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國藩,有「千古第一完人」的美譽!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的曾國藩非常經典的一句座右銘: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順應發生了的事,不去過多擔憂未來的事,心無雜念做好眼前事,不去留戀已經發生的事。
生活本就充滿了不確定,面對成功路上種種未知的考驗,要想成就大事,不能糾結!不能猶豫!每個人都在努力,你糾結一步、猶豫一步,就落後別人一步。
過去發生的事,不管是好的回憶,還是痛苦的回憶,那也只是過去了。不能躺在過去的成績上沾沾自喜,也不能沉浸在痛苦的失敗回憶中,對自己喪失信心。新的一天到來,一切就都是嶄新的開始。
成大事者,不猶豫,不糾結!連眼前的事都做不好,瞻前顧後,擔心未來、顧慮現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曾國藩說過:「久利之地勿往,眾爭之地勿去。」這就是曾國藩認為的二處險地。也是曾國藩的忠告:人到四十,儘量少去這二個地方,小心福氣慢慢消耗。
一、久利之地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長久獲利的事情。
其實是一種「知止」的明智選擇,懂得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懂得見好就收、適可而止,知足常樂——我們要的其實就只是恰到好處的幸福。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還有的時候,一個人受了別人很小的恩惠,一旦熬過去這個坎,就能報答別人。但是別人給的恩情太大的時候,有的人根本還不起這個人情,就覺得反正別人有本事,幫自己是應該的。若別人不再幫他,還會心生怨念。
二、眾爭之地
眾爭之地便也是眾矢之地,漩渦中心,自然也是不會風平浪靜,甚至充滿明槍暗箭。
戰國時期韓國軍事不敵秦國,於是就把秦國的侵佔目標之地上黨,拱手相讓給了趙國。趙國平白無故地得到了這份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正樂顛顛呢,怎料到卻因動了秦國垂涎的蛋糕,惹上了戰火燒身。秦國大兵壓境,發動了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直被秦國滅亡。
曾國藩的成功不是不能復刻的,一定要學會為人處世還有面對人生險境時的智慧。清朝三百年第一名臣,他的為官從政之道,識人用人之法,直到今日接受到追捧。
如果大家對曾國藩感興趣,對中國動蕩的晚清時期感興趣,不妨可以看看《曾國藩全書》這本書,不爭就是最大爭,擺對自己的位置,不爭一時之功,容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學習他的處世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