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概覽

2022-01-09 心境818

鄧兄是我在一個關於海德格爾哲學討論群(本真生活)中結識的群友,他才思敏捷,知識豐富,言語風趣,為人豪邁。對各哲學學派,包括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儒釋道都有相當造詣,下面分享一篇他近期關於荀子的文章。

01

荀子其人

荀子,戰國末期人。生逢軸心時代的後期,讓荀子有幸全面領略在他之前的各家各派較為成熟的思想學說,他把道、名、墨,尚勢、尚權等思想,以及儒家的子張氏、子夏氏、子遊氏和孟子、子思全都批評了一遍,可以說,言辭簡而下刀準。但是荀子唯獨沒有批評孔子,不但沒有批評,而且將孔子尊為真正懂道的聖人至人。荀子的思想,是戰國末期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個總結。

性惡論是荀子的一大理論創建。堯以降,都是宣說仁心仁德、義先利後。唯有荀子率先說出了人性本惡。當然,荀子的性惡論也不是絕對嶄新的理論創建,因為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秘密心法有這樣一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荀子的性惡論應當是從人心惟危這個地方生發而來。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荀子第一個對這一秘密心法作出了詳細具體的理論展開。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

02

關於荀子的《解蔽》

荀子的另一個光彩奪目的理論創建是解蔽,愚以為這是他以儒家思想為體,不沿襲正面闡發聖人之道的傳統,而別開生面從反面闡發聖人之道是如何被遮蔽的。在荀子看來,聖人之道之所以被遮蔽,是因為除孔子之外的其他諸家夫一害此一而導致的。

在充分體現荀子思想精髓的《解蔽》一文中,他如是說,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此語如曠古絕今的巨響,令人振聾發聵,它不但指出了執矛盾的一方不僅會遮蔽道,而且指出了矛盾雙方和相異之物互相遮蔽而使人迷於道。

為闡明道的遮蔽,荀子採用經史相參的方法,一邊列舉前朝的亂臣賊子、暴君昏王的違道史事,一邊指出這些史事如何與聖賢的教導和《詩經》隱含的光輝思想相違背。其經史相參的方法蔭庇後學甚深。在荀子所處的時代,百家之嘴各說各話,諸子之論各表其見,積極地說,學術空前繁榮,消極地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思想領域的混亂,必然會引發價值觀的衝突、社會矛盾乃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荀子因此要求人們用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執一端,不夫一害此一,不二道。權衡事物的標準在於道。

荀子的認識論屬於可知論。他把人分為知道者和不知道者,知道者與知道者情投意合,以道評判非道,天下治;不知道者與不知道者沆瀣一氣,以非道論道,天下亂。人是如何知道的呢?荀子在《解蔽》中指出,心能知道。心何以知?他說:虛壹而靜。虛,即虛心。他接著如是說,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亦即心有記憶功能,然而不能因為有記憶的知識就說心不能虛心。他又說,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就是說心從來沒有不兼顧的,這就是專心。他同時指出,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心隨時在活動,但卻有所謂的靜。

荀子進一步申說,是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人有記憶,可以儲存知識,但是有一個虛心,不能因為心裡已有的知識妨害接受新的知識。說白了,就是事先不要抱著成見去解讀新知識,去解讀別人說的話,而是虛其心,讓新知識,讓別人說的話先進到自己的心裡來,不能一見到新的事物或一聽到別人說話就馬上做判斷、下結論。

荀子繼續說,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他的意思是,人的心生來就能區別不同的事物;區別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同時了解它們;同時了解它們,也就是彼此兼顧;但是有一個所謂的專心,不讓那一種事物來妨害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

(《解蔽》是荀子著作三十二篇中的第二十一篇)

03

總結與評價

張岱年大師認為儒是正,墨是對儒的反。我認為這個觀點值得商榷。誠然,墨批評儒不事農事,愛分親疏遠近,人分三六九等,厚葬而不節儉,好仁義之理而不注重實踐。但是這樣的反,我認為反的程度和反的全面性都是比不上荀子之反的。荀子之反,反的是對大道聖道的遮蔽,這是一個更高、更宏闊、更為根本的視野。

大道的遮蔽,源於天人相分。這與傳統的天人合一也是相反的。天人相分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出來了,人的獨立精神初現端倪。大天制天用天勘天,乃至後人發展出來的人定勝天統統展示了人自身的偉力,這是天人相分的積極一面。

