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回眸中日「異域同繪」,疫後重啟再讀V&A

2020-11-17 澎湃新聞
「立秋」已過了兩天,國內外的展館在疫情後又迎來一波新展高峰。在上海,上海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呈現了「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賴少其與唐雲創作文獻展」等新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新展包括「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抗疫美術展」等,在杭州,則有「錢瘦鐵與橋本關雪」、「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頗有意味的是,其中中國美術館的「異域同繪」與浙江美術館的「錢瘦鐵與橋本關雪」對比觀看,可以見出中日藝術的淵遠流長與文化互鑑的巨大意義。

在海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了,大展「埃爾·格列柯:野心和反抗」「莫奈與芝加哥」呈現了館藏格列柯的不朽畫作《聖母升天》與莫奈精品。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8月6日重新開放了,特展「和服:從京都到T臺」回歸。

上海

荷浦珠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8月7日—10月18日

倪漢克(Henk Nieuwenhuys)先生是荷蘭的商界精英,同時也是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他是第一位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大量文物的西方人。本次展覽呈現的54件文物,門類擴至青銅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濃縮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

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展換新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7月10日起

此次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及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的思路,新增書畫精品30件,包括南宋佚名《蓮社圖卷》、元趙孟頫《蘭竹石圖卷》等精品。這30件作品中有近20件未曾展出過,包括元李昭《雁蕩圖卷》、明姚綬《古木清風圖軸》、清戴本孝《雨賞圖卷》、清高其佩《指畫秋柳圖軸》、清禹之鼎《仕女三兔圖軸》、清汪士慎《貓石桃花圖軸》等。而另10件屬於長期未展,或用於特展。

星光璀璨·不同而和——上海中國畫院藏合作畫展

地點:程十髮美術館 第二展廳(虹橋路1398號)

展期:2020年8月8日—12月6日

此次展覽展現了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於各個時期、結合不同的題材和繪畫語言而繪製的具有時代特徵的繪畫作品,共展出作品共計40多件(組)80餘幅,展現了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於各個時期、結合不同的題材和繪畫語言而繪製的具有時代特徵的繪畫作品。1956年8月1日,為紀念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成立,畫家賴少其、潘天壽、吳湖帆、劉海粟、謝稚柳、程十髮等十位國畫家曾共同合作完成了《開天闢地——開宗明義第一章》山水卷,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正式成立後,畫家們的合作畫是上海中國畫院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水墨緣——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一)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0年8月1日-12月31日

作為中華藝術宮重要的學術項目,聚焦「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也將持續推出,未來每屆展覽都將展出卓有影響的八位名家,中西各半,呈現獨特的美術史敘述模式和文化史的思考語境。首展以「借古開新」「中西兼道」「現代標程」三個部分,聚焦任伯年、吳昌碩、吳湖帆、黃賓虹、林風眠、劉海粟、吳大羽、倪貽德八位近現代名家及其代表作。

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7月31日—11月15日

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除了歷屆參展作品外,展覽還呈現了由藝術家提供的各種私人物件,作為「個人文獻」,與雙年展的歷史形成呼應。

以花之名

地點:上海明珠美術館

展期:2020年8月8日—12月6日

當代藝術群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25位重要藝術家,呈現圍繞「花」之母題展開的繪畫、攝影、影像、雕塑、裝置、行為表演和與空間有關的繽紛藝術創作。

我與你:埃裡克·索斯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8月1日—11月20日

美國攝影師埃裡克·索斯(Alec Soth)於2004年因攝影作品《眠於密西西比河畔》而聞名。本次展覽從埃裡克·索斯超過20年攝影生涯中挑選最具代表性的44幅作品,涵蓋《完美陌生人》《尋找愛》《眠於密西西比河畔》《尼亞加拉》《破碎手冊》《歌本》和最新系列《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劇烈》,不僅是對他攝影生涯的回顧,亦包含了他對自己、對攝影回溯和思考的一次全新藝術實踐。

印說海粟——劉海粟用印研究展&文字證源——劉海粟書法研究展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起

