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別依賴父母,家長不妨用這3種方法解決

2021-02-08 櫻桃媽媽聊育兒

文丨櫻桃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趙蕊是一個特別聽話的小女孩,無論父母說什麼她都能夠聽進去,很多鄰居都把她當成了自己家孩子學習的榜樣。但是到了晚上的時候小朋友的表現卻讓媽媽感到非常焦慮。

因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她總是需要抱著一個布娃娃才能夠睡著。最開始的時候媽媽並沒有特別在意,但是有一次趙蕊和媽媽沒有辦法在家裡睡覺的時候,卻因為沒有抱著布娃娃大喊大叫,這讓媽媽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其實,這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一、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1.情緒容易爆發

如果一個孩子在和其他人進行相處的時候,稍微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情況總是會大發脾氣,那麼就需要重視起來了。這種情況是由於他們自身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所以他們會試圖通過攻擊其他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

2.經常故意吸引父母注意

很多人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發現他們總是特別調皮,很喜歡做出一些讓大人感到特別生氣的舉動。

其實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由於他們害怕父母不再關注自己,所以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引起他們的注意,也是對於父母是否在意自己的一種試探。

3.特別依賴父母

有不少人發現送孩子去學校讀書的時候總是非常困難的,無論父母怎麼勸說他們也不願意離開,出現了這種情況之後很多父母總是狠心的把孩子丟在了學校裡面。這種情況也讓孩子哭得更加傷心,更是會導致親子關係破裂。當孩子表現的特別依賴父母,這說明他們害怕新環境,缺乏安全感。

二、為什麼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呢?

1.家庭氛圍不和睦

最近一個「孩子走失,父母報警之後由警察尋找回來」的消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而導致孩子離家出走的根本原因就是由於父母經常吵架,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感覺到特別的恐懼,為了擺脫內心的恐懼他們就會選擇離開。如果家庭氛圍不和睦,孩子就會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2.頻繁更換撫養人

現在很多家庭當中由於父母工作比較繁忙的原因所以總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進行照顧,這種方法雖然減輕了父母的壓力,但是卻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

這種錯覺就是父母的不要自己了,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就會讓他們內心感覺到特別的恐懼,從而缺乏安全感。

3.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愛撫動作比較少

有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對孩子做出特別親密的動作是感覺到非常難為情的,但是其實這樣做能夠讓他們感覺到家長對於他們的關愛,從而內心變得更加安定,也覺得自己更加安全。

如果父母帶孩子小的時候就很少做出類似的動作,比如親親孩子,抱抱孩子,那麼就會讓他們對父母感覺到比較陌生和冷漠,內心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對於他們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儘量的幫助孩子營造內心的安全感,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使用正確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家長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1.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那麼我們在家庭當中一定要保持比較和諧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才能夠充滿陽光,他們也能夠感受到溫暖和安全。

2.建立有效的連接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更加有安全感那麼和他們建立連結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在他們小的時候不會說話,但是如果父母能夠經常陪伴他們身邊也能夠讓他們感受得到。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非常受父母的重視,他們內心也會產生安全感。

3.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無論是什麼樣的環境所創造出的安全感,都不如內心強大所產生的安全感更為強大,所以在小的時候要儘量培養他們有強大自信心,比如在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的時候父母可以啟發孩子解決問題,但是不要直接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能夠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大家一定要儘量的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以上的幾種方法對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能夠起到非常不錯的效果,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有哪些經驗呢?歡迎留言分享!

