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地過年,老家的孩子咋辦?

2021-02-28 新華視點

  還有不到一周就是春節了,很多「打工人」響應號召就地過年。但讓這些就地過年父母無比牽掛的是,他們留在老家的孩子能否得到妥善照料,安全、幸福地度過一個特殊的春節?

  記者採訪了解到,各地實施了相關措施,從心理輔導、心理關懷和物質援助等各個方面幫助留守兒童平安歡度春節,著力解除外出務工家長的後顧之憂。

  父母「缺席」的春節

  得知爸媽今年又不回家過年,11歲的李淏忍不住淚光閃閃:「去年爸爸媽媽就因為疫情沒回來。」

  李淏常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太平鎮金堂村,他的父母親都在北京打工,省吃儉用存下的錢用來撫養孩子、贍養老人。

  一年到頭,李淏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時間寥寥無幾,春節就成了他最期待的節日。「每年春節,爸爸從北京回來,都會帶來好多零食、玩具和衣服。」李淏說,父母陪在身邊、帶他遊玩,讓他感到自己也是個被寵愛的孩子。

  留守的孩子想念爸媽,他鄉的爸媽牽掛孩子。「已經快兩年沒和兒子見面,不知道他會不會生我的氣。」遠在北京的李琪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兒子李淏,對他來說,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時節,老人和孩子少了自己陪伴,難免孤單。

  李淏在整理爸爸從北京寄來的新衣服。新華社記者任延昕 攝

  李淏正在溫習功課。新華社記者任延昕 攝

  除了思念,在這個無法與父母團聚的春節,孩子們身上的「小缺失」也被留了下來。「我的書包用了好多年了,背帶都斷了2次了,一直想換個新書包,但爸爸媽媽不回家這個願望就沒法完成了。」山東省菏澤市11歲的劉雪媛(化名)說。

  冬日清晨的大別山區,格外清冷。在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11歲的小江還未起床,鄉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劉磊老師已經上門,在向她爺爺奶奶詢問家裡情況。

  小江生長在單親家庭,她快一年未見到在外務工的父親,雖然今年過年無法團聚,但活潑開朗的她說並未感到孤單,「有爺爺奶奶陪伴,有村裡小夥伴一起玩。和爸爸約好了春節後找時間見。」

  小江(左一)在和村裡小夥伴下五子棋。新華社記者陳尚營 攝

 

   「愛不缺席」,帶來不一樣的溫暖

  日前,民政部下發通知,就加強寒假春節期間父母就地過年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作出具體部署。要求鄉鎮(街道)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員會要組織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切實擔起職責、發揮作用,春節前夕對父母雙方均就地過年的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至少開展1次集中摸底。要切實強化監護責任落實,確保每一名父母就地過年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有明確的被委託照護人妥善照料。

  據甘肅省民政廳副廳長蔡強介紹,民政部門正在發動各地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社區工作者等定期探視,落實各社區、各村的留守兒童監護情況,摸底排查消防、食品等安全隱患,並組織提供助醫、助學和生活照料等服務。

  得知當地民政部門對兒子李淏和父母的關切,李琪總算鬆了口氣。「感謝政府對老人和孩子的照顧,這讓我們這樣沒法回家過年的務工人員心裡踏實多了,等疫情過去,我就帶兒子來北京完成他的心願,看天安門、爬長城!」李琪說,每天他都會和兒子視頻通話,通過這種方式多陪陪兒子。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婦聯舉辦的兒童關愛活動,為留守兒童們送去生活物資和心理關愛。圖片由山東省婦聯提供。

  就在一周前,劉雪媛想要一個新書包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婦聯舉辦「情暖童心 讓愛回家」2021年寒假兒童關愛服務活動中,「愛心媽媽」為她送去了羽絨服、棉褲,還有一個裝有各種漂亮文具的嶄新的書包。

