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你對身體的虧欠,膝關節一定是排名靠前的部位。它不但承擔全身重量,還要經受各種姿勢的「蹂躪」考驗。
或許你的年紀不算大,但膝關節的「血槽」已經快被耗空了。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細數不同姿勢對膝關節的壓力,並教你一套「運動處方」保養好膝關節。
受訪專家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蔡諝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博士 徐啟明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戚少華
不同姿勢,膝蓋的壓力有多大?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它僅靠一個狹小的接觸面支撐著整個身體重量,並且磨損不可逆。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2億人患有骨關節炎,幾乎每10人中就有一個。
通常人在22歲~23歲以後,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減少,身體也停止生長,所有器官進入一個維持期,並開始走向老化。這個時候,體內的軟骨細胞也從活躍期進入維持期,進而慢慢老化。
以下是不同年齡段膝關節的老化程度:
15歲前,膝關節處於發育階段,青春期生長痛多發生在膝關節附近。
15~30歲,膝關節處於「完美狀態」,運作起來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40歲,髕骨軟骨產生早期輕度磨損,會出現一次脆弱期,有短期膝關節酸痛症狀,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甚至察覺不到。從這個階段開始,對膝關節的使用不能再隨心所欲。
40~50歲,走遠路後,膝關節內側易酸痛,輕揉可緩解。這個現象的出現提醒人們,該開始保養關節了。
50歲以上,髕骨軟骨的「使用壽命」已到,軟骨全層磨損,膝關節會感覺明顯疼痛,逐漸產生關節炎,此時應該節約使用關節,必要時使用拐杖減輕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姿勢對膝蓋的壓力也有差異。
霜降後最該護膝
人體關節部位最怕受涼,霜降後容易出現腰腿痛等疾病,因此需要加強保暖。此時穿衣不宜露膝,同時要注意護足。
膝關節受涼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會加重疼痛。為了預防或減輕膝關節損傷,日常建議做到以下4點。
+
控制體重
體重減少5公斤,關節疼痛可以減輕20%。步行、遊泳或水中有氧運動、自行車、太極拳等可以加強肌力,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加穩定性,同時又避免損傷。
+
熱身不少於10分鐘
選一雙有彈性、厚底、後跟寬大略厚的運動鞋;必要時使用輔助器具,如拐杖。需要提醒的是,運動不要過度,一旦疼痛,立刻停止。
+
注意姿勢保護
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
避免長時間下蹲,工作時需要下蹲的人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個小板凳;
如果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因固定一種姿勢而負重過大;
不要休息得太久,休息過久會使肌肉萎縮,導致缺乏力量、穩定性下降,加重關節疼痛。
+
不要壓迫關節
高衝擊力運動會加劇關節損傷,比如跑步、跳躍、爬山(下山);避免衝撞、深蹲的運動,如籃球、羽毛球、網球等,會給膝關節、髕股關節帶來巨大壓力。
給護膝開出一套「運動處方」
美國骨科醫師協會頒布了第二版《膝關節骨關節炎循證醫學指南》,其中包括15項推薦意見,建議膝骨關節炎患者參與自我管理項目,包括力量訓練、低強度有氧運動、神經肌肉訓練。
1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平躺,在膝後部放一條毛巾卷,下壓,維持下壓姿勢15秒後放鬆肌肉,一天10~20次。
2
靜態負重
坐在高一點的椅子、床或者桌子上,膝關節以下都垂在床外,在腳踝上綁一個沙袋,儘量用力把腿完全伸直,保持到力竭,一組5~10次,一天2~3組。
3
雙膝向內擠壓枕頭
在雙膝間放一個枕頭,雙膝用力向內擠壓,保持膝關節不動5秒,放鬆,重複10~20次,也可坐位訓練。
4
直腿抬高
平躺,維持膝關節伸直上抬姿勢15秒,放鬆,一組15~20次,一天1~2組。
5
膕繩肌伸展
取坐姿,上半身挺直,一腳伸直,一腳彎曲,身體前屈,雙手儘量觸碰腳趾,感受大腿肌肉拉伸,維持10秒,放鬆,一天10次。
6
屈膝
俯臥在床,小腿往上抬高,使膝與床面呈45°~90°或在腳踝綁上1公斤的小沙袋,維持10~15秒,放鬆,增加小腿後側肌群力量。
7
跟腱伸展
身體向牆傾斜,雙掌平按牆面,兩腳貼地,腳後跟跟腱拉緊,維持10~15秒,放鬆,一天10~15次。
8
靠牆靜蹲
雙足分立,與肩同寬,足尖與膝關節朝正前方,上身正直靠於牆面,重心落在足跟,屈膝。
膝關節在垂直方向上不能超過足尖,屈膝角度小於90°,保持姿勢,休息10秒再反覆進行,一組10次,一天2~3組,最好分不同角度來做,30°、60°、90°。▲
本期編輯:張宇
看完了別忘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