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我被六盤水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選派到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三年多以來,我以基層組織建設為引領,產業發展為抓手,帶領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和基層群眾苦幹實幹。
2018年,我們村實現貧困村脫貧出列,2019年實現貧困人口清零,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初的22%降至0,大箐村徹底擺脫貧困標籤。
基層堡壘砌磚者
剛到村裡,我就發現組織建設存在很多問題,如黨員年齡偏大,發展黨員渠道不多,兩委幹部政策不熟悉等問題。 為此,我先從多渠道吸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幹部、配齊幹部缺人手,培養5名入黨積極分子,2名現已成為預備黨員,吸納1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黨員進入支部,1名致富帶頭人、1名知識青年進入村委班子,培養2名剛畢業的大中專學生作為村委後備幹部。 在我看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激發兩委人員的幹勁,統一思想是關鍵。為此,我將黨的脫貧攻堅部署和要求納入組織生活中,將黨課作為脫貧攻堅思想建設和業務培訓的主陣地,進一步將兩委人員從思想認識上統一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來。 集體沒錢,不能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群眾不支持兩委工作。剛來駐村時,我就深刻體會到這個現實的問題。
李茂凱(右)在百姓家中走訪
為了解這道難題,我翻閱了華西經驗、塘約經驗等成功案例,通過做村支書、村主任的思想工作,將村集體的合作社參與到村裡的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中,2018年當年,村集體進帳20餘萬元,打串戶路的錢有了著落,村裡考取大學的學生進行了資助,參加院壩會的群眾明顯比以前多了,幹群關係明顯好了很多。 目前,大箐村村集體積累76.65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厚臉皮書記
「李茂凱臉皮有點厚的,他給大箐村要項目資金的時候經常跑來找我,每天都要給我打電話,我不幫忙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每次提到我,鐘山區發改局副局長範睿都會這樣說。 我也不怕說句實話,受我「騷擾」過的市、區直部門領導不在少數。 要致富,先修路,我剛到大箐村時,全村串戶路硬化率只有50%左右,一組800米左右的進寨路還未硬化,群眾出行泥一腳水一腳,嚴重影響了生產生活。 為此,我跑東跑西的此處「化緣」,最終爭取到資金100餘萬元,硬化進寨路800米、串戶路7900平米,修建機耕道2.7公裡,全村10戶以上自然寨進寨路硬化率100%,串戶路硬化率100%。 在走訪群眾時我了解到,由於供水主管和水池均已建成使用超過20年。水管老化、水池漏水嚴重,從水源點淌到群眾家中的水不足三分之一,多個自然寨實行放水管制,用水難問題影響著群眾的生產生活。 我便回到了「娘家」---六盤水市民宗委,爭取到了10萬元更換水管9千米,維修水池3個,新建水池6個。 當前,全市如火如荼開展小康菜園建設,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我又再次發揮厚臉皮本事,跑回娘家市民宗委爭取資金5000元、鐘山區人大1萬元,推動小康菜園建設。
李茂凱查看村裡家中等待改建的「小康菜園」
「我家小菜園圍欄、棚架,都是李書記帶著我們幹的」,村民李佳平這樣說道。 三年多來,我爭取到各級幫扶資金300餘萬元,極大改善了大箐村基礎設施,支持發展了產業,保護傳承了少數民族文化,2018年被省命名為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政策傳聲筒
在長期的走訪中我發現,只要天氣好,在草坪上聚眾閒聊的村民很多,打麻將、打牌的情況也很常見。 脫貧攻堅,扶「智」尤其重要。為此,我主導成立了民漢雙語講習所,作為引導、教育群眾的平臺,通過向娘家單位單位「拼」,向有資源的單位「要」等形式,共籌集資金近20萬元,以政策宣傳、感恩課堂、技能培訓等為主要內容,開展培訓16期,培訓貧困群眾700餘人次,一般群眾300餘人,幹部100餘人次。 通過近幾年的教育引導,草坪上閒聊的人少了,100餘名群眾實現了自主創業和務工,在村內形成了一班水泥工,一班鐵路工,一班石工、一班電工的四個技術工團隊150餘人。
李茂凱(左一)上門宣傳政策
講述人 李茂凱(34歲 大學本科學歷 2011年參加工作 2017年4月,被選派到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瑤 整理
編輯 謝勇勇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