  在安徽省,當地民政部門組織了全省近2萬名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在春節前夕對父母雙方均就地過年的農村留守兒童開展1次集中摸底,確保每名農村留守兒童都有被委託人。淮南市啟動「心語新願 關愛同行」關愛保護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新年微心願活動,由社工、義工代表和媒體代表集中收集心願禮包、轉送到每位孩子手上。先期投入的100個心願僅僅20分鐘就被愛心人士領取完畢。

  「心願上寫著想要6個甜甜圈,我們又多買了些蛋糕,由社工統一送去。雖然他父母在外過年,希望小朋友也可以過個甜甜的年。」市民許娟在媒體平臺看到心願牆後,和讀四年級兒子領取了一個心願。

  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填寫的願望卡。新華社記者張紫贇攝   

  做好留守兒童「後半篇文章」

  雖然當前多地都在積極採取措施關愛留守兒童,但由於基層力量不足、專業人士匱乏等原因,也出現了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關愛措施不夠精準、政策落實不夠到位等問題。

  「通過集中摸底,全縣有近50名父母就地過年不返鄉的留守兒童。我們會進一步細化分類,為留守兒童提供更精準的關愛服務。」甘肅省會寧縣民政局兒童福利股股長萬彩紅坦言,雖然這些留守兒童得到了各地重視,但基層在心理疏導方面還存在欠缺。

  「妥善照顧留守兒童,既是外出務工人員的現實關切,也直接關係到就地過年之舉能否落地。」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廣海認為,應統籌解決好就地過年外出務工人員「大後方」的問題,真心真意、用心用情幫助留守兒童安心、舒心地過好年。

  馬廣海建議,深入了解當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家庭監護等狀況,摸清底數,建立臺帳,一人一策、一戶一策;針對不同需求,開展親情關愛、心理疏導、學業輔導、生活照料、項目幫扶等多方面的關愛服務。

  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高利平認為,外出務工人員所在的企業,要了解其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力所能及地給予關愛和幫助。外出務工人員輸入地、輸出地所在街道、社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加強對接、協作聯動,深入摸排、掌握每一名農民工的家庭情況和現實困難,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所求所盼,理出服務保障清單。