兩個展覽分別從劉海粟的用印和書法的角度做專題研究,從中可以看出劉海粟先生中西繪畫兼擅,而用印中可見其朋友交往和他近一個世紀親歷、親證的藝術人生。書法則顯示其青年時代即具有的胸懷視野和書藝天賦,進衍至晚年裹鋒如篆、散卓如草,如蒼龍拏攫,如老藤盤曲的線質丕變,而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書法性。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地點: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 號)

展期:2020年7月3日—11月8日

展覽從浮世繪的發展脈絡結合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方面,全面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

積聚與生成——2020上海當代藝術展

地點:臨港當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8月8日-10月18日

展覽邀請了周長江、馬良、王大志、鳥頭等近30位活躍的當代藝術家,包括一組特別項目,共計68件(組)作品參展,藝術形式涵蓋油畫、水墨、雕塑、裝置、影像、攝影、拼貼、綜合材料等。參展藝術家們年齡跨度大、涉及的作品媒介種類多,反映出當代藝術的開放性、多義性與可能性。

風吹過——韓碩作品展

展期:2020年8月7日-10月8日

地點:外灘18號久事藝術空間

展覽回顧了韓碩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創作的74組繪畫作品,有描繪古詩詞意境的,如《漁家傲》、《梅花詩意圖》;也有表現民間故事和刻畫戲曲人物的,如《聊齋組畫之一》、《西廂記》。除此之外還有名人肖像、風景寫生等作品,每幅作品雖尺幅不大,卻能在方寸間感受藝術家的創造才情。

第三屆寶龍藝術大獎 「雅居」「美麗家園」入選展

展期:2020年8月7日-8月28日

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雅居」「美麗家園」均為第三屆寶龍藝術大獎下設主題單元。「雅居」新工筆畫徵集展,聚焦當代工筆繪畫領域,希望藉助工筆畫這一形式,啟發今天的文化生活,讓人們感受工筆繪畫的生意與自然。展出163位藝術家的入圍作品,最終遴選出76位藝術家作品分別獲得典藏獎、新銳獎、優秀獎和入選獎。「美麗家園」新繪畫徵集展則期望通過藝術家的精品創作,展現其對美好生活空間的表達與思考,營造藝術生活的氛圍。展出148位藝術家的入圍作品,其中48位藝術家分別獲得金、銀及優秀獎。

亞歷克斯·卡茨

地點:復星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5月29日—8月9日

展覽通過涵蓋繪畫、雕塑和剪貼裝置作品在內的30餘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書籍文獻,展現今年93歲的藝術家近60年的創作脈絡和其對具象繪畫藝術的探索。

王璜生個展「呼/吸」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8月1日—9月27日

此次展覽籌備於2019年,由復旦大學顧錚教授擔任策展人。作為王璜生的一個階段性大型展覽,展覽的議題「呼/吸」與當下人類面臨的危機境況高度契合,主要展出《呼/吸》、《風之痕》、《談話》、《白夢》及《疫期日記》、《箴象》等裝置、影像、聲音及水墨系列作品。

衣裳:繪畫裡的20世紀中國服飾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8月1日—10月25日

本次展覽由「中式·革新」、「洋服·旗袍」、「集體·質樸」與「開放·融合」四個板塊構成,展出的40餘件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與各時期具代表性服飾、藝術文化風潮有關。

克裡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7月28日—10月4日(8月周末開設夜場)

此次展覽將呈現迪奧275件高級訂製禮服,部分設計稿,以及來自8位中國藝術家(徐冰、鄭國谷、梁遠葦、高偉剛、劉建華、林天苗、嚴培明、王光樂)創作的作品和藝術裝置。展覽以全新的場景敘事,呈現品牌創立七十餘年始終秉承的藝術激情。

心不為形役——從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7月18日 — 11月22日

展覽遴選館藏近30件(套),作品時代跨度從元代到現當代,通過「孤舟草堂」、「桃源仙境」、「江南水鄉」、「當下自我」四部分藉由漁父、草堂、桃源的意象走入古人的隱逸世界。

