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大箐村的「變身記」|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駐村...

2020-12-22 天眼新聞

2017年4月,我被六盤水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選派到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三年多以來,我以基層組織建設為引領,產業發展為抓手,帶領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和基層群眾苦幹實幹。

2018年,我們村實現貧困村脫貧出列,2019年實現貧困人口清零,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初的22%降至0,大箐村徹底擺脫貧困標籤。

基層堡壘砌磚者

剛到村裡,我就發現組織建設存在很多問題,如黨員年齡偏大,發展黨員渠道不多,兩委幹部政策不熟悉等問題。  為此,我先從多渠道吸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幹部、配齊幹部缺人手,培養5名入黨積極分子,2名現已成為預備黨員,吸納1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黨員進入支部,1名致富帶頭人、1名知識青年進入村委班子,培養2名剛畢業的大中專學生作為村委後備幹部。  在我看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激發兩委人員的幹勁,統一思想是關鍵。為此,我將黨的脫貧攻堅部署和要求納入組織生活中,將黨課作為脫貧攻堅思想建設和業務培訓的主陣地,進一步將兩委人員從思想認識上統一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來。  集體沒錢,不能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群眾不支持兩委工作。剛來駐村時,我就深刻體會到這個現實的問題。

李茂凱(右)在百姓家中走訪

為了解這道難題,我翻閱了華西經驗、塘約經驗等成功案例,通過做村支書、村主任的思想工作,將村集體的合作社參與到村裡的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中,2018年當年,村集體進帳20餘萬元,打串戶路的錢有了著落,村裡考取大學的學生進行了資助,參加院壩會的群眾明顯比以前多了,幹群關係明顯好了很多。  目前,大箐村村集體積累76.65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厚臉皮書記

「李茂凱臉皮有點厚的,他給大箐村要項目資金的時候經常跑來找我,每天都要給我打電話,我不幫忙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每次提到我,鐘山區發改局副局長範睿都會這樣說。  我也不怕說句實話,受我「騷擾」過的市、區直部門領導不在少數。  要致富,先修路,我剛到大箐村時,全村串戶路硬化率只有50%左右,一組800米左右的進寨路還未硬化,群眾出行泥一腳水一腳,嚴重影響了生產生活。  為此,我跑東跑西的此處「化緣」,最終爭取到資金100餘萬元,硬化進寨路800米、串戶路7900平米,修建機耕道2.7公裡,全村10戶以上自然寨進寨路硬化率100%,串戶路硬化率100%。  在走訪群眾時我了解到,由於供水主管和水池均已建成使用超過20年。水管老化、水池漏水嚴重,從水源點淌到群眾家中的水不足三分之一,多個自然寨實行放水管制,用水難問題影響著群眾的生產生活。  我便回到了「娘家」---六盤水市民宗委,爭取到了10萬元更換水管9千米,維修水池3個,新建水池6個。  當前,全市如火如荼開展小康菜園建設,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我又再次發揮厚臉皮本事,跑回娘家市民宗委爭取資金5000元、鐘山區人大1萬元,推動小康菜園建設。

李茂凱查看村裡家中等待改建的「小康菜園」

「我家小菜園圍欄、棚架,都是李書記帶著我們幹的」,村民李佳平這樣說道。  三年多來,我爭取到各級幫扶資金300餘萬元,極大改善了大箐村基礎設施,支持發展了產業,保護傳承了少數民族文化,2018年被省命名為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政策傳聲筒

在長期的走訪中我發現,只要天氣好,在草坪上聚眾閒聊的村民很多,打麻將、打牌的情況也很常見。  脫貧攻堅,扶「智」尤其重要。為此,我主導成立了民漢雙語講習所,作為引導、教育群眾的平臺,通過向娘家單位單位「拼」,向有資源的單位「要」等形式,共籌集資金近20萬元,以政策宣傳、感恩課堂、技能培訓等為主要內容,開展培訓16期,培訓貧困群眾700餘人次,一般群眾300餘人,幹部100餘人次。  通過近幾年的教育引導,草坪上閒聊的人少了,100餘名群眾實現了自主創業和務工,在村內形成了一班水泥工,一班鐵路工,一班石工、一班電工的四個技術工團隊150餘人。

