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英文音譯嗎?專家:不是,但古代卻不能用來稱呼母親!

2020-12-24 先知鳥兒

「媽媽」這種叫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有人說「媽媽」外來詞,是新文化運動之後與英文相結合,「媽媽」才有了今天這個意思。

三國時的百科詞典《廣雅·釋親》這樣解釋:「媽,母也。」《康熙字典》的解釋:「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這就說明,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媽」的叫法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就明確代表「母親」,絕不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

為什麼這樣寫呢?

「媽」 從造字上看,是形聲字,從女,馬聲。重讀仍為原義。 「馬」是指人們騎的馬。 「女性」和「馬」合起來則表示「讓孩子騎馬的成年女性」。

因為古代農村地區的母親經常將孩子固定在背後,這樣才能使他們能輕鬆做家務和照顧孩子。對於母親背上的孩子來說,母親似乎就是他騎的馬。馬兒的主要外觀就是頭和脖子上的長毛,而母親的腦後通常也有長頭髮。這種外形特徵和騎乘關係的相似性就促成了「媽」字的誕生。

「媽媽」這個稱謂在宋朝時是指妓院的鴇母,到清朝才轉為對年長婦人的稱呼,新文化運動以後才被普遍用於稱呼母親。所以在古代可以稱呼母親為娘、娘親、媽。但是絕對不能稱呼為「媽媽」。古籍裡也是一個「媽」字而不是「媽媽」。

在許多語言的口語中都會用mama來表示「媽媽」。

比如德語的Mama,法語的maman,西班牙語的mama,義大利語的mamma,等等。這些發音為什麼都特別相似呢?

首先,這是和人的生理要求相關的。

人一生下來就得吃東西。嬰兒生下來雖然什麼都不懂,但知道要吃奶,這是一種生理本能。

可是他要吃的東西並不總是馬上就能到達他嘴,於是他就要發出一種呼呼加以催促,暗含意思是「快給我送吃的來!」嬰兒還不能熟練地運用他的發音器官,只能發出極簡單的聲音,這一類的聲音不外就是「啊」之類,張開嘴呼氣振動聲帶就行。

這一聲音的產生是有實踐基礎的,因為嬰兒天生就會哭泣,哭的聲音多半是「啊」音,所以,嬰兒最初往往以「啊」音來表意,比較省力方便,餓了就哭「啊!啊!」。

但是這個音是本能音,和哭的功能聯繫最多,要更能表達吃奶」這個意思,就要分析嬰兒吃奶的實際動作,嬰兒吃奶的動作無非是上下翕動兩片嘴唇,利用舌頭卷裹奶頭來實現。

因此,除了以「啊」音來表達「我餓了」「要吃奶」的意思外,還輔之以兩片嘴唇的上下張合(此動作來源於吃奶練習)來加強這個意思,

於是,「媽媽」這個聲音,就勢所必然地發出來了。

很多人都以為要兒是在叫具有「母親」意義的「媽媽」,實際上不是,他只是在表示他餓了而已在甲骨文中母親的「母」字中那兩點,顯示的是兩個乳房,所以「"母」在嬰兒的眼中,就相當於可吃的能充飢的東西一一奶。