靜默長假

地址:上海西岸美術館

展期:2020年7月25日-9月6日

展覽收錄了九位中國當代藝術家於疫情「休假中」所創作的十餘件作品,以藝術的視角回應生活方式的變化,與公眾共同探索當下的思考與感悟。

隨物生心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5月31日—10月11日

展覽呈現了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的作品。兩位藝術家出身建築專業,並長期在當代藝術領域展開跨界創作,將圖形、雕塑、建築、運動和聲音融入數學、光學、物理學等,通過獨特的藝術方式,將日常而無形的「現象」轉譯為可視、可感之物。

清如許——中國畫小品展(第二回)

地點:黃浦區明復圖書館明復樓三樓展廳

展期:2020年8月10日—9月23日

展示上海師範大學邵琦教授與其學生石峰昂、張玉山、李雁、孟昭翰、宮保軍、邱賀、章玲雲的作品,呈現師生們如何在山水畫經典中追尋精神的原鄉。

江山霽雪:李詩文

地點:八大畫廊 上海

展期:2020年8月8日—9月5日

展覽匯集了畫家李詩文近一年來創作的十數幅油畫新作。展覽原名「早春」,因為創作主要取材於2019年早春的黃山故名之(意擬北宋郭熙的山水《早春圖》)。疫情後,改為「江山霽雪」,該名選自展覽中一幅作品名。這些作品格調清新、氣韻空靈,並且融入了傳統水墨山水的結構、筆法、詩思和意象表達。

浙江

後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

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二樓

展期:2020年8月7日—11月8日

清朝的陵寢有盛京三陵(遼寧新賓清永陵,瀋陽清福陵、清昭陵),清東陵 (河北遵化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清定陵、清惠陵、昭西陵),清西陵(河北易縣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受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委託,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對清東陵所藏20件絲織品文物進行了保護修復。該批絲織品主要來源於慈禧定東陵地宮和裕陵容妃園寢地宮,以及北京故宮的撥交。本展覽所陳列即為其中之女服精品及相關絲織品。

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

地點:浙江美術館

展期:2020年8月5日—9月3日

展出創作於1905年至2020年間的水彩畫作品140餘件,其中包括李叔同、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吳冠中、潘思同等眾多美術先驅創作的水彩畫作品,涵蓋了風景、靜物、人物等諸多題材。展覽回望中國水彩畫的發生和發展,思考中國水彩畫與浙江的緊密聯繫,以期透過歷史對中國水彩畫的未來有所啟示。

仙華雙甲-吳茀之、張書旂誕辰120周年特展

地點:浙江美術館

展期:2020年8月9日—9月8日

2020年適逢20世紀兩位浙江浦江籍花鳥畫大家吳茀之、張書旂誕辰120周年。吳茀之、張書旂兩位畫家的出生與經歷有太多共同點,而藝術審美追求卻形成各自不同的鮮明風格,代表著中國花鳥畫的兩種審美取向,俱臻高妙,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展覽共展出吳茀之、張書旂花鳥、山水作品和文獻資料140餘件,不少作品和文獻為首次展出。

錢瘦鐵、橋本關雪交流回顧展

地點:浙江美術館

展期:2020年8月1日 — 8月30日

長期以來,中日兩國人民始終以一種尊重、友愛與互通的態度求同而存異,這在兩位藝術家一生的交情中得到生動的體現。本次展覽分「宿情中國」「白沙藝緣」「鬱勃縱橫」三個版塊,通過兩位藝術家的書畫篆刻150餘件作品以及文獻的展示,全面呈現他們共同的審美追求和不同的藝術風貌。兩位中日藝術家的畢生交情,更使今天的人們真切地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本質。

古物影——黃賓虹書法收藏展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展期:2020年7月24日—8月30日

展覽分為晉唐寫經、明清翰墨、鄉賢手跡、贗本4個單元,展出黃賓虹舊藏的書法作品66件,年代跨度從晉朝直至近代。

魏風堂堂:雲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11月30日

展覽分四個單元展出112件(套)文物,回顧並整理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和記錄雲岡石窟的中外學術文獻、珍貴歷史影像。許多展品是首次亮相,其中不少直接來自研究院文物庫房。豐富的雲岡雕刻之美,讓觀眾走入了「雲岡時間」。展品還包括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世界上首個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雲岡第12窟1:1複製窟。

