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支書,天這麼冷,去我屋裡坐會,喝杯熱茶吧。」早上,我剛走到小區樓下,便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循著聲音,我走到一個賣報紙的女人面前,就著火爐感受到一股暖意湧上心頭。
眼前賣報紙的女人是多年來懸在我心頭的一塊「大石頭」。45歲的王招英,視力高度殘疾,雙眼基本看不見東西,平時靠賣報紙維持生活,借住在她弟弟家中。
楊麗琴(左二)到村民家中走訪
她的住房問題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塊心病,為了解決她的住房與補助問題,我多次與上級相關部門聯繫。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11月,在辦事處黨工委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王招英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回首荏苒歲月,昔日破敗的三星村如今華麗轉身,從城中村中脫穎而出。2008年我被推選為三星村村支書,懷揣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及肩上扛起的責任,我將我的初心與汗水灑滿三星村。
我立即組織村支兩委,召開兩委會議研討村集體發展事宜。我們積極謀劃發展道路,成立三星村三變經濟發展小組,統籌全村經濟發展事業,依託城鄉三變改革,將現有村級資源資產作為三星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原始積累進行運營,動員村民以土地或資金形式入股分紅。
為取得村民的信任,讓村民放心加入到合作社,我與我的兩委成員率先將土地或資金入股村合作社,第一個入股籤字,用實際行動打消大家的懷疑和顧慮。動員了廣大村民入股村合作社,進一步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村民有困難支書先解決。今年九月,一場噩耗又傳來。我村貧困戶王常敏因病離世,聽到消息後我心裡一緊,放下電話,冒著大雨馬不停蹄地趕到王常敏家中。母親的離世,給本來就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想辦法幫幫他們。
楊麗琴(右二)到村民家中入戶登記
我立即與街道領導聯繫,請求幫助。在今年10月雙節期間,一場充滿愛心的捐贈儀式在清鎮市青龍山街道展開,各級領導,社會愛心人士代表,村居幹部等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兩姐妹湊得155650元善款。她們姐妹終於又可以步入學堂,我的心也終於舒暢了。
4000多個日日夜夜,三星村以黨建促思想解放,用行動做發展先鋒,依靠黨組織和黨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今的三星村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這裡有著清鎮市最大的農貿市場,大型停車場、門面、商業用房等完備的城市配套設施,村集體固定資產突破一億元,並以村集體分紅及社會福利的方式,讓村民享受了民生工程,每年為村民們交上了合醫,每逢佳節也會為村裡60歲老人、殘疾老人送去節日慰問金。幫助貧困戶了解政策辦理殘疾證,給他們推薦工作崗位、開展技能培訓,讓他們能從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楊麗琴帶領村支兩委慰問村民
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村支書,在脫貧致富這條「跑道」上,我從不敢有一絲懈怠。一路走來,雖然有艱辛、酸楚和委屈,但每看見村民幸福的笑臉,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聽到村民說「楊支書,你們辛苦了」這句話時,我的心裡充滿了欣慰。
在扶貧道路上,我與他們共成長、共發力,是他們讓我懂得人生的意義。村民們最簡單的一句話、一個笑臉就是對我最好的肯定和讚美。我深知肩上的責任,我願意把我有限的生命奉獻到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為我村群眾奉上我的赤城之心。
張璇 支倩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欣 整理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