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臨終遺言:死後要穿長袍馬褂,運回上海葬在父母身邊

2020-12-23 吳學華看天下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節說到有人從臺灣給杜月笙帶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說上海人民將於四一二政變紀念日,舉行清算大會,屆時將公審黃金榮、杜月笙、楊虎等兇犯,黃楊兩人自然槍決,在港的杜月笙也要被押回上海執行,不如趕快動身去臺灣,否則悔之晚矣。

言之鑿鑿,聞者驚心。

杜月笙忙問:「此說可靠否?」

「絕對可靠,系大陸上層人士絕密傳遞之情報。」來人又稱,大陸已派暗殺團來港,若無法押解其回上海,則就地予以處決。

杜月笙雖然與中共有秘密接觸,且多少知道中共方面對他的態度,料想不至於此,但來人如此言之鑿鑿,杜月笙心裡不由得發毛。若翻老帳,他杜月笙的確是血債纍纍的,一連幾天,杜月笙輾轉床榻無法入睡,思慮著最終去留,拿不定主意,神經衰弱到了極點。直到事實證明,那是無稽之談,心始稍安。

轉眼到了7月,天氣炎熱。這天,杜月笙正陪客人吃飯。席間,杜感到腹脹,手捂著肚子說:「我不舒服,要進去歇一歇。」

說罷,便要站起來,可用了幾次勁,都未能站起來,原來腿部都已麻木,失去知覺了。顯然,這是中風引起的下肢偏癱。

杜月笙自言自語道:「不對了!不對了!這次真的不對了!「

眾人趕忙上前,半抱半拖,將他弄進臥室休息。此後一個多月間,直至病逝,杜月笙再未能起床,偶爾坐坐輪椅,故自嘲為「張靜江第二」。

杜月笙本無太強的求生欲望,下肢偏癱後,更了無生趣,醫生或家人勸其打針服藥,皆遭拒絕,他說:「你們這樣是讓我多吃苦頭!」

好友顧嘉棠說話風趣,對杜說:「做張靜江第二也不錯,君不見他老人家從政之餘,照樣討小老婆,照樣生兒子嗎?鏞兄大可不必灰心!」杜只是嘆道:「我自己心裡有數,你們就準備後事吧!」

病魔纏身,沉痾難愈使杜月笙身體日益衰弱,每況愈下。香港幾位先後前來論斷,結果大體相同:杜先生精氣神俱缺,恐非藥物能奏效耳。

後來,杜月笙的病情果然日趨惡化。有一次在與孟、姚兩位太太談話時,曾突然昏厥,後注射強心針才甦醒過來。甦醒後,對她們說:「餘生平最愛面子,長此下去將失面子。」

在他臥病的這些日子裡,身邊雖然不缺人,但是最重要的,是孟小冬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又昏迷過去,醒後即叫家人請來秘書胡敘五,說是要口述遺囑。胡來到後,勸他不要胡思亂想,但心裡也明白了老杜的確不行了。

杜月笙腦子十分清醒,他用嘶啞的嗓音,對眾人說:「你看我這個樣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去了。趁現在尚有力氣說話,及早錄下遺囑,不要到時悔之無及。」

當時家人、好友均在室內,拭淚點頭。姚玉蘭拿過一隻枕頭,塞在杜月笙的背後,扶他坐好。

杜月笙這時已是兩頰凹陷,臉色白中透灰,說上幾句話就要大喘幾口氣。他閉目養了一會兒神,才緩緩說道:「我已病入膏肓,來日無多,行將離世,茲將所遺產(包括現金、債券、不動產等)分類列出,按具體分配方案,留給各位夫人及子女……各位繼承人要努力守成,艱苦創業,云云。」杜死後,據說有遺囑三份,一為言平生志事與希望者,一為訓勉兒女,一為處分財產。此即是後者。

遺囑並未涉及政治,全是遺產繼承等家庭瑣事。杜月笙口述一陣後,叫胡敘五重讀一遍,然後掙扎著籤上自己的名字:杜鏞。 老友錢新之、陸京土、顧嘉棠、吳開先、徐採丞五人,應杜之邀請,於遺囑上副署,監督以後遺囑的執行。