江蘇

錢謙益與虞山詩派文物特展

地點:常熟博物館

展期:2020年8月1日—11月15日

錢謙益(1582—1664)曾是明末東林黨領袖之一,後降清為禮部侍郎。展覽展出文物六十多件,通過大量文物、書畫、古籍文獻,呈現明末清初錢謙益及虞山詩派的成就與影響。

有朋自遠方來——龜負論語玉燭酒令籌筒特展

地點:鎮江博物館

展期:2020年7月28日—9月13日

鎮江地區金銀器皿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直至唐朝有了一次大的飛躍。迄今為止,南方共出土唐代金銀器1100餘件,鎮江以1982年丁卯橋一次出土950餘件的總數而稱南方之最,尤以其華美恢弘的金銀器,領袖時代。其中,出土的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酒令籌,成為研究唐代酒令文化的重要資料。

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

地點:南京六朝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24日—8月24日

展覽時代跨度自春秋至明清,從墓葬到遺址,精選的10個代表性項目,200餘件文物展品,書寫著古都南京的城市演變史。

涪城漢韻——綿陽市博物館藏漢代精品文物展

地點:無錫博物院

展期:2020年7月4日—10月18日

展覽共展出珍貴文物111件/套。分為「千載漢風道涪城」、「物阜民豐百業興」、「居諸不息煙火盛」、「禮正樂教慕神仙」四個單元,再現了兩漢時期綿陽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

融·合:從春秋到秦漢特展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5月18日—8月17日

選取春秋戰國到兩漢時期的文物約350件,展現了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多元的文化面貌到秦漢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

江南佳麗:蘇州博物館藏仕女畫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18日—8月16日

展覽匯集了館藏仕女畫精品時間跨度從清代中期至近現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畫名家如費丹旭、改琦之流,亦有一些名不見經傳而難得一見的小名家。

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9月2日

展覽由蘇州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劃,甄選164件/套珍貴文物,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全面展示了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石之天成——壽山石雕刻展

地點:常熟博物館

展期:7月24日至10月8日

展覽分「嶄露頭角」、「東成西就」、「東西合璧」三個部分,共展出壽山石雕刻作品95件/套。其中第一部分介紹了壽山石的概況及其雕刻藝術發展脈絡,第二部分呈現了「西門派」和「東門派」的雕刻風格以及代表人物,第三部分則展現了兩派相互借鑑實現了在壽山石雕刻藝術上的「東西合璧」。

北京

自強不息—葉淺予自選速寫作品研究展

地點: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展期:2020年7月30日—8月31日

葉淺予先生(1907-1995)是我國著名漫畫家、速寫大師、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先生早年致力漫畫藝術,為我國漫畫藝術的先驅者。20世紀40年代後,以其深厚的速寫功力融入國畫,開創了中國人物畫新境界。先生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創立了「傳統、生活、創造」三位一體及「臨摹、寫生、創作」三結合的中國畫現代教學體系。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期:2020年8月5日—10月15日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8月1日起

展品的藝術形式涵蓋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宣傳畫、連環畫、雕塑、書法、篆刻及工藝美術作品。創作內容以表現病患救治場景和疫情防控工作為主,兼及疫區人民生活保障、復產復工、對外醫療援助等方面,全面生動地刻畫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的抗疫精神。

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7月15日起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明清肖像畫近千件,類型多元,涵括帝王·皇族、雅集·行樂、名臣·名士·閨秀和學者像傳等。本展覽主要以四個單元來展示明清肖像畫的概貌,藉此既可略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肖像畫特色,亦可了解明清時期肖像畫的嬗變與演進歷程。

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7月15日起

此次展覽共展出廣東省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60餘件(套)展品。這些展品技藝高、題材全、品類豐,集中呈現了潮州木雕集雕刻、漆藝、貼金等技法於一體的藝術特色,代表了潮州木雕的精緻工藝、藝術價值,反映了潮州木雕多神崇拜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景觀。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7月15日起

