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西方藝術中,是眾多知名畫家的靈感

2020-12-25 初次見面露笑顏

《藝術中的狗》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入門書,它探索了幾個世紀的藝術作品,展示了人類最初和最古老的朋友。

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 從過去流行的「狗狗的動物標本製作」,到如今的「社交媒體上的狗狗」,人們卯足了勁探討與狗狗的關係。 無論是使用文字還是圖片,幾乎每一種文化都有狗的形象。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愛狗人士和狗主人的,也是一部學術和研究著作,對藝術史家和社會學家來說也非常重要。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了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21世紀的藝術之旅。 它分享了各個時代在藝術中描繪狗的各種方式,以及這些描繪如何反映人類文化和社會的演變。

其中包括許多鮮為人知的精美作品,也有許多狡猾的爆料。

在書中,你會發現很多藝術家養狗,狗是藝術家自身或欲望的頻繁反映。

例如,畢卡索可能一遍遍地畫了他的許多狗,但往往像他的情婦一樣,一時興起就拋棄了它們。

其中有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愛德華·蒙克的「狗頭」。

蒙克是個很孤獨的人。 他養了許多狗,以排遣孤獨,尋求安慰。

他最喜歡的聖伯納德犬之一名叫巴姆斯,曾經陪他去看電影。

他的畫不是普通的肖像畫,也是經典版的《吶喊》。 雖然這幅「狗頭」是1942年製作的,但與他1916年在卑爾根製作的自畫像相比,還是很有意思的。 它的外形很像,可能幾乎是一幅畫。

日本藝術家宇多川博二的木刻也很吸引人。 這幅畫的主題是一位法國婦女,她的孩子和寵物狗。

這幅畫表現了日本人對歐洲生活的看法。 其中,藝術家並沒有展示真實的拉布拉多,而是畫出了閃爍的綠色眼睛,閃爍的牙齒和鮮紅的舌頭。 無疑,這是一隻來自日本神話領域的超級獵犬。

阿爾弗雷德·雅各布·米勒的《蛇印第安人和他的狗》(約1858-1860年)不僅展示了人與狗之間親密的,完全自然的關係,也提醒人們與自然的更廣泛的關係。 沒有狗,人類可能會遭受什麼樣的損失。

雅各布·巴薩諾的《兩隻拴在樹樁上的獵犬》(約1548-1550)是西方藝術中第一幅繪畫的動物肖像畫。

人們第一次意識到狗是如此奇妙,甚至可以想像伸手去感受如絲般柔軟耳朵的溫暖。

人類歷史上如此多的文物中出現狗的身影,意味著狗從一開始就與人類相伴。

沒有狗,生活會更艱難。 想像一下,當一次成功的狩獵意味著生與死的區別時,沒有狗是不可能追蹤和減少獵物的狩獵的。

在我們現在生活的城市環境中,我們忘記了很多種狗。 許多狗都很大,重達150磅或更多,因此它們可以拉重物回營地。

隨著人類文化變得越來越農業化,狗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放羊放牛,保護羊不受狼的侵害。

狗可以做警衛和保姆,甚至它們的皮毛也可以用來織布。

我們的生命以難以想像的方式與狗狗的生命綁在一起,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日益科技化的社會中一樣。

在今天的城市裡,我們可能已經失去了對狗的身體依賴,但幾千年來共生發展起來的情感紐帶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可能還有基因傾向。 與狗建立聯繫是關乎自身生存的問題。

因此,這也難怪這種多才多藝,聰明伶俐的生物形象在各種媒體上得到了反映。 在社交媒體上,狗狗可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追隨者!

這是邁森帕格,18世紀的陶瓷作品。 乍一看,這位女士似乎擁有她想要的一切:一個僕人,一隻蟲子和一個仰慕者。 但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位先生雖然親吻了女士的手,但眼睛卻盯著小蟲,小蟲也在盯著他。

