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蜀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嗎?他身上又有哪些優缺點?

2020-12-28 騰訊網

說起諸葛亮,世人對他的讚譽遠大於批判,常言道:人無完人,可諸葛亮卻近乎是一個完人,他足智多謀,學富五車,不但能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自己獨特的治軍之道。

身為臣子,他時刻謹記君臣之禮,清清白白,從不覬覦帝位,如若不然,劉備豈會臨終託孤?此外,他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不但有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入世後還得到重用,三國的英雄無不欽佩讚賞他。

如此一位忠君愛國、勤勉清廉的臣子,有哪位君主不喜歡他?由於諸葛亮實在是太優秀了,很多人將他當成心中的神,認為他是天下第一智者,民間如果舉辦「造神運動」,諸葛亮一定能拔得頭籌。

很顯然,大眾已經將諸葛亮神化了,如果揭開諸葛亮的面紗,他的真實面目又會是怎樣的呢

圖片:劉備三顧茅廬劇照

一、諸葛亮神機妙算救後代

陳壽曾在《三國志》中用一段話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他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政治鬼才,諸葛亮擅長治國,他的能力可以同管仲相媲美,可在軍事上,諸葛亮欠缺了一點靈活性,這是他的不足之處。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比較客觀,對我們認識全面的諸葛亮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在許多文學作品裡,諸葛亮最受人讚譽的就是神機妙算,《三國演義》裡許多情節都可以體現這一點,據說,諸葛亮還靠「神機妙算」救了自己的子孫後代。

諸葛亮在臨終前對身邊的後人們說:「我歸天以後,你們其中一人在未來會遭受殺身之禍,到時候你們就打開藏在牆裡的紙團,紙上寫著辦法。」

圖片:諸葛亮臨終前劇照

諸葛亮逝世以後,司馬昭繼位,當他得知朝中有一員大將是諸葛亮的後代時,就想好好整治一下那人。後來,司馬昭將這名將領定了死罪,並問他諸葛亮臨終遺言。

沒想到將領將諸葛亮原話告知司馬昭後,倒激起了司馬昭的好奇心,司馬昭派人將房子拆掉,並找到紙包,沒想到紙包上放著一封信,信上寫著「遇皇而開」。

士兵馬上將信呈現給司馬昭,司馬昭打開紙包,只見上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司馬昭馬上照做,向後退了三步,沒想到還沒站穩,司馬昭就把房頂上的玉給震下來了,桌椅瞬間被砸地粉碎。

司馬昭被嚇得丟了魂,渾身冒冷汗,驚嚇之餘,他翻開信的背後,定睛一看,上面竟然寫著:「我救了你一命,請你也留我後人一條命。」很快,那位被司馬昭遷怒的將軍又被官復原職了。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還有待商榷,但諸葛亮確實擁有異於常人的推測能力,他仿佛能夠未卜先知,提前知道許多世人皆無從知曉的機密。

圖片:司馬昭劇照

二、脫下神化外衣的諸葛亮

在軍事方面諸葛亮有優點,也有不足,在戰略上,諸葛亮的決定一直都不大成功,不管是勸劉備稱帝還是在荊州戰役中堅持防守,都不是明智之舉。

而且,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戰略出錯,雞蛋碰石頭,失敗的結局早就註定下來了,諸葛亮在北伐中的最大對手是曹真和司馬懿兩人,好幾次北伐都被曹真給攔截了。

有一次,諸葛亮想以十萬大軍攻城,沒想到霍峻僅僅以三千軍隊就輕而易舉地抵擋住了,緊接著,諸葛亮在攻城的過程中無所不用其極,又是挖地洞,又是在井裡投毒,導致三天都攻不下城門,等到曹軍來救援的時候,諸葛亮只好撤退軍隊。

雖說諸葛亮的北伐屢次遭受打擊,可這並不說明諸葛亮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當時蜀國所面臨的困境讓諸葛亮只能北伐,沒有更好的選擇。

其實,諸葛亮帶兵打仗的能力並不弱,他僅僅用了三年就將南方平定了,五次北伐戰爭中也勝過兩次,且次次都是以弱伐強。換做別人,不一定可以創造出這種奇蹟,也難怪司馬懿絲毫不吝嗇對他的讚美,稱他為「奇才」。

圖片:諸葛亮率兵北伐劇照

不過,諸葛亮最擅長的並非軍事領域,而是治理國家,賈詡曾評價諸葛亮「善治國」,簡單幾個字,卻將諸葛亮最根本的能力概括得淋漓盡致,劉備給諸葛亮託孤的時候說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從劉備的遺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大公無私,但仔細一想,其實他對諸葛亮是有所防備的,劉備一共留下兩位大臣輔佐劉禪,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

