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原諒我忠貞不渝 |《蒙馬特遺書》創作手記

2021-03-02 酗我

1.

那時這首歌已經寫出來了。

宿羽陽在她的夏日巡演裡已將它唱過一遍。

我始終沒有去讀那本書,對於她口中的「撕裂的愛」也抱著一知半解的意思。據她說,這首歌的最初版本,是在一次我們爭吵後寫出的。我記得在夏天時我們總是爭吵,每一次都吵得撕心裂肺天翻地覆,因此我總在心情平復之後,覺得很對不起我的貓。

女孩子向來是最懂如何刺傷彼此的。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魚死網破玉石俱焚的招數,我極少在男孩子身上看到過。我記得夏天的北京不算太熱,疫情的陰霾遲遲未散,我們就這樣住在陽光明媚的房子裡,日日爭吵,哭得聲嘶力竭,然後就有了這一首歌。

很長的時間裡,我都不願意去讀那本書。

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

那書裡講的亦是兩個女孩之間的愛情,更仔細點說,或是來自一個女生對另一個女生全身心的,幾近卑憫的愛意。《蒙馬特遺書》這首歌的名字取用於此,是因為宿羽陽覺得女性之愛,愛到深處時,難免如此。

愛情,在敏銳的內心之中劃刻下深深的刀跡。

難愛,更難不愛。愛到自亡也行。

這就是《蒙馬特遺書》這首歌的最初,想要表達的。

2.

十月,我住在福建,在某一個夜晚終於去看了這本小書。邱妙津像極了任何一個女性,與其說她在寫書,不如說是在哀求。她文字裡層層疊疊,疊疊層層皆是愛裡那濃得無法流動的情緒。

她哀求,她挽留,她憎恨,她愛得不行了。愛到反覆,愛到離奇,愛到魚骨噎在嗓子裡,滿眼的淚,難言一句。

那本書我花了一個晚上看完,看到後面,覺得很壓抑。過於忠誠,過於匍匐的身姿,將人周身的情感全都埋進心臟裡,再拿鬆開的手,死死攥住這血液的源頭,令人既無法呼吸,眼裡噙著的淚又無法落下來。這文字裡過於濃重與凌亂無序的愛,讓我感受著這樣的壓力。

但就好像是,若我的身前是深海漩渦,我知道漩渦裡的那東西會把我撕碎,但一想到,那同時能給予我這世上所有美好都難以企及的溫柔,我仍舊願意被它撕碎。這樣想來,我突然明白了《蒙馬特遺書》的意思。

製作之前的這個夜晚,我開始著手修改這首歌的歌詞。於是就有了那首先的一句:

請求你成為上帝/憐憫這愛情

我刻意掩飾了自己在愛裡的張皇,試圖以更為克制和精確的詞語去傳達某一種懇求。我想了很久,要如何在十幾個字裡,表達出那愛意的宏大與卑弱呢。

除卻求你成為我的上帝,我別無他法。

我是願意全身心交付的,即便前方是深海漩渦,是雨雪風暴。我是期待著浴血奮戰的那一天的到來的,在許多年裡,我都不知道要如何能夠將這滿胸腔濃稠的愛所表達出來,我們擅長輕描淡寫,擅長彼此拉鋸,但相愛本不是一件這樣的事情。

我更加想沉迷不悟,想舉起屠刀,轉身向愛之處。

想以我脆弱的肉身明智,此生我唯獨皈依於愛情。

你得原諒我,忠貞不渝。

3.

17年底我曾寫過一首詩,那首詩的名字叫做《馴服》。

我想把那首詩放在這篇文章裡。

我早就料到

你會是我人生中的那場風暴

正因為如此

我欣然赴約

我很難告訴你

我窮極一生

都在渴望這場戰爭

我渴望撕咬啃噬

渴望在風雪來臨之時

以我徹底的肉身之力

匍匐於你

因此你必須成為

我道路上的血跡斑駁

成為我結束時面朝的方向

成為我此生

唯一一場廝殺

與死亡

對我來說,愛就是被馴服。

愛就是匍匐,愛就是卑弱。

愛就是對抗,愛就是面向。

愛就是無地自容。

4.

說來有點難為情,但這首歌我自己已經循環播放了一整天了。我很喜歡,宿羽陽也很喜歡,喜歡就好。

我們希望能夠為大家描述真實的女性之愛,它會更敏感,更易碎,更脆弱,也更加堅韌。

可能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在和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做著對抗,因此,我們彼此之間的對抗,才會顯得如此血淚模糊的同時,亦如此浪漫吧。

浪漫,是和理想並駕齊驅的東西。

在我們的世界之中,這一點毋庸置疑。晚安,希望你們也會喜歡這首歌。

掃碼收聽

END.