展覽展示1500餘件(套)山東民藝藏品,打破工藝類別,還原傳統民藝使用方式與文化語境,全面反映山東地區傳統鄉村社會的生產生活面貌及蘊於其中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趣。

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4月26日—10月25日

展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17—20世紀唐卡,以及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金銅佛造像。展覽分為「唐卡的繪製」、「祖師與上師」、「秘密佛與般若佛」、「菩薩」、「女尊」、「護法」六個單元,幫助參觀者了解唐卡繪製的流程、儀軌,體味唐卡與造像藝術之美。

四川

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地點:南越王宮博物館陳列樓二樓臨展廳

展期:2020年7月24日—10月15日

此次展覽精選平武明代土司薛繼賢夫婦合葬墓和宣撫司僉事王璽家族墓出土的173件/套文物,其中絕大多數為首次展出。

陝西

古芮新跡—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

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展期:2020年7月15日—10月11日

展覽內容分為三個單元,即「列土分邦」「小國之光」「萬流歸宗」展覽共展出文物精品175組300餘件,除了少量為獲得「2005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芮國墓地出土的之外,絕大部分來自於獲得「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的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芮國墓地的最新發現。

吉林

黃花為友,莫負此生——吉林省博物院藏陳半丁花鳥畫展

地點:吉林省博物院

展期:2020年7月29日—9月29日

展覽共展出院藏陳半丁花鳥畫作品43件,其中立軸21件、冊頁17件、成扇4件、長卷1件,皆為陳半丁花鳥繪畫佳作,內容以牡丹、水仙、芙蓉、紫藤等花卉為主,間輔之以巨石、松樹、飛禽,可為百花爭豔,熠熠生輝。

甘肅

塞外駝鈴——館藏關山月1940年代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專題展

地點:敦煌研究院

展期:2020年7月10日—8月1日

展覽從「一個展覽和一本書」「向遠西行」「河西走廊」「敦煌燭光」「冰雪生活」「回望」等幾部分,完整地還原了關山月先生整個西北之行的艱難旅程與創作,講述了他在抗戰時期身處民族危難與文化追尋的複雜情境中,堅持」行萬裡路」之志,出山遠行,深入民族民間,一路作畫辦展的細膩而恢宏的藝術故事。

廣東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地點:廣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9月20日

展覽選取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以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77組136件,其中廣州博物館16組18件,江西省博物館13組13件,上海市歷史博物館6組6件,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9組10件,德國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和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33組89件,讓東西瓷都景德鎮和梅森進行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印證「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在群山、丘陵與湖泊之間

地點:深圳設計互聯

展期:2020年8月5日-9月8日

展覽由攝影史學者何伊寧策劃,呈現七位活躍在國際舞臺並引領瑞士當代攝影的創作者,以及兩位曾經參與瑞士駐留項目的中國攝影實踐者的共9組、123件作品。它們共同構建起豐富的視覺與敘事層次,帶領觀者在對瑞士的細緻研究與無盡想像間穿行。這組用鏡頭譜寫的對自然、科學與人類的幻想曲,以不拘一格的藝術語言拓展了當代攝影的邊界。

臺北

國寶聚焦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7月29日-10月29日

為向觀眾展示臺北故宮推動文物的分級成果,國寶聚焦展廳每次選展兩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期限,定期更換。近期更新的是宋朱熹 《易繫辭》冊和明唐寅 《採蓮圖》卷。

《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筆歌墨舞》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7月10日—9月23日

展覽透過「風格與景致」「廬山真面目」「新時代的遊蹤」「山川在握」「時局下的勝景」與「實景的啟示」等六個單元,討論繪畫風格本身摹寫實景的能力、影響實景描繪的觀點與框架,以及實景山水畫於二十世紀以來受到寫生概念與政局影響下的發展,藉此探討近代實景山水畫裡「實景」與「山水畫」間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筆歌墨舞」特展則呈現了傳為梁楷、馬遠及董其昌等的畫作。

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展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8月1日—11月1日

展出與清代活佛相關的文物和古籍文獻,呈現清朝政府對藏傳佛教的管理,突出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海外