由於餵他奶的這個人和他關係最密切,因而理所當然地,「媽媽」這個聲音就存在下來了,逐漸固定地成了指稱母親的聲音符號。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對母親的稱呼都有哪些?
    因為以男人為主的封建社會必須要尊敬男性,所以對女性的稱呼成了一個歷史文化特徵值得我們去研究,那麼廣大的中國古代對母親的稱呼都有哪些呢?中國古代不同歷史階段之上對母親的稱呼還有一些地方認為母親是十分偉大的,他們把母親叫做江山社稷的社。從漢朝滅亡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民族融合的階段,三國魏晉南北朝的人們不僅僅是傳統的漢人文化中心,更是融入了北方的少數民族。許多匈奴柔然進入中原影響的中原人的稱呼那個時代的人們中原地區而言,通常叫自己的母親為家或者阿家。母親看做是自己心中家的歸宿,這是稱呼的意思來源。
  • 古今中外對母親的稱呼大全
    該咋稱呼媽媽?當然是「媽」了。如果你叫 「媽媽」或給別人說「我媽媽」,這裡面就有親暱幸福的感覺。而大多數情況就是喊媽,給別人說起來是「我媽」。年輕人有時候會撒嬌地媽咪、母后、母親大人、老媽、娘、姐……一通亂叫,但這些的的確確是不同歷史時期對母親的稱呼。
  • 對母親的稱呼有多少種?
    三春暉」母親,世界一個最偉大的稱呼。以前人們對母親的稱呼,用的最多的稱呼是「娘」,現在用的最多的稱呼是「媽」,喊母親為「媽」的稱呼大為普及後,而喊「娘」的稱呼卻日漸減少。 母親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世界上有數不勝數的語言,發音最接近的語音是「媽」的發音。它是嬰兒最簡單吐氣的自然結果。
  • 在古代,外國人怎樣稱呼中國?三個王朝的國號烙下印記
    現如今,外國人都稱呼我國為China(中國)。中國一名,它是中國人自創的名字,並且把它確認為我國的專有名詞。實際上19世紀中葉之前,外國人稱呼我國有他們自己的叫法。後來,隨著佛教的流傳,它逐漸被各國按照自己的想法音譯成各種各樣的稱呼。至於Cīna一詞的來源,近代的學者眾說紛紜。最靠譜的就是來源於「秦」字的說法。中國人自己把它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其他國家如:波斯:Chīn,阿拉伯文:Sīn,拉丁文:Sinae,英文:China(瓷器之國),法文:Chine,德文:China,義大利文:Cina,以及其他等等。
  • 你知道嗎,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有「爸爸」這個稱呼的?
    三國時期中國就開始有「爸」「媽」的稱呼了,當時有一部作品是《廣雅》,《廣雅·釋親》原文記載:「媽,母也。」「爸,父也。」依此來說,「爸」「媽」應該是人類最早稱呼雙親的詞了。那麼,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稱呼雙親為「爸爸」和「媽媽」的呢?
  • 古代皇后為什麼要垂簾?皇帝一般怎麼稱呼皇后?
    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實行垂簾聽政的制度,所謂垂簾聽政就是皇帝年幼,需要有皇帝的母親來輔助辦理國事,但在處理事務時皇后要隔著帘子。這樣隔著帘子皇后在皇帝的後邊,是為了避免和君臣相見,這樣能夠體現內外有別的原則。在古代,皇帝對皇后的稱呼是梓潼。 古代皇后為什麼要垂簾?
  • 全球最動聽的英文花名
    這個詞是美國英語中用來稱呼滿天星的,這種花的學名是Gypsophila,這個詞可就半點浪漫意味都沒了。英文名看上去很奇怪,因為最初將聖經翻譯成英文時,譯者把希伯來語中的 「木槿」一詞翻錯了,於是就出現了rose of sharon這個名字。
  • 趣說古往今來稱呼的變遷,雜談口語書面稱呼的轉換
    她們在參加節目前分別有著屬於自己的女演員或女歌手的稱呼,也有著製作人或影后的稱呼,但在這個節目裡,她們的稱呼都被姐姐一詞所取代。可以預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姐姐這個稱呼將要被重新定義和傳播。稱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小嬰兒學會說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對母親的稱呼。稱呼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將語言作為載體,以稱呼作為媒介,便打開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契機和通道。
  • 古代外國到底叫中國什麼?
    古代外國到底叫中國什麼?有些朋友問,到底我們中國China的稱呼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古代外國人到底如何稱呼我們的呢?在這裡,我做一個簡單的敘述。Chin=China?所以Cina自古音譯為支那、脂那或至那等。如上所述,支那原義並無貶低的意思,反而還有智慧、思維之意。可能有讀者會說了,恐怕當年是天竺學了中華語言,將秦寫成Chin,音譯自然就是支那。
