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日系車壟斷?頭部自主品牌組建動力聯盟 華系車終於發力了

2020-12-24 車314汽車網

最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自主品牌在宣傳自己的新產品時在做競品選擇時都不再拿同級的華系車型做對比,統統選擇價格更高的合資品牌。這種情況自然是自主廠家對自己產品有信心的體現,但接下來我要講的事或許才是最真正的原因。

在2020年最後一個月,四大汽車集團也就是上汽、一汽、東風、長安汽車和民營汽車中的吉利、長城、比亞迪一起組建了「中內協——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乘用車動力總成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乘動會),這個新聯盟不僅名字長,成員單位也多,共有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北京理工、吉林大學等科研院校以及國內大牌零部件公司、汽車研發機構等67個成員單位。

不愧是「中」字打頭,乘動會基本把國內所有與汽車發動機研發有關的單位全吸收進了一起,這在中國汽車工業中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各大自主品牌組建聯盟早已先例,在2018年時長安、吉利、長城等八家自主品牌組建了「中國汽車行業自律聯盟」,用以對抗有組織、有利益分工的黑色鏈條——黑公關黑媒體。如果當時的聯盟只是在營銷層面上打個水花,那這次動力聯盟的組建就是實打實

其實組建動力聯盟的事情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傳出,只是因為今年的特殊情況而一直沒上線。至於為什麼沒有請大量媒體報導這個問題其實也挺實在的,都是各汽車集團下屬的動力設計院,他們沒宣傳經費,所以這件事在這個月有些被人忽略了。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來說說這個突然冒出來的「乘動會」會如此重要。在2008年,有人提出了要實現國內汽車行業的彎道超車,好傢夥,一時間各種稀奇古怪的汽車品牌都冒出來了。但在經歷了十年的快速發展之後,2019年之後國內汽車市場呈現出大浪淘沙的局面,沒有研發能力的品牌被清掃出局,剩下的都是精英。我們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日本汽車市場用了三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為什麼要提日本汽車市場呢?因為在2010年的日本汽車工業以豐田、本田、日產為主體的八家日本車企宣布成立了汽車內燃機研究協會AICE,在2020年共同將汽油機和燃油機的經濟性提升30%。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日系車的油耗和排放控制做得確實好。

汽車工業對於任何一個強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完整的汽車產業鏈不僅能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而動力部分對戰略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環境保護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的AICE表面上是由八家民企和財閥組建,但背後也少不了日本政府的居中斡旋。

事實上不只是日本,美國、英國、歐盟等也都有組建相關的動力聯盟,美國的前總統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都曾引導各大車企攻克汽車動力技術難關,讓處於競爭關係的本國企業聯合攻克技術難關。

說到攻克技術難關,那沒有比咱們更強的民族了。長安汽車自主研發的藍鯨系列發動機、長城汽車研發的9DCT變速箱、比亞迪的超級混動和刀片電池,隨便拿一項出來咱們都能講上半天。

但問題是咱們國內汽車工業發展確實有些晚,為了早日實現動力自主,華系品牌吃了許多暗虧,也浪費了不少時間動力。最典型的例子,當年廣汽傳祺GS8月銷2萬風頭一時無二,結果豐田旗下的愛信來了一手斷供的釜底抽薪,而后豐田站出來說跟我毛關係沒有,就是愛信這不爭氣的傻兒子產能不足。誰信?

這兩年有個很神奇的情況,用愛信AT變速箱的自主品牌車型一下變少了很多,不是換成CVT就是換成DCT,有的甚至直接採購價格更高的採埃孚8AT比如11.18萬起賣的長城炮(自動擋)。過去三菱很大度的給我們用了它家的發動機,結果自己被幹掉了,豐田不想重蹈這樣的覆轍。

隨著汽車合資企業股比限制的開放(過去強制要求50:50),海外汽車品牌在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那些靠著合資子公司來反哺自主品牌的企業也意識到了危險,也開始尋求更靠譜的合作夥伴,比如華晨汽車。

