞動力所組成的公司,並沒有太好的先例(平臺型公司,比如阿里的淘寶天貓和這個有點像,但還是有很大不同。消費者在淘寶某店家購買了商品,ta很清楚不是向淘寶購買,但出行者在滴滴上叫車,ta會認定服務是滴滴提供的)。這裡面要探索的東西很多——比如說,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問題——並不是只有一個什麼計程車管理辦法能一勞永逸的。




但它依然是一種計程車公司,政府把它比照計程車管理,並沒有什麼不妥。


制約滴滴的,主要就是:城市道路容量問題。


對計程車頒發牌照,雖然這裡面有很多貓膩,但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本身並非一項惡政。計程車如果不是持牌經營,城市交通情況會大幅惡化。


在全世界,公共運輸優先發展,這是共識。


美國、日本、香港,計程車價格都十分昂貴。比如大阪機場到大阪市區的計程車價格可以超過上海飛往大阪的機票價格。


如果不是有太急的事,或者太過土豪,一般人都選擇鐵路(新幹線)從機場前往市區。


對計程車要進行遏制式發展,恐怕是城市交通管理者思考的前提。


滴滴既然是一種計程車公司,那麼,它就理所當然地被視為:要遏制發展。


這個徵求意見稿裡各種限制,都是比照計程車來的。


北京上海的計程車管理辦法明文規定計程車司機必須本地戶籍,計程車當然是本地牌照。而廣州並無本地戶籍規定。於是,落到滴滴上,就成了北京上海專車司機必須本地戶籍,而廣州則放開。




但從輿論上看,人們顯然是偏袒滴滴的。


包括Uber,在全球都有不少支持者。


這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需求的事實存在。而這種需求,在Uber、滴滴這類公司出現之前,並沒有得到滿足。這個需求就是:計程車與私家車中的一個GAP(裂縫)。


在中國,這個GAP尤其明顯。


中國的公共運輸,無論是公共汽車還是地鐵,與「舒適」兩個字距離非常遠。計程車本來應該提供舒適服務,但實際上也不能達成。我不得不說一句的是,中國計程車的價格相對來說,略微便宜。尤其是北上廣深杭這種國際性大都市。


所以人們瘋狂購買私家車。當物質條件到達一定程度後,舒適性很重要。但很快,私家車也不能說是「舒適」了。大都市的交通情況惡化,使得開車並不是一件多麼舒心的事。


更何況,私家車投入畢竟較大,很多上班才幾年的年輕人,未必能承擔得起。一些大城市,對私家車也使用搖號或競拍牌照的方式去限制,使得很多人慾購車也不得。


專車就提供了這個空檔的需求。更何況早期專車由於各方的競爭,還有大量的補貼,使得價格似乎也與計程車持平甚至是低廉。


城市交通惡化,對於坐車的人來說,只有一件事需要去做:出門再提早一些。至於在車上,乘客的身份使得ta能幹很多事,包括睡覺、小憩、看看朋友圈聊聊天。


交通惡化,是每個人都需要承擔的,這可以說是一個公共問題。但出行舒適,這個可和自己密切相關。交通惡化所形成的負反饋,是長期的。明天我出門是不是舒適,這是短期速達的反饋。




舒適這兩個字,不僅僅仰仗車的本身硬體(車型),更重要的是車的狀態,司機的服務態度。故而,舒適和服務可評價密切關聯。


評價能起到效果,其機制在於滴滴和司機不是僱傭關係,也就是滴滴在司機和乘客之間,更大程度上是一個裁判的角色。


有不少司機曾經抱怨過滴滴對乘客的偏向,這類抱怨在一些媒體文章上有所體現。


但恐怕這種偏向是合理的,因為服務業天然就應該是偏向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


這就是聯盟性質的企業,和僱傭性質的企業非常大的差別。


滴滴有點類似出行領域中的淘寶店,它的運營人員某種意義上就是淘寶上的店小二,其根本立場在於服務需求者,而不是服務供給者。


具有一定效果的評價體系,是滴滴車感覺上會更舒適的原因,因為司機服務態度會更好,車況會更佳。


滴滴的整套服務,從叫車開始,到送達目的地,包括車行路徑,都是數位化的。這意味著服務可追蹤可回溯。投訴司機繞路,有很強的證據可供驗看,而且滴滴還事先給了你一個參考價格。


至於安全方面,雖然也有零星不安全的事發生,但總體上而言,它未必比本地計程車不安全,應該說更安全才是。




這次各地的討論意見稿,根據地方上情況不同,略有差別。但總體來說,都是把滴滴看成一個「高端計程車公司」。


這對滴滴很不利,這會影響它的「指數型增長」的目標。因為一旦高端,必然市場不大。


出行市場以價格從低到高排列,目前是這樣的:


公共運輸(公車/地鐵)、計程車、專車/快車、租車(無司機)和私家車。


要讓政府放棄公交優先的策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城市優選規劃的。


但滴滴的聯盟模式的確比傳統計程車模式更好,也更有效。規模效應將降低成本,如果滴滴要自己採購車輛的話。


所以,我個人的結論很清楚:


比照計程車進行管理並無不妥,但具體政策制定上,與計程車相比,應更偏向專車/快車服務。


故而,考慮到一些大城市本身對外地牌有林林總總的限行措施,大城市的本地車牌要求是可行的,但戶籍上理應放寬,車型上更應該降低標準。舒適服務和具體車型的關係並不大,1.6L的a級車未必不能提供舒適服務。




總的說來,滴滴的確已經是一家計程車公司,但它的生產關係比傳統計程車公司很先進,聯盟性質的公司組織,規模更容易快速發展,服務體系也會更優化。


滴滴所提供的租車服務,其舒適性與私家車更為接近,加之作為乘客可以省心省力,服務的可追蹤可回溯也對相對可靠安全提供保障,長期來看,的確存在可能抑制私家車購買(主要是家庭第二臺用車),從而減緩交通擁堵。


政府將其視為一種計程車公司進行管理並無太大不妥之處,但要把它限定為「高端計程車公司」,可能就是錯的。


當下的計程車服務太過低端,以它為準繩視滴滴為高端從而去遏制滴滴的發展,但舒適度需求依然存在,只能將大眾導向購買私家車之途,交通狀況長期而言,只會更趨惡化。


額外的話


1,關於滴滴司機的職業化,其實有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公號「博望志」九日刊發過一篇題為「我是網約車司機,這是我的故事」,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滴滴司機的確在職業化,而且,收入並不怎麼高。至少當下,月入上萬,已經離他們遠去了。


2,職業化與平臺合作,並不是共享經濟,這裡面沒有什麼「閒置的東西、時間、精力」與他人分享。


說起來,安利這種直銷公司,可能還有很多直銷員是兼差做的,雖然賣出來的貨是安利的,但兼差直銷員顯然利用了「閒置的時間與精力」,安利可算共享經濟公司?


我以前做過幾年證券經紀,其實有很多證券經紀人都不是證券公司僱傭的,有些客戶也知道這個事,無非就是舉著證券公司牌子,用的是證券公司交易通道、證券公司給你開的戶,實質上不是證券公司員工有啥關係?這算不算分享經濟啊?


3、公號「政見CNPolitics」前日發過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政府不應用計程車思路管理網約車」。講到了憑信商品問題、開放型市場問題、薄弱市場問題,但獨獨沒有講到城市道路問題。如果從城市道路問題這個角度看,汽車運營服務並不是全然的開放型市場。


4、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近日判決稱,Uber和計程車是不同類型的服務,因此可以對兩者採取不同的監管方式。判決裡有一個類比:大部分城鎮要求養犬人辦理犬證,但養貓卻不用辦理貓證。兩種動物之間有所差異。通常而言,寵物犬體型更大、更強壯,比貓更有攻擊性,因此會造成許多人的畏懼。此外,犬只可能咬人,在戶外狂吠,發出噪聲。野貓通常是無害的,許多寵物貓只待在室內。許多犬主,除了同時也在養貓的人以外,都希望養貓也要辦證。不過他們不可能說,政府沒有要求「競爭性」寵物也需要辦證,這剝奪了犬主受憲法保護的財產權,或導致他們受到了違憲的歧視。


我不覺得這個類比是成立的。狗和貓的確不同,狗有攻擊性。但其實有一些狗,一點攻擊性也沒有。一樣要辦證。這一點倒是成立的:寵物狗要外出,但寵物貓大多數隻待在室內。於是問題就來了,網約車待在市內麼?在佔據道路這個問題上,網約車、計程車、私家車,各種車,都是一樣。


一個地方被堵得狠了,就會對私家車也有管制性質。中國人搞搖號拍牌,老外可能就會用這樣的歧視性措施:有些道路,車上只有一名司機不可行駛。


這個類別沒啥好值得喝彩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以美國汽車發達的程度,我的確相信uber上「共享」的可能性比較大。

創客總部北大校友、聯想之星創業聯盟成員企業2013年發起,專注實驗室技術孵化的知識資本孵化器,專業孵化高校院所的前沿技術和技術精英,提供項目孵化、技術轉讓、融資對接和辦公場地等服務,是將科技轉化為資本和投資的開拓者,是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孵化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截止2015年底,創客總部已經孵化了200多個項目,其中100多個項目拿到了共6.1億的融資,平均融資額度513萬,單項最高融資額2200萬美元

如果您掌握技術想要創業

如果您擁有專利想要轉讓

如果您想成為我們業務合伙人

如果您是大企業想找尖端技術

那就趕快來聯繫我們吧!