杜月笙病情惡化後,臺灣方面第一個趕來探視的是大弟子陸京士。陸京士於8月2日抵港。7月29日,陸京士接到杜月笙從香港打來的電報,內容僅四個字:「病危速來!」於是急忙束裝啟程,趕往機場搭航班飛香港,但偏偏這幾天遇上颱風,飛機不能起航。

此刻已很迷信的杜月笙得知這一消息後,沮喪地對圍在床邊的親友說:「陸京士不能來,說明我的病真是不會好的了。

有一次,杜月笙忽然清醒,對周圍說:「有事可在此時詢問,我要說的話都已說了。」眾人默然,姚、孟兩位太太及子女,均失聲而哭,甚是悽涼。

杜月笙立遺囑後,病情未見好轉,反而每況愈下,體溫驟升,大口喘著粗氣,時而昏迷,時而甦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醫生說:「杜先生不行了,肺、心、腎、肝均發病,已呈總崩潰,回生乏術,只不過拖延時間罷了。」

8月14日下午,昏迷中的杜月笙又一次醒來,嘴巴嚅動了一下,想要說什麼,竟發不出聲音來,淚水倒先「唰」地流了下來。

姚玉蘭和孟小冬趕忙上前,為杜抹去眼淚。小冬說:「杜先生,你放心好了!」

突然,杜月笙嘴角發出「噝噝」的輕微話語聲,姚玉蘭俯身,將耳朵貼在杜的嘴唇,終於聽到了杜的最後一段話:「我死後,要穿長袍馬褂……要買好一點的棺材,以後要運回上海,葬在我的生身父母旁,陪陪他們老人家……」

當天晚上,臺灣內政部長洪蘭友奉蔣介石之命,專程從臺灣飛赴香港探望杜月笙。出了九龍機場,洪蘭友馬不停蹄,驅車直奔杜府,進入病室,時已深夜。

洪蘭友見杜月笙臉色灰白,躲在病床上一動不動,也不敢上前,便叫陸京士向杜轉達他來了。陸說:「杜先生昏迷不醒。」

洪完成任務要緊,上前緊緊捏住杜月笙那雙乾癟枯瘦的手:「鏞兄!鏞兄!醒醒,蔣公叫我來看您了!希望你早日康復!」大呼小叫一通,總算把杜月笙吵醒了。

洪蘭友轉身走向內室,來到客廳,對杜之家屬及萬墨林等人表示慰問,問了杜月笙的一些情況,接著說:「蔣公對杜先生身後事十分關心,已親自圈定治喪委員會名單及遺囑一份。」邊說,邊從公文包裡揀出數紙,遞給眾人過目。大家面面相覷。

洪蘭友此番來港,還帶有一個神秘任務,即替杜月笙炮製「杜月笙遺囑」。他帶來了一份臺灣方面擬定的所謂「杜月笙遺囑」,一再關照:「杜先生百年後,此份遺囑一定要立即見報。」這份所謂「政治遺囑」,既非出自杜的授意,亦未經過杜的同意,當然算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假遺囑。該「遺囑」開首第一句,便是「匪禍中國……」接下去全是胡言亂語,無非是杜月笙追隨蔣介石數十年,一貫效忠「黨國」,與共產黨「不共戴天」,為未能親見臺灣復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深為遺憾,死不瞑目云云。

杜府上下,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不知如何處理是好。真遺囑墨跡未乾,立遺囑人尚有一口氣,就公然要廢真立假,而且要大家昧著良心承認,這種事情恐怕曠古未聞,如拒絕,又怕得罪不起,接受呢,則心有不甘。正在為難之際,洪蘭友又宣讀了「杜月笙治喪委員會」名單。蔣介石圈定的「杜月笙治喪委員會」名單,規格很高,其中有吳鐵城、張群、何應欽、顧祝同等國民黨軍政大員。洪蘭友為籠絡人心,將在香港的著名人士,又大力收羅了幾位,連帶將在杜宅的親朋故舊,也悉數充作委員,一併報臺灣當局批准。

杜月笙死後,刊載於大小報刊的「政治遺囑」,卻與洪蘭友帶來的這份東西有很大出入,語氣委婉了許多,雖然也同樣未經杜月笙過目。

1951年8月16日下午,眾人正在杜府爭爭吵吵,哭哭啼啼,內室有人大呼:「不好了!不好了!杜先生不行了!」

大家一擁而進,見杜月笙面如死灰,大口大口喘著粗氣,眼見得就要上氣不接下氣了。護士急忙注射強心針,仍無效。正在手忙腳亂之際,有個無意中摸到杜月笙腳的人,突然叫起來:「哎!腳冰涼了!」

