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超越的古人智慧——魯班鎖

2020-12-24 騰訊網

點擊"老紅木網"關注我

傳說春秋時代,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製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

魯班鎖亦稱孔明鎖,民間還有「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這種三維的拼插玩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嚙合,十分巧妙。

《中外戲法圖說 鵝幻彙編》中的魯班鎖

三國時期,孔明把魯班的這種發明製成了一種玩具——孔明鎖。原創為木質結構,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孔明鎖類玩具比較多,形狀和內部的構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難裝。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魯班鎖」的核心還是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就像一張紙對摺能夠立的起來,展現了一種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平凡的智慧。

經過後人的改造,又有了許多新型的魯班鎖。

鎖的種類各式各樣,千其百怪。其中以最常見的六根(第一代、第二代或A類,B類)和九根的魯班鎖(第三代或C類)最為著名。

其中,六根的魯班鎖又按照地區、設計理念的不同,在構造上也不同。按照榫形,目前把六根魯班鎖主要分為兩大類:A類和B類。當然,六根魯班鎖的榫形是遠遠不局限於這兩種的。

九根魯班鎖,挑選其中的若干根,可以完成「六合榫」、「七星結」、「八達扣」、「魯班鎖」。九種榫形要同時滿足不同數量實現四種咬合結構,實為不易之事。

魯班鎖結構還用在器具上,比如說針線盒和筷子簍。人們一般將這樣的筷子簍掛在廚房的牆上,放置洗乾淨的筷子。這樣的器具常裝飾著時代氣息很強的圖文。

製作這樣的器具時要用還沒有乾燥的竹子,先用竹子做出魯班鎖結構的架子,再將木板嵌入框架中。竹子乾燥後,器具的結構就會很緊密結實,不能再打開。

魯班鎖製成的筷子簍

當代很多建築設計中由於暗合了魯班鎖榫卯結構意義的內含,不但外表美觀而且結構合理。

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鬥冠)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

今天,魯班鎖有了更加複雜的內部結構,從外形到材料都在不斷改變著,甚至以它特殊的造型方式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

