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合資摩企為何停步不前?不引入新車型
這是後臺一位車友留言的一個問題。細細想來你還別說,目前的合資摩託車確實就是這麼個狀態,尤其是日系合資摩託車品牌,不是150就是190,最大排量貌似也沒有超過250cc。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合資摩託車品牌不管你的持股比例有多大,最核心的技術在別人的手裡,所以話語權也在別人的手裡,這樣的結構下,有沒有新車型引進完全是別人說了算,合資品牌裡的另一半兒充其量就是個「打工人」。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日系品牌不依託現有渠道而推出更多合資車型呢?
1.環境因素,國內的摩託車市場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變化,而現在整個市場正處於上坡階段,離到達頂峰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系摩企的積極性。
2.技術封鎖,雖然大家都是明面上的好朋友,但技術這個東西,該封鎖時一定會封鎖,不會因為彼此存在合作關係就無私奉獻。畢竟接觸得多了,自己就會有想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得不防。
3.市場結構,我們的摩託車市場目前主要還是以通路車為主,玩樂市場才剛剛起步。而通路狀態下現有的合資小排量車型完全就可以滿足,常規的騎行需求,沒必要花大力氣去深耕。
4.對手太弱,假如國產品牌在通路市場上能夠與日系品牌相抗衡的不止豪爵一家,那麼本田幼獸,CB150R,山葉NVX155等也是有可能進來的。但現在完全不一樣PCX150雖然來了但會以300級別的價格銷售,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對手太弱,根本就沒有直接對標的車型。一堆爛果子裡的好蘋果,沒有理由不要個高價。
5.車型布局,如果日系合資品牌大量引入高性能的中小排量摩託車,一定會對中大排量的大貿車型造成衝擊。因為很多車友選擇日系進口車型主要還是看中了它們的品質,並不一定就是動力需求。在這樣的前提下只要有稱心如意的合資中小排量摩託車,就不會去選擇中大排量的進口車。CM300的出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6.整車毛利,合資品牌車型相比進口大貿車型,利潤率會低很多,以CM500為例,這款車目前售價7萬左右,如果合資進入售價可能就是個5萬左右,在整車成本差異不大的前提下,本田沒有理由賠本賺吆喝,同樣的車型賺的更少人家又不是老闆跑了,何必呢?
以上6個理由足以讓日系品牌放緩合資新車型的引入,反而會比較熱衷於中大排量大貿車型的推出,這樣既能賺得更多,還能享受技術上的優勢,並且還會隨著市場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何樂而不為?所以合資品牌推出新車型速度過慢,只是原地踏步主要還是取決於自主品牌以及摩託車使用環境的變化。
這不在國內市場開始回暖之際,自主品牌有所崛起之時,本田就可以抓住七寸來個降維打擊,所以我們能騎什麼樣的摩託車,合資品牌將會如何發展,最核心的要素主要還是取決於市場的走向,以及自主品牌的努力程度,只要使用環境越來越理想,自主品牌車型越來越牛叉,就會逼著日系摩企下放技術,降低價格引入新車型。
大家好,我是騎士分享歡迎您的關注點讚加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