李茂凱(左一)上門宣傳政策

講述人 李茂凱(34歲 大學本科學歷  2011年參加工作  2017年4月,被選派到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瑤 整理

編輯 謝勇勇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大灣鎮大箐村開展護工就業技能培訓 助力搬遷群眾增收
    近日,由鐘山區總工會主辦、大灣鎮工會承辦、貴州黔靈女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協辦的「護工就業技能培訓班」在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易扶搬遷安置點開班,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了此次培訓。此次培訓班是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戶實際情況,由鐘山區總工會經過調查和精心籌劃,針對搬遷戶的實際需求而開展的第二期培訓。在為期十天的培訓中,貴州黔靈女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將對大箐易扶點搬遷群眾進行「護工就業行動」技能培訓,通過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嚴格按照規定課時進行,以課堂授課、動手模擬、知識問答、經驗分享等多種教學形式,將培訓寓教於樂。
  • 「我的扶貧故事」只為群眾臉上那幸福的笑容丨桐梓縣容光鎮大箐村...
    我叫吳永志,今年32歲,遵義市物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群部主管,於2018年12月到桐梓縣容光鎮大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吳永志正在工作大箐村平均海拔1400米,全村轄6個村民組619戶2713人。還記得到大箐村的第二天,我就開始思索著如何開展幫扶工作,如何帶領群眾致富。幫扶工作首要任務就是底數要清,於是,我就跟著村幹部走家串戶,進一步了解整村情況。
  • 五年村主任,真情暖民心——記六枝特區牛場鄉大箐村村委會主任陳國祥
    五年村主任,真情暖民心——記六枝特區牛場鄉大箐村村委會主任陳國祥【貴州民族報】尚 任六枝特區牛場鄉大箐村,地處牛場鄉東南部,距鄉政府駐地8公裡,土地面積6.1平方公裡,全村轄10個村民組395戶1821人,由苗族、漢族、彝族等聚集而居。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自樂村群眾「志」「漁」「智」「樂」|鐘山區...
    我叫王發鵬,是鐘山區委黨校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元旦節那天,我與愛人訂婚,當天就接到上級通知,第二天要到六盤水市南開鄉自樂村報到。之後,我將這個元旦節定為我人生雙「喜」之日。研究生畢業的我出生山東臨沂,自小生活環境比較優越,到自樂村後,我看到的一切,有些許的顛覆他的想像。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幫扶故事」扶貧戰場再「衝鋒」——記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
    省委辦公廳駐村扶貧幹部吳振問脫貧戶尹八八。「不多不多,採了50斤,賺了100塊。」尹八八高興地說,搞完這次採收,估計可以增收六七百元。尹八八丈夫前年因患淋巴瘤去世, 3個女兒還在讀書,沉重的負擔全壓在她柔弱的肩上。扶貧工作隊引導她加入合作社,參與鉤藤基地培管增加家庭收入。尹八八的愁眉漸漸舒展開來。尹八八的舒展,也讓吳振安心了不少。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事 記心間丨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第一...
    我是龔光順,在2018年3月被貴陽銀行黨委派駐貴州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按市委組織部安排,調整到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幫扶,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丨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駐村...
    三年的駐村工作,這裡早已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我叫餘超,今年28歲,2017年12月,我到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給代養蜜蜂的貧困戶分發蜂蜜這些年在村裡發生的點點滴滴我都深深地記在腦海裡。為了引導其注重自身及環境衛生的打掃,考慮到兩位老人的身體情況,便與駐村工作隊商量,發動其他群眾自願到何啟林家幫助打掃衛生,經過2個小時的清理,整個房前屋後都打掃地乾乾淨淨。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老百姓心裡 村民「上書」將我留下|鐘山...
    我叫寇紹雲,是六盤水市鐘山區楊柳社區選派青林鄉二寨村駐村輪戰隊員。2019年1月9日,我背起簡單的行囊,來到「山溝溝」青林鄉二寨村中營三組,這個村組共有105戶373人,其中貧困戶20戶,今年擬脫貧6戶。 剛到村裡時,大家都覺得我不靠譜,「木訥,肯定辦不成大事。」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