魯班鎖以其古樸的外表,

對稱的形狀,神奇的內部結構,

散發出獨特的吸引人的魅力。

一個古老的玩具,

卻折射出一個民族智慧的傳承。

圖文來自網絡,重在分享,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魯班鎖的智慧,至今無法超越
    魯班鎖亦稱孔明鎖,民間還有「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這種三維的拼插玩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嚙合,十分巧妙。鎖的種類各式各樣,千其百怪。其中以最常見的六根(第一代、第二代或A類,B類)和九根的魯班鎖(第三代或C類)最為著名。魯班鎖古式卡榫一分鐘動態演示結構,看完你就懂了其中,六根的魯班鎖又按照地區、設計理念的不同,在構造上也不同。按照榫形,目前把六根魯班鎖主要分為兩大類:A類和B類。當然,六根魯班鎖的榫形是遠遠不局限於這兩種的。
  • 「魯班鎖」又名八卦鎖、孔明鎖,古人的智慧至今無法超越!
    傳說春秋時代,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製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魯班鎖亦稱孔明鎖,民間還有「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這種三維的拼插玩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嚙合,十分巧妙。
  • 【魯班天工木藝】魯班鎖又名八卦鎖、孔明鎖,古人的智慧至今無法超越
    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魯班鎖亦稱孔明鎖,民間還有「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這種三維的拼插玩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嚙合,十分巧妙。 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就像一張紙對摺能夠立的起來,展現了一種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平凡的智慧。 經過後人的改造,又有了許多新型的魯班鎖。
  • 魯班鎖的製作與組裝【視頻】
    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根據魯班的發明,結合八卦玄學的原理衍伸出了類似的玩具——孔明鎖。魯班鎖的種類各式各樣,千其百怪。其中以最常見的六根(第一代、第二代或A類,B類)和九根的魯班鎖(第三代或C類)最為著名。其中,六根的魯班鎖又按照地區、設計理念的不同,在構造上也不同。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不少人常常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何在幾千年前的古人那樣聰明有智慧呢?比如,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卻能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語裡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 《榫卯與亞振 & 魯班鎖》內有魯班鎖解法視頻
    圖為亞振家具LOGO  亞振將「追求極致、永無止境」的工匠精神定義為亞振的企業精神,更是秉承魯班始祖發明的亙古技藝和畢生造福於人類的偉大思想,在漢文「亞」字中,將燕尾榫卯獨特的文化基因融入其中,成為獨一無二的 「亞振家具」 的圖騰和品牌識別符號,智慧詮釋
  • 在節氣中感受古人智慧與美好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根據太陽規律總結歸納出來的二十四個時間節點,用來記錄時間和指導農耕。二十四節氣還涵蓋了物候、農諺、時令、節日習俗等,一起構成燦爛的節氣文化。
  • 古人的識人智慧,為啥「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真相原來如此
    而在命理以及相人這一塊,可以說祖先的智慧已經超越了時代。經典的比如《周易》以及算命的袁天罡.....可以說這些人和這些著作所總結凝聚出來的思想等已經是為後人所極力認可的。這些智慧高深莫測,尋常人是難以理解的。而古人常說「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 古人的造船智慧——船舵
    但是如果船與水的相對速度為零,即相對靜止時,舵的靈敏度很低,就無法使船轉動起來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舵的國家,舵的發明是我國造船和航海技術方面的重大成就,對世界航海事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於是古人不斷改善舵的形狀和安裝方式,最終發明了真正的舵。早期的舵是斜伸出船尾的,在船後會凸出較多;改良之後舵的形態變為垂直插入水中,舵面和舵柱的聯結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了邊上,這種舵叫做垂直舵。我國古代的帆船結構大多是首尾翹起的,因此正適合安裝垂直舵,後來還會在船尾修建專門的舵樓,用來操縱船舵。
  • 傳承古典智慧工藝 「巧林榫卯積木」即將在上海幼教展首秀
    2020年7月31日- 8月2日,「巧林榫卯積木」即將在第15屆上海國際幼兒教育博覽會進行首次公開展覽,作為中國古典智慧技藝傳承的新秀品牌,將攜帶30年磨一劍的首創新品「巧林榫卯積木」將與大家相見,現誠邀各位小夥伴前來參觀。
  • 古人常說「守身如玉」,為何不是「守身如金」?古人的智慧令人嘆服
    古人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意思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稱之為玉。玉在人手心,人在玉心裡,玉戴久了,成色會越來越油亮,越來越滋潤。可見古人把玉看得和自己的貞操一樣重要,所以,古人才會說「守身如玉」。佩戴她有安全的感覺,可以驅災避邪,古人視玉為神物,是因為玉有靈性,其精光內蘊、純淨潔白、表裡如一、圓融無礙,一直是人類所共修的美德。自古以來,儒家文化便遵守「君子比德如玉」、「君子必佩玉」等傳統觀念。而孟子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當他提出守護貞操的重要性時,人們自然會想到用「玉」來做比喻。
  • 古人智慧: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一)、萬物發展,有據可循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並不是單純的迷信,而是古人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尋找出來規律。《易經》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認為雖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變化莫測,但不論如何都有其內在的規矩。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
  • 全是古人的智慧!
    全是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有人說過:今天有很多科學成就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之上得到的,那麼多的智慧,如此多的古人,肯定有大家不知道的那些智慧結晶,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句話,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這句話叫做「野花進房,家破人亡」,這句話如此嚴重,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一朵「野花」帶來的能有這麼嚴重的下場嗎?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二.
  • 為何一吹就著,看完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為了更方便使用,古人將火摺子裡的紙換成了紅薯藤,用水泡軟後放入酒裡,混雜上棉花、蘆葦等極其易燃的物質塞入竹筒之中,經過改良後的火摺子不僅更耐久了,也更方便保存了,甚至後來還發明了連吹都不用吹的,直接拿出來一擰蓋子就能著的火摺子,簡直就是打火機的前身。
  • 古人言:「有錢能使鬼推磨」,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有人為了金錢,去做出超越底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感慨道: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在古代,「鬼」是邪惡的,是不可能幫人類推磨的。而此句中,竟然能夠通過金錢,就讓「鬼」來幫人類推磨。這句話是對於金錢的諷刺,也是對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現象的不滿。
  • 歷史可以這樣讀,借古人智慧看現實生活
    如何才能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汲取「營養」,借鑑古人的智慧,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昨天下午,東莞資深媒體人、《閒話古今事》的作者李老萬老師走進東莞圖書館市民學堂,為廣大市民送上主題為「歷史可以這樣讀——借古人智慧看現實生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