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種叫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有人說「媽媽」外來詞,是新文化運動之後與英文相結合,「媽媽」才有了今天這個意思。
三國時的百科詞典《廣雅·釋親》這樣解釋:「媽,母也。」《康熙字典》的解釋:「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這就說明,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媽」的叫法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就明確代表「母親」,絕不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
為什麼這樣寫呢?
「媽」 從造字上看,是形聲字,從女,馬聲。重讀仍為原義。 「馬」是指人們騎的馬。 「女性」和「馬」合起來則表示「讓孩子騎馬的成年女性」。
因為古代農村地區的母親經常將孩子固定在背後,這樣才能使他們能輕鬆做家務和照顧孩子。對於母親背上的孩子來說,母親似乎就是他騎的馬。馬兒的主要外觀就是頭和脖子上的長毛,而母親的腦後通常也有長頭髮。這種外形特徵和騎乘關係的相似性就促成了「媽」字的誕生。
「媽媽」這個稱謂在宋朝時是指妓院的鴇母,到清朝才轉為對年長婦人的稱呼,新文化運動以後才被普遍用於稱呼母親。所以在古代可以稱呼母親為娘、娘親、媽。但是絕對不能稱呼為「媽媽」。古籍裡也是一個「媽」字而不是「媽媽」。
在許多語言的口語中都會用mama來表示「媽媽」。
比如德語的Mama,法語的maman,西班牙語的mama,義大利語的mamma,等等。這些發音為什麼都特別相似呢?
首先,這是和人的生理要求相關的。
人一生下來就得吃東西。嬰兒生下來雖然什麼都不懂,但知道要吃奶,這是一種生理本能。
可是他要吃的東西並不總是馬上就能到達他嘴,於是他就要發出一種呼呼加以催促,暗含意思是「快給我送吃的來!」嬰兒還不能熟練地運用他的發音器官,只能發出極簡單的聲音,這一類的聲音不外就是「啊」之類,張開嘴呼氣振動聲帶就行。
這一聲音的產生是有實踐基礎的,因為嬰兒天生就會哭泣,哭的聲音多半是「啊」音,所以,嬰兒最初往往以「啊」音來表意,比較省力方便,餓了就哭「啊!啊!」。
但是這個音是本能音,和哭的功能聯繫最多,要更能表達吃奶」這個意思,就要分析嬰兒吃奶的實際動作,嬰兒吃奶的動作無非是上下翕動兩片嘴唇,利用舌頭卷裹奶頭來實現。
因此,除了以「啊」音來表達「我餓了」「要吃奶」的意思外,還輔之以兩片嘴唇的上下張合(此動作來源於吃奶練習)來加強這個意思,
於是,「媽媽」這個聲音,就勢所必然地發出來了。
很多人都以為要兒是在叫具有「母親」意義的「媽媽」,實際上不是,他只是在表示他餓了而已在甲骨文中母親的「母」字中那兩點,顯示的是兩個乳房,所以「"母」在嬰兒的眼中,就相當於可吃的能充飢的東西一一奶。
由於餵他奶的這個人和他關係最密切,因而理所當然地,「媽媽」這個聲音就存在下來了,逐漸固定地成了指稱母親的聲音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