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夕法軍的鋼鐵洪流,德國鼓起了多大的勇氣,敢去挑戰法國?

2020-12-24 戰史百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表現極為糟糕,僅正式交戰了一個多月就放棄,因此被後人詬病到了今天。反觀波蘭,其實抵抗的時間比法國要短得多,但並沒有和法國一樣得到一個壞名聲,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所面對的情況不太一樣外,和自身實力還有著很大的關係。以法國當時的軍事基礎來看,就算沒有馬奇諾防線,德國也未必是其對手。而這還多虧了法國的裝甲部隊,法國坦克,一些不得不被忽視的戰爭武器。

法國對戰爭的準備以及在一戰中用光的勇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表現的還是相當勇猛的,包括帶頭向德國投降的貝當元帥,在一戰時也有著凡爾賽英雄的稱號。也許就是勇猛的太過頭了,在一戰結束之後把勇氣全給用光了,畢竟陣亡人數直接刷新了人們對戰爭殘酷程度的認知度。一戰結束之後,歐洲迎來了短暫的和平局面,而隨著局面的變化,戰爭前夕的陰雲很快又籠罩了整片大地。為了避免再和德軍進行鏖戰,法國採取了防禦戰術,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馬奇諾防線的修建,雖然直接把自己推到的被動的地位,但這條防線在戰爭沒開打之前還是很讓德國人頭痛的。

除了修工事外,法國人也開始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一戰時的戰場證明了這種武器的可行性。雖然法國並不是最早使用這種武器的國家,可對其的理解程度卻處在了領先的地位。一戰的時候,法國人就首次推出了可旋轉的炮塔結構,甚至就此還給全世界的坦克研發項目樹立了標杆。戰爭結束之後,他們並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是繼續完善自己的作品,期間還不斷的加入法式浪漫。法國坦克的戰術理念和英國比較相像,依舊重視和步兵的配合,所以裝甲普遍較厚,儘管沒有類似巡洋坦克這種可快速移動的坦克,但卻有早期的潘哈德輪式戰車作為替代。

小而精悍的步兵坦克和S-35型騎兵坦克

哈奇開斯H35和雷諾R35都是法國的輕型步兵坦克,二者在外觀和屬性上差別並不是很大,這裡就哈奇開斯坦克為主了。先提一點,步兵坦克可不等於重型坦克,它的關鍵屬性只有裝甲和能讓步兵跟上的移動速度,並沒有重量和體型的要求。哈奇開斯是一款在1935年研製的武器,和R35競爭的時候並沒有取得什麼優勢,不過一樣被軍隊選中。除了擔任步兵坦克之外,它也兼職了一種支援型的騎兵坦克,儘管這輛坦克跑的並不算快。不過這也側面反映出了它在法軍中受歡迎的程度。

哈奇開斯全重11噸,前裝甲最大厚度達到了40mm,而且還呈現出了傾斜的形態,最大時速可達每小時28公裡。主武器是一門37mm炮,另有一挺7.5mm的同軸機槍。到1940年為止這輛坦克和它的衍生型號一共生產了超過1000輛,除了在法國戰役中損失掉的一批外,其餘大部分都完好無損地落到了軸心國手中。從這之後,哈奇開斯坦克並沒有被放棄,平時的時候用於治安巡邏,西線戰場開闢之後,再次被送上了前線。因時間跨度有些太大了,所以一般被當成支援戰車,兩側往往裝上「噴煙者」火箭彈。

和哈奇開斯不一樣,索瑪S-35從誕生開始就是一輛騎兵坦克,從外表來看,還挺萌的,而萌萌的外表之下,則是當時法國工業實力的代表。S-35坦克全重19噸,前裝甲最大厚度為47mm,主武器是一門47mm炮。最大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32公裡,懸掛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板簧結構,另外在動力艙中還裝有自動滅火系統。量產的時間和哈奇開斯一樣,但只生產了430輛,在漢納特戰役中,S-35坦憑藉自身優秀的性能直接佔了上風,只可惜指揮不力,這輛坦克並沒有發揮全部的價值。法國淪陷之後,均落入德軍之手。

B1重型坦克和2C鋼鐵巨獸

B1重型坦克經常成為坦克研發歷史的反面教材,但這是一種狹隘的想法,B1重型坦克還是符合戰場的。其寬大的履帶是為了翻越戰壕而設計,放在二戰前期並不算過時。除了炮塔武器系統外,車體前面還裝有一門75mm榴彈炮,用於提供火力支援。小口徑的坦克炮,普遍由於射擊其他裝甲車輛,但這種情況發生的並不是很多,二戰時期也是如此。所以坦克主要面對的還是步兵和工事,對付步兵還有同軸機槍,但面對工事光靠一門小口徑火炮就不行了。因此在合適的位置加一門炮並不是一種落後的表現,二戰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車體抗性,倒是沒有採用這種結構,不過取而代之的是主炮的口徑越來越大了。

