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破壞力往往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一場災難。所以,身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對於戰爭大都採取謹慎的態度。《孫子兵法》開篇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老子在《道德經》裡面也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孫武和老子對於戰爭的見解是深刻的,那麼比之更早成書的《易經》裡面的師卦,對於戰爭是如何看待的呢?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
師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七卦,卦辭是:「師,貞丈人吉,無咎。」師是軍隊;貞是正義之師;丈人是仁義之將。《象》說:「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蓄眾。」上卦是坤為地,下卦是坎為水,地能融水,暗含寓兵於民之意。卦體中九二一陽而統眾陰,象徵仁義之將;六五柔而居中正應九二,此乃是仁義之君能任用將領,指揮民眾,所以稱為師。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對於仁義之君來說,即使用兵也一定要順應天人,誅暴伐殘。一定要選擇老成持重的人為將,不邀功名,仁者之心,這樣的人為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保國護民。
《彖》說:「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這是說兵卒合起來成眾,就是師。仁義之師,順應時勢,符合民意,名正言順,自然是無往而不勝。
師卦初六的爻辭是:「師出以律,否臧兇。」《象》說:「師出以律,失律兇也。」這是說出師必須紀律嚴明,才能保證勝利。雖有紀律要求,但不能嚴格執行,同樣會失敗的。
嶽飛抗金是大家廣為熟知的故事。嶽飛率領的「嶽家軍」之所以節節取勝、令金兵聞風喪膽,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紀律嚴明,作戰勇猛。嶽飛治軍嚴明,軍隊每次安營紮寨後,就命令士兵穿著重重的鎧甲,從坡上跳下戰壕進行訓練。他的兒子嶽雲有一次練習時戰馬失蹄,嶽飛大怒,便拿鞭子抽打他。有一個士兵從百姓那裡拿了一束麻用來捆餵馬的草,被嶽飛當場斬首。軍隊夜晚宿營時,有熱心的百姓開門讓他們去屋裡休息,士兵沒有敢進屋的。嶽飛軍隊的口號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正是由於嶽飛治軍嚴厲,紀律嚴明,軍隊才能在戰場屢屢得勝,令金兵膽戰心寒,發出了「撼山易,憾嶽家軍難!」的感慨。
師卦的九二爻辭是:「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象》也說:「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九二有剛中之德,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智勇雙全,克敵制勝,不辱君命。君王能夠對他恩禮有加,多次獎賞,可謂雙贏。
戰國時期燕國子之執政三年後國內政局混亂,齊國乘機出兵佔領了燕國,並且擒住了子之,把他剁成肉醬,還把燕王姬噲也給殺了。後來燕昭王姬平即位,立志報仇,他「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很多賢士們爭相投奔燕國,樂毅也從魏國來到燕國,被昭王任命為亞卿。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領燕、趙、魏、韓、秦聯軍,大舉伐齊。雙方在濟水之西發生大戰,齊國軍隊全軍覆沒,樂毅於是指揮大軍深入齊國,齊湣王出逃。樂毅攻入齊國國都臨淄,「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於燕」、「燒其宮室宗廟」。燕昭王親自到濟上慰問軍隊,封樂毅為昌國君。在六個月之內,樂毅攻下了齊國的七十餘座城池。後來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要在齊地稱王,燕昭王就把這個人給殺了,並且再一次賞賜樂毅的妻子以王后的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王子的服飾,並且為樂毅配備了君王才能享用的車駕乘馬,還封樂毅為齊王。昭王的這一舉動讓樂毅大為惶恐,一再表示不敢接受,並寫下辭書,宣誓以死報效燕王,「由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莫敢復有謀者」。
師卦六三爻辭:「師或輿屍,兇。」《象》說「師或輿屍師,大無功也。」這是說六三處位不當,以陰居陽,才弱志剛,既不能審視自己的力量,又在作戰中輕敵冒進,其結果只能是失敗,無功而返。
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宋國派大夫門尹般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用先軫的主意,決定聯合齊、秦對宋國施以援手。當時楚成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決定撤兵,讓令尹子玉離開宋國。並且告誡子玉說:「不要和晉侯(晉文公)軍隊發生衝突,晉侯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終入主晉國,嘗盡了艱難險阻,民之情偽,盡知之矣。《軍志》上說,適可而止,知難而退,有德之人是不可戰勝的,這三句話,說的就是晉侯啊。」子玉不但不聽,還派伯棼向楚王請戰,並且對楚王說:「我不敢說一定能取勝,但我一定能藉助於此來堵住讒言。」楚王聽了很生氣,就削減了他的軍隊,只把西廣、東宮和若敖氏的一百八十輛戰車留給了他。晉國的先軫又離間曹衛和楚國的關係,使得曹衛兩國站到了晉國這一邊,子玉聽聞之後大怒,率軍與晉軍對峙。晉軍退避三舍,以此向楚軍示弱,子玉果然上當。在四月初二這天雙方在城濮進行了決戰。戰前子玉驕傲地說:「今日必無晉矣。」結果,「楚師敗績。」在楚成王的諷刺之下,子玉羞愧難當,在回國路上自殺了。子玉就是典型的才弱志剛者,與晉軍交戰,輕敵冒進,喪師辱國,結局可悲。