在這種大環境大背景下,中國汽車企業就組成了這個「動力復仇者聯盟」。除了將國產變速箱應用到更多的車型上,乘動會還會大力加大新動力的研發。在上月有關部門發布了新版《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規劃了混合動力與純電動力在未來十五年的發展,這個月乘動會便應運而生。

從長期來看,純電動力當然未來的主流,各大企業像比亞迪、長安、長城、一汽等現在都拿得出「高級貨」,而且還能更進一步,這是咱們已攢下來的家底。但從中期來看,混動技術(HEV)才是市場和政策雙重壓力下的主流,而十年前就在此處布局的日系車聯盟有著天然優勢,難道要讓日系車壓我們15年?

長城汽車旗下的蜂巢易創在前幾日發布了檸檬混動DHT,而在廣州車展上比亞迪也帶來了使用超級混動的秦PLUS,這些技術都很強,但相比豐田、本田的全車型混動還是有些太少了。但在未來,我們可以期待集中了中國主要汽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高等院校的資源和力量,日系車在混動領域的壟斷地位一定會被打破。

回到最開始那個話題,華系車型的競品紛紛升級成了其他陣營車型。那麼我們可以推斷下,這次聯合不會僅僅停留在動力總成研發這一環上,而是在營銷、研發、零部件供應等等多個方面,華系車將形成完整的有機整體。

寫在最後

形成完整體也並不是說啥都平分,因為真要平分的話大家乾脆就互換股份。但可以預見的是或許同陣營內會有不少企業等著別人努力,那華系車多半就完了。所以攻守同盟只是對外,內部同樣是競爭,就像BBA之於歐系車、本田豐田之於日系,同一陣營裡總有人冒頭的。

國內車企想要走出去,一定得合作,三年前成立的自律聯盟是如此,剛剛成立的乘動會也是如此。但今年跨界合作也成為了新風尚,華為、騰訊、阿里等科技企業也進入了長安、比亞迪等汽車品牌的朋友圈,其實這樣才對嘛,猛虎始終是難鬥群狼的。

最後,我想像了下某些合資品牌的心裡活動:本王待你哪裡不好,你竟想改朝換代!

