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馬特的玫瑰屋之夢 — 鬱特裡羅

2021-02-11 小窗畫舍

莫裡斯·鬱特裡羅

法國畫家

( 1883 - 1955年 ) 

 

19世紀末,酒香、脂粉味籠罩著整個蒙馬特山頭。

紅磨坊(Mouline Rouge)也相繼在1885年開張,舉凡舞臺上隨著康康舞節拍撩裙踢腿的舞娘,駐唱歌星囁嚅不清的歌聲,煙霧繚繞、五光十色的氣氛,皆風靡了不少年輕的藝術家、作家,他們不分晝夜,把時光消磨在歌舞廳上,同時也用筆桿、調色板、畫筆、喉嚨加上大腿,迸發出一幅幅偉大的傳世作品 。


蒙馬特頹廢、開放又自由的氣氛,漸漸成為了那些喜愛過波西米亞式生活的畫家、詩人及作家的天堂。他們當中包括了法國畫家鬱特裡羅(Maurice Utrillo 1883-1955)鬱特裡羅自幼便與繼父、母親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 1867-1938)居住在蒙馬特的歌爾鐸街,其後遷居到附近的拉伯瓦爾街(2 Rue de L'Abreuvoir,即玫瑰屋咖啡館現址)

Rue de L'Abreuvoir

蘇珊除了受僱為德加、雷諾瓦及洛特雷克作模特兒外,本身也是一位油畫家。鬱特裡羅自小出入酒館,17歲因酗酒而送入療養所戒酒,蘇珊將教導鬱特裡羅繪畫作為轉移他關注的一種治療方法,結果鬱特裡羅卻因此愛上了繪畫,除了臨摹明信片,他幾乎天天背著畫具,在蒙馬特的大街窄巷穿梭遊走,將那些風化剝落的牆壁、古老教堂的風採和灰淺的碎石街道全部搬到他的畫布上。

據說,蘇珊偶爾也會替兒子修改畫稿。鬱特裡羅的畫風逐漸成熟,他最優秀的作品產生於1908-1916年間。在這段被後人稱為「白色時期」的作品中,為了準確地表達街道上一片片褪色白土牆的歲月痕跡,鬱特裡羅大膽地把蛋殼、石膏等不同材料滲入白色原料裡,用真實的色調將那斑駁殘舊的質感生動的描繪出來。
他所繪的《拉勃瓦爾街的玫瑰屋咖啡館》(La Maison Rose de Rue de L'Abreuvoir)於1919年在畫廊以1000法郎賣出,到了1925年,他「白色時期」作品之一的《聖榭範教堂》(ST.Severn Church)售價更飆升至5萬法郎。


La Maison Rose de Rue de L'Abreuvoir


Place des Abbesses, Montmartre 


Impasse Traînée, Montmartre 

蒙馬特山丘過去100多年來雖然與藝術間的關係密切,但因他們的逐漸離去而顯得魅力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絡繹不絕的觀光客。


蒙馬特山風景寫生

曾被詩人波德萊爾描述為「蜿曲的皺摺」的崎嶇碎石山路、長長筆挺的陡斜石板階梯,牆壁上濃密的攀藤植物,隱身於鬱郁豐茂梧桐葉下的小廣場,依然保存著迷人的風採。


玫瑰屋咖啡館

現在,擁有粉紅牆壁、綠色的門和窗框的玫瑰屋咖啡館,是巴黎少數由著名畫家工作室改裝成咖啡屋的名勝之一。在鬱特裡羅的餘蔭下,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的空間,讓後人得以共同追憶這座山丘的璀璨歷史與代代相傳、意味深長的現代神話。


鬱特裡羅最初的老師是他的母親,他未受過正規訓練,開始是師法印象派,明顯地是畢沙羅風格,一開始就描繪巴黎的景色,尤其是畫蒙馬特區。27歲開始所作的畫以白色為主調,稱為「白色時期」。為了生活,他是位多產的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還是屬於他的「白色時期」,他把蒙馬特冷清的街道,描繪在奶白色和牡蠣的白色、暖灰色、橄欖色和藍灰色的微妙的和諧之中,加上濃黑和棕色造成強烈對比,再用赭色和朱紅予以令人驚異的點綴。當人們看到鬱特裡羅創作的一幅幅寧靜、且構圖完美的巴黎街景畫時,世人很難相信它的作者是一個聲名狼藉的酒鬼和人人討厭的傢伙。所以在藝術作品中往往表現出藝術家靈魂的另外一面,這也是一種平衡。

母親瓦拉東筆下的鬱特裡羅


| 更多閱讀 |

點擊圖片跳轉連結

小班授課,為保障大家上課質量

請朋友一定要提前預約喲!

