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馬來西亞,連不愛喝咖啡的人也會喝起來。
記得在柬埔寨遇到一位杭州的男生,聊天時他說:好懷念馬來西亞的咖啡,人民幣4、5元一杯,真好喝!我驚喜地問:你喜歡愛喝咖啡?他說:不喜歡,但是馬來西亞的好喝。
在檳城,清晨醒來,會有點不習慣,這個低緯度的城市,明明是早上已經7點多了,陽光才一點點溫柔的灑進來,而到了8點多出門時,那無遮蔽的陽光追著你,無處可躲的炎熱擁抱你。
在大馬,咖啡幾乎是最庶民的飲品,而這裡的咖啡有個熟悉的名字:海南咖啡。
為什麼不叫其它名字呢?大馬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這裡最多的華人是福建人,幹嘛不叫英國咖啡,或者福建咖啡呢?
聽店家講,因為當初下南洋謀生的時候,競爭也是蠻激烈的,採礦工作被廣東人佔了,碼頭搬運的工作被福建人佔了,而海南人相對最少,能從事的工作不多,所以便到英國人或峇峇娘惹(華人貴族與馬來亞人的後裔)家中幫廚,也稱「Cooky」,只要一聽到這個詞,當地人就想到了海南人。
我差點笑到一口咖啡噴出來:真的假的?
對方很認真地點頭:當然是真的!不然怎麼海南雞飯和海南咖啡這麼出名呢?
各種小吃聞名遐邇的檳城,當地確實有句話:潮州粿條、福建面、海南咖啡店。
就是指潮州人的炒粿條,福建人的蝦米、海南人開的咖啡店幾乎遍布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味美又實惠。
一百多年前,海南的華人告別妻兒、父母到英國殖民地的南洋做勞工,辛苦賺到的錢還要留一部分寄回家鄉,因為海南人的廚藝好,加上英國殖民地遺留的咖啡習慣,後在殖民地時代結束後,很多海南人便以開咖啡店為生了。
以前檳城的咖啡店和茶室,幾乎都是海南人開設的,有海南人的地方,就少不了海南咖啡店,咖啡店都是小本經營的家族生意,除了咖啡飲品之外,還售賣麵包、糕點,藉此還將英國人喝咖啡吃麵包的習慣,也帶入了馬來西亞當地人的生活中。
每天一早開市做早餐生意,中午、下午不斷有人進來喝咖啡,一直忙到晚上才休息,無怨無悔,一代接一代經營者,在當地人心目中,海南咖啡、海南麵包也變相成了出品有保證的代名詞。
咖啡店是個操勞的生意,利潤微薄,從一杯杯咖啡裡賺來的錢要度量著一家人的生活、子女的教育。
馬來西亞本就是咖啡種植區,但是有的咖啡廠在價格競爭中,也會以次充好,在磨成的咖啡粉中混入了其它難以察覺的東西,但是喝起來就非常影響口感。
好的咖啡粉要有好的咖啡豆,很多店家為了成本和品質的考量都是自家炒制咖啡豆,這裡面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除了選用好的咖啡豆,還要加入適量的油、砂糖和鹽一起炒,並且火候相當重要,炒的時候需要手不停地用鏟翻炒,功夫到家才能得到好的咖啡粉。
一杯整體口感不錯的咖啡,還需要靠奶水、衝泡技巧等方式來調整,那就更考驗調製的功夫了,這期間,海南人便是其中的靈魂。
在大馬喝咖啡,除了咖啡本身有些與眾不同之外,更包含了英國殖民的背景,中國南洋華工的墾荒開拓史,一杯咖啡喝到的更多是歷史是風情。
在檳城的海南咖啡是衝拉咖啡,有點像奶茶的衝法。
每家咖啡店衝煮的方式都不大一樣,也有的會先以滾水燙過咖啡壺,再將磨好的咖啡粉放入壺中,然後倒入熱水,再用攪拌棍攪拌之後,蓋上蓋子燜煮幾分鐘,期間連壺嘴也要蓋住。
時間一到再倒入細長的茶袋中拉兩次,衝拉的時候動作要緩慢,讓咖啡粉有足夠的萃取時間,然後再加入兩匙熱水稀釋一下,並將衝好的咖啡放到保溫壺中保溫,這就算是基礎「咖啡」了。
之後便按照客人點的不同菜單來將其進行調配,所以你點的咖啡上桌才會那麼快呀。保溫壺中的咖啡在一小時內必須使用完,因為溫度會讓咖啡口感變酸,超過一小時賣不完也要將其倒掉。
在大馬,點咖啡的菜單有很多名詞, 並且是馬來語、福建話、英語的叫法都有,那叫一個複雜,如果不太熟悉的話,經常會點到一杯莫名其妙的東西。
其中最普遍、最多人點的是「KOPI」,指的是黑咖啡加煉奶與淡奶,如果你不太確定自己要點什麼咖啡,或者擔心踩雷,那麼點這種就錯不了了。馬來西亞人對一杯好咖啡的標準是「細滑」,入口順而不澀。
喝KOPI也是有技巧的,它的杯底有事先加入的濃稠煉奶,然後再加入咖啡和淡奶,通過用咖啡匙的攪拌,可以控制整杯咖啡的口味。如果不想太甜,那就輕輕攪動上層的淡奶,如果喜歡甜一點的,就充分的攪動,將下面的煉奶與咖啡完全混合,就會得到一杯奶味濃鬱又香甜的咖啡了。
此外,不要輕易嘗試大馬的黑咖啡!
大馬的黑咖啡寫作「KOPI O KOSONG」,當地人叫「咖啡可頌」,可頌的意思就是「空無一物」,當然也就是完完全全不加入任何糖、奶。誰知咖啡上來後,一口下去,和平時喝的黑咖啡完全不一樣,是深不見底的黑,那種苦是伸手不見五指的苦,是萬丈深淵的苦。
我投降了,經不住這麼一種烈苦的滋味。那是讓你愁腸百轉的苦,思鄉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