相關焦點

  • 2019日系品牌銷量解讀:市場佔比逼近德系,品牌內部現「聚集」效應
    梳理2019年國內車企的銷量表現,我們發現,德系和日系是最光鮮的兩大系別。 在中汽協統計的乘用車各系別市場份額比較中,中國品牌、美系、韓系、法系的市場份額均呈現不同幅度的下滑,唯有德系和日系是2019年度市場份額呈上升趨勢的兩大系別。
  • 自主品牌學豐田汽車搞聯盟 是走個過場還是真·復仇者?
    各大自主品牌組建聯盟早已先例,在2018年時長安、吉利、長城等八家自主品牌組建了「中國汽車行業自律聯盟」,用以對抗有組織、有利益分工的黑色鏈條——黑公關黑媒體。如果當時的聯盟只是在營銷層面上打個水花,那這次動力聯盟的組建就是實打實
  • 危機四伏 美系車會是下一個韓系或法系車嗎?
    乘聯會數據顯示,截止10月,美系三大合資主力通用、福特、FCA在中國市場市佔比已經跌至9.4%,達到歷史同級最低。作為對比,和美系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德系車,市佔比卻穩步提升至26.4%,日系更是後來居上達到24.3%。那麼,技術並不遜色,甚至品牌積澱更有優勢的美系車為何會在中國市場敗給日德系?
  • 銷量就是王道,日系車靠什麼馳騁車市?
    車型大戶日系豐田去年一年在國內市場銷量高達156.5萬輛,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各自發力,基本上平分秋色,同比增長分別達到9%和12%。就連日系中最沒存在感的日產也是表現優秀,全面累計銷量突破110萬輛。為什麼日產在大環境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還能有這種成績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 法系汽車三大品牌現狀如何,為何法系車很難被認可?
    雷諾似乎認為吃定了日產尼桑,而法系汽車在華市場的影響力是很差的,這點雷諾也心知肚明;但是日系汽車已經通過港臺汽車文化的影響,逐漸滲透到閩粵瓊三地,發力日系品牌是會有更理想結果的。所以品牌規劃的重心似乎放在了日產,而雷諾只是拿日產汽車套殼打造了兩臺SUV,品質可想而知了。
  • 美系車境況不佳,實力真不如德系車和日系車?懂車人說出真心話
    美系車境況不佳,實力真不如德系車和日系車?懂車人說出真心話隨著工業的發展,各個車企開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競爭」,火藥味十足,每個企業都在馬不停蹄地改進和更新自家的產品,同時也經常開展一些促銷活動,想以此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目前德系車和日系車發展得還算不錯,兩者都擁有很高的製造技術,生產出來的汽車也是廣受好評,這些年來的銷量也是節節攀升,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購車第一選擇。
  • 2020年各國別汽車品牌保值率排行榜:日系封神 美系車最慘
    許多消費者購車時普遍不重視車系保值率,其實這種做法不完全正確。特別是第一次購買車輛的消費者,還沒有考慮到換車的需求。殊不知,一輛保值率高的車輛,能夠給自己節省下一大筆購車花銷,在換車時也不會承受太多損失。
  • 7家自主品牌建立中內研,合力對抗合資品牌?貌合神離可能性極大
    12月份,四大汽車集團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和民營汽車企業吉利、長城、比亞迪一起組建了「中內協—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乘用車動力總成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乘動會),除了這幾家主機廠之外,還引入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北理工、吉林大學等科研院校以及國內知名的零部件供應商、研發機構,整體的陣容是相當強大,基本上國內最主流的自主品牌和汽車產學研機構都被囊括在內。
  • 堵了車後才知道,日系車和美系車到底有什麼差距,後悔現在才知道...
    在國內的汽車市場上,國產品牌、日系車、美系車、德國系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很多用戶眼裡,日裔車和德國車是天生的競爭對手,兩個陣營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特別是豐田和大眾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是日系車和美系車到底有什麼差距,有車主表示,堵了車後才知道兩家的差距,後悔現在才知道!
  • 堵了車後才知道,日系車和美系車到底有什麼差距,後悔現在才知道
    在國內的汽車市場上,國產品牌、日系車、美系車、德國系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很多用戶眼裡,日裔車和德國車是天生的競爭對手,兩個陣營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特別是豐田和大眾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是日系車和美系車到底有什麼差距,有車主表示,堵了車後才知道兩家的差距,後悔現在才知道
