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中華民族最情深最覺悟最偉大的團圓(組圖)

2021-02-13 中國當代儒學網

 

七律·除夕感懷

(平水韻)

 

過年就地此心安,千裡家園萬裡山。

民戶暫停微聚會,神州且共大聯歡。

初心砥礪光陰暖,使命擔當歲月燃。

待到明春花遍野,品書煮茗若閒談。

 

馬上就是除夕守歲了。此刻,萬家燈火,窗外的爆竹聲此起彼伏,辛丑牛年的序幕,即將開啟。

這個年,註定將載入史冊,被歲月銘記。因為疫情,很多人響應號召,不給國家和故園添亂,主動選擇就地過年。我的一位朋友,原本計劃回鄉。沒想到,雙鬢斑白的父母,卻投了反對票,要求他就地過年。終究,父母對子女安全的擔憂,戰勝了對春節團圓的翹盼。還有景橋,這個年,也在異鄉的都市度過。前天看到一組數據,春運前十日,廣東發送旅客同比下降43.02%。這則數據,令人感慨,令人感動。就地過年,是億萬人民的偉大自覺;就地過年,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團圓。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回家過年,是每個華夏赤子難以割捨的濃烈情懷。但這個年,很多人暫時克制了回歸鄉土的情感衝動,用自己的堅守,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偉大抗疫,儘自己一份努力。故鄉,遠隔千裡萬裡、千山萬水,但就地過年,心卻是安穩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就地過年,千家萬戶捨棄的是小團圓;換來的,是中華民族、神州大地最偉大的大團圓。重要的是,我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這是一次最特別的家國同圓。在驚心動魄的庚子鼠年,我們共克時艱、守望相助,以中華民族的磅礴偉力、以億萬人民的歷史自覺,眾志成城、迎難而上,構築了牢不可破的抗疫長城,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中國,以其無比強大的民族韌勁,以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動實踐,毫無爭議成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這裡面,是無數人在砥礪初心、勇擔使命,在傳遞溫暖、燃燒歲月,在不計生死、不計報酬,在捨棄小我、奉獻大家。這裡面,你在、我在、他在。每個人,都是這場戰疫的見證者、戰鬥者,每個人,都是平凡的英雄。這是一種偉大的歷史自覺。不管是以前的「回鄉過年」,還是去年的「居家過年」,抑或今年的「就地過年」,彰顯的,都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而經歷過大江大河、大災大難的中華民族,必將更加勇敢、堅定、執著、有力;看清生活真相的中國人民,必將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珍惜我們的生活!辛丑牛年,是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圓夢年,我們有幸生在中華家,躬逢偉大時代,沒有理由不勇敢、不努力、不向前。「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是中華夢圓的百年,也是你我築夢追夢的新一年!春耕即將開啟,播種才有收穫。我們每個人,都是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不用揚鞭自奮蹄,勇往直前初心堅。我想,等到來年春暖花開,疫情徹底消散,我們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喜歡幹點什麼就幹點什麼,或讀書、或品茶、或聚會、或旅遊,安享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定會對此刻的自己、此刻的歷史,致以敬意。那時再憶,此時種種,想必也是「歲月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景橋,工作之餘寫溫暖人間,寫家國天下,堅持每周一文,冀望以文字捂暖歲月。多文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網、中國之聲轉載。新書《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有故鄉》正在各大平臺熱賣。一個人的純原創微信公眾號「你的景和我的橋」(jing6qiao),歡迎關注,願世間所有溫暖的人,能在景橋相遇,就像久別重逢!

 

 

原文連結:

中國當代儒學網 > 文學家園 > 散隨評雜 > 就地過年——中華民族最情深最覺悟最偉大的團圓(組圖)

