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兄是我在一個關於海德格爾哲學討論群(本真生活)中結識的群友,他才思敏捷,知識豐富,言語風趣,為人豪邁。對各哲學學派,包括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儒釋道都有相當造詣,下面分享一篇他近期關於荀子的文章。
01
荀子其人
荀子,戰國末期人。生逢軸心時代的後期,讓荀子有幸全面領略在他之前的各家各派較為成熟的思想學說,他把道、名、墨,尚勢、尚權等思想,以及儒家的子張氏、子夏氏、子遊氏和孟子、子思全都批評了一遍,可以說,言辭簡而下刀準。但是荀子唯獨沒有批評孔子,不但沒有批評,而且將孔子尊為真正懂道的聖人至人。荀子的思想,是戰國末期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個總結。
性惡論是荀子的一大理論創建。堯以降,都是宣說仁心仁德、義先利後。唯有荀子率先說出了人性本惡。當然,荀子的性惡論也不是絕對嶄新的理論創建,因為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秘密心法有這樣一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荀子的性惡論應當是從人心惟危這個地方生發而來。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荀子第一個對這一秘密心法作出了詳細具體的理論展開。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
02
關於荀子的《解蔽》
荀子的另一個光彩奪目的理論創建是解蔽,愚以為這是他以儒家思想為體,不沿襲正面闡發聖人之道的傳統,而別開生面從反面闡發聖人之道是如何被遮蔽的。在荀子看來,聖人之道之所以被遮蔽,是因為除孔子之外的其他諸家夫一害此一而導致的。
在充分體現荀子思想精髓的《解蔽》一文中,他如是說,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此語如曠古絕今的巨響,令人振聾發聵,它不但指出了執矛盾的一方不僅會遮蔽道,而且指出了矛盾雙方和相異之物互相遮蔽而使人迷於道。
為闡明道的遮蔽,荀子採用經史相參的方法,一邊列舉前朝的亂臣賊子、暴君昏王的違道史事,一邊指出這些史事如何與聖賢的教導和《詩經》隱含的光輝思想相違背。其經史相參的方法蔭庇後學甚深。在荀子所處的時代,百家之嘴各說各話,諸子之論各表其見,積極地說,學術空前繁榮,消極地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思想領域的混亂,必然會引發價值觀的衝突、社會矛盾乃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荀子因此要求人們用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執一端,不夫一害此一,不二道。權衡事物的標準在於道。
荀子的認識論屬於可知論。他把人分為知道者和不知道者,知道者與知道者情投意合,以道評判非道,天下治;不知道者與不知道者沆瀣一氣,以非道論道,天下亂。人是如何知道的呢?荀子在《解蔽》中指出,心能知道。心何以知?他說:虛壹而靜。虛,即虛心。他接著如是說,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亦即心有記憶功能,然而不能因為有記憶的知識就說心不能虛心。他又說,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就是說心從來沒有不兼顧的,這就是專心。他同時指出,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心隨時在活動,但卻有所謂的靜。
荀子進一步申說,是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人有記憶,可以儲存知識,但是有一個虛心,不能因為心裡已有的知識妨害接受新的知識。說白了,就是事先不要抱著成見去解讀新知識,去解讀別人說的話,而是虛其心,讓新知識,讓別人說的話先進到自己的心裡來,不能一見到新的事物或一聽到別人說話就馬上做判斷、下結論。
荀子繼續說,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他的意思是,人的心生來就能區別不同的事物;區別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同時了解它們;同時了解它們,也就是彼此兼顧;但是有一個所謂的專心,不讓那一種事物來妨害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
(《解蔽》是荀子著作三十二篇中的第二十一篇)
03
總結與評價
張岱年大師認為儒是正,墨是對儒的反。我認為這個觀點值得商榷。誠然,墨批評儒不事農事,愛分親疏遠近,人分三六九等,厚葬而不節儉,好仁義之理而不注重實踐。但是這樣的反,我認為反的程度和反的全面性都是比不上荀子之反的。荀子之反,反的是對大道聖道的遮蔽,這是一個更高、更宏闊、更為根本的視野。
大道的遮蔽,源於天人相分。這與傳統的天人合一也是相反的。天人相分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出來了,人的獨立精神初現端倪。大天制天用天勘天,乃至後人發展出來的人定勝天統統展示了人自身的偉力,這是天人相分的積極一面。
消極的一面就是,脫離天有好生之德的善以後,人變得充滿欲望,人心變得險惡,亦即人心惟危。因而必須化性起偽。也就是為了轉化人性之惡,人為制定禮法、制度來化人育人,使其達到善。
荀子高度肯定了孔子的道和禮,並將禮法、制度抬高到了最高地位,以二者來平息因養(物質的滿足)和制(官員、老幼、尊卑的等級)超越了標準所引發的人際爭奪和國際戰爭等動亂。此處發出了以法治國的先聲,被荀子門生韓非、李斯所發展。
雖然荀子的思想遭到了從唐代韓愈開始直到宋明諸家之道統的排擠,但是荀子的思想是富有獨創性的,是有說服力的,是值得當代人深入探究的,其博大精深、體撰契神的思想體系蔚然大觀,煌煌巨著不負於聖賢之名。他的許多無上見解,對後來的張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大哉聖矣,荀子不朽。
(荀子雖然著作等身,但因人性本惡的觀點頗為尖銳,所以未能列入儒家四聖之中)
推薦閱讀:
《神奇數學》
《靈性覺醒-未來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