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村的川菜館越開越多,精緻的粗獷的,各有不同各有擁躉。Chinatown的川味軒作為村裡最早的川菜之一(或者沒有之一?),有名氣,但人氣不至於太誇張。
有些四川銀評價說,川味軒有小時候吃席的味道,我沒吃過,但向來老派念舊,川味軒對我的吸引力極大,老到掉渣規規矩矩,就是喜歡。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前段時間著實火了一把,被《GQ》雜誌發表的「美國2017餐飲排行榜」評為Appetizer of the Year。
川味軒做的是簡易版本,少了傳統的牛頭皮牛心牛舌(在多倫多也難進到穩定的貨,偷偷懶個人可以體諒),只有牛肉牛筋牛肚,切得也不工整不夠薄。
但味型是很規矩的小麻小辣,牛肉也按傳統用精瘦肉(而不是更討好的的帶筋牛肉之類),也彈嫩易咬,香菜香氣夠,唯一的漏洞是少了點睛的白芝麻。
蒜泥白肉
同樣並不工整的還有蒜泥白肉,不過我身為各種白肉的終極擁躉,哪怕這碟家常版的蒜泥白肉也喜歡。
其實最傳統的蒜泥白肉應該是熱菜(才最激發生蒜的香味),坊間大多是涼吃,且片肉必須用用鋸刀法,片成後收縮成紫荊花式的裙邊(也沒幾家做到了),但川味軒的蒜泥嚴守規矩,並不真正成「泥」,保留顆粒刺激噴香;
調味同樣老實熟練,哪怕是白肉也絲毫沒有不愉快的腥氣(畢竟加拿大的豬肉腥氣辣麼重)。
蜀府第一肘
大招牌蜀府第一肘有點魚香肘子的意思,但菜單上另有魚香肘子本尊,故這道菜算是川味軒特有的。
一整個豬前肘耙爛軟滑,皮彈肉糯絕對不膩,調味比正經的魚香肘子清淡一點,鹹甜微辣,淡淡的豆瓣兒香氣。
豬腥味處理得依然很乾淨,食客可以自行切成大塊,連皮帶肉大口啖之。
重慶水煮魚
重慶水煮魚其實歷史很短,一般認為是水煮牛肉的子孫。唐人街的餐廳都偷懶,用肉厚無刺的現成的龍利魚柳代替新鮮活魚。
不過好在龍利魚肉鬆軟,切得偏厚,上漿偏厚,過油代替過水,絕不正宗但更過癮,大麻大辣(但還是比標準的口兒輕一點),可以嘗試。
宮保雞丁
心目中最下飯川菜宮保雞丁做得比想像中好很多,芡稍顯厚,掛得很瓷實,但小荔枝口兒(宮保雞丁分荔枝味和鹹鮮味兩派,前者流行於川西平原,後者流行於川東巴山周圍)很正。
店家沒有偷懶用雞胸肉代替,雞腿肉的大小也切得標準,去皮花生米香口脆硬,魚眼蔥丁(大蔥白切的丁,川廚叫「蔥彈子」)用青蔥代替了——讓大蔥愛好者如我有點失落,其他都滿意。
魚香肉絲
心目中下飯第二名的魚香肉絲上來就是一大盆,看一眼就想直接打包……不過味道不錯,勾芡依然偏重,調味依然精彩,傳統的筍絲木耳絲一個不少,也沒有出現胡蘿蔔等等毫無意義的玩意兒(最早的魚香肉絲可是純肉絲);
魚香味算是出來了,泡辣椒香氣不錯;肉絲彈嫩滑爽上漿均勻,粗細算是標準一致,但這回加拿大常見的豬腥味兒有一點了,但還在個人的接受範圍內。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想做好太難,川味軒的少了靈魂——寸把長的蒜苗。麻婆豆腐八字真經「麻、辣、燙、香、酥、嫩、鮮、活」的「活」指的一般是蒜苗直立翠綠,這回自然是沒有了……
不過好在豆腐彈嫩入味不散碎,味道也討喜,但不是太正。我個人會期待更香更麻的花椒麵和更香更醇的豆豉,以及他們家勾芡也偏薄,畢竟麻婆豆腐最講究的要分三次來勾芡。
擔擔麵
第一次看到烏冬做的擔擔麵,可不比第一次看到一大盆南昌拌粉(一大盆南昌拌粉戳此👉三杯雞,粉蒸肉,瓦罐湯…這個被嚴重低估的吃辣嗦粉菜系,多村終於有正宗的了!)的震撼少多少。
何況這也是一大盆,也是看一眼就想打包的那種……其實拋開對擔擔麵的標準不難吃,烏冬煮得偏硬我喜歡。
可能沒辦法說川味軒是多精緻多正宗的川菜,但卻是最近最願意回訪的餐廳之一。
說歪打正著也好,確有底蘊也罷,川味軒的出品意想不到的規矩老派,一口下去絕對很有四川的意思,仔細吃略有差別但都能欣然接受——至少沒有和村裡不少更出名的川菜大店一樣,出現加了胡蘿蔔或青筍的魚香肉絲。
何況多村本就是變通至上正宗靠邊的地界,我也不是正宗四川人,對「正宗」雖心嚮往之但無任何包袱。那好,下回再來,吃回鍋肉口水雞,還有各種各樣的腰花肥腸。
🏠店名 | 川味軒
Sichuan Garden Restruant
📍地址 | 359 Spadina Ave
Toronto, ON M5T 2G3
⏱營業時間 | Mon - Sun 11:45am - 10:30pm
(周二店休)
☎電話 | 416-593-6265
撰文 | 學徒食客
圖片 | 學徒食客
編輯 | Bes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