相關焦點

  • 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
    早在臺灣社會解嚴前道德鬆動期,白先勇就以迂迴曲折的敘事策略,古典編奇故事的手法創作了當代中國文學中第一部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小說一一《孽子》。首度以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立場描寫了邊緣人群的緊張情感衝突,使同性戀問題開始進入了社會精英文化層面的嚴肅話語。在隨之而來的同性戀小說熱潮中,邱妙津、朱天文等人隱去了知識精英的身份烙印,一改以人文關懷為重的創作立場,把關注轉移到真實呈現同性戀悲苦掙扎的情慾世界。
  • 愛與生命的絕對性 |《蒙馬特遺書》
    《蒙馬特遺書》 撰文:王紹培;主播、音頻剪輯:張璇;收聽更多完整版音頻,請掃一掃諮詢後院小管《蒙馬特遺書》:邱妙津的絕對寫作文 | 王紹培 1995年,臺灣留學法國的26歲女子邱妙津在巴黎附近的蒙馬特地區用水果刀刺向自己的胸口。
  • 【藝鳴】 楊涵清 | 在蒙馬特死去的鱷魚
    邱妙津是華語文壇中著名的女同性戀小說作家,她的著作影響臺灣同性戀文學相當深遠,曾獲得第一屆《中央日報》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代表作品有《鬼的狂歡》、《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等。    1990年,邱秒津導演了一部16釐米電影《鬼的狂歡》,改編自她的同名短篇小說。電影講述了一個即將二十歲的男孩,在生日前三天回顧他的過往時光,以此向生命質疑,考量自己是不是要自殺。
  • 推書——蒙馬特遺書 by邱妙津
    是什麼讓眷侶離散,是什麼讓天才自戕,一切盡在蒙馬特遺書,古早的女同文學,天才生命的絕響,女同性戀內心深刻而真實的剖白,其中真情流露,動人肺腑,久思難忘。你燦若星辰 ,我對著我的靈魂起誓,衝破肉身禁錮的深沉的眷戀,是你。我在你處尋找靈魂皈依之所,我無法用言語描繪你的清麗,我難以忘記心田裡愛你的回音,你是夢裡的精靈,你是彼岸的思念,你與我有關。
  • 從《蒙馬特遺書》到《鸛鳥踟躕》:尋找歸屬與認同的孤獨之旅
    關於認同提到《蒙馬特遺書》,就不得不提安哲羅浦洛斯的影片《鸛鳥踟躕》。希臘導演安哲羅浦洛斯是邱妙津生前非常鍾愛的藝術家,她尤其喜歡他所拍攝的作品《鸛鳥踟躕》。我想她之所以如此鍾愛這部影片,除了影片本身的題材、風格、表現手法上的出奇創新之外,更多的是因為影片所表達的內容與她作為一名女同性戀者的處境以及她當下的經歷所帶給她的感受不謀而合。邱妙津內心深處不斷尋找某種身份認同,而這種感受在影片《鸛鳥踟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 你知道嗎?拉拉代指女同,都是因為她
    對,就是一面牆上有三百種語言的「我愛你」的蒙馬特。無法在白天啟齒的話,邱妙津在遺書裡披露無遺。 「女性的情慾和肉體往往是男性描寫的對象;我從沒見過一個女性自己寫自己的情慾與肉體寫到這麼細」, 蔣勳評價道「憑籍多年的閱讀體驗,『年輕人的情慾』這一面,《蒙馬特遺書》實現了某種原創性書寫。」小編特意找了《鱷魚手記》來看,但沒看完。
  • 蒙馬特遺書| 第十七書
    第十七書第一個禮拜,我幾乎還是吃不下。小詠每天都絞盡腦汁親自做菜,或是帶我在館子裡吃不同的食物。每一餐她都注意地看著我,或是她低頭吃飯而以眼角偷瞄我,看我是不是吃得下,看我喜不喜歡。她笑著說:只要你吃得下,要我破產我都給你吃。她不是一個會對我正面說出關心話的人,甚至她說的話都是相反的。
  • 蒙馬特高地:宗教與藝術、香豔與愛情的完美結合
    蒙馬特高地位於巴黎的北部,是巴黎最年輕的一個區。風景秀麗的蜿蜒小徑依山勢而上,神聖的聖心教堂坐落在地勢最高處,小丘廣場總是聚集著許多畫家,還有夜夜笙歌的紅磨坊以及寫滿「我愛你」的巴黎愛牆,無不展現著巴黎的優雅與美麗。
  • 當你們在聊林奕含的同時,我想到了邱妙津
  • 預科班參觀課:蒙馬特之旅回顧
    原來對蒙馬特的了解只有紅磨坊和聖心大教堂,通過這次出行,我覺得蒙馬特是一個富有藝術氣息和優雅的地方。 ——Lili 預科班蒙馬特之旅回顧 這次參觀和因為疫情許久沒見面的Kate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漫步在沒有遊客和小偷的蒙馬特高地,在Kate的帶領下我們穿梭在一個個有故事的地點之間。