李嚴是諸葛亮的死對頭,他幾次三番阻止諸葛亮北伐,甚至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掌握大權後,狠狠打擊李嚴及其背後的勢力,將李嚴徹底貶為平民,再無人可以在政治上與之相抗衡。

然而,諸葛亮還是很有分寸的,他並沒有打壓異己,而是在蜀國進行廉政建設,將蜀國建設成三國裡面始終堅持進行廉政的國家。

圖片:李嚴被貶為平民劇照

其實,諸葛亮在政治上的所有舉措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軍事服務,諸葛亮十分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他在幾次北伐戰爭中,反覆勸說農民耕田種地,發展農業經濟,可百姓們身上的壓力卻越來越重,導致民怨四起。

另一方面,諸葛亮在農業發明上很有造詣,他主導建設的水利設施以及改善的農業工具,都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諸葛亮深知,戰爭的基礎是經濟,如果沒有經濟做支撐,沒打幾天就打不下去了,縱觀歷史,有多少王朝都是因為窮兵黷武而衰亡。

深深知道這個道理的諸葛亮在選擇北伐的同時,只能快速發展經濟,來緩解戰爭對社會帶來的傷害。

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諸葛亮利用超高的情商與智慧,將矛盾重重的蜀國統一團結起來,建設成軍事大國,使魏國不敢輕易入侵。