畫舍地址:杭州上城區南山路清波新村6棟19號101

相關焦點

  • 【VISION-NIGHT】鬱特裡羅:蒙馬特的鄉愁
    事實上,鬱特裡羅討厭與人打交道,可蒙馬特全是人,工作室也常有人來來去去,他正好將自己與世界隔開。19歲的鬱特裡羅並沒有真正學過繪畫,他只是不斷的臨摹。前幾個月的畫面顯得粗糙而奇怪,顏色堆積得又厚又亂,但沒多久,從他那些亂糟糟的街景中就顯露出一種可貴的靈氣來。他不斷地在工作室中作畫,繪畫讓他快樂,並在蒙馬特的風景中找到某種平靜。但鬱特裡羅無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他在人際交往上幾乎是個低能兒。
  • 巴黎之子 鬱特裡羅
    現代藝術史上有幾個自學成為大家的「奇蹟」幾乎都發生在法國:年過不惑的海關公務員亨利·盧梭操起畫筆傳奇成名,莫裡斯·鬱特裡羅則把藝術當作一種精神療法而終獲不朽。他常常把蒙馬特冷清的街道描繪在奶白色、暖灰色、橄欖色和藍灰色組成的微妙、和諧的圖畫中,加上濃黑和棕色造成強烈的對比,再用赭色和朱紅予以醒目的點綴。粗糙的筆觸、並不豐富的色彩、略有稚拙感的手法表達出他內心中濃烈虔誠的情感。有評論家認為,鬱特裡羅的作品具有19世紀的藝術之風,因為它們雖毫不張揚卻極具古典、簡樸之美。
  • 鬱特裡羅 | 法國畫壇最傑出的天才畫家之一
    莫裡斯·鬱特裡羅(Maurice Utrillo1883-1955)生於巴黎蒙馬特。
  • 學習分享 | 預科班參觀課:蒙馬特之旅回顧
    首先看到了這尊胸部被摸到金閃閃的Dailida銅像,是法國知名的女歌手,曾獲得無數的唱片大獎,後於蒙馬特自殺身亡,去世後便葬在蒙馬特墓園而這座銅像便是立在她的故居旁,此廣場也命名為達利達廣場。蒙馬特葡萄園,這裡已有80年的歷史,傳說在16、17世紀時,蒙馬特的居民多以釀製葡萄酒維生,當時整個山丘滿滿的葡萄園,但因為城市開發有段時間葡萄園不在了。
  • 預科班參觀課:蒙馬特之旅回顧
    7月15日,預科班的同學們在Kate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18區的蒙馬特進行了參觀課程,這也是解封之後同學們的首次外出參觀課。同學們懷揣著興奮,在老師的講解下實現了一次藝術之旅。現在,不妨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感受......
  • 【art舌頭】酒鬼的鄉愁—莫裡斯•鬱特裡羅(上)
    :「好吧,我是隔壁老王」,才算給了小鬱特裡羅一個正式的名分,但有證據表明,鬱特裡羅與這位西班牙人並無過多相似之處,所以,此舉更像是西班牙老王的慈善之舉,當然,由於成年後的鬱特裡羅功成名就,專好扒人隱私的好事者多了起來,然而令八卦者失望的是,雖然德加、高更、梵谷、畢卡索、勞特累克都曾經是鬱特裡羅母親蘇珊娜的好友,但有資料表明,鬱特裡羅的父親更可能是一位叫波西的酗酒者,並不是藝術家破壞教具所致,無論如何
  • 巴黎經典景點:蒙馬特徒步半日遊
    大多數旅人對蒙馬特的印象就是紅磨坊跟聖心堂,最常見的蒙馬特遊覽路線就是由紅磨坊漫步到聖心堂,在小丘廣場晃晃就打道回府,頂多再去一下達利美術館,這也是我第一次蒙馬特的路線。出發地點是紅磨坊對面的星巴克,這兩棟建築中的大道在過去是蒙馬特跟巴黎市區的分界線,以前蒙馬特是不屬於巴黎的,所以稅負比較便宜、吸引很多藝術家居住,而蒙馬特人也不稱自己是巴黎人,而是蒙馬特人。
  • 愛與生命的絕對性 |《蒙馬特遺書》
    觸摸到絕對之境的人或許不大可能跟那些從來都活在相對之境中的人溝通。
  • 防賊又防綠,蒙馬特背包給寶寶送溫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有著陰謀與算計。講真,要是有個 XD Design 蒙馬特背包,就算真有了奪妻之恨和野種之辱,背上它之後,是不是還有最後的安全感?!扯了這麼多,其實無非就是想跟大家傳遞一個信:XD Design 蒙馬特背包安全防盜,它能帶給你十足的安全感!你可能會發問:為什麼我需要一個蒙馬特背包?盆友,你希望自己的背包被拉開或者劃開麼?
  • 推書——蒙馬特遺書 by邱妙津
    是什麼讓眷侶離散,是什麼讓天才自戕,一切盡在蒙馬特遺書,古早的女同文學,天才生命的絕響,女同性戀內心深刻而真實的剖白,其中真情流露,動人肺腑,久思難忘。我在你處尋找靈魂皈依之所,我無法用言語描繪你的清麗,我難以忘記心田裡愛你的回音,你是夢裡的精靈,你是彼岸的思念,你與我有關。
  • 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
