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爸爸媽媽,回家的時候我想吃到這些菜。」
打開微博,搜索「雞胗糊」和「油雜燒肉」,所得到的條目非常少,可見實在是太家常。在美食媒體瘋狂搜刮一切可報導食物的時代裡,也仍然沉默但固執的出現在普通人的餐桌上,普通人的家信裡,沒有躍入大眾眼帘的打算。
現在當然已經沒有家信這件事了,那些私密的食物,都藏在聊天的軟體裡。
這一代人,跟上一代人的共同話題,吃佔了很大一塊。這也無可爭議,在所有人的交際話題裡,吃本來也佔有巨大的體量。
不然兩代人之間說什麼呢?說工作,當然能免則免,說婚姻,那年輕人就會回一句「又來了,不想說。」
談吃的東西,老少鹹宜。
我們在電視劇裡常看見兩個人的對話:「你今天想吃什麼?」「隨便。」
但手機對話,就給家人提供了一種單向度宣洩關心的恰當情景。在這種時候,說「隨便」就有點太冷漠,因為你的簡單回答,往往能收到家人最妥善的回覆,一個寧波朋友只要跟爺爺說:「想吃年糕」,爺爺就會發來一長串的語音:「你想吃哪種做法?」
「最近白蟹還不肥,別吃蟹炒年糕了,還是茭菜炒年糕吧。或者鹹齏肉絲年糕湯?椒鹽塌年糕?年糕飯湯?」
感情跟水一樣,只要說出「我想吃」三個字,就是一個人的心開了個口子,那些久蓄的感情潮水就會傾瀉而下。
有一天,我收到了家裡人寄出的兩盒梅乾菜燒肉,凍得嚴嚴實實,拍照發給我媽說,「我收到了哦。已經放進冰箱了。」
過一會兒回來,發現她打了好多字,說了七八條60秒的語音。
大概內容是她做了三次才有這麼兩盒,第一次做得有點鹹了,第二次味道做得剛剛好,自己還灌了兩瓶自來水放冰箱裡凍好做冰塊,拿到快遞點,快遞說沒有專門的冰袋不讓寄,但是快遞點又沒有寄生鮮用的冰袋,讓她自己去買。
第三次,她網購了冰袋,才成功寄出,等冰袋等了三天,做好的第二盒她只好自己吃了。
這樣的對話,超越了一切時空。就是現代版的「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我們幾千年後讀起來毫無隔閡感,因為家人之間關於吃的對話也就是這個樣子了。除了傾瀉式的關心,他們也在試圖通過食物多了解我們一點。
👆出土的秦朝普通士兵家書
一個每天晚上打遊戲的朋友那天突然說:「我媽知道我戀愛了。太可怕了。因為她說我最近朋友圈定位老發一些我沒去過的館子。」
我說:「這太明顯了,連我都能猜到你戀愛對象是個南方人。你一個山東人,一會兒打聽哪裡有好吃的幹燒鯧魚,一會兒說這家雪菜筍絲好好吃,這不是明擺著嗎?」
食物是人最頑固的習性,能改變一個人習性的,除了基因突變,就只有戀愛了。因為戀愛並不是簡單的你儂我儂,是另一個人攜帶著生活的各種細節而來,讓人偏離原有的故事線索,走向另外一扇窗,看見了其他的世界,其他的食物。
我還給她列舉了她的種種細節變化,她一個從來不愛追劇的人那天突然問我:「玄彬的哪部韓劇最好看?」
還有一天,這個連早餐都點外賣的人居然自己串了菠蘿肉串要去野餐。
被我揭露之後,她乾脆放開了,雖然沒有見過她的秘密戀愛對象,但這段關係的進展,我偶爾也能通過她做的食物來了解。
第一階段是較簡單的芋艿排骨,還是比較能上檯面的菜。
第二階段剛好遇到出蟹的時候,她已經能夠分別出白蟹到底肥不肥——「你看這肉,絲絲分明,就是好的」。
大概三個月之後,她學著做年糕湯飯,第一次燒糊了,後來又做了一次,加土豆、番茄、米飯、青豆、年糕燒熟,再淋豬油(是的,她男朋友送了她一瓶自己煉的豬油)。
又過了一段時間,她把家裡剩下的菜鋪在年糕湯上,加熱完,又是一頓。我當然不能放過這種異鄉美食,只不過我讓她拌進去的剩菜是小炒肉。
她說:「辣的放進去就吃不出來鮮味了。」
「都已經到可以吃剩菜的程度了。」我心裡想。這段單向度傾瀉式的關係也算可以修成成果了。
果然,沒多久,她男朋友向她求婚了。
看完聊一聊
你最近一次跟家裡人聊了什麼食物?
有什麼有趣的細節?
在留言裡跟我們分享吧
悅食Epicure © 2020 版權所有
看餓了嗎?先別著急吃,分享、點讚、在看一鍵三連
微信改版,為了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再加個星標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