櫻桃媽媽陪你一起育兒,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爸媽們要及時觀察孩子的這幾種表現,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 孩子出現這三種表現,說明缺乏安全感 第一種:經常害怕與人接觸、交流,牴觸陌生環境
  • 缺乏安全感,是病嗎?
    就像缺乏維生素在身體上會有多種表現一樣,現代人不僅僅把焦慮、患得患失、悲觀與缺乏安全感相聯繫,似乎一切的負面行為、情緒和性格都可以用「缺乏安全感」來解釋: 孩子黏父母是缺乏安全感,但和父母不親近也是缺乏安全感; 女性依賴男人被看成是沒有安全感,但遠離男人也是缺乏安全感;
  • 心理學家:愛用這種「姿勢」睡覺的孩子,內心大多缺乏安全感
    而且,孩子總要慢慢學會獨立,但在此之前,家長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即便孩子已經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依賴,也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完全放任自流。案例小妮今年6歲,大概4歲時就開始和父母分床睡了。這類孩子一般在家中比較聽話,也很懂事,家長教育時要注意不要太過壓迫,否則可能會缺乏主見。3)蜷縮一團孩子蜷縮成一團,成年人第一印象就是冷。
  •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步,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三個方面
    可能家長沒有注意到,或者感覺孩子的舉動很平常,並沒有在意,比如: 在家裡非常活潑,但是一換環境就會變得沉默內向;感覺孩子非常依賴自己, 見到陌生人特別害羞,甚至緊張;不願意嘗試新鮮事物,遇到一點挫折就發脾氣, 和小夥伴一言不合就動手等等。
  • 孩子不自信,原因在父母!3歲前孩子的安全感給足了嗎
    其實,有很多媽媽詢問過相同的問題,他們的孩子大多數都存在有這樣的心理依賴行為,  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才會如此的依賴一個自己相信的人,  一旦離開就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家人的注意力。  在很多情況下,  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會造成自身的信心缺乏,從而變得唯唯諾諾、猶豫不決,  做什麼事都認為自己不行。  自信心跟安全感是緊密相關的,有調查顯示:  安全感需要從小培養,75%的人的安全感都在3歲成型,今後長期伴隨孩子成長,影響他的社交能力。
  • 女生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六種提升安全感的方法
    一、女生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哪些1、你對他的承諾從來就沒有實現過,相信在你們當初在一起的時候,肯定會為他立下各種各樣的誓言,可是在你們在一起之後就忘記了這些,慢慢的就會讓他覺著你不愛他了,自然就對你每天就是抱怨,每天就是和你鬧,其實這就是缺乏安全感最好的表現。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獨立的孩子會依靠自己的思維和能力解決,即便是最後無法短時間內通過自己去處理,他們也不會依賴別人,孩子會堅持己見嘗試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孩子可以從中鍛鍊思維的開發能力,孩子會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父母有什麼秘訣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減少對父母的依靠和別人的依賴1、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適當提供一份幫助當孩子處於求助狀態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只是在對自己開戰,並非孩子不會處理,只是想用手段讓家長折服然後幫忙
  • 孩子眼神躲閃,不敢與人對視,離不開這3種心理,家長要積極引導
    一般來說,3到12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時候,對家裡的大人經常是「仰視」「依賴」的態度,他們需要大量的語言、行為和眼神交流,也因為較強的依戀關係,他們還不會特別明顯地出現「眼神遊離」的情況。 孩子不敢與人對視,眼神遊離,多半出於這3種心理 自我保護心理 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
  • 白巖松:父母要學會讓孩子吃這3種苦,心軟的父母教不好孩子
    很多注重教育孩子的家長,在胎兒尚在腹中時就開始關注育兒專家或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希望從中尋點育兒經,好培養自己的兒女,讓孩子能活成他自己希望的模樣,掌握技能,有文化有教養,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01白巖松:父母得放手讓孩子吃這3種苦,過度的保護只會害了孩子
  • 要想孩子獨立有主見,父母別萬事「包辦」,不妨多參考這幾個方法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很多家長都抱怨說,自家的孩子一點都不獨立,不但生活上處處依賴父母,連學習都不想獨立思考,寫作業時遇見一個稍微有一點難度的題,就馬上找爸爸媽媽幫忙解答。