     記者孫曉輝、文靜、葉婧、陳尚營、張紫贇、任延昕

相關焦點

  • 牛年春節,他們就地過年玩出「花」
    記者採訪了一些留鎮過年的人,他們有人和朋友一起「抱團」過年;有人趁著晴好天氣外出踏青,享受過年新體驗;有人宅家不孤單,線上雲拜年把愛意送回家……總之,牛年春節他們各有各的精彩。「抱團」過年:朋友在一起家人在身邊對於老家是山東的毛妮妮來說,今年是最特殊的一個春節。「長這麼大,這是我平生第二次沒有跟媽媽一起過年,實在很不習慣。」
  • 就地過年,是為了更好的團圓
    你是否也在糾結,過年還要不要回老家?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貴州、湖北、河南等在內的29個省(市/區)發起「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就地過年」一時成了熱詞。短短一周多時間,我國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500例,且此輪疫情呈現出多地局部暴發和零星散發交織疊加的複雜態勢,加之天氣寒冷適合病毒生存,春運又可能增加在途傳播風險,在團圓「小帳」和生命安全「大帳」面前,「就地過年」無論怎麼算,還是利大於弊的,我們也呼籲,如無必要,請選擇「就地過年」吧!要看到,「就地過年」不是不團圓,而是為了將來和家人更好地團聚。
  • 就地過年,我終於看清了父母的真面目!!
    昨天李越發了一條朋友圈:「在老爸的極力勸說下,決定不回家過年了,但想想家裡只有老爸一個人,眼淚就不爭氣地流下來。」隔著屏幕,我深深地感到了他的難過。6年前,李越的媽媽因病離開了,從那之後,原來一年到頭不著家的李越,不管多忙,一個月總要抽出四五天時間回家。
  • 14個人的自白,讓我們看到了就地過年的眾生態
    有些人委屈、憤怒,覺得年不像年;有些人理解配合,做好就地過年的準備。但無論如何,這個年註定不同尋常。小編這次採訪了14個外地留濟的遊子,從他們的自白裡,看到了就地過年的眾生態。長這麼大,這是第一次一個人在外地過年,感覺很孤單。但我也清楚眼下形勢所迫,不回家才是最穩妥的選擇。 縱使一個人過年,也要過出儀式感。
  • 提倡原地過年,打工人:可否提前放假?留守妻兒父母等我回家過年
    近期疫情出現反覆,冬季疫情形勢更加嚴峻,隨著我們最大的節日春節的臨近,對於想要返鄉回家過春節的人員,各地近日也都出臺了新的政策,基本都是除了高發期地方進出嚴格管控之外,其餘地方也都鼓勵和提倡就地過春節。
  • 就地過年,讓我讀懂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面對「就地過年」的號召,網友們熱情高漲、大招頻出,紛紛曬出雲聚餐、雲喝酒、周邊遊等各種計劃,探討怎麼把就地過年變成一個頗具新意又有儀式感的新年。一位老母親說「現炸的丸子、滷的菜,熱乎地打包裝箱,讓孩子嘗一下家的味道」,簡單的一句話,讓人淚目。父母擔心孩子在外饞那一口年味,紛紛郵寄自己親手製作的年貨,雖遠在異鄉,一口媽媽的味道也慰藉了不少人的鄉愁。
  • 陪孩子尋「年味兒」,贏百元過年禮券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回老家」也是過年的儀式之一。往年的春節,不管路途多遠時間多緊張,我們也要往回趕,回到老家,在老人身邊,才算有了過年的氛圍。今年,因為防疫要求,我們很多家庭選擇「就地過年」,可是和在「老家」相比,城市裡畢竟是少了些「年味兒」,孩子體驗不到傳統的年俗,那麼「過年」和平日裡的「放假」也就沒什麼區別了,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種遺憾。就地過年,怎樣帶給孩子滿滿的儀式感?
  • 發紅包、給補貼…倡導「就地過年」動真格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3日電(記者 李金磊)「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今年春節註定不一般,因為國家鼓勵就地過年。  為了引導更多人就地過年,讓更多人就地過一個好年,各地政府和企業也是拼了:發紅包,給補貼,發消費券,還有免費流量和門票、免費乘坐公交車等福利,甚至還有流動人口積分獎勵、子女積分制入學加分……真金白銀的誘惑下,你會就地過年嗎?
  • 就地過年:留得是安,回得是心
    近日,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多地提倡「就地過年」。我省各地也先後發出通知,呼籲「非必要不返鄉」。各地政府對於就地過年的理解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引發網友們對特殊時期如何度過春節假期的持續討論。一時間,「非必要不返鄉」成了高頻詞,微博話題衝上熱搜。「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 ​當春節營銷遇見就地過年,品牌如何話團圓?