日本

和服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30日—8月23日

和服的顏色和花紋表現了日本的審美意識。作為其原型的小袖,從室町時代後期開始,用印染、刺繡、金銀箔等表現花紋,和服的傳統也延展至今,構築了日本獨特的美學世界。展覽將展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歷史著名人物的和服、尾形光琳等的和服繪畫和屏風作品,以及現代設計師設計的和服約300件,這些和服的歷史跨越800年,以凝視日本服飾藝術的過去、現在、未來。

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

地點: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8日—10月18日

此次展覽展出61件來自被稱為「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的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橫跨從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歷史。

月岡芳年:血與妖豔

地點: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

展期:2020年8月1日—10月4日

月岡芳年(Yoshitoshi Tsukioka)是活躍於幕末到明治時期前期的日本浮世繪畫家,深受當時人歡迎,其作品的構圖、筆法至今仍有震撼力。本展從「血」、「妖豔」、「闇」這三個妖異的關鍵詞入手,通過約150幅以館藏為主的展品挖掘月岡芳年的魅力。

杉本博司—琉璃的淨土

地點: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展期:2020年5月26日—10月4日

作為翻修後的首展,以「琉璃」「淨土」「偏振光」為關鍵詞回顧日本當代藝術家杉本博司對宗教、科學、藝術的探討與創作活動,同時展現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渴望淨土的日本文化心靈。

美國

埃爾·格列柯:野心和反抗

莫奈與芝加哥

地點: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展期:延長至9月

埃爾·格列柯(El Greco),被稱為「偉大中的偉大」,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藝術家,一生卻也充滿掙扎。為了取得成功,在尋找買家和資助者的同時,格列柯還要經過訴訟爭取酬勞。在芝加哥藝術博物的館藏,不朽畫作《聖母升天》中,觀眾將看到埃爾·格列柯的藝術能力了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莫奈與芝加哥」是首個探索芝加哥藏家對於這位偉大的印象派藝術家進行的先鋒性收藏的展覽。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擁有莫奈的33幅油畫和13幅素描,構成了這位藝術家在巴黎之外的最大收藏。

法國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

肉體與靈魂——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

地點:羅浮宮(7月6日重新開放)

展期:以上展覽分別延長至2021年1月4日、2021年1月18日

2020年上半年羅浮宮有兩場大展,據羅浮宮官網顯示,這兩場特展將推遲至今年10月舉辦。「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聚焦活躍於文藝復興時期雷根斯堡的畫家、設計師和雕刻師。

「肉體與靈魂」共展出150件作品,展示了從多納泰羅(Donatello)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期間,人體在其運動的多樣性中的表現是如何在雕塑中被展現的。

克裡斯託與妻子讓娜—克勞德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7月1日—10月19日

巴黎蓬皮杜中心迎來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及其妻子讓娜—克勞德的大型回顧展。今年5月,克裡斯託在其紐約家中去世,沒能親眼見到這個他付諸了不少心血的重要展覽。展覽從他1958年初到巴黎後的早期創作開始,呈現出他從小型物體包裹到大型紀念碑包裹的漫長之路。

英國

和服:從京都到T臺

地點: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

展期:延期至10月27日

聚焦於日本傳統服飾「和服」,回顧1660年代迄今和服的發展變化,以及在服裝設計、美學觀念和社會領域產生的廣泛影響。

提香:愛,欲望和死亡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展期:延長至2021年1月17日

此次展覽主要聚焦於1551年,菲利普親王(未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委託提香創作7件以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變形記》故事為藍本的繪畫作品。這7件作品的創作進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覽將6件分藏于波士頓、馬德裡和倫敦等地作品聚於一處,這是400多年來它們首次共同展出。

尼古拉斯·梅斯:黃金時代的荷蘭大師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展期:延長至9月20日

英國第一個致力於梅斯的展覽,通過梅斯的近50幅畫作,展現他是如何擺脫倫勃朗對他影響最大的歷史場景與聖經場景描繪,轉向日後最被追捧的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和肖像畫作。從僕人居住區的非法活動到上流社會的肖像,梅斯捕捉了荷蘭黃金時代樓上樓下的生活。