  • 巴黎經典景點:蒙馬特徒步半日遊
    導語:巴黎經典景點,蒙馬特徒步半日遊。大家好,我是本文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行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大多數旅人對蒙馬特的印象就是紅磨坊跟聖心堂,最常見的蒙馬特遊覽路線就是由紅磨坊漫步到聖心堂,在小丘廣場晃晃就打道回府,頂多再去一下達利美術館,這也是我第一次蒙馬特的路線。
  • 蒙馬特的玫瑰屋之夢 — 鬱特裡羅
    蒙馬特頹廢、開放又自由的氣氛,漸漸成為了那些喜愛過波西米亞式生活的畫家、詩人及作家的天堂。他們當中包括了法國畫家鬱特裡羅(Maurice Utrillo 1883-1955)鬱特裡羅自幼便與繼父、母親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 1867-1938)居住在蒙馬特的歌爾鐸街,其後遷居到附近的拉伯瓦爾街(2 Rue de L'Abreuvoir,即玫瑰屋咖啡館現址)
  • 【VISION-NIGHT】鬱特裡羅:蒙馬特的鄉愁
    莫裡斯在聖安娜的期間,蘇珊娜幾乎把所有的生命都投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去。等鬱特裡羅從看護中回來,戒了酒,看起來的確是個正常又漂亮的男孩,只是顯得鬱鬱寡歡。蘇珊娜想了個法子來讓兒子遠離酒精的誘惑,她教鬱特裡羅拿起畫筆,他開始畫畫了。
  • 防賊又防綠,蒙馬特背包給寶寶送溫暖!
    扯了這麼多,其實無非就是想跟大家傳遞一個信:XD Design 蒙馬特背包安全防盜,它能帶給你十足的安全感!你可能會發問:為什麼我需要一個蒙馬特背包?盆友,你希望自己的背包被拉開或者劃開麼?所以你真的需要一個蒙馬特安全背包,因為它防賊防綠還防割!接下來,毒編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蒙馬特安全背包的那些逆天之處。
  • 學習分享 | 預科班參觀課:蒙馬特之旅回顧
    首先看到了這尊胸部被摸到金閃閃的Dailida銅像,是法國知名的女歌手,曾獲得無數的唱片大獎,後於蒙馬特自殺身亡,去世後便葬在蒙馬特墓園而這座銅像便是立在她的故居旁,此廣場也命名為達利達廣場。蒙馬特葡萄園,這裡已有80年的歷史,傳說在16、17世紀時,蒙馬特的居民多以釀製葡萄酒維生,當時整個山丘滿滿的葡萄園,但因為城市開發有段時間葡萄園不在了。
  • 因為是家人,所以我要無條件原諒你嗎?
    櫻桃子和姐姐對爺爺都沒有多少感情,在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後,姐妹倆的表現是這樣的:一聽到我說「爺爺過世了」,姐姐就像蟋蟀一樣跳了起來。她嘴裡嚷嚷著「你騙人」,眼中卻閃著期待與興奮的光芒。我生怕姐姐興奮起來一發不可收拾,於是慎重地警告她:「我先跟你講,爺爺離開時的表情可逗了,嘴巴張得大大的,就像蒙克的那幅《吶喊》一樣。
  •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蒙馬特高地的藝術家群像
    其它創作或改編的主要作品有《女人》、《亂世佳人》、《居裡夫人》、《我最後一次看到巴黎》、《綺夢初豔》等。1919年,他同當時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人之一的富有社會名流琳達·李·託馬斯(Linda Lee Thomas)結婚,之後開始將他的主要精力投入到音樂劇的創作上來。科爾·波特總共創作了23部作品,他創作的黃金時代是從1929年的《五千萬法國人》到1935年的《狂歡節》短短的6年。
  • 隨手拍巴黎蒙馬特高地,這是一個到處都有傳說的地方
    蒙馬特高地之所以是巴黎最年輕的區,因為這裡歸屬於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附近有高大神聖的聖心教堂,畫家聚集的小丘廣場,夜夜笙歌的紅磨坊,寫滿愛情話語的巴黎愛牆。所以,神奇也就從這裡拉開了序幕,整個蒙馬特高地像一個安靜的山間小鎮,有點像摩洛哥的艾西拉,整個小鎮上都有很多精美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