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時期軸心國集團的兩個重要成員,是軸心國集團中的老大和老二。兩個國家在二戰中表現的都非常搶眼,一個在歐洲勢不可擋,一個在亞洲所向披靡,所以人們經常把德國和日本放到一起,認為德國和日本基本屬於一個檔次。但事實上,兩國差距非常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德國差點滅了強大的蘇聯,而日本面對貧弱的中國卻力不從心,始終無法徵服落後的中國。至於蘇聯,日本想都不敢想,幾次衝突都被蘇聯揍得毫無還手之力了。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力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雖然都是世界強國,但日本明顯要比德國低一個檔次。德國屬於世界超一流強國,日本屬於弱一流強國。日本除了海軍能和德國相匹敵,其他方面全部都被德國碾壓,兩國差距至少在三倍以上。網上盛傳一種說法,一個德軍頂三個蘇軍,一個蘇軍頂三個日軍。德軍總數有1700萬,而日本僅僅720萬,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差距遠不止三倍。雖然這種說法有很大水分,但兩國的差距體現的還是非常明顯的。
日本雖然看似強大,似乎有能力挑戰美國一般,但實際上外強中乾,日本只是紙老虎,日本靠著幾十年的積累和窮兵黷武才能和美國勉強掰手腕,但持續的時間也僅僅是一年而已。從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後日本就已經無法和美國相抗衡,被美國揍得和狗一樣。事實上,日本不僅無法挑戰美國,連中國日本也吞不下。從1937年日本侵華,到1941年美國參戰,這四年時間裡日本始終無法制服中國,反而是處境越來越艱難。身陷中國泥潭的日本始終無法消滅盤踞在西南和西北以及中部山區的中國軍隊,也無法消滅在敵後不斷搗亂的遊擊隊和土匪。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實際上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國家債臺高築,兵源不足,資源緊張,日軍連前線軍隊的彈藥都供應不上。由於中國缺少工業基礎,日本佔領的基本都是農業區,無法進行工業產品的補充,所以日本只能千裡迢迢從本土將武器和工業品運到前線,不僅成本非常高昂,而且經常供給不上,連運輸路線也不穩定,所以日本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事實上,到1938年武漢會戰後,日本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日本已經很難發動像戰爭初期那樣頻繁的10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會戰,往往發動一場大戰需要準備好幾個月的時間。
而反觀中國,中國作為貧窮落後的大國,地大人多,而且對工業的依賴程度不高,只要有口飯吃中國軍隊就能和日本接著幹。最讓日本頭疼的是國民政府雖然被趕到了重慶,但仍然拒絕和談,反倒是讓日本騎虎難下,左右為難。再打下去,即使國家不破產,日本也沒有足夠的物資和兵員繼續侵華,很可能會被中國耗死。
當1940年美國向中國提供大筆貸款和援助的時候,日本已經開始失去耐心,變得焦躁不安。高昂的戰爭費用和佔領成本讓日本不堪重負,日本的形勢已經日益艱難,日本通過發行公債已經將老百姓洗劫一空,外匯儲備又已經枯竭,日本拿不出足夠的錢去美國購買石油、橡膠等資源以及機器設備,更嚴重的是美國對日本開始進行制裁,特別是停止石油供應後,日本真急眼了。沒有美國的石油,日本的工廠不得不停工,機械化部隊也都得歇菜,日本石油儲備最多只能支撐一年。一旦石油儲備耗光,日本將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優勢反而會變成劣勢,勝負結果就難料了。
為解決困境,日本只能不斷收縮戰線,甚至試圖和中國談判,所以出現了中日的戰略相持。為緩和中國人的抵抗情緒,減輕自己的壓力,日本人整合了在中國國內扶植的全部偽政權,建立了形式上統一的汪偽政權,試圖把自己從中國戰場解放出去。但中國人並不買帳,國民政府更是堅決不承認,鐵了心的要和日本打下去,最終日本只能硬著頭皮接著打,最終陷進了戰爭的泥潭。為了繼續打下去,保持戰果,日本只能冒險偷襲美國珍珠港,放手一搏,結果被美國一隻手就掀翻了。其實即使美國不參戰,中國一樣能獲得勝利,只是贏的時間會很長,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