西班牙

重聚

地點:普拉多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6日—9月13日

展覽共展出249件作品,按照從15世紀到20世紀初的時間順序將普拉多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包括許多西方美術史中經典的作品進行重新布展並置展出,包括凡·德爾·韋登的《耶穌下十字架》和弗拉·安吉利科的《受胎告知》,以及提香、丟勒等自畫像等,呈現出一部從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濃縮的歐洲藝術史。

義大利

拉斐爾:1520—1483

地點:羅馬奎裡納萊博物館

展期:延展至8月30日

展覽從拉斐爾的逝世開始,以倒敘的時間線來回顧拉斐爾傑作,最終回到其經典繪畫語言誕生的起點。展覽展現了羅馬如何影響了拉斐爾,而他反過來又如何影響了這座城市。

布列松:偉大的遊戲

地點:威尼斯格拉茲宮美術館

展期:2020年7月11日—2021年1月10日

展覽邀請五位深受其影響的攝影師、電影導演等,挑選出50幅布列松的作品,進行各自的全新演繹,五位以不同的視角,講述他們與布列松的交集,以及他在當代的意義。

德國

古希臘的肖像藝術

地點:柏林舊博物館

展期:延展至9月27日

展覽展出超過50件文物,回顧古希臘肖像藝術的發展歷史,討論肖像的「理想」與「個性」之間的關聯。展覽的核心是來自兩家慕尼黑展館的20件藏品,包括多位古希臘文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的雕塑,以及一隻繪有兩位詩人的花瓶。

荷蘭

為地球孩子寫的詩

地點:阿姆斯特丹老教堂

展期:2020年6月1日—8月16日

荷蘭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教堂變成了臨時的當代藝術的展館,跨越千年的文明怎樣與先鋒的當代藝術在這裡交織、碰撞。長達八小時的音頻在裝置間迴響,把觀眾抽離日常生活的維度,它挑戰著我們去思考超越人類經驗的巨大時間尺度和空間距離。

在畫中:描繪藝術家

地點:梵谷博物館

展期:延期至8月30日

以梵谷的自畫像為主線,共展出了從1850年到1920年的77件作品,其中53件來自法國、美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從多個方面探索並聚焦梵谷自畫像的作用、意義和影響。這也是梵谷博物館首次把展覽的主題放在這位藝術家的肖像畫類型及影響上。