    受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多地倡導就地過年,一家人團聚其樂融融的場景更像是在打工人的傷口撒鹽。誰能破局,獲得大眾認同感並強勢傳播?除了藉助節慶熱勢營銷,還需要更深層次的去思考。節點傳播最重要的就是情緒共鳴。相隔千裡終團圓,共坐檀桌前。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下,這種團圓的情緒被無限的放大。
  • 黃陂區王家河青年幹部積極響應就地過年號召
    >     2020年,註定是難忘的一年,這個年,與以往的年不一樣,因疫情防控要求,王家河街來自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青年幹部積極響應「留漢過年
  • 華商有態度|有錢沒錢 就地過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話大家喊了好些年。背後是14億國人對於春節團圓的神往,是一年到頭跨越山海,也要與最親密的人團聚一次的願望。而在今冬防控新冠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且日趨複雜的當下,我們似乎有必要大聲倡導:有錢沒錢,就地過年。
  • 疫情形勢嚴峻,外出務工人員回家過年,還是就地過年
    現在又快要過年了,很多人看到這種情況,不禁要問還能不能回家過年,還是選擇就地過年。越是在這個時候,越不能亂了陣腳。要積極配合防疫措施,做好防疫工作。不要去有風險的地區走動,平常要注意防護。在家中要常備口罩和消毒液,防患於未然。多地出現零散病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回家過年還是就地過年,成為許多在外遊子的心中所想。
  • 多地發出「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倡議 就地過年成自覺選擇
    劉沐禛告訴記者,自己的單位也倡議員工在北京過年,但並非強制性要求。「雖然不是強制,我也沒打算回去添亂。」劉沐禛說,主要是擔心後續的疫情防控政策會有變動,即使回去了也可能面臨被隔離的風險。「我有一些在北京上學、工作的同鄉,如果大家都不回去,就在北京一起過年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今年春節主動響應號召,打算就地過節的人不在少數。
  • 就地過年——中華民族最情深最覺悟最偉大的團圓(組圖)
    七律·除夕感懷(平水韻) 過年就地此心安,千裡家園萬裡山
  • 疫情中的春節 | 就地過年,讓我宅得心安理得
    當疫情不斷打破著我們的傳統和習慣,不斷影響著我們與身邊人的距離,無論是去年春節「被迫」和家人長期相處,還是今年「被」「就地過年」的獨處,或許,這漫長的、與疫情博弈的過程,也是我們學習如何在混亂和變化的生活中建立內心秩序的過程。在今年「就地過年」的倡議之下,一向規模盛大的春節遷徙(春運),這次略顯蕭條。
  • 就地過年!新華區、肅寧縣「把愛帶回家」、「雲祝福」等活動溫暖人心
    為了關心關愛轄區廣大少年兒童,同時,也為響應國家「就地過年」號召,讓外地務工人員在滄州度過一個幸福安康的春節,2月4日,新華區在滄州市鹽百購物廣場開展「把愛帶回家」線上送溫暖活動,組織愛心企業與轄區困難兒童、外地留滄務工家庭子女通過快手直播進行互動,滿足孩子們的新年心願。
  • 就地過年不回家,讓我看清了爸媽的「真面目」……
    看過#當父母得知你過年不回家時#的微博話題後,你可以放心了:爹媽的思想覺悟是真高!@醜冰冰的下鋪是美馨馨呀: 我:媽我買好過年回去的票了我媽:還回來?別人都不回來了 你回來幹嘛?@大頭菜菜子er: 我媽讓我別回家,說全國人民都團結一心抗疫,我為什麼不團結@Zz左寶子 :我姐回不了 父母就郵寄特產過去了 都能理解就地過年。
  • 【就地過年】故事------《「未婚」媽媽》
    女兒自從放下公務員的「鐵飯碗」到外省一個大山裡創辦民宿以後,已經四年未回家過年了,而她的年紀也到了「而立之年」。今年女兒不但說好回家過年,並且答應春節期間相親。那小夥兒就是她姨介紹的,名叫正良,在外地工作,是一個真正的青年才俊,聽說兩人互相加了微信,感覺還不錯:嘿!這回真有門了!可是,這眼看到春節邊了,女兒小溫卻是遲遲沒到家,連個電話也沒有,你說急不急人!小溫爸媽正焦急呢,哎!
  • 就地過年,安香鄉推出暖心措施
    為此,我們倡議:一、外來工作人員原則上就地過年。尤其是國內中、高風險地區務工人員,建議您選擇在安香鄉就地過年,減少不必要的出行,降低感染和傳播風險,以網上視頻、電話問候、簡訊交流、微信互動等方式向親朋好友傳達問候和祝福,以實際行動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共同守衛自己、家人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二、外出工作人員原則上不返鄉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