消極的一面就是,脫離天有好生之德的善以後,人變得充滿欲望,人心變得險惡,亦即人心惟危。因而必須化性起偽。也就是為了轉化人性之惡,人為制定禮法、制度來化人育人,使其達到善。

荀子高度肯定了孔子的道和禮,並將禮法、制度抬高到了最高地位,以二者來平息因養(物質的滿足)和制(官員、老幼、尊卑的等級)超越了標準所引發的人際爭奪和國際戰爭等動亂。此處發出了以法治國的先聲,被荀子門生韓非、李斯所發展。

雖然荀子的思想遭到了從唐代韓愈開始直到宋明諸家之道統的排擠,但是荀子的思想是富有獨創性的,是有說服力的,是值得當代人深入探究的,其博大精深、體撰契神的思想體系蔚然大觀,煌煌巨著不負於聖賢之名。他的許多無上見解,對後來的張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大哉聖矣,荀子不朽。

(荀子雖然著作等身,但因人性本惡的觀點頗為尖銳,所以未能列入儒家四聖之中)

推薦閱讀:

《神奇數學》

《靈性覺醒-未來的理想世界》

相關焦點

  • 荀子的思想片論
    荀子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範籌,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
  • 荀子的修身思想
    這則並不僅僅取決於人一開始具有的自然本性,而是和人的外部條件及自身習行過程聯繫在一起,後者也就是荀子所說的注錯和習俗,「注錯」就是人的舉止行為,習俗則是外在的環境。人到底能成為什麼樣形態?在荀子看來,外部的環境和人自身的所作所為在這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可以成為像堯或禹這樣的聖人,也可以成為像桀這樣的暴君。
  • 中國史|荀子的思想
    荀子進一步認為,人類社會的貧、病、禍、兇,不是出於什麼天意,而是由人自己來決定的。《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也就是說,「天」的「時」和「地」的「財」是需要「人」的「治」來利用的。他又認為,人的好、惡、喜、怒、哀、樂,是因為「形具而神生」。
  •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8)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楊倞改書名為《荀卿子》,簡稱《荀子》。《荀子》32篇全是偽書,其代表是呂思勉、楊筠如。荀況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最高峰,成為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況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徹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義相術。他說:觀看人們的相貌,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研究人們的思想,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而思想卻受一定方法的支配。
  • 獨樹一幟的荀子思想,學其一點讓你受用終身!
    在荀子的學術思想中,能高孔孟一籌的,首推「天人相分」的天道觀。《荀子·天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直到漢代,大儒董仲舒還高揚「天人感應」的旗幟,且導引為時代文化的主潮。
  • 荀子「天論」中的人學觀-光明日報-光明網
    荀子是戰國末期集儒學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之「天論篇」集中論述了荀子對天的認識。細究文本,「天論篇」之表象在於言天,而其旨歸卻在論人,荀子在天與人對勘的結構中以天論人,闡述了深刻的人學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辯證天人觀。
  • 荀子研究丨以禮治孝與從義從道——荀子孝道觀及其啟示
    以禮治孝與從義從道——荀子孝道觀及其啟示姚海濤(青島理工大學 琴島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6)[摘 要]荀子上承儒家傳統孝道思想而結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惡論孝這種共通情感與情感理性在《荀子》中又是如何表達的?《荀子》的表達之於儒家孝文化以及現代又有何意義?《論語》中的孝共出現19次。《孟子》一書中孝字共29見。通行本《荀子》一書三十二篇,哪些篇目作者為荀子,學界尚存爭議。故在此存而不論。故我們採納學界通行看法,《荀子》一書基本代表了荀子一派儒家的學術思想。
  • 山東蘭陵荀子廟在哪裡 一起了解荀子文化和荀子文化旅遊
    臨沂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歷史名人,荀子雖然不在臨沂出生,但是荀子的墓穴卻在臨沂,山東臨沂蘭陵縣荀子廟也是著名的文化景點,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荀子廟相關內容。   荀子廟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駐地東南1000米,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荀子 ·勸學篇》(節選)
    荀子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他是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著作《荀子》更是廣泛流傳,深刻影響著後世的思想、教育領域,他的學生有韓非、李斯等名人賢士。由於《勸學篇》本身體量頗大(強烈推薦您閱讀全文,文筆、思想深度、邏輯結構都很精妙,如「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的名言就是出自這篇文章),所以今天我為您分享的是《荀子 勸學篇》的節選,位於《勸學篇》的結尾,後世命名這一段為《君子之學以美其身》。顧名思義,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說明君子做學問的目的是用來完善自身(的品格)。
  •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天命觀
