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自主品牌在宣傳自己的新產品時在做競品選擇時都不再拿同級的華系車型做對比,統統選擇價格更高的合資品牌。這種情況自然是自主廠家對自己產品有信心的體現,但接下來我要講的事或許才是最真正的原因。
在2020年最後一個月,四大汽車集團也就是上汽、一汽、東風、長安汽車和民營汽車中的吉利、長城、比亞迪一起組建了「中內協——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乘用車動力總成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乘動會),這個新聯盟不僅名字長,成員單位也多,共有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北京理工、吉林大學等科研院校以及國內大牌零部件公司、汽車研發機構等67個成員單位。
不愧是「中」字打頭,乘動會基本把國內所有與汽車發動機研發有關的單位全吸收進了一起,這在中國汽車工業中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各大自主品牌組建聯盟早已先例,在2018年時長安、吉利、長城等八家自主品牌組建了「中國汽車行業自律聯盟」,用以對抗有組織、有利益分工的黑色鏈條——黑公關黑媒體。如果當時的聯盟只是在營銷層面上打個水花,那這次動力聯盟的組建就是實打實
其實組建動力聯盟的事情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傳出,只是因為今年的特殊情況而一直沒上線。至於為什麼沒有請大量媒體報導這個問題其實也挺實在的,都是各汽車集團下屬的動力設計院,他們沒宣傳經費,所以這件事在這個月有些被人忽略了。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來說說這個突然冒出來的「乘動會」會如此重要。在2008年,有人提出了要實現國內汽車行業的彎道超車,好傢夥,一時間各種稀奇古怪的汽車品牌都冒出來了。但在經歷了十年的快速發展之後,2019年之後國內汽車市場呈現出大浪淘沙的局面,沒有研發能力的品牌被清掃出局,剩下的都是精英。我們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日本汽車市場用了三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為什麼要提日本汽車市場呢?因為在2010年的日本汽車工業以豐田、本田、日產為主體的八家日本車企宣布成立了汽車內燃機研究協會AICE,在2020年共同將汽油機和燃油機的經濟性提升30%。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日系車的油耗和排放控制做得確實好。
汽車工業對於任何一個強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完整的汽車產業鏈不僅能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而動力部分對戰略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環境保護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的AICE表面上是由八家民企和財閥組建,但背後也少不了日本政府的居中斡旋。
事實上不只是日本,美國、英國、歐盟等也都有組建相關的動力聯盟,美國的前總統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都曾引導各大車企攻克汽車動力技術難關,讓處於競爭關係的本國企業聯合攻克技術難關。
說到攻克技術難關,那沒有比咱們更強的民族了。長安汽車自主研發的藍鯨系列發動機、長城汽車研發的9DCT變速箱、比亞迪的超級混動和刀片電池,隨便拿一項出來咱們都能講上半天。
但問題是咱們國內汽車工業發展確實有些晚,為了早日實現動力自主,華系品牌吃了許多暗虧,也浪費了不少時間動力。最典型的例子,當年廣汽傳祺GS8月銷2萬風頭一時無二,結果豐田旗下的愛信來了一手斷供的釜底抽薪,而后豐田站出來說跟我毛關係沒有,就是愛信這不爭氣的傻兒子產能不足。誰信?
這兩年有個很神奇的情況,用愛信AT變速箱的自主品牌車型一下變少了很多,不是換成CVT就是換成DCT,有的甚至直接採購價格更高的採埃孚8AT比如11.18萬起賣的長城炮(自動擋)。過去三菱很大度的給我們用了它家的發動機,結果自己被幹掉了,豐田不想重蹈這樣的覆轍。
隨著汽車合資企業股比限制的開放(過去強制要求50:50),海外汽車品牌在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那些靠著合資子公司來反哺自主品牌的企業也意識到了危險,也開始尋求更靠譜的合作夥伴,比如華晨汽車。
在這種大環境大背景下,中國汽車企業就組成了這個「動力復仇者聯盟」。除了將國產變速箱應用到更多的車型上,乘動會還會大力加大新動力的研發。在上月有關部門發布了新版《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規劃了混合動力與純電動力在未來十五年的發展,這個月乘動會便應運而生。
從長期來看,純電動力當然未來的主流,各大企業像比亞迪、長安、長城、一汽等現在都拿得出「高級貨」,而且還能更進一步,這是咱們已攢下來的家底。但從中期來看,混動技術(HEV)才是市場和政策雙重壓力下的主流,而十年前就在此處布局的日系車聯盟有著天然優勢,難道要讓日系車壓我們15年?
長城汽車旗下的蜂巢易創在前幾日發布了檸檬混動DHT,而在廣州車展上比亞迪也帶來了使用超級混動的秦PLUS,這些技術都很強,但相比豐田、本田的全車型混動還是有些太少了。但在未來,我們可以期待集中了中國主要汽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高等院校的資源和力量,日系車在混動領域的壟斷地位一定會被打破。
回到最開始那個話題,華系車型的競品紛紛升級成了其他陣營車型。那麼我們可以推斷下,這次聯合不會僅僅停留在動力總成研發這一環上,而是在營銷、研發、零部件供應等等多個方面,華系車將形成完整的有機整體。
寫在最後
形成完整體也並不是說啥都平分,因為真要平分的話大家乾脆就互換股份。但可以預見的是或許同陣營內會有不少企業等著別人努力,那華系車多半就完了。所以攻守同盟只是對外,內部同樣是競爭,就像BBA之於歐系車、本田豐田之於日系,同一陣營裡總有人冒頭的。
國內車企想要走出去,一定得合作,三年前成立的自律聯盟是如此,剛剛成立的乘動會也是如此。但今年跨界合作也成為了新風尚,華為、騰訊、阿里等科技企業也進入了長安、比亞迪等汽車品牌的朋友圈,其實這樣才對嘛,猛虎始終是難鬥群狼的。
最後,我想像了下某些合資品牌的心裡活動:本王待你哪裡不好,你竟想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