    今生,若有機會再見到你,並不會因為你已如何如何地不屬於我,或是你結婚生子去了,而使我之於你的熱情受到什麼影響,你永遠都是那個我見到她會跪下來吻她全身,欲望她全部的人。沒有的,是程度的問題,程度都及不上你之於我的。這些你都知道嗎?所以是你、就是你,不會再有別人在我身體與靈魂的最深處。儘管你已不要我、不愛我、不屬於我了,但我還是要大聲告訴你,我們所曾經相愛、相屬、相給予,我們彼此所開放的,所曾經達到的靈魂與身體的溝通,是不再有人能取代的。
  • 【藝鳴】 楊涵清 | 在蒙馬特死去的鱷魚
    她叫邱妙津,1995年夏天,她在巴黎蒙馬特用一把水果刀捅入心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時年26歲。在臺灣的女同性戀遭受性別和性取向的雙重壓制,但在這種壓迫下卻有了邱妙津細膩的女同性戀抒情告白,書中刻畫了沉痛且慘烈的女同性戀關係,突出顯示女同性戀之間的愛欲情狂及挫敗失意,打破了傳統以為女同性戀只是純粹浪漫的精神戀愛之刻板印象。」書中的女主角「拉子」(後演化為「拉拉」)與暗喻同性戀群體的「鱷魚」則成了女同性戀群體的專屬稱呼,《鱷魚手記》也成為臺灣同志文學界裡程碑式的作品。
  • 蒙馬特高地:宗教與藝術、香豔與愛情的完美結合
    蒙馬特高地位於巴黎的北部,是巴黎最年輕的一個區。風景秀麗的蜿蜒小徑依山勢而上,神聖的聖心教堂坐落在地勢最高處,小丘廣場總是聚集著許多畫家,還有夜夜笙歌的紅磨坊以及寫滿「我愛你」的巴黎愛牆,無不展現著巴黎的優雅與美麗。
  • 你原諒我忠貞不渝 |《蒙馬特遺書》創作手記
    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那書裡講的亦是兩個女孩之間的愛情,更仔細點說,或是來自一個女生對另一個女生全身心的,幾近卑憫的愛意。《蒙馬特遺書》這首歌的名字取用於此,是因為宿羽陽覺得女性之愛,愛到深處時,難免如此。愛情,在敏銳的內心之中劃刻下深深的刀跡。難愛,更難不愛。愛到自亡也行。這就是《蒙馬特遺書》這首歌的最初,想要表達的。
  • 隨手拍巴黎蒙馬特高地,這是一個到處都有傳說的地方
    蒙馬特高地是來到巴黎以後,感覺到最愜意的一個地方,似乎和巴黎其他的區域的繁忙,雜亂不同,這裡更顯現出一種理所當然的法國情懷,節奏有點慢,生活因為有遊客的點綴顯得很多樣。蒙馬特高地之所以是巴黎最年輕的區,因為這裡歸屬於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附近有高大神聖的聖心教堂,畫家聚集的小丘廣場,夜夜笙歌的紅磨坊,寫滿愛情話語的巴黎愛牆。所以,神奇也就從這裡拉開了序幕,整個蒙馬特高地像一個安靜的山間小鎮,有點像摩洛哥的艾西拉,整個小鎮上都有很多精美塗鴉。
  • 砥礪十年 鑄夢青春「夢想之屋」走進貴州
    近日,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攜手北京青少年基金會、貴州乾通北現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及現代汽車的愛心車友志願者們,共同開啟了第74期現代汽車「夢想之屋」公益活動,合力為貴安新區湖潮鄉機場小學的師生帶去了助學物資,為孩子們的逐夢之路添磚加瓦。
  • 《寶可夢劍盾》孵蛋屋在哪 孵蛋屋地圖位置一覽
    導 讀 寶可夢劍盾孵蛋是寶可夢系列一直以來的傳統玩法,想要得到高質量寶可夢那孵蛋肯定是少不了的,那麼孵蛋屋在哪裡呢
  • ️ 拿著粉筆把蒙馬特風景區當畫室,巴黎這群小孩是否有些奢侈?
    蒙馬特是巴黎18區的一處山丘,也是遠眺整個巴黎的一處絕佳景點。無論對於當地人,還是遊客,來到蒙馬特山地,拾階而上,登高望遠,均是樂事。近日,蒙馬特新增一道道靚麗的人文風景:通往山頂的多處階梯披上「彩妝」。創作者為巴黎18區娛樂中心的孩子們,作畫工具為粉筆。「我們知道,這裡有專門的登高電車,但我們沒有乘坐,就為了踏著這彩色階梯爬上山頂,這兒真是太美了。」
  • 《玫瑰少年夢》正視異性戀霸權主義需要「不同」的勇氣
    事實上,《玫瑰少年夢》中的大多數成年人看起來都像性別角色的執法警察。《玫瑰少年夢》特別小心翼翼地把故事的焦點放在兒童時期。這不是一個關於同性戀或易裝癖的故事,而是一個認為自己是小女孩的小男孩的故事。導演亞蘭·貝利內Alain Berliner認為:《玫瑰少年夢》是一部介於悲喜、夢與真實之間的電影。在電影中,我喜歡混合可能與不可能。帕姆(Pam,電視連續劇的人物,律多維克的偶像)的介入,讓我們進入小孩的想像世界,這也是片中夢幻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