B1重型坦克重量達到了30噸,最快移動速度每小時21公裡,前裝甲最大厚度為40mm,雖然不算厚,但面對德國早期的反坦克武器已經綽綽有餘了。關於這輛坦克還是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車長比較忙。B1重型坦克的炮塔很小也很傳統,裡面只能容納進車長一個人。因此車長除了指揮戰鬥外,還要充當裝填手、炮手、機槍手。看著挺省人的,但這樣極大影響了在戰場上的發揮,尤其是對於這種兩個炮位的坦克。另外,這輛車的彈藥排放也不是很合理,很容易引起殉爆。可就是這樣,B1重型坦克還是帶起了重型坦克的熱潮,甚至在美制M3坦克上,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在B1誕生之前,法國還有另一種重型坦克,它就是2C型坦克,其69噸的重量甚至可以看成是一輛超重型坦克。因為誕生的年代較早(圖紙早在1917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所以造型和常規坦克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長度,好似一根法棍麵包一樣。1923年的時候這一坦克被生產出來了9輛,而後用於了對外宣傳,在當時的法國電影裡也能看到它的身影,所造成的震懾力還是有的。待德軍大舉入侵的時候,這些上了年紀的坦克並沒有閒著,反而是上了戰場,結局很現實,它們被法軍炸毀後拋棄了。有意思的是,德軍發現它們後,聲稱是被自己擊毀的,宣傳效果依舊不錯。

結語

綜上所述,法國在二戰前擁有相當強大的裝甲部隊,「歐洲第一陸軍」的稱號可不是白給的。但事實並不像戰前任何人預想的那樣,不僅馬奇諾防線變成了擺設,連法國的軍隊都開始潰敗,綏靖政策下,同行的英軍也沒好到哪裡去。待英軍逃跑之後,法軍的抵抗意志幾乎所剩無幾。

參考文獻《二戰法國裝甲車輛》、《WWII Vehicles France's Somua S-35》、《French Infantry Tanks Part 1》