這是愛德華·馬奈大約1875年在日本畫的一幅帆布畫。 當時日本的一切都是時尚潮流。

所有這些精彩的作品都在講述著人與狗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相關焦點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在藝術理論方面,亞里斯多德的論述也走出了迷狂說與靈感說的「謎思」,將思想立足於現實的存在,其關於技藝與藝術的理論更為清晰而理性,論述更加集中、明朗。  藝術模仿論的「模仿」行為在柏拉圖思想中是一種純粹生產的意指,亞里斯多德將其提升到精神與靈魂層面的模仿,從而將柏拉圖的模仿理論發揚到極致。但與柏拉圖對於靈感激情所寄予的「通神」式的期待不同,亞里斯多德更加輕視非理性的心靈,變本加厲地將靈感從詩歌中驅除,僅留下了技藝意義上的模仿性的詩歌,推翻了柏拉圖借形而上的「神性」標準所區別開的藝術等級。
  • 淺談西方現實主義畫家以通俗的女性油畫,彰顯高雅藝術情操的緣故
    12-17 10:04:52 來源: 百花村第一狗仔 舉報   委拉斯開茲是17世紀中期,眾多拜訪羅馬的藝術家之一
  • 冰冷中的溫暖:西方畫家筆下殘酷的瘟疫
    在西方美術史上 「疫情繪畫」非常多 為什麼西方的疫情繪畫多?藝術就是詩和遠方 西方藝術繪畫藝術有寫實傳統 在醫學技術的落後的時代 歷史上幾次大的瘟疫流行 導致人口銳減 影響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許多藝術家都是死於瘟疫
  • 在文學與藝術經典中,尋找好生活的四季靈感
    ,散文家記憶中的美食,旅行作家走過的漫漫長路——閱讀這些畫面與文字不僅給人帶來美的愉悅,還能引發許多有趣的靈感。在《西方正典》中,他被與諾獎得主巴勃魯·聶魯達並列,一起成為「最能夠代表二十世紀的詩人」。在佩索阿的代表作中,《惶然錄》是一部常看常新的文學經典。對於初次嘗試閱讀這位作家的讀者,這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門作品。《惶然錄》寫成於佩索阿的人生晚期。作家獨特的精神氣質,以及他「最能深化人們心靈」的作家的美譽,都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浮現出來。
  • 眾星隕落的特洛伊戰爭——希臘神話與西方藝術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有著眾多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這些神話代代流傳直到今天。在遙遠的西方,歷史同樣悠久的希臘也存在眾多的神話故事。比如普羅米修斯盜火、潘多拉魔盒等。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繪畫 面具下孤獨狂歡的畫家 詹姆斯·恩索爾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詹姆斯·恩索爾(James Ensor,1860-1949年),比利時畫家和圖形藝術家。表現主義的先驅者,對野獸派、德國表現主義和後來的超現實主義藝術,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畫家用畫筆對當時浮華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取笑和辛辣的諷刺,喜劇與悲劇在人間輪番上演。他的作品充滿新奇特的幻想,想像力超越了繪畫的技法。色彩調子雅致和諧而優美抒情,光的運用準確而精彩,畫面結構造型嚴謹,帶有巴洛克和印象派的風格,而題材卻是奇異荒誕和恐怖的。他認為「理智是藝術的敵人,藝術家被理智所控,就會失去感覺。強大的本能因此而衰弱,靈感會匱乏。」
  •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新奇有趣藝術故事串起一部西方極簡藝術史
    第一個給自己畫自畫像的畫家是誰?全世界流傳最廣的一幅畫是哪個?達利《記憶的永恆》靈感來自哪本書?這些新奇有趣的問題來自意公子《大話西方藝術史》,如果你是西方藝術史的入門者,相信這些問題一定會勾起你的興趣。更有意思的是,講故事的高手意公子,把這些問題用淺白風趣的語言,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藝術故事。
  • 風行全球的靈感指導書《畫家之眼》丨本周新書
    風行全球的靈感指導書。
  • 西方藝術史:美國電影導演新表現主義畫家 朱利安·施納貝爾「130」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Accatone》1978年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1951年-)美國當代畫家他本人對此創意深表得意和自信,他聲明道「我將是你在這一生中所看見的最接近畢卡索的人。」畫面由眾多破碎的瓷片構成,被粘貼在木板之上,粗礪奔放。施納貝爾在這些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塗抹油彩,描繪出厚重、濃烈而粗野的畫面。
  • 喜茶攜榮寶齋、Digiway 以《韓熙載夜宴圖》打造靈感飲茶派對