有人一看表,是4時50分。一代梟雄杜月笙,就此西歸。

杜月笙死後,蔣介石遲遲沒有反應,而杜月笙的大殮,已定於8月19日。有人推測,可能由於蔣介石欽定的「遺囑」被改動過的緣故,而大為不滿,在杜死後,竟一連幾天沒有什麼表示,算是一點小小的警告。實際上,自「中行事件」發生之後,蔣、杜關係已完全決裂。

眼見大殮在即,一班來自臺灣的「治喪委員」,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不知如何是好。要知道,沒有蔣介石的一句話,追悼規格就難以確定,誰也作不了這個主。因此,他們屢屢去電請教,卻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據當時在「治喪處」工作的一位人士回憶,那幾天每當臺灣來電,就有人歇斯底裡叫道:「蔣公來電了吧!」結果什麼也不是!

就這樣過了惴惴不安的幾天,總算在18日深夜,離大殮前幾小時,接到臺灣方面轉來的電報,說是蔣介石已口述「義節聿昭」四個字給老杜。大家這才長長鬆了一口氣,又手忙腳亂,找出一塊白布寫上這四個字,連忙懸掛在靈堂正中。

除蔣介石外,臺灣大大小小的官僚、朋友紛紛拍來唁電,送挽額、挽幛、輓聯。

入殮時,杜月笙的「治喪委員會」主任錢新之別出心裁,將一本《聖經》放進杜的棺材內,並在書的扉頁上這樣寫道:

「月笙老哥靈鑑:

這本《聖經》是我們的好友吳德生兄譯成中文,是中文《聖經》中最好的一本書,我與你都非基督教友,可是在你臨終時,趙牧師為你禱告的時候,你說了好幾遍耶穌救我』,因此我把這本《聖經》送給你,在你進入天國的路途上可以誦讀。

耶穌降世1951年8月19日

弟 錢永銘敬獻」

杜月笙笙究竟是上了天國,還是下了地獄,恐怕誰也不知道。但錢新之寫的這段話,寓意頗深,亦生動地反映了杜死前的空虛、絕望之情。

出殯時,隊伍逶迤數裡,最前面有2個紙紮的「開道神」,高達一丈七尺,據說是用來給杜在陰間道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其後便是根據蔣介石大有口述寫成的輓聯「義節聿昭」。再後有仰仗隊,有中西樂隊,有和尚尼姑,吹吹打打,好不熱鬧,一路將杜的棺材伴送至香港東華醫院義莊安放。不久,在蔣介石的過問下,杜月笙的棺木被運去臺灣,他沒能回歸上海。

一代上海第一大亨,從此落下了人生的帷幕。(欲知杜月笙是如何把握林桂生,通過林桂生的幫助,從一個不起眼的小癟三,一步步成為上海第一大亨的,請打開下面的連結,看更多精彩章節)