http://www.cccrx.org/wxjy/html/?11242.html

相關焦點

  • 就地過年,是為了更好的團圓
    你是否也在糾結,過年還要不要回老家?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貴州、湖北、河南等在內的29個省(市/區)發起「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就地過年」一時成了熱詞。短短一周多時間,我國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500例,且此輪疫情呈現出多地局部暴發和零星散發交織疊加的複雜態勢,加之天氣寒冷適合病毒生存,春運又可能增加在途傳播風險,在團圓「小帳」和生命安全「大帳」面前,「就地過年」無論怎麼算,還是利大於弊的,我們也呼籲,如無必要,請選擇「就地過年」吧!要看到,「就地過年」不是不團圓,而是為了將來和家人更好地團聚。
  • ​當春節營銷遇見就地過年,品牌如何話團圓?
    ,依舊是最主要的創意出發點。受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多地倡導就地過年,一家人團聚其樂融融的場景更像是在打工人的傷口撒鹽。誰能破局,獲得大眾認同感並強勢傳播?除了藉助節慶熱勢營銷,還需要更深層次的去思考。節點傳播最重要的就是情緒共鳴。相隔千裡終團圓,共坐檀桌前。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下,這種團圓的情緒被無限的放大。
  • 華商有態度|有錢沒錢 就地過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話大家喊了好些年。背後是14億國人對於春節團圓的神往,是一年到頭跨越山海,也要與最親密的人團聚一次的願望。而在今冬防控新冠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且日趨複雜的當下,我們似乎有必要大聲倡導:有錢沒錢,就地過年。
  • 《石路花語》/歌詞/葉可:《就地過年》
    《石路花語》/歌詞/葉可:《就地過年》就地過年
  • 乘坐「臨客」回家過年的人們:團圓是最柔情的「佩奇」
    (新春見聞)乘坐「臨客」回家過年的人們:團圓是最柔情的「佩奇」  中新社河南商丘2月4日電 題:乘坐「臨客」回家過年的人們:團圓是最柔情的「佩奇」  中新社記者 孫亭文  回家過年的蔡鴻升乘坐的是一趟臨時旅客列車(簡稱臨客)——k4668次列車,思鄉心切的他「埋怨」這趟車跑得太慢,但又感激這趟臨客
  • 跟著時評學寫作|關鍵詞:新徵程再出發、就地過年、頻繁過勞、雲智能
    眼下,「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新徵程召喚新的奮鬥。當此之際,最需要激發精神的力量、堅定必勝的信心,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接續前行。2021年,我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鬥爭越是艱險,精神就越顯偉大。
  • 就地過年,讓我讀懂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彼時,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按下了暫停鍵,車水馬龍的集市無聲了,繁華的街道空無一人,沒有同事聚會,沒有同學聚餐,沒有親戚串門,最熱鬧的節日變成了最凝重的日子。所幸這一年,舉國同心,疫情取得了很好的控制和緩解。然而臨近2021年春節,東北、河北等地疫情突然反撲,打亂了所有人回家過年的步伐,對於很多人來說,團圓恐是奢望,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個不能回家的春節。
  • 就地過年,造「最牛春節電影檔」
    截至目前,《唐人街探案3》已打破13項影史紀錄:中國影史首日人次紀錄、中國影史懸疑片首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首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春節檔影片首日場次紀錄、中國影史懸疑片單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單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國產片單日票房紀錄、中國電影市場最快破10億紀錄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春節檔還造就了中國影史首位100億票房導演——《唐探3》的導演陳思誠。
  • 就地過年|讓歌聲把我們的愛帶回家——獻給所有就地過年的人
    這一切,在2021年春節前夕都被打斷了,因為疫情原因,我們選擇「就地過年」。攢了一肚子的話,等著與父母當面訴說那些「與生活搏鬥」的勝利,「徵服世界」的榮耀,甚至打拼過程中「鼻青臉腫」的委屈,現在都沒有辦法實現了。
  • 14個人的自白,讓我們看到了就地過年的眾生態
    有些人委屈、憤怒,覺得年不像年;有些人理解配合,做好就地過年的準備。但無論如何,這個年註定不同尋常。小編這次採訪了14個外地留濟的遊子,從他們的自白裡,看到了就地過年的眾生態。長這麼大,這是第一次一個人在外地過年,感覺很孤單。但我也清楚眼下形勢所迫,不回家才是最穩妥的選擇。 縱使一個人過年,也要過出儀式感。