    12月4日,喜茶攜手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傳統藝術機構榮寶齋及國際知名潮流藝術家Digiway,以榮寶齋國家級非遺「木版水印」版國寶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為底版、融合中西方文化及年輕時尚元素創作喜茶版《靈感飲茶派對》。
  • 西方藝術史:新表現主義畫家西格瑪·波爾克 藝術界的鍊金師「129」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 Polke,1941-2010年)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性畫家,版畫家、攝影師,是上世紀60年代「資本現實主義運動《愛麗絲》波爾克在繪畫中有效地利用了膠印印刷技術,結合大眾流行圖像,生成一種混合的藝術語言,對戰後西方消費社會戲謔性地調侃,筆法粗獷,展現了他的幽默、想像、諷刺與機智。
  • 常用神話作為靈感的畫家Bouguereau油畫作品賞析
    布格羅的繪畫常用神話作為靈感,以19世紀的現實主義繪畫技巧來詮釋古典主義的題材,並且經常以女性的軀體作為描繪對象。布格羅在世時於法國和美國都享有高度的名聲,並且在一生中獲得眾多的榮譽,同時他的作品在當時也都以超高價賣出。作為那個時代沙龍畫家中的佼佼者,布格羅成為後來崛起的印象派等前衛藝術的首要攻擊對象,並且在20世紀由於現代主義的崛起而被遺忘。
  • 西方藝術大師 代表作品集合
    他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分為這樣幾個時期: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黑人時期。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畫家 馬克斯·貝克曼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年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在美國開始創作大幅的、摺疊式的三聯畫,畫中的人物和景象都很奇特,被闡釋為對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含沙射影的批判。
  • 「山海之旅 走讀鹽田」活動帶領讀者走進西方現代藝術
    本期活動圍繞「反叛與超越——走進西方現代藝術的世界」主題展開,邀請深圳美術館公教部主任、策展人、評論家遊江與讀者們一起交流西方現代藝術,暢敘西方藝術史脈絡。「山海之旅 走讀鹽田」活動帶領讀者走進西方現代藝術 在眾多派別的藝術中,該如何欣賞和理解一幅現代藝術作品?
  • 西方史:論偉大的視覺藝術
    在1832年至1852年間馮·希博爾德所 作的《日本歷史》出版以前,此書是西方關於這個島國歷史的最權威的歷史著作。張淑勤教授指出:「尼德蘭整個地區的藝術一向有其輝煌的傳統,特別是繪畫藝術, 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荷蘭17世紀黃金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繪畫藝術是荷蘭人的驕傲。黃金時代的畫作,不管就題材或者風格上都呈現十分多樣的面貌。
  • 西方視野中的多重「逸品畫風」_古代藝術_澎湃新聞-The Paper
    西方對「逸品」的關注大致始於20世紀前期,「逸品」這一問題,貫穿了西方對唐代「潑墨」、禪畫、文人畫觀等各類畫史範疇的理解,值得作一梳理。本文著重於觀察這一畫史概念在西方的生成和理解。在中國繪畫史領域中,「逸品」是一個唐代畫論中出現的名謂。
  • 看見音樂:西方經典繪畫中的音樂主題
    )的說法,他可能在繪製人文學科的寓言畫],如古人般穿著寬袍大袖的擺姿勢的模特,注視著觀者的狗和石膏像、書本、樂器、調色板、圓規等靜物」。> 畫家本人也會出現在以音樂場景為主題的畫中。在畫面前景悄然現身、描繪這一幕的畫家充分認識到了這是個激發自己靈感的千載難逢的機會。肯尼思·麥肯齊背對觀者,站在畫面中央,漢密爾頓和普尼亞尼在他的左右兩側拉小提琴。利奧波德·莫扎特彈著福特羅斯勳爵的舒迪牌(Tschudi)英格蘭雙層羽管鍵琴。而他的兒子阿馬德烏斯面帶嘲諷,彈著一架三角形的小型斯皮耐琴。利奧波德·莫扎特的書信中就詳細記述了這次旅行和漢密爾頓大使的接見。
  • 西方藝術史:立體主義藝術家 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卡索121
    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後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00年後的兩三年中,他的風格融匯了印象主義德加、高更和納比派的影響。1907年沙龍回顧展野獸派及塞尚的創作思想及非洲黑人雕塑為畢卡索的探索注入新的創作靈感,進行了立體主義的創作。1915-1925年,畫風轉入寫實主義。1930年又傾向於超現實主義。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很大的影響。
  • 評展|「空白期」瓷器感受考古斷代,西方工藝中有中國靈感
    評展|「空白期」瓷器感受考古斷代,西方工藝中有中國靈感 YJY,劉沁 2019-06-14 07:36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