相關焦點

  • 杜月笙遺言:喪事要從簡,唯獨棺材要花大錢買好的?原因讓人淚目
    杜月笙對手下人吩咐說: 「此地是香港, 不是上海,我們在這裡算是做客,這裡也不是我們的故鄉,所以喪事切忌鋪張, 」 此時此刻,他似乎更感到漂落異鄉的悽涼,稍微停了一下, 杜月笙又說, 「從移靈到大殮,前後絕不可以超過三天。我去的時候就穿長袍馬褂,還和原來的穿著打扮一樣。
  • 杜月笙臨終實錄:臺灣「神經戰」致一病不起,臨終遺囑遭人篡改
    他閉目養了一會兒神,才緩緩說道,大意是:我已病入膏肓,行將離世,茲將所遺財產(包括現金、債券、不動產等),按具體分配方案,留給各位夫人及子女……各位繼承人要努力守成,艱苦創業,云云。杜死後,據說有遺囑三份,一為言平生志事與希望者,一為訓勉兒女,一為處分財產。此即是後者。遺囑「處分財產」,並未涉及政治,全是遺產繼承等家庭瑣事。
  • 上海灘大佬杜月笙,為何一輩子只穿長袍,長袍背後有什麼秘密?
    ,杜月笙雖是青幫出生,但杜月笙的口碑極佳,上海灘很多人都尊稱他為「杜先生」,熟悉杜月笙的人不難發現,杜月笙無論去哪,都只穿一個簡單的褂子和長袍,這又是為何?上個世紀的上海要比現代國內很多城市都要發達,西方人長居上海的也很多,有一日由洋人和國人舉辦了一次足球比賽,杜月笙有幸被邀請到現場,由於杜月笙的名氣很高,主辦發決定讓杜月笙到球場上開球,表示對足球事業的支持和鼓勵,杜月笙依然是穿著長袍走到球場中間
  • 中國人告別長袍馬褂的四個歷史瞬間
    出發前,在上海輪船招商局門口,孩子們怯生生地站在相機前合了張影,他們頭戴瓜皮帽,穿著寬大嶄新的長袍馬褂,但是動作僵硬,表情呆滯。孩子們的長袍馬褂,是清政府根據《大清服色肩輿永例》定製的常禮服。中國傳統觀念中,歷來重視衣冠服飾,因為它承載著華夏文明特有的綱常、秩序、倫理。孔子就曾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 上海灘風雲人物杜月笙,喪事從簡,為何棺材卻要花大錢買好的?
    做人要吃三碗面,一是情面,二是體面,三是場面,這是三碗難吃的面,可是為了朋友,再難吃都要吃。 ——杜月笙剛聽到這個名字,一瞬間覺得這個人一定是如此的溫文爾雅,應是民國時期的翩翩公子吧。杜月笙喪事從簡,棺材卻要花大錢買好的杜月笙對手下說:「此地是香港, 不是上海,我們在這裡算是做客,這裡也不是我們的故鄉,所以喪事切忌鋪張,從移靈到大殮,前後絕不可以超過三天。我去的時候就穿長袍馬褂,還和原來的穿著打扮一樣。這是我穿了大半輩子的衣裳。」
  • 杜月笙喪事要求一切從簡,只求棺材要買貴的?原因讓人淚目
    杜月笙跟手下的人說:"此地是香港, 不是上海,我們在這裡算是做客,這裡也不是我們的故鄉,所以喪事切忌鋪張, "杜月笙又對家裡人說道:"從移靈到大殮,前後絕不可以超過三天。我去的時候就穿長袍馬褂,還和原來的穿著打扮一樣。
  • 民國第一人精杜月笙,晚年如何敗落的?孟小冬到老才明白被騙
    就結局而論,杜月笙甚至要比胡雪巖活的更透徹的多,也更有智慧的多。當年上海灘,論懂做人,杜月笙絕對首席。上海三大亨,素有「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的說法。 他1888年生在浦東貧農之家,自幼父母雙亡,不過一四處流浪的乞兒,短短一二十年時間,成為所謂的「三百年幫會第一人」,在盤根錯節的亂局中左右逢源屹立不倒,除了心狠手辣,膽識過人,最重要的憑藉還是會做人。
  • 民國的長衫馬褂,還是比不過一襲旗袍
    令接受新思想的女學生們等,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男子的長衫、長袍。長衫獨有的圓領、窄袖、貴族四衩,雖剝離了「長衫大袖舞春風」,視覺卻比旗服來得清爽。女子穿長衫,倒也英姿颯爽。民國男子長衫到了後來還是分了等級。
  • 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俗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的生前無論是多麼的危險,奸詐,但是他在死之前都會吐露心聲,那麼三國時期的三位雄主曹劉孫三位在臨死之前都說了什麼遺言呢?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 秦二世胡亥「臨終遺言」及評析
    自然人的臨終遺言(遺囑)有書面,也有口授由他人代書,當然還有口頭等若干種形式,公元前207年大秦王朝短命暴君秦二世胡亥的「臨終遺言
  • 十大元帥的臨終遺言,一個比一個震撼!
    開國元帥們,為創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無私奉獻了自己的畢生,他們彌留之際的臨終遺言」高度濃縮了他們一生叱吒風雲,致力於革命、建設事業的信念和追求,字裡行間體現了他們對黨的「忠心」、對事業的「熱心」、對信仰追求的「恆心」、對人民群眾的「愛心」、對權力恪守的