  • 疫情中的春節 | 就地過年,讓我宅得心安理得
    當春節碰上疫情,一邊是歲末年初終於能團圓相聚的時候,一邊是疫情反覆下避免人口流動的權宜之計,今年春節針對防疫所出的「就地過年」的倡議,可能讓很多背井離鄉的人們,第一次在異地獨自過年。在這次徵集回覆中,我們收到了很多精彩的分享,其中有難過,有平靜,有火花。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部新冠疫情史,伴隨著2020年的徹底過去,這些答卷裡的很多故事,也將被封存在記憶裡。
  • 就地過年怎麼過?這檔春節特別節目雲送年貨、雲吃年夜飯,超長直播實時雲陪伴
    今年,受到新冠疫情波動的影響,多地提出就地過年的號召,許多人選擇不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但對於家人團圓和切身陪伴的嚮往仍然是每一個不能回家過年的人的心結。 春節對於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來說已經成為家人團聚陪伴的象徵,今年家人親友不能切身相伴,期盼已久的春節長假如何千裡共嬋娟,成為就地過年人的難題。雲陪伴、雲團圓成了最時髦也是最實惠的過年方式。
  • 在柳工作外地人響應倡議「就地過年」的故事
    「今年春節不回家過年啦」 ——聽幾名在柳工作的外地人響應倡議「就地過年」的故事小龐給男友打電話。張新新給爸爸打電話。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是外出工作、學習的人們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今年因疫情防控需求,全國多地先後提出「就地過年」的倡議,倡導大家留在工作地過節,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1月15日,記者來到五星商業步行街採訪,不少受訪者表示支持「就地過年」,並給家人打去電話,道一聲「今年春節不回家過年」。團圓的日子不回家,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許賢端(湛江人):26歲的許賢端於上個月底剛到柳州,現和朋友一起創業。
  • 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寫在農曆庚子鼠年春節到來之際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寫在農曆庚子鼠年春節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今天是農曆大年三十,在960萬平方公裡大地上,萬家團圓,譜寫著一幅浸潤家國情懷的盛世畫卷。  奮鬥創造歷史,實幹成就未來。在億萬個家庭辭舊迎新、闔家團圓之時,在創新創業之城、脫貧攻堅之鄉、重大工程建設基地等各行各業的奮鬥者,依然堅守在崗位上,書寫著偉大時代的新篇章。
  • 29省份倡導「就地過年」,你會留下嗎?
    隨著春運的臨近,春節怎麼辦、能不能回家過年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最近,「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話題的討論熱度攀升,微博話題#全國多地倡議就地過年#閱讀量達5億。  對於「就地過年」,網民表示理解,但也「心情複雜」。有網民說,「就地過年是為了一家的平安」「理解疫情防控難處」「只要情在,哪兒都有年的味道」。也有網民說,「道理我都懂,但還是想回家」「如果五一能調休,那我不回家就沒有怨言」「再觀望一下吧」。
  • 過年最重要的是健康平安
    春節將至,全國多地出現散發疫情,在全面緊起來嚴起來的前提下,浙江也正式提出倡導公眾省內過年,引導企業內的省外員工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留浙過年」,儘可能減少遠距離流動。此前,全省多地發出了「留浙過年」倡議,非必要不返鄉,非必要不出市。
  • 過年:兒時最快樂的事
    湖南老家有一句俗語叫:「大人盼蒔田,小孩盼過年」,蒔田即插秧,插秧是一年收穫的起點,是一年希望的開始,小孩為什麼都盼過年呢
  • 民聲面對面:「就地過年」就是為戰「疫」作貢獻(評論)
    近日,多部門發布了倡議書,倡議大家「就地過年」。在疫情防控面前,是回家過年重要,還是生命健康重要,應該不難選擇。如今,網絡是無軌列車,可以將在外的遊子們悄悄地帶回家。「電話問候」也解思念之苦,「網絡拜年」也表敬重之情,只要孝心有,只要親情在,把兒女放在情感裡,把夫妻放在責任中,哪兒都有年的味道。
  • 《就地過年雙語詞典》請收好! 2021十大過年趨勢爆上熱搜
    「就地過年」「返鄉人員」「春節氣氛組」這些新潮詞彙又該如何正確表達呢?看春晚、集五福、春節檔電影提上日程,今天中譯君就帶各位譯友劇透2021春節新姿勢,解鎖牛年新知識!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就地過年」(stay put during Spring Festival)的倡導也被首次印發在了通知上。
  • 父母就地過年,老家的孩子咋辦?
    還有不到一周就是春節了,很多「打工人」響應號召就地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