合作電話:13811571649

合作郵箱:ckzbvip@163.com

工位招租:18513191578

創客總部

相關焦點

  • 詭異的滴滴:源頭竟是英國一家空殼公司,背景太神秘!
    如果是普通企業出這麼大的事,公司早就被查封,責任人早就被控制了。那麼,滴滴公司到底是什麼來頭?有什麼背景?02滴滴一路走到今天,可以說身經百戰。作為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滴滴在2016年下半年合併Uber中國,可算是裡程碑式的「勝利」。
  • 花了1000萬,滴滴成立一家影視公司
    來源:投資界作者 | Lorraine報導 | 投資界PEdaily滴滴跨界進軍影視業?天眼查數據顯示,11月12日,滴滴出行的運營主體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新增了一項對外投資信息,其出資1000萬人民幣成立並全資控股北京粒粒橙傳媒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電視劇製作、音像製品製作、電子出版物製作、電影發行等。
  • 滴滴幕後老闆到底是誰?滴滴的老闆是柳青還是程維?
    滴滴的幕後老闆是誰?大家可能會想到柳青或程維,那麼滴滴的老闆是柳青還是程維?小編給大家揭曉答案吧!滴滴收購優步中國之後,柳青近日公開宣布:「滴滴的目標是全球化,滴滴一定會進軍海外」,儼然一副滴滴出行我說了算的態勢。
  • 螞蟻集團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當前處於輿論風口上的螞蟻集團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到底是不是大家形容的網際網路上的「吸血螞蟥」? 螞蟻金服是從阿里巴巴身體裡生出來的一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依託的是阿里巴巴龐大的網際網路交易數據,不受監管的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網際網路金融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用於金融領域的信貸、保險、理財業務,以獲取巨額利潤。
  • 滴滴關聯公司申請「滴滴自駕」、「小桔租車」、「滴滴貨運」等商標
    來源:網易財經綜合【滴滴關聯公司申請「滴滴自駕」、「小桔租車」、「滴滴貨運」等商標】財聯社12月8日訊,天眼查顯示,近日,北京嘀嘀無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增多條商標申請,商標名稱包括「滴滴自駕」、「小桔租車」、「滴滴貨運
  • 滴滴司機聊天群疑似曝光!多部門約談滴滴!
    仿佛刪了,滴滴就能把生意路上那些壞名聲過濾掉。但,聲明刪了,慘痛的事故終究發生過,亡者的笑貌記憶猶在。最諷刺的是,記者發現,5月24日滴滴出行還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滴滴出行官方微博配圖8月24日,浙江省溫州市女孩乘坐滴滴順風車途中被害,從警方公布的情況看,滴滴公司在此次惡性事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 司機救嬰兒被委屈,滴滴公司撐腰說明了什麼?
    近日,一個東莞的滴滴司機上了微博熱搜,廣東東莞網約車司機艾先生近日接到一張訂單,乘客為一家三口帶著一個嬰兒,上車不久嬰兒突發疾病失去知覺。乘客把目的地更改為醫院。一是滴滴出行已實現行程中全程錄音,而且出事的艾師傅車內安裝了桔視錄像設備,可以進行行程中錄像。在司機、乘客雙方或者警方提起調證流程,可以提供,證明司機師傅清白。二是滴滴已積極向警方提供包括行車記錄儀拍攝的車外錄像及其他證明資料,盡力協助艾師傅還原真相。
  • 滴滴不平則鳴
    6月8日,滴滴App導航欄加入「貨運」業務,正式入局貨運市場。此前滴滴則接連宣布共享單車業務獲得10億美元融資,刷新行業記錄;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取得重要進展,獲得軟銀5億美元融資;另外滴滴還上線了跑腿服務,新開了一家旅行社。滴滴的改變也表現在高管言行上。
  • 滴滴版花唄來了?又做支付又做花唄,滴滴究竟想要幹什麼?
    事實上,該款產品與滴滴在2018年曾小範圍試水的「信用付」有異曲同工之意。2018年6月,滴滴曾聯合金融機構推出一款「先打車,後付款」的消費信貸產品,用戶同樣也需通過認證可獲得相應的打車額度以及專屬優惠,彼時,滴滴的借款方是深圳華強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為6億,用戶需同意深圳華強小貸個人徵信授權書。
  • 滴滴打車車貴近一倍?滴滴出行:計程車乘車費與公司無關
    當晚11時30分,飛機落地後,由於時間太晚,王女士便準備在滴滴APP上叫一輛車,從流亭機場回到位於吳興路6號的家中。王女士稱,自己輸入起始地點後,滴滴APP上自動呈現出了快車、計程車、優享等多個類型車輛的乘車費。滴滴APP上顯示,從流亭機場處打車到吳興路6號最便宜的是計程車,預估價為76元,於是,王女士便從上面打了一輛計程車。