  • 杜月笙臨終前銷毀百萬借款欠條、要求葬禮從簡,看透人心顯大智慧
    哮喘病折磨得杜月笙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呼吸著氧氣過活,姚玉蘭和孟小冬便時刻陪伴在他的身邊照顧他,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個月,杜月笙的哮喘病才有所好轉。 只不過,等杜月笙哮喘病好的時候,他的身子骨已經憔悴不堪,嚴重時甚至無法下床走路。
  • 張雲雷超個性裝扮,不同於長袍馬褂的帥氣,時尚潮流很有型
    張雲雷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每一場演出都有很多的粉絲來看,本人也是非常的俊朗,私下的裝扮不同於長袍馬褂的帥氣,但是時尚潮流很有型,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張雲雷。3.軍綠色外套+黑色短袖張雲雷外面穿了一個軍綠色的羊絨外套,裡面搭配黑色圓領短袖,休閒時尚。
  • 清代龍褂、補褂與馬褂是怎麼樣的?
    服飾品種多、款式新,光褂子的種類就有很多種,像龍褂、補褂與馬褂等。在清代,鮮豔的明黃色通常代表著最高的讚賞與表彰。清代龍褂是一種圓領、對襟、左右開衩、袖端平直的長袍。龍褂是皇后、皇太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專用服飾。
  • 鳳冠霞帔、長袍馬褂、花轎鸞駕,孝義最具傳統的婚俗—賈家莊婚俗
    結婚迎娶要花轎、全副鑾駕。在婚事活動中,無論是所贈禮品或是某個動作,均蘊藏著一定的寓意。賈家莊婚俗不失古色古香,從禮服上講,新娘結婚日基本穿戴是:鳳冠霞帔,內著龍鳳衣;新郎則是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從迎娶儀式上講,娶親轎前喜樂高奏,由執侍舉金瓜一對、日罩一對、繡花傘一對、龍鳳旗四面,在轎的左右配大紗燈籠一對;從語言上講,無論是攔門話,或是撒酒、拜花堂等話均有詩一般的韻味。
  • 孝莊皇后臨終前一句遺言,康熙為之操心了38年始終無法解決
    孝莊皇后臨終前一句遺言,康熙為之操心了38年始終無法解決 清朝歷史上有兩個女人獨掌大權,一個是清初的孝莊皇后,一個是晚清的慈禧,說來也有趣,孝莊皇后在一定程度上將清朝推向了高峰,然而慈禧卻把清朝推進了深淵,如果說慈禧陰險歹毒、懦弱不堪的話,那孝莊皇后就是她的反例,孝莊不僅胸懷大度,還培養出了清朝許多明君
  •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臨終遺言?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物都曾在臨終前說出過一段深入人心的遺言,下面就來盤點幾段比較著名的臨終遺言。1、劉備臨終託孤劉備作為有名的「草根皇帝」,其人生本就算是一個傳奇,而他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的那段遺言也是流傳千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央視主持「鐵面美人」,55歲客死異國他鄉,臨終遺言令人深思
    而我們今天要談論的這位,她也是央視裡面著名的主持人,她就是——肖曉琳。0.11962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的肖曉琳,其父母都是大學教師,完全就是一個文藝世家!父母從小就對肖曉琳寄予厚望,希望她今後能成為一個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在校期間,肖曉琳多次被老師選為,學校各種晚會活動的主持人。肖曉琳高中畢業後,成功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專業,並開始了她人生的一個新轉折點。
  • 杜月笙眾子女無一人走黑道,都在他死後覓得出路!唯幼子結局悽慘
    有了杜月笙的寵,家裡哥哥姐姐讓著,屋裡傭人巴結著,連各房姨娘也對他有求必應,而到訪杜家的各社會名流更是對這個小少爺言聽計從。用「眾星捧月」四字形容當時的杜維嵩再合適不過了,相比其他的哥哥姐姐,他多了父母的格外疼愛的同時,也少了無數的管教。
  • 31位被殺宣教士的臨終遺言,看完淚奔......
    這一定是神潔淨教會的方法,務要最後煉淨成功。」「如果我們能苟延殘存的話,我們還有一些食物,足以延命數天。我知道你正在為我們擔心不已,惟願神安慰你,若我先你而去,那麼我就會在那邊等待你來……。」Ennals殉道日期:1900年8月9日殉道年齡:27歲殉道地點:山西忻州國籍:英國 臨終遺言:「雖然我的生命短促,但我沒有後悔到中國來,因為已經成就了主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