    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其對儒家道家的各派思想有所發展和繼承, 既沒有像道家老莊那樣略顯消極的「出世」,也沒有像孔子那樣強行「入世」。荀子對老子與莊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道不離它自己永遠如此的理則,也就是它是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如同孔子的「仁者安仁」,「仁」就是它自己存在的理由。
  • 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荀子是當時的大儒,他特別注重通過「學」來達到理性的清明。荀子仔細考察了人類形成片面性認識的具體原因。他說:「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認識發生之時,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認知偏見的產生。
  • 再看大秦帝國,李斯、韓非的老師荀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荀子認為,政治有三種:王、霸和亂。你們秦國至多能稱霸,不可能實現王道,因為你們不信儒家的政治理念。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此時,正好楚國又有人向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強。夫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國未嘗不榮也。今孫子,天下賢人也,君何辭之?」
  • 【說禮】儒家 荀子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人不僅生來毫無善端,相反,倒是擁有惡端。這一學說看似低估了人類,但卻是教養的哲學。荀子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說:「唯聖人為不求知天。」荀子認為,宇宙的三種勢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職責。當然,他也承認,人除了惡端,還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 楊倞第一位給《荀子》作注之人-焦子棟
    楊倞第一位給《荀子》作注之人楊倞,生卒年月不詳,唐憲宗年間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楊汝士之子,大理評事。著《荀子注》一書,是現今流傳《荀子》的最早注本,《荀子》一書,以難讀著稱,學者多從楊注。為荀學研究史上繼劉向之後的又一位裡程碑式的傑出人物。
  • 【推薦】荀子《性惡》定本全文 | 林桂榛
    將《性惡》以「不善」駁孟子「性善」的立意、修辭、語氣等(第2、11段的直與不直、利不利、善與不善,第9段的無求有、無到有,第4段的惡善皆起自樸資),與《性惡》篇內外反覆申言材性為「樸/樸資/資樸」而本無「善(正理平治)/惡(偏險悖亂)」的論旨、陳說、修辭予以合勘,又與《荀子》整體的「材—性—偽」思想體系、「樸—善—惡」概念邏輯等予以合勘,則荀子《性惡》篇以「性不善」駁「性善」並言材性資樸、善惡人偽的學說真相
  • 荀子四字成語第四季
    出處:《荀子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繁體:與丗偃仰 簡拼:YSYY 注音:ㄩˇ ㄕˋ 一ㄢˇ 一ㄤˇ 常用:生僻 感情:貶義 用法:與世偃仰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結構:偏正式 近義:隨聲附和、與世俯仰 反義:固執己見變心易慮 拼音:biàn xīn yì lǜ 解釋:改變思想;改變打算。 出處:《荀子儒效》:「四海之內,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 湖南和光傳媒電視劇新作《荀子》創作研討會暨籤約儀式在邯鄲舉行
    本次邯鄲之行,和光傳媒與燕趙眾合文化傳媒、荀公酒業集團籤署了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荀子》的創作協議,並邀請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盛和煜老師擔任《荀子》的總編劇。本次協議的籤署,代表著將由和光傳媒創作的一部反應中華大地三千年儒家傳統文化的鴻篇巨作正式啟動。
  • 荀子的真墓有哪些相關記載 臨沂蘭陵縣荀子墓資料介紹
    如同荀子是哪裡人一樣,荀子的真墓也有很多猜測,原因也是荀子一生遊學,漂泊半生,但是根據眾多史料記載,荀子去世的地方再山東臨沂蘭陵無疑,所以荀子的真墓也是在這裡。   荀子墓又稱「蘭陵古墓」、「荀卿墓」,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東南 1.5公裡處,是古代聖人荀卿的墓地。
  • 荀子論道談了些什麼?仁人之兵要有王者之志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思想家,荀子曾經和臨武君一起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用兵的關鍵。但是兩個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比如臨武君就認為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後發先致;這才是用人之術。可是荀子和他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認為只有保證團結人民上下一心,才能夠打贏勝仗。這是為什麼呢?
  •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兩人互相矛盾嗎?
    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並將這個學說發展成了仁政和王道理想。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禮的思想,並發展成了禮法兼治的思想。他們其實是儒家的一體兩面。或者說,孟子是唱紅臉的角色,而荀子,是唱白臉的角色,他們都是儒家人生哲學舞臺上的大師。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從生活經驗中得到啟發,認為人的本心中有善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