師卦的六四爻辭是:「師左次,無咎。」《象》說:「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六四雖然沒有戰勝敵人的能力,但因為處於陰柔正位,卻知道如何保存有生力量,眼見戰事不利則採取堅壁清野、深溝壁壘的戰略來達到自保的目的,雖然不能建功立業,但也沒有喪師辱國的危險,也不失為用兵常法。
大家熟知的長平之戰,廉頗採用的堅守不出和趙括採用的冒險出擊之策,就是對本卦的最好詮釋,在這裡不再贅述。今天給大家說一個宋真宗時期的故事。
在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冬天,遼國的軍隊包圍了遂城。遂城在今天的河北徐水一帶,當時是遼宋邊界的一座小城。面對遼軍的突然進攻,城內根本沒有準備,一時間是人心惶惶。守將楊延朗(楊延昭)立刻召集城裡的青壯年,給他們發兵器鎧甲,登城守衛。遼軍多次發動進攻,形勢越來越危急,楊延朗也是心急如焚。面對寒冷的天氣,突然間他靈機一動。就在當天晚上讓大家用桶裝滿水,然後傾倒在城牆上,等到第二天,整個城牆被一層厚厚的、滑滑的堅固的冰所覆蓋。遼軍一看,只得撤退,楊延朗果斷追擊,繳獲了不少鎧甲。因此而晉升為莫州刺史。面對強敵,楊延朗採用堅守的策略,從而扭轉了不利的局面,不但沒喪師辱國,還取得了小勝。
師卦的六五爻辭是:「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象》也說:「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屍,使不當也。」六五是柔順而處於剛中之位,雖不是好戰的將領,但面對入侵我田舍中的敵人,奮起反擊,就如同郊野有禽類,是可以捕獲的。啟用將領,必須要信任,委之以全權,不能輕易分權。如同用長子帥兵,但又分他的權力給其他子弟,結果必敗。雖說是正義之師,但難逃其弟子用車運送屍體而歸的敗局。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肅宗派遣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王思禮、魯炅、李奐、許叔冀等九個節度使共同討伐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在這次出兵中,肅宗因為害怕郭子儀擁兵自重,沒有委任他為元帥,相反卻派了他信任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行使元帥之職。魚朝恩便藉機作威作福,不但沒起到協調諸軍一致行動的作用,他還從中挾制各個將領,導致指揮混亂,無法形成合力。史思明攻下了魏州後,便率兵救助被圍在相州(安陽)的安慶緒。在相州一戰中,官軍本無鬥志,又由於天氣突變,飛沙走石,60萬唐軍居然敗給了5萬叛軍!平叛大好形勢轉瞬即逝。相州慘敗後,魚朝恩卻在肅宗面前把責任都推給了郭子儀,而肅宗也藉機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肅宗就是在派兵平叛時忘記了「長子帥師」的忠告,想依靠郭子儀平叛,但又不給他實際權力,豈能不敗!
師卦的上六爻辭是:「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象》說:「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上六作為君主之象,戰爭結束之後,天下太平,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對於有功之臣就要加以賞賜,大功封國,小功封邑,但不要用小人參政,這樣才能杜絕以後亂政,做到防患於未然。
周武王克商之後,大封功臣謀士,「封尚父(姜子牙)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于管,封弟叔度於蔡。其他人各自依次受封。」武王心存善念,不想對商紂王的後人趕盡殺絕,於是就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到殷地就職,管理原來的商朝遺民,還派管叔鮮、蔡叔度幫助武庚共同治理殷地,實際上也是去監視武庚。武王去世之後,管叔、蔡叔等就勾結武庚發動叛亂,一度造成了政局不穩、人心惶惶的局面。成王命周公帶兵討伐,兩年之後,周公「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把康叔封於衛、微子封於宋,共同管理商朝的遺民,穩定了東部地區,使得剛剛建立不久的周政權化險為夷。武王當初對兩個弟弟和武庚委以重任,不曾想卻給國家帶來了危險。
兵者,作為國之大事,當權者要慎之又慎,不輕易發動戰爭。一旦戰事不可避免,也應理性對待,尤其是在選拔將領時,一定要選拔「智、信、仁、勇、嚴」者為將,才能確保戰爭的勝利。
參考書目:
1.《易經問卜今譯》 朱熹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年2月第一版 1993年2月第一次印刷 ISBN7-80563-289-8/B·012
2.《宋史嶽飛傳》
3,《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
4.《史記燕召公世家第四》
5.《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三》
6.《資治通鑑》第四卷、第五卷、第二百二十一卷、
7.《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8.《續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宋紀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