  • 滴滴沒有新聞
    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命中注定,這次把兩位悲劇主角連接在一起的,還是滴滴。 這個明明是幹網際網路打車業務的公司,在悲劇與口水中已經被罵得花了臉,留給我們的記憶裡,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善後和道歉。從成立到現在,滴滴用了六年完成了市場份額 90% 以上的佔有率,消費者用了六年才弄明白,原來比打車方便更重要的,是保命要緊。 關於乘客安全問題,滴滴不是沒有做過改進。在樂清女孩和航空港空姐案發後,滴滴收緊了司機的資質審查,篩除有不良行為記錄的司機。
  • 滴滴的輪迴——順風車的性暗示
    2014年6月的一個晚上,北京上地的一家小餐館裡,高盛直接投資部的柳青代表公司第三次與滴滴創始人程維會談入股事宜。談得並不順利,柳青因此說了一句玩笑話:「不讓我投,我就給你打工吧!」讓她意外的是,對這句玩笑話程維接招了,並開始和她認真討論此事。2014年7月,柳青正式加盟滴滴,出任營運長(COO)一職,負責公司專車新業務、品牌公關、商務合作等工作。
  • 滴滴公司三個舉措,讓全職滴滴司機前景堪憂,請早尋其他出路
    滴滴司機經歷了2012年起初的紅利階段,重要城市滴滴司機享受過了補貼拿到手軟,接單接到筋疲力盡;到2015年滴滴大、中、小城市的全國普及,做的風生水起,司機們洋洋得意;再到現在滴滴司機單量下降,利潤降低到讓人難以接受。滴滴司機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從頂點向低點的飛落過程。
  • 再見,資本的寵兒「滴滴」!
    8月26日凌晨,溫州警方對案件進行通報,警方在接到相關警情後第一時間聯繫滴滴平臺,但滴滴平臺兩次拒絕提供順風車訊息;第三次交涉近90分鐘並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後,平臺才提供了順風車以及滴滴司機的相關信息。為什麼說滴滴有錯?
  • 當滴滴可以發布「通緝令」
    一家左兜裡揣著數據、右兜裡揣著錢的公司能做什麼?答:表現出比警察蜀黍還強烈的,保護你的欲望。5月6日凌晨,21歲的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5月10日,這則新聞被爆出,趕在解釋清楚自己的司機篩選體系起前,當晚,滴滴先po出了一則懸賞公告,把順風車司機的照片、姓名、電話、身份證號清清楚楚地亮了出來,然後懸賞最高100萬,讓大家一起幫忙找線索。
  • 佳萊公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企業?
    究竟佳萊有什麼樣的吸引力讓佳萊人努力跟進,參與進來?佳萊國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集研發、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綜合性跨國公司,其頻譜美體儀把頻譜美體相結合,獨具國家專利。佳萊國際以《弟子規》《了凡四訓》等傳統文化作為企業發展之魂,以仁愛、和諧、包容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並立志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 我怕死,不敢用滴滴打車!
    不可否認,人性之惡,絕非一個打車平臺就能約束,但滴滴在司機人員的審核上,沒有完全履行第三方中介公司應盡的義務。知乎網友@劉京成所述,要成為計程車司機,需通過市道路交通運輸局統一培訓、市公交局籤發治安許可證、籤發通知單等行政審查。反觀滴滴車主的入駐門檻,到底有多低?
  • 「冤大頭」滴滴
    注意這些新聞的評論,都是說計程車司機「沒有職業道德」,說司機「禽獸不如」,而很少有針對計程車制度或者計程車公司的。而滴滴打車比起計程車來說,其實應該是更安全的——邏輯上很容易理解,畢竟你上了哪輛計程車,計程車公司沒有記錄,如果他們真的心懷不軌,殺人拋屍,追查起來一定比追查滴滴司機要難得多。
  • 中國版LinkedIn到底長什麼樣
    到底中國版的LinkedIn到底長什麼樣呢?(1)先來看看LinkedIn一、LinkedIn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菜鳥是倉儲物流配送社會資源的整合與調度、美團外賣一天調度55萬次社會化的外賣配送人員資源、滴滴是社會化計程車和打車人的整合與調度、e代駕是社會化代駕資源的整合與調度。這是純的典型的網際網路業務:聯網整合、大數據、位置地圖/最佳路徑、智能調度匹配。這是有很高的技術門檻的事。
  • 滴滴,你的道歉,我們不接受, 也不原諒!
    請問滴滴客服:你是人,還是機器?倘若失蹤的是你的親友,你是否還能如此從容不迫?!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工作是龐大的公司裡,最不起眼的那個環節,那麼,有人用生命在告訴你:你的工作,人命關天!請你敬業,如果可以,可否還能有那麼一點點生而為人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