  • 家族稱呼大全
    血統關係\ 稱謂俗稱 \當面稱呼\ 自稱  直系     生父\ 父親\爸爸、爹、爹爹 阿爹\兒、女  生母\ 母親 媽媽、娘 媽媽、姆嬤\兒、女  後父\繼父\晚爹 阿伯、阿爹\兒、女  後母\繼母\晚娘 嗯娘、姆媽\兒、女
  • 古代皇后有多少種叫法?大多數隻知其一,有種稱呼僅皇帝能用
    在古代,最成功的男人就是皇帝了,而人們通常把他背後的那個女人稱為是「皇后」。不過,這並不代表皇后就只有這一種叫法,只不過大多數人只知道這一種罷了,那麼在古代,皇后究竟有多少種叫法呢?哪一種又是皇帝使用的呢?其實在古代皇后一共有多達9種不同的叫法。
  • 你知道三姑六婆的英文稱呼嗎?
    ——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不知遠在他鄉的你是歸家團圓亦或是在他鄉思念著家鄉的人工作後除了工作圈,家庭圈應該屬於最大的社會組織了面對著家族聚會七大姑八大姨相聚一堂如何開口叫人卻讓如今的「80後」「90後」們相當頭疼中文中的輩分稱呼很容易讓人混淆
  • 粵語中由英語音譯的詞有哪些?撲街是什麼意思?
    廣東人掛在嘴上的「撲街」居然是英文來的  在粵語中,有一大波英語演化來的音譯詞,你平時最常講的是哪幾個?  - 撲街 -  粵語:「 撲街 」 - 摔倒  詞源:poor guy(粗劣的人)  撲街是廣東話中一句很常見的髒話,並不是粗口。十八、十九世紀,好多英國商人來廣州經商,當時廣州碼頭有許多衣不遮體的搬運工人,英國商人稱呼這些碼頭工人為"poor guy」。
  • 《三十而已》「童瑤式」全職媽媽引熱議!全職媽媽的英文你會嗎?
    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你們看了嗎?突然之間女性30+這個話題火爆全網。做媽媽真是太難了,更不要說像「顧佳式」的全職媽媽了。這個一度被女性列為「全職媽媽是全天下最難的工作」,用英文又該如何表達呢?「職場媽媽」英文怎麼說?
  • 200年前我國古人如何稱呼「美國」?聽著像撒嬌,日本卻一直沿用
    不止要在本國語言裡聽起來恢弘霸氣,就算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至少不能產生歧義,如果必要的話,還要聽起來頗為正式嚴肅。 譬如尼泊爾,英文叫「Nepal」,當時的清朝人就將其音譯成了「泥婆羅」,聽起來怪土氣的。還有印度「India」,最開始叫「信度」,跟最早的天竺比起來,簡直高下立判。
  • 【經典】祖宗十八代怎麼稱呼?家族稱呼大全.
    \ 自稱  直     系    生父\ 父親\爸爸、爹 、爹爹 阿爹\兒、女  生母\ 母親 媽媽、娘 媽媽、姆嬤\兒、女  後父\繼父\晚爹 阿伯、阿爹\兒、女  後母\繼母\晚娘 嗯娘、姆媽\兒、女  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 爺爺、阿爺娘娘、阿娘\孫、孫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 常見英文親戚稱呼,千萬別叫錯啦!
    不用多說也知道大家肯定在春節中走了不少親戚,而有些親戚幾乎一年才見一次,所以免不了會出現和小愛一樣的困擾:不知道或總叫錯親戚的稱呼!相對於中文的親戚稱呼,英文的親戚叫法則相對簡單很多,許多不同的中文親戚稱呼會在英文中簡化成一個單詞,現在就來看看以下這五個走親戚時常會碰到的吧!01. cousin第一個就先從同輩間的稱呼說起吧!
  • (隱藏福利)韓語歌詞音譯100:MAMAMOO《wind flower》
    九點半大家好~~今天音譯給大家獻上媽媽木的歌!
  • 一張圖看懂輩分稱呼
    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媽媽叫什麼?爸爸的媽媽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麼?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麼?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麼?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
  • 古代用來形容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古代不識字的人比現在要多很多。起初受教育只是富人的權力,後來慢慢的底層人才有讀書的權力。而古人崇尚文雅,尤其是各種稱呼,喜用雅稱。在年紀上也是,古人對每個年紀都有獨特的稱謂。如今這些稱謂已經很少見了,只是在書籍中才能見到,很多人不知道還有誤解,鬧了不少笑話,另一方面也說明現在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不重視,作為年輕人要重視傳統文化,文化只有傳承了才會不斷發展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