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福特曾經說過:愛情是心中的暴君;它使人理智不明,判斷不清;它不聽勸告,徑直朝痴狂的方向奔去。
愛情和自由是不少詩人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艾青也不例外,他有著一顆浪漫到極致的心。
面對愛情,艾青多多少少有些痴狂,他被衝動支配了思想,支配了身體。
為了得到心中所愛,他甚至不惜下跪、跳湖、和原配離婚也要得到愛人的的芳心,即使她是他的學生,也不能阻止他奔向愛情。
艾青1910年出生於浙江金華的一位地主家裡,原名蔣海澄。
他的父親是個有些封建迷信的人,艾青出生後被算命先生算出「剋星」,所以他從小被送到本村的一位窮苦農婦家寄養。
這位窮苦農婦就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角,大葉荷。
大葉荷對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視如己出,給予了他源源不斷的溫暖,甚至有時候對待艾青比自己的孩子還要好。
所以當艾青五歲時被領回家中之後,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落差,家裡人把他當成外人,說他是倒黴的「掃把星」。
親生父母還沒養母對他好,給艾青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造就了艾青極度缺愛的性格,所以他在追求自己愛的同時,顯得有些極端,因為害怕失去自己的愛人,所以寧願親手為她鑄造牢籠。
其實艾青在遇到張月琴之前,25歲時就已聽從父母之命,娶了一個沒讀過書的鄉下表妹。
在父母看來這是「親上加親」,可這在艾青眼裡,卻是一段沒有意義的包辦婚姻。
他不愛張竹茹,可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張月琴是一個熱愛讀書姑娘,這也許是艾青追求她的原因,兩個都是讀書人,能產生共鳴。她小時候就讀遍了家中的白話文藏書、也會背誦大量的古詩詞。
一身才氣的她生的格外漂亮,一雙水汪汪的大眼脈脈含情,淺淺的酒窩釀造的笑容讓人沉醉,用才貌雙全形容她一點也不為過。
在張月琴上初三那年,班裡新來了一位國文老師,瀟灑挺拔,才華橫溢,讀起課文抑揚頓挫,有種打動人心的力量,很有魅力。
他就是剛從法國留學回來的詩人,蔣海澄。
艾青對待學生十分的親近,不像一些老教師一樣刻板,和很多學生打成一片。張月琴十分喜愛這位風趣幽默的老師,不過這種喜愛是一種敬仰。
那天正巧張月琴在操場上跟同學一起練習自行車,艾青見了也走過來加入了他們。
只見艾青好像很熟練的抓過自行車,準備在同學面前「小露一手」,不料卻沒能掌握好方向,自行車搖晃著就撞向了牆,摔了個人仰馬翻。
艾青狼狽不堪,同學們笑的人仰馬翻,張月琴更是在人群裡笑的花枝亂顫,明媚開朗。
艾青在人群中看向了張月琴,偷偷紅了臉,就是在那一瞬間,他愛上了張月琴。
初中畢業後,張月琴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終止了學業。她開始演起了話劇,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張月琴一直秉持著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不僅參演抗敵話劇,還跟同學一起去陸軍醫院當救護員。正值青春年華的她贏得了頗多人的喜愛。
後來,張月琴改名叫韋嫈。
艾青這時候日子也過得不是很順利,他因被人誣陷,被學校解聘,只好賣文為生,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
他一直沒有忘記張月琴,曾經寫過兩封信跟她敞開心扉,訴相思之情。
不過彼時張月琴年幼,不解風情,她的父親也反對張月琴跟艾青來往,於是他們之間也不了了之。
1939年,韋嫈因為要參演抗戰話劇,陰差陽錯之下來到了艾青所在的城市,可能是冥冥之中兩人的吸引,兩人的住處挨得很近。
韋嫈突然萌生了想要去看望艾青的念頭。
當韋嫈站在艾青面前時,艾青十分的驚喜,曾經青澀懵懂的小女孩,已經成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後來兩人經常一起相約吃飯、散步,無話不談,感情迅速升溫,不過當時韋嫈對艾青的感情還是只有對老師的敬意。
艾青一直在隱藏自己的感情,直到有一天韋嫈告訴他,她要離開這裡報考貴州大學。聽到這裡時艾青開始變得有些難過,他明明欽慕韋嫈很久了,可從來沒有表達過他的心意。
現在一聽韋嫈要走,便突然抓住韋嫈的手開始告白:「我愛你,我在武進女師的時候就已經愛上你了!」
見韋嫈愣住了,艾青急的直接「撲通」一聲跪在了韋嫈面前,懇求的、挽留的話盡數從嘴裡蹦了出來,把韋嫈嚇了一跳,趕忙安撫他的情緒。
正巧散步的地方離湖很近,艾青在湖邊直接開始喊叫,一個儒雅書生的形象全無,眼底裡的儘是瘋狂:「既然你走了,我也不想活了,我跳下去算了!」
說罷便好像真的要跳湖一般往湖裡衝。韋嫈趕忙上前拉住艾青,答應他暫時不走。
自那之後,艾青又恢復了正常;每天清晨艾青殷勤的到韋嫈住的樓下邀她一起散步。
日子久了,連韋嫈的女隊員們都知道韋嫈有這麼個追求者存在,還經常打趣韋嫈讓她快點去找樓下的那個「老黃牛」。
可是分別的日子總會來到,韋嫈所在的演出劇團要去別的外地演出,劇團裡的所有人都會離開,包括韋嫈。
其實當時的韋嫈是想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雖然她十分感動艾青為她所做的一切,可是當時的她也才17歲,某種意義上,艾青還是屬於一廂情願。
艾青悵然若失,看著韋嫈拿著行李漸行漸遠的背影,那麼一瞬間,感性戰勝了理性。
他不想讓日思夜想好幾年的人再次跟他分別,他一個箭步衝上隊員們裝行李的卡車,像個瘋子一樣一件件的從車上扔下韋嫈的行李,強行的把韋嫈留了下來。
隊員臨走時曾安慰韋嫈說明天要來看她,艾青敏感的神經一下子緊繃了起來,害怕韋嫈再次去劇團演出離開他。
他採取了一個很極端的方式——他直接把韋嫈在家裡反鎖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允許韋嫈單獨外出。
這種畸形的佔有欲幾乎糾纏了他們兩人一生。
終於,1939年6月20日,18歲的韋嫈嫁給了29歲的艾青,聽說當時艾青的第一任妻子張竹茹還挺著大肚子,懷中的骨血並沒有留住艾青,他在子嗣與愛情之間,選擇了愛情。
他們開始了甜蜜的婚後生活。韋嫈還很年輕,想去外面追求一下自己的理想,不甘於在家裡做全職的家庭主婦。
她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她一直想要為民族和國家做點貢獻。
當時時局動蕩,艾青和韋嫈產生了分歧。韋嫈想去延安,艾青想去香港。
文:秋葉侃史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