芬蘭

啟示——當代藝術與經典

地點:阿黛濃美術館

展期:延期至9月20日

呈現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查普曼兄弟(Jake & Dinos Chapman)、南希·福茨(Nancy Fouts)、馬克·卡拉西克(Mark Karasick)等當代傑出藝術家,如何從達·文西、拉斐爾、卡拉瓦喬、倫勃朗、戈雅等前輩創作的經典中獲得靈感,激發創造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日文學交往中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無論是圓寂於日本的鑑真,還是終老於中國的晁衡,他們心中都有兩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故鄉,他們生命的價值都因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貢獻而熠熠生輝。數月來,中日兩國人民被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物資上的詩句所感動。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日青年雲端續佳話
    視頻製作: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視頻部、青年參考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也是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日雙方共同抗疫,共克時艱,兩國人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譜寫了一段新時代的友好佳話。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命運與共 | 山川異域,他在南京記錄同天風月
    命運與共 | 山川異域,他在南京記錄同天風月 時間:2020.04.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今日影評Mtalk
  • 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舉行會談
    當地時間11月24日,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東京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舉行會談。  王毅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際格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日是一衣帶水近鄰,也是長期合作夥伴,有必要及時進行戰略溝通。兩國外長實現疫情背景下首次面對面交流,十分及時也很有意義。
  • 中日有責任助力重建疫後國際秩序
    原標題:中日有責任助力重建疫後國際秩序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世界各國深刻感受到人類是命運相聯的共同體,也讓中日兩國人民的傳統友好再次得到彰顯。」 據了解,今年來自中日兩國的部長級官員、知名學者、資深媒體人士、企業家代表,圍繞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強化互信合作以及兩國在維護與發展國際秩序中應發揮的作用展開深入探討。 「今年的論壇圍繞『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展開深入探討,恰逢其時也很有意義。
  • 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啟幕
    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瞄準搭建中日合作國家級平臺。中日關係在地區關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日兩國領導人提出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本屆博覽會緊密貫徹兩國領導人的戰略共識,以促進中日間全方位合作為目標。
  • 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到站隊美國,中日關係到底有沒有改善?
    一時間,中日關係升溫,民間流傳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美稱。半個月後,日本遭遇了新冠病毒侵襲,又輪到中國給予物資援助,兩國人民紛紛相互示好,儼然一副和諧景象。不過,最近的氛圍有了些許改變,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之下,日本政府在某些場合對中國防疫的做法進行了攻擊。原本已經有了改善的中日關係,好像又開了倒車。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知道意思後感動了
    上半年,我國疫情正嚴重的時候,日本向中國捐贈了一批物資,裡面是一些醫療用品,但是這些紙箱上不僅有「中國加油」四個大字,還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還一度上了網絡的熱搜,很多網友都對這八個字很疑惑,不知道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但查閱資料後發現這八個大字裡面可是包含著很深意義的故事呢!在八世紀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和尚叫鑑真,他為了宣揚佛法,還有中日文化的和諧交流,毅然決然選擇了東渡日本。
  •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什麼意思?鑑真「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出處介紹
    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後來,鑑真和尚聽聞此偈,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這件事記述在《唐大和上東徵傳》裡,原文是這樣的: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
  • 「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背後的...
    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到「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衣帶水的鄰邦對於詩詞的熟練程度,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尤其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更是成為了表達友誼和善良標杆性名句。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導苗懷明教授認為,在一片簡潔有力的「加油」之聲中,優美的詩句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詩句表達了日本人民善良的願望,和我們一起戰勝苦難。
  • 苗懷明:你或許不知道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些事
    其袈裟緣上繡四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遺憾的是,這部書已經失傳,但佚文仍保留了一些,幸運的是,其中就包括「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稍後日本人真人元開根據這部書撰寫了《唐大和上東徵傳》,這部書今天仍能看到。
  • 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疫情期間,日本為中國湖北送來的物資包裝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不少網友感嘆:「不好好讀書,連捐款留言都寫不過人家。」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出處《繡袈裟衣緣》全文《繡袈裟衣緣》唐·長屋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 致敬戰「疫」英雄 同「繪」英雄故事
    在這個特殊時刻,無論是醫生、護士、軍人、科學家、社區工作者、媒體記者,大家團結一心,同舟共濟,逆流而上,奔赴抗疫一線,直面新冠病毒並展開較量,彰顯出大無畏的奉獻精神。10月17日,為展現、銘記抗擊疫情中的英雄事跡而發起的「中山戰疫群英『繪』暨第十屆『國壽小畫家』少兒公益繪畫大賽」,在金鑽酒店圓滿落幕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含義顧名思義,「山川異域」一般指的是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用於形容地域性的區別;「風月同天」是指在不同的地域裡,人們共有一片天。HSK事務局在捐贈物的標籤上打上這8個字,其目的非常明了,即中日雖然地理環境不同,但共處於一片天之下。
  • 山川異域與子同裳,日本化用中國古籍,恰是我們所失傳的優雅
    尤其醒目的是另外兩行祝福,一則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則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不得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東鄰日本那裡生根發芽了。兩國交往無小事,日本人給我們無意中留下的這16個字,也算是一種「教訓」。
  • 李寶春:疫後全球旅遊重啟,分享北京寶貴經驗
    新京報訊(記者 曲筱藝)在全球疫情防控和旅遊重啟的關鍵時刻,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簡稱「聯合會」)將在服貿會期間,舉辦世界旅遊合作與發展大會,為全球旅遊業疫後復甦提供智力支持。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寶春表示,此次疫情雖然給世界旅遊帶來巨大損失,但旅遊業作為具有很強韌性的綜合產業,長期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
  •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後來,鑑真和尚聽聞此偈,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這件事記述在《唐大和上東徵傳》裡,原文是這樣的: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今我同法眾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