圖片:諸葛亮治理蜀漢劇照

但是,從長期來看,諸葛亮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無用功,雖然他真心為蜀國,也在不斷為蜀國做貢獻,他就像一臺不停運轉的機器一般,永遠不知道停歇。但是最後,嘔心瀝血數十年的他還是倒在了充滿紛爭的朝堂之上,而蜀國終究成為了亂世之中的犧牲品。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一直手握大權,他到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還是專制獨裁呢?
    這是冤枉諸葛亮了,諸葛亮也一直為蜀國提拔人才,而且也確實是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沒有專治獨裁。諸葛亮為蜀國尋找將才,費盡心機證明他一直為蜀國網羅人才。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計智取天水,計策意外被姜維識破,姜維打敗了攻打天水的趙雲。諸葛亮親率大軍來取天水,又被姜維劫了營寨。
  •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釋義】鞠躬:彎著身一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
  • 聽聞諸葛亮去世,此人大喊:蒼天有眼,蜀國有救矣!他是誰?
    每次提到諸葛亮,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有著過人的才能,劉備為了請他幫助自己三顧茅廬。最終,劉備也如願以償,而諸葛亮也不負眾望,為蜀國打下了一片江山,後來,在劉備身死前,他在白帝城託孤,把他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為了蜀國的江山兢兢業業,延緩了蜀國的滅亡。
  • 三國志司馬懿跑去蜀國,北伐能否逆轉嗎?諸葛亮:蜀國無藥可救!
    要問到三國志11這款十幾年前的老遊戲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那自然是通過編輯器去直接修改年份和人物所在的勢力國家,看看能否改寫歷史了。例如就有老玩家嘗試過讓司馬懿也跑到蜀國協助諸葛亮,看看臥龍冢虎共同聯手,是否能夠打贏北伐戰爭!
  • 歷史當中為卜先知的謀士諸葛亮,也是一個普通人,同樣有優缺點
    歷史當中為卜先知的謀士諸葛亮,也是一個普通人,同樣有優缺點在我國歷史當中有很多人都特別值得稱讚,但是要說在謀略上誰的謀略最讓人覺得佩服,那麼理所當然的是三國春秋時期的諸葛亮了,想必大家說起這位軍師來,肯定是連連稱讚吧!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對後世社會及其後裔的影響
    東晉時期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的「書聖」王羲之,曾評價諸葛亮「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實為「一國佐命宗臣」。南宋仕人戴少望對諸葛亮評價更高:「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清康熙帝的評價直截了當: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紅將盤點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臥龍!——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 陸遜是蜀國公敵,諸葛亮嶽父為什麼救他?只為給蜀國再續命幾十年
    夷陵之戰蜀吳兩國耗了一年多,最後陸遜的一把大火把蜀國的軍隊燒的所剩無幾。所以說,陸遜是蜀國公敵,這句話沒有假,陸遜後來中計,諸葛亮嶽父卻大方的救了他,這是怎麼回事? 當時劉備報仇心切,最後夷陵一戰大敗,可是吳國也沒有輕鬆多少,連續兩年的消耗,讓吳國的國力也減少不少,吳國兵將也有所傷亡。夷陵戰敗以後,劉備帶軍西撤,而陸遜則窮追不捨,想要活捉劉備。
  • 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典範
    五丈原諸葛亮渭河對陣司馬懿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親率大軍攻打曹魏,同時派人聯合東吳一起出兵,蜀漢軍隊駐紮在渭水南面的五丈原,司馬懿(字仲達)率領的魏軍渡過渭水,背水立營抵禦諸葛亮。五丈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司馬懿決定以守為攻,同時魏明帝曹叡正在抵禦東吳人馬,只好命令司馬懿只守不攻。
  • 三國政治家諸葛亮不懂得審時度勢,蜀國滅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是杜甫(唐)在成都武侯祠前寫的《蜀相》詩的下半段,以此緬懷三國時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就是這麼一個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常人難以企及的,絕頂聰明、足智多謀的人,卻偏偏成為三國時期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諸葛亮從他走出南陽臥龍崗那一天起,就註定了這一悲劇的結局。他的悲劇在於,他一開始就看到了盡頭,卻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三國強弱對比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令蜀漢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國力慢慢回復,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亂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也得到補充。
  • 《三國志》智力永遠100的諸葛亮,是否為三十年系列作最強軍師?
    如果要給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來個人氣排名的話,那阿鴦認為即便是忠義的關羽、無雙的呂布、完美的子龍,甚至蓋世的曹操,都不及蜀國的千古神相——諸葛亮!不管是《三國演義》對於蜀國的大幅修飾,亦或是孔明真的料事如神,把把賣草鞋出身的劉備一直協助成三國之一的國相,那絕對稱得上是三國人氣王!
  • 諸葛亮連年挑戰曹魏,對蜀國傷害有多大?諸葛亮一句話說出實情
    劉備佔據益州和漢中後稱帝,並未像其他軍閥一樣自立門戶,而是選擇了繼續以「漢」為國號,就充分表達了他和諸葛亮希望繼承漢朝正統、延續漢室江山的願望。但遺憾的是,復興漢室的宏偉目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貌似是一個極為艱巨和難以達成的目標。號稱一代梟雄的劉備,為之奮鬥一生,最終也僅僅才佔領了益州和漢中一隅之地,離光復漢朝天下的總目標還有就撒手人寰。
  • 諸葛亮軍事成績一般般,為何後人還願意給他這麼高的評價呢?
    不過諸葛亮與樂毅相比卻稍遜一籌,因為諸葛亮雖然幫助劉備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但卻沒有幫助劉備治理好蜀國,以至於諸葛亮去世後,蜀國迅速衰敗,被諸葛亮看重的姜維,即使才華再高也無法阻擋蜀國的滅亡。
  • 他是蜀國第一軍師,開局差點被人家肢解,結局連諸葛亮都為之惋惜
    而在《三國演義》裡,是因為他早年行俠仗義,為人家報仇殺了人,結果縣太爺把他綁起來,就要肢解的時候,被朋友救了,以後呢,恢復了名字。諸葛亮這個徐庶可太了不起了,在《三國演義》裡不亞於諸葛亮的存在,甚至可以說在軍事能力上比諸葛亮更強,他一眼看穿曹仁的八門金鎖陣,赤壁之戰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差點沒把徐庶嚇死,就連張飛關羽這麼傲慢的人,對徐庶也是禮敬有佳,
  • 諸葛亮逝世後司馬懿不再攻打蜀國,他真的這樣想嗎?其實很機智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想必都知道,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爭鬥可謂是熱血沸騰,同時很多人會對孔明之死些許有點遺憾。不過可能大家會沒注意到,在三國演義中孔明逝世後,重心就到了曹魏吳蜀的政權上了,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了呢?
  • 諸葛亮還有後代存世嗎?專家:他們三個活了下來,現在還有幾千人
    諸葛亮作為諸葛亮作為忠誠與智慧的化身,在中國歌頌了好幾千年,他最後也是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麼這樣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現在還有子孫後代存世嗎?當年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被後主劉撣招為駙馬。歷任騎都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等職。
  • 如何評價諸葛亮這個人?
    首先啊,我們要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啊,我們要客觀的分析他的各方面能力,再進行各方面的總結哈,那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丞相的優缺點哈:
  • 趙雲之死,諸葛亮只是痛哭,另一人死,諸葛亮為何悲痛的昏倒在地
    趙雲沉穩厚重,做事踏實,對於諸葛亮給的任務總能很好完成,和諸葛亮一起為蜀漢大業鞠躬盡瘁。也就是這麼一個老將,在他死後,諸葛亮失聲痛哭,由此可見趙雲對諸葛亮來說確實意義非凡。葛亮出山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都不被關羽、張飛看好,他們甚至覺得諸葛亮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只是一個「腐儒」。而趙雲不同,他對這位新來的軍師可是尊敬有加,所以諸葛亮對趙雲的印象一開始就比較好。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馬謖和費禕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將他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