  • 功夫獨家·數看華南 | 日系大本營,銷冠居然變成德系車?
    除此之外,廣州市場轎車銷售格局基本維持了之前的格局,由日系品牌繼續「霸榜」。但是,相比起10月,TOP10車型的銷售表現基本都實現了可觀的環比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英朗在重新採用4缸機後,銷量也實現了快速回穩,再次回歸到TOP10榜單之中。
  • 缸哥答疑|為什麼日系車可靠性普遍高於德系?駕駛樂趣又是什麼?
    問題:缸哥,為什麼市面上同樣年份的二手車,日系車普遍比德系車可靠!的確是這樣,但這並不代表德系車的生產製造和設計水平就低於日系車。與車輛的調校一樣,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個取向的問題。相比德系喜歡在汽車上使用一些高精尖的技術,過往的日系品牌更習慣於使用相對更加成熟的技術和產品,對於產品和技術驗證的周期要更長,對可靠性的把控更加的嚴謹,以及依靠著日本世界一流的製造水準等等的因素,從而造成了日系車可靠性高於德系車這樣的一種現象。當然,這都是基於過往的經驗來看。
  • 打破合資技術壟斷 長城汽車檸檬混動DHT全球首發
    打破合資技術壟斷,全球首發的長城汽車檸檬混動DHT,憑藉先進的技術架構,贏得了4位行業專家的盛讚。付於武:發展混合動力勢在必行,長城汽車全球首發檸檬混動DHT意義深遠眾所周知,1個月以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提出未來15年傳統汽車要全面混動化。
  • 異類設計頻現,韓系車能否憑顏值在國內C位出道?
    在北美、歐洲等市場的消費者對韓系車的評價很高,比如價格合理、質量穩定、配置豐富、維保便宜等等,但放在中國市場,韓流明星的熱度比韓系車的熱度還要高許多。近年來韓系車在國內的銷量、品牌地位與實力都在不斷下降。
  • 拿什麼拯救韓系車失去的品牌力?
    韓系車在全球的崛起韓系車在全球的崛起可以說幾乎完全copy日系車。以皮實耐用、高性價比敲開市場大門,再通過推出豪華品牌、深耕汽車賽事拉高品牌定位榨取溢價。這個套路在歐美確實成功了。在西方用戶的眼裡,韓系車最初可以說是廉價的代名詞,幾乎約等於中國部分低端自主品牌的地位。
  • 邁入高端,打破國產車價格「天花板」,這家自主品牌終於做到了
    當一線自主汽車品牌紛紛在國內家用車市場站穩腳跟之後,它們又先後把目光放在了定價更高的中高端汽車領域了,比如說,長城和吉利先後創立了主打中高端汽車市場的WEY和領克,正在向品牌高端化行進中。而自主品牌邁向高端的方式其實並非只有創立子品牌,與此同時,還有品牌自身的向上與價值化,只不過這種方式更加艱難。不過,艱難並不意味著不可實現,比亞迪就以品牌向上的方式成功躋身國內中高端汽車領域。
  • 韓系車在走下坡路?其實他們過得很好!
    韓系車曾經是非常受歡迎的車系,比如索納塔、K5,賣得非常火爆,但是近幾年來,韓系車似乎慢慢的淡出了我們的視野,甚至和小編的同事聊天也很少涉及到韓系車,有些人甚至覺得韓系車已經被自主品牌車型全面超越了,真的是這樣嗎?
  • B級車的品質A級車的價格,這韓系車頂配不到13萬,開十年不用換
    韓系車如今在我國的汽車消費市場上,處於頗為尷尬的地位。不僅要面對德系、日系、法系等車系的較量,還要面臨來自自主品牌的擠壓,可以說,目前他們在國內的地位岌岌可危。還記得剛大學畢業那會兒,身邊開韓系車的人還是非常多的,例如起亞K3、福瑞迪、伊蘭特等車型在街上也算是街車了,甚至一度德系和日系車都只能將銷量寶座讓給他們。那曾經是韓系車在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黃金時期。而如今,韓系車雖然在國內的際遇大不如前了,但是整體來說,旗下還是用不少高性價車型的,例如,今天要介紹到的這款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的B級車——現代名圖。
  • 還有車比韓劇好看?
    韓系車就沒有韓劇那樣好命了,作為各部熱播韓劇中的常客——現代和起亞,這兩個韓系車的主流品牌近些年的市場表現都讓人挺著急的,這兩兄弟在家啃泡菜已經有段時間了。它能為韓系正名嗎?作為一個在自主品牌和日系、德系夾縫中求生存的品牌,第十代索納塔能順利「出圈」嗎?早些年,韓系車抓住這個看臉的社會,以高顏值形成自己的江湖地位。還記得第八代索納塔剛出來時驚豔了多少人,羨煞了多少車。按理說有這樣的基礎,其在中國怎麼看都應該是炙手可熱的。可韓系汽車近些年的實際銷量雖然不算太差,但相比韓劇的受眾群體可是要差上不少呢。
  • 還有車比韓劇好看?
    它能為韓系正名嗎?作為一個在自主品牌和日系、德系夾縫中求生存的品牌,第十代索納塔能順利「出圈」嗎? 早些年,韓系車抓住這個看臉的社會,以高顏值形成自己的江湖地位。還記得第八代索納塔剛出來時驚豔了多少人,羨煞了多少車。按理說有這樣的基礎,其在中國怎麼看都應該是炙手可熱的。可韓系汽車近些年的實際銷量雖然不算太差,但相比韓劇的受眾群體可是要差上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