  • 娃這4個表現說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別大意
    寶寶的身體健康一直是父母關心的重點,寶寶稍有些不舒服就會大驚失色。但除了身體上的健康,心靈上的健康也同樣重要。如果家長忙於工作,關愛和陪伴寶寶的時間少,寶寶就會缺乏安全感,這很不利於寶寶心理健康成長。如果你家寶寶出現了以下4個表現,家長就要注意了,說明寶寶缺乏安全感,別大意。
  •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這三招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常見,父母都希望孩子開朗活潑,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去幫助孩子去建立社交,所以最後往往家長自己也搞得力不從心。那麼,當孩子不愛和別人說話,不敢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應該怎麼辦呢?關於這個問題,剛好我在《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中看到過一些寶媽的經驗,下面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書中學習到的方法,給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孩子容易變成「軟柿子」,跟這3種父母有關,看看有你嗎?
    這3種父母容易養出懦弱的孩子 1、太過於強勢的父母 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奇怪,為什麼家長強勢的家庭,孩子都容易成為別人欺負的「軟柿子」呢?其實,如果兩個人的性格都很強勢的話,他們培養的孩子性格往往都比較軟弱。
  • 孩子愛撒嬌?心理專家認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最後朋友拗不過孩子的撒嬌,就妥協了,給孩子買了玩具。在買東西的時候,孩子會用上這招,惹媽媽生氣的時候,她也會用這招,因為她發現,這招對付媽媽的脾氣,是百試不爽。當孩子打破玻璃杯的時候,媽媽生氣了,孩子湊過來,可憐兮兮地說:「媽媽,對不起呀,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要生氣了,我下次會很小心很小心的!」
  • 孩子太「戀物」,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其實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都具有階段性,如果孩子的戀物情節並不嚴重,並沒有嚴重影響到社交,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度擔心,順其自然好了。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賴母親」轉變為「完全獨立」這一過渡期所產生的一種正常行為。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做「過渡性客體」。
  • 家長這3種行為,容易把孩子養成「白眼狼」,將來受苦怪不得別人
    家長的3種行為容易把孩子變成白眼狼1、對待孩子過於嚴厲,甚至會體罰有些父母對於孩子過於嚴厲,孩子做錯事情或者闖了禍,不會耐心地輔導孩子,而是嚴格的批評。孩子被管教地過於嚴厲,這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愛,甚至會怨恨父母。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的時候,可能「父愛缺乏」,家長要引起重視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都是很重要的,但是總有一些父親覺得自己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事業上,覺得家庭由妻子照看就行,但其實這對孩子的傷害還是很大的。如果總是不陪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漸漸地與父親變得生疏起來,甚至開始排斥自己的父親,缺乏父愛陪伴的孩子,長大後多數會有這幾種問題。
  • 這3種睡姿裡藏著孩子的性格,第2種代表情商高,中了就偷樂吧
    些再加上幼兒園老師也反映孩子上課注意力明顯下降,她這才趕緊把孩子領去醫院進行檢查。小紅向醫生說明孩子的情況後,醫生建議她慢慢地和孩子分開睡,因為突然不和父母一起睡覺,孩子會沒有安全感,內心害怕所以才蜷著身子縮成一團。但是孩子睡不好覺,白天精神會萎靡不振,長此以往嚴重影響身心發育。
  • 孩子偷玩手機?三十六計,家長都用過哪些方法?
    家中有孩子的可都深有體會,孩子年齡小,對新鮮事物沒有抵抗力,玩手機沒有限制,還耽誤學業很多家長都束手無措。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有時也未必能把握住分寸,不過是社會條件允許的自律罷了。那麼家長們都用過哪些方法來阻止孩子偷玩手機呢?下面就讓小愛帶家長們來看一看。
  • 孩子4歲又開始吃手了,還越吃越嚴重,家長可以試試這4種辦法
    因而,孩子愛咬指甲這一行為,反映的是其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不良情緒,原因可能是父母對孩子關注不夠,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此外,孩子愛咬指甲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一、受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