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靜女夭夭
這兩天看到一則慘無人道的命案,簡直震碎了三觀。1月15日,江西南昌,一位14歲男孩竟然親手要了爺爺的命!要知道,從小到大他是爺爺一手帶大的啊!
原來,男孩痴迷玩手機,做好飯的爺爺一次又一次去喊他吃飯,男孩不為所動。
氣急了的爺爺一把把孫子的手機奪了過去,罵了幾句。
被手機遊戲衝昏頭腦的男孩,突然拿起菜刀砍向了爺爺!
警察來抓他時,他特別鎮定自若,還面露微笑。他的反應輕描淡寫,就好像只是殺死了一隻螻蟻:
「他擋我玩手機,該死!」
這種冷漠不禁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這些年裡,因為手機和親人反目成仇的孩子並非個例:
河北廊坊13歲女孩因為玩手機被母親阻止,打傷母親後離家出走至今未回;
浙江寧波14歲男孩,因媽媽制止自己玩手機而砍傷媽媽.
然而,能讓孩子瞬間失去理智的,真的只是手機嗎?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個原本天真無邪的孩子,淪為毫無人性的殺人犯?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很多毫無人性的殺人犯,都是在生命初期的撫養出了問題。比如,孩子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父愛母愛及父母的陪伴,一旦缺失或失衡,都會在孩子往後的人生中,埋下一個巨大的隱患。」這個14歲的男孩從小就是留守兒童,一直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平日裡,爺爺不僅要照顧他,還要服侍90多歲臥病在床的老母親。
試問,一大把年紀了還在為一家老小操勞的爺爺奶奶,又能帶給孩子什麼?
悲劇的背後,其實是父母的缺席。
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男孩媽媽說,孩子讀初二時,說要買一部手機,理由是學校上網課需要用到。有了手機以後,他們發現孩子常常一個人躲到房間裡玩遊戲,一開始,爸爸也曾強行將手機沒收,但孩子竟然要和他打架。
「最開始,我們和老師還能管一管,到後來學校也不要他了。」
父母也所幸不管了,對男孩放任自流。
本該是父母在身邊管教的年紀,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管教的孩子,就這樣一步步走向深淵。
每次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總有父母表示無能為力。
「我要賺錢養活一家子,哪有那麼多時間管孩子?」
然而,等到孩子教育失敗了,才真正醒悟: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前段時間,湖南省嶽陽市某農村發生的一樁慘案同樣發人深思。
一位12歲的留守男孩把奶奶砍死,爺爺砍傷。
起因是他問奶奶要零花錢,奶奶沒有錢,給了他150塊錢。
他嫌錢少,覺得爺爺奶奶給自己錢花是天經地義,不給,就殺死她!
這個男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平時自己捨不得吃穿,都會儘量滿足他。
就這樣,爺爺奶奶對孫子的寵溺也讓他養成了嬌縱蠻橫的性格。
被寵壞了的孩子,沒有感恩,只有索取,一旦得不到滿足,心中只有怨恨。
案件視頻中,被砍傷的爺爺,眼睜睜地流著淚看著孫子被帶上了警車。
倘若男孩的父母在場,心裡會有怎樣的懊悔呢?
如果把孩子帶在身邊,及時陪伴,嚴加管教,有些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
可惜沒有如果。
董卿說過這麼一段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賺錢,不去管教孩子。
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有多少「冷漠」的父母
就有多少「空心」的孩子
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大人怕麻煩。
男孩的爸爸曾一度認為孩子「沒救了」。
父母的冷漠和忽視,將孩子心裡的愛一點點消耗殆盡,倍感孤獨的孩子,成了「空心人」。
即便爺爺每天辛苦照顧自己,他也不曾懂得感恩。
悲劇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
去年,湖南沅江一名12歲的男孩吳林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被打後心生怨恨,用刀將母親捅死在血泊之中的新聞,看得人頭皮發麻。
而他那句「我殺的不是別人,是我媽」,所彰顯的冷漠更是讓人震撼。
吳林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留守兒童。他曾經在作文裡寫道:「失去的愛太多了」。
幼年時缺乏父母的愛和陪伴,等到媽媽生二胎時才回到家中,突然對他嚴加管教。
而對於已經「空心」的孩子,媽媽管教越嚴,他的心裡就越恨。
於是,慘劇發生了。
就因為媽媽勸阻他抽菸,他拿著菜刀,對著母親瘋狂砍了20多刀,案發現場血流成河,慘不忍睹,手段可謂殘忍至極。
案發後的他,竟然鎮定地將作案菜刀扔進了魚塘,並用已死去的母親手機向班主任簡訊請了假。
弒母后還如此淡定從容,毫無悔意,多讓人毛骨悚然?!
父母長久的忽視,就像一劑毒藥,陪伴的缺失,終將親情反噬。
就像北大心理學者徐凱文說過的那樣:「『空心』的孩子,就像站在一塊極其不穩定、隨時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島上,時時感到恐懼。」
教育孩子不能圖省事,更不能怕麻煩。
對孩子的錯誤及時引導,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時回應。
不要為了一時的輕鬆,而帶給孩子一生的創傷。
孩子教育路上
父母絕對不能缺席
案件發生後,男孩父親懊悔不已——「是我沒有教育好。」
然而,再怎麼懊悔,也已經於事無補。
這個男孩,已經年滿14周歲,最終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教育是有關鍵期的,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這幾年裡,請一定不要缺席。
①及時給孩子立規矩,底線教育要趁早
《養育孩子》一書中提到:
「當你的孩子長大,你能看到你給他的那條底線的約束與他如今擁有的力量和品質之間的關聯。」
身為父母,想讓孩子向陽生長,就必須加強底線教育。
讓孩子們具有規則意識和底線意識,同時,及時給孩子科普法律。
讓孩子明確知道,世界上沒有法外之地,一定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②及時回應孩子,和孩子建立情感連結
把三個孩子培養進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家陳美齡,曾在採訪中提到,孩子問問題時,她絕不會說「等一下」。
哪怕她正在煮菜,孩子來問她「為什麼天是藍色的?」
她都會立即關火,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
「想要孩子成為情感健康的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當孩子的每一份情緒,都能得到理解和重視,孩子就會產生被愛的感覺,進而與父母建立穩固的情感聯結,才成長為一個內心健康的人。
③ 真正的富養,是捨得讓孩子吃苦
俞敏洪老師說過:
「鍛鍊自己的吃苦精神和耐力是每一個人成功的必經之路。相較於舒適環境,艱苦環境對人的好處要大得多。」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雖然身處「艱苦環境」,但卻活得像個「富二代」。
因為有些父母,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之心。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苦。
有個6歲的小男孩,曾經被媽媽帶到工廠去體驗幹活,幹了一會兒就滿頭大汗,那時候他才真正體會到媽媽掙錢不容易,今後要好好學習。
不管家庭貧富,不溺愛,不驕縱,捨得讓孩子吃苦,他們才能懂得珍惜生活的甜,才能經得起風雨。
教育專家林格曾經說過:
「父母在該教育和照顧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陪伴。
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澹。」
沒在孩子最關鍵時刻陪伴和引導,孩子的路就有可能會走偏,會走錯。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不可能重來。
父母不缺位,祖輩不越位。
越是有遠見的父母,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親力親為。
無論何時何地,切記:管教孩子都是父母最大的的責任。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千萬不能完全放手,更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
只有不缺席孩子的成長,才能不遺憾孩子的未來。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點亮【在看】,願我們的孩子,一路都有燈塔。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有書少年
點亮「在看」,科學育兒,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