相關焦點

  • 二戰法國實力不輸德國,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
    未做好戰爭準備,士兵質量差勁當德國法西斯閃擊波蘭之時,作為他的盟友,英法也不得不做出像德國人宣戰的樣子。但是在英法高層,他們骨子裡認為德國人不會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攻西歐,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將是和他聯手做掉波蘭的蘇聯。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希特勒不講武德來了一個偷襲,轉手就送給法國一首涼涼。法軍準備不足,倉促應戰。
  •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為何要繞道阿登森林?而沒有直接進攻法國本土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 二戰:如果德國沒有繞道阿登森林,能否攻克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隨著德國吞併奧地利
  • 「鋼鐵巨人的怒吼」二戰吊打德軍的法國B1系列重型坦克
    本文作者為煩惱的愛,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鋼鐵洪流只用了6周時間就把擁有3000多輛坦克,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給擊潰了。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法國坦克性能低下,不然怎麼會這麼不堪一擊呢。其實恰恰相反。法國當時擁有二戰初期最優秀的S35中型坦克和B1系列重型坦克。
  • 二戰時期,法國實力比日本還強,為何僅38天就全國淪陷?故意的?
    日本戰略思路雖然跟不上德國,但它的士兵素質還是比較高,武士道精神,讓它和德國打雖然最後會被德國打敗但也會讓德國付出慘痛代價。難怪法國的化妝品、護膚品聞名遐邇,德國人把法國人的「浪漫」打得一文不值。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困惑,法軍在歐洲大陸堪稱「第一陸軍」,海軍空軍也很強,為什麼在短短不到40天的時間內敗給德國?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為什麼面對德軍的鋼鐵洪流卻這麼不堪一擊?
  • 一戰時法國打不過德國,可為什麼二戰時法國仍然打不過?
    一戰時法軍是協約國的主力,法國本土也是西線的主戰場。不過法軍非常賣力氣,明明不可能打敗德國,仗著有一群幫手打贏了。 然而到了二戰的時候,法國仍然是德國的目標。可這一次法國幾乎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了,自從德國攻破了馬奇諾防線後,法國是徹底失去了信心,一路潰退,最終只能投降了事。
  • 率領法國打贏一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他習慣早睡晚起,即使戰事危急,副官和衛兵也從來不敢叫醒他,加上其傲慢和保守的行事風格,令當時法軍不少年輕軍官對其頗有微詞,然而其戰略眼光和獨到的戰略判斷力,絲毫沒有受到其懶散生活習慣的影響。他著有《戰爭準備與戰役實施》和《霞飛元帥回憶錄》等著作。
  • 一戰後法國經濟崩潰,1/3男性非死即傷,二戰德國辱法太陰損
    這個一方面給了貝當至高無上的軍事榮耀,但同時在他內心埋下了更加堅定的信念——我們講過他是堅決反對法軍的這種「攻勢邪教」的戰略思想的,他堅定認為要依託大炮、要塞來防守,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打消耗戰。就是儘可能不去跟德國發生軍事衝突,儘可能把軍事衝突的時間點往後去推,這就導致一戰之後法國國內充斥著這樣的一種思想。所以在這樣的一種背景底下,再加上一戰當中以貝當為代表的這批將領通過防守、通過「凡爾登戰役」這樣的成功經驗,獲得了一戰的慘勝。於是兩者結合,最終導致了在一戰之後二戰之前,法國把戰略重心都放到了防守上。
  • 二戰:德國閃擊波蘭真的出現「戰馬長矛戰坦克」的場景了嗎?
    現在我們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賴以成名的「閃擊戰」比較知名的戰例,閃擊波蘭算是比較經典的,其一當時的波蘭相比於德國,無論是從地域還是人口都不算是一個小國;其二早在一戰時期波蘭就已經完全依附於英法兩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在一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英法掌握著歐洲發展的方向,德國進攻波蘭無疑是挑戰歐洲大陸上英法兩國制定的秩序;其三
  • 為何二戰中的法國成了笑話?
    法國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強國。在「二戰」前夕,法國的軍事實bai力、特別是陸軍,更是傲視歐洲群雄,有「歐洲第一強國」之稱。龐大的法國海外殖民地起初傾向於維希政權,戰爭後期加入戴高樂將軍在內的盟軍,共同抵抗德軍。
  • 壓倒法蘭西浪漫的鋼鐵洪流——簡述1982年世界盃西德法國之戰
    壓倒法蘭西浪漫的鋼鐵洪流——簡述1982年世界盃西德法國之戰 自貝肯鮑爾以來,德國足球不到十年便會湧現出一位領軍人物
  • 二戰法國300萬大軍,為何僅40天就被德國打殘?竟是戴高樂惹的禍
    凡爾登戰役(來自網絡)很不幸的是,在一次戰鬥中法軍戰敗了,更不幸的戴高樂成為了德軍的俘虜。在當俘虜的日子裡,戴高樂的身體和精神都承受了極度的摧殘,那段日子簡直讓他生不如死。在德國人的監獄裡,好學的戴高樂沒有閒著度日如年,他對一戰中法國的得失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總結,認為一戰中戰場上靠大量士兵衝鋒的戰術沒有未來,特別是對法國來說更是如此。
  •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大,如果單挑誰能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雙方的實力。從總體上來講,德國的實力更雄厚。我們僅以工業和經濟為例,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4%,德國在吞併大半個歐洲以後,其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到30%左右。而日本的工業產值在二戰中巔峰時期的佔比也不超過4%,可以想像日本和德國的差距。二戰期間,德國(不含佔領區)生產鋼鐵18770萬噸、電力4140億千瓦時、石油4620萬噸、煤炭345500萬噸。
  • 二戰爆發後法國為何只撐了38天?不是偶然,軍事實力只是一方面
    一、工業產值和人口數量,都落後於德國這要回到1930-1937年,也就是二戰爆發前夕,之所以不提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因為法國人非常僥倖地逃過了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不過法國也逃不過資本主義固有的危機規律,還是在1930年爆發了經濟危機。
  • 二戰中,法國為什麼輸的這麼慘?紙面實力強大背後的「虛弱強權」
    談到二戰的法國,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38天便被一戰戰敗國擊敗,成為笑柄,很多的辱法梗也由此而來。 但是平心而論,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和其戰前的經濟情況剛好成為正比。在「歐洲第一陸軍」的虛名之下隱藏著的卻是一個「虛弱強權」。
  • 為啥法國在二戰中被德國輕鬆幹掉了,其實是讓這個小國給坑了
    二戰中,最讓人跌破眼鏡的事也許就是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居然被德國輕而易舉的幹掉了,僅僅支撐了不到40天就投降了。除了政治、軍事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讓比利時坑了。比利時位於歐洲西北部,處於德國和法國之間,是法德兩國的緩衝地帶。
  • 法國在二戰中一共死亡了多少人
    二戰的法國似乎成了後人的笑柄,有一個笑話,戰後法國賣倉庫中積壓的武器,廣告語是,全新,沒開過火,僅僅扔到過地上一次。那之後,法國似乎抬不起頭,就連當選五常之一,也被世人所詬病。那麼法國在二戰中究竟傷亡如何呢?
  • 二號「法奸」,一戰為法國造坦克二戰為德國造卡車,暗中套路希特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沒打幾個月便被第三帝國消滅,頭號"法奸"是領著法國投降的貝當元帥,而二號」法奸「就是本文的主角路易斯.雷諾。
  • 你會為孩子鼓起多大勇氣?談德國電影《氣球》
    本文首發於作者微信公號【爸鼻馬迷】    ID:Lucytalkshow看過德國電影《氣球》之後,我既為這個逃亡故事感到揪心,也會在心底發出感嘆,為了孩子,一個人竟能鼓起如此巨大的勇氣!
  • 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有多恐怖?
    二戰前期, 英法等國為將禍水東引採用了綏靖政策, 結果就是蘇聯與德國在莫斯科籤訂了秘密協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簡稱蘇德條約。 而當時蘇聯的領導人史達林一直對這個條約抱有期望。而德國在吞併法國,又無法攻佔英國的情況下,又將槍口對準了蘇聯, 1941年阿道夫希特勒撕毀蘇德條約, 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攻打蘇聯, 蘇德戰爭徹底爆發。 而此時的蘇聯並沒有反應過來, 所以軍工實力優越的德國佔領了先機, 逼近了首都史達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