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開始之際,主持人朱剛老師簡述了柏拉圖哲學的重要性,隨後,梁中和老師則指出,與他的求學時期相比,現在國內已經引入了許多不同的哲學流派,擁有了豐富的研究著作和譯作,現在的「後浪」無疑是幸運的,這也同文藝復興時期有一定的相似性,彼時各種思想交匯,產生激烈的碰撞,構成了文藝復興這道豐富絢爛的風景線。以此為切入點,講座正式開始。
講座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為「拜佔庭哲學與柏拉圖主義」。在這一部分,梁老師介紹了柏拉圖主義在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背景。首先,他簡述了拜佔庭的語言背景、文獻保存情況以及拜佔庭學派對古閱讀典作品的影響。隨著拜佔庭的政治局勢不穩,大量的學者逃往義大利,大批希臘的重要手稿也湧入西方國家。另外,當時大批希臘古典文本開始在佛羅倫斯和米蘭、威尼斯等地印刷,這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希臘學問傳播的重要原因。梁老師指出,由此,拜佔庭的柏拉圖主義開始進入西方世界,而這樣一種柏拉圖主義是一種出現在11世紀的哲學性和思辨性更強的柏拉圖主義,代表人物是帕塞洛斯(Michael Pasellos)和被稱為「再世柏拉圖」的柏萊圖(Plethon)。
簡述了思想背景之後,講座進入第二部分,「文藝復興早期的柏拉圖主義與反柏拉圖主義」。梁老師認為,了解這一時期對柏拉圖主義的支持與反對不能僅僅從柏拉圖的思想內部去理解,在這一階段,許多學者出於不同的政治上的或者宗教上的目的支持或反對柏拉圖主義,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Decembrio父子,其中父親烏貝託將柏拉圖視作一個政論家,利用他來宣傳自己的政見。梁老師補充道,如果只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很難發現在米蘭和佛羅倫斯爭奪義大利中心地位時,柏拉圖主義曾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兒子皮耶爾則從一個更符合學術要求的角度指出對古典作品的翻譯應當保持一種嚴謹的準確性,不得自行刪略、更改——這在當時是常見的行為。
另外,柏拉圖主義的發展也同宗教內部的思想鬥爭有關。在這一部分,梁老師介紹了特拉布宗的喬治(George of Trcobizond)對柏拉圖主義的批判的產生背景。喬治起初是支持柏拉圖的,但是後來,受到彼時拜佔庭受到土耳其的入侵的背景影響,當他發現柏拉圖在《高爾吉亞》中批判了伯裡克利等四位當時為了拯救希臘而做出了許多貢獻的政治家時,他站在了反對柏拉圖的立場上,指責柏拉圖缺乏愛國心。同時也是因為柏拉圖批判修辭學,而喬治則希望在修辭學方面有所建樹。另一方面,在宗教領域,喬治認為拜佔庭教會的腐化與柏拉圖主義脫不了關係,長期對立的羅馬教會和希臘教會之間也橫亙著希臘教會的柏拉圖主義。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喬治反對柏拉圖主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柏拉圖主義晦澀不明,有諸多矛盾,同時也不符合當時迫切需要的時代精神。這些都可以看出當時圍繞柏拉圖主義展開的思想討論中的複雜因素。
隨後講座進入了第三部分,「佛羅倫斯:柏拉圖哲學勃興的中心」。梁老師首先介紹了在教會和大學中柏拉圖主義如何從十三世紀遭到亞里斯多德主義統治的情形之下獲得一席之地,乃至成為主流。繼承了彼特拉克思想的人文主義者們痛心於統治了大學教育的經院哲學對柏拉圖哲學的忽略,要求一種視野更寬的對古代哲學的介紹,但這一過程十分漫長,經過一代代人文學者的努力,到15世紀末柏拉圖主義者們的公開講課才逐漸流行起來,柏拉圖學說也在歐洲大學中逐漸開始傳播。由此,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一直延續到18世紀,乃至延續至今。
另一件柏拉圖哲學在佛羅倫斯興起的過程中不得不提的是1462年斐奇諾在佛羅倫斯建立柏拉圖學園。該學園在美第奇家族統治佛羅倫斯期間建立,如它的名字一般是模仿柏拉圖的老學園建立起來的,學園活動包括組織討論會、效仿會飲而安排節日宴會和半教學性質的活動。斐奇諾管理柏拉圖學園期間,學園活動和觀點也主要圍繞著他的兩個思想核心展開:其一是對古代神學的學習,並力圖將之與基督教正教結合在一起,鞏固基督教的地位。他認為學者既要博學,也要虔信。其二是消解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之間的對立。可以看到他所追求的是一種高度的和諧,無論是古代與現在,基督教與異教還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梁老師在最後總結稱,雖然柏拉圖學園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衰落了,但是學園作為一個非正式的教育機構,乃是「古代學園教育的絕響」,他亦將之與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對當代高等教育的思考。
在講座的最後一部分,梁老師集中講解了斐奇諾在人類學方面的建樹,這與前一場講座中對人的尊嚴的討論相關聯。他指出從對斐奇諾的介紹中可以看到一個非典型的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哲學家是如何理解人的。首先是關於對人的定義: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是「作為神的人」。梁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展開:其一是理性靈魂的不朽性,其與神聖者分有了一部分不朽的東西,這一理性並非是動物可能也會有的理性,而是一種「対神聖者的沉思」,這種沉思也是為了從有朽的肉體回歸到神的努力;其二是人會規整萬物,管理世界,人的這一能力與神聖本性的權能接近,人類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天生地利用自然的一切,利用動物,是動物的神,因而人也是一種神。但同時,梁老師指出,這裡斐奇諾強調的並非是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重要性的復唱,他強調的是人的宗教性,也就是人類的利用、統治與無止境的欲望並非是要點,要點在於人類由此與神之間的連接性。
隨後,梁老師介紹了斐奇諾依照人的生命中的理性、氣性和慾念的多少將人的生命進行了分類,並且說明了斐奇諾眼中人類現世生活中的問題以及出路。斐奇諾認為,人類往往捨近求遠,忽略自身,也常常遇見「燈下黑」的狀況,越是沒有的東西越有誇耀的傾向,是一種「可怕、瘋狂而可悲的動物」,而他認為解決這一切的出路即是回歸宗教,在冥思而非理性中尋求與上帝的一致。
講座結束後,朱老師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並感謝梁老師描繪出復興時期波瀾壯闊的思想圖景,分享了西方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時代。隨後進入提問環節,同學紛紛提問:有同學就理智管理萬物的「一」與「多」的辨析提出疑問,有同學就理性和意志之間的關係提出疑問,也有同學就中西思想史的對比提出了問題,梁老師都進行了細緻的講解。最後,中山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張偉老師對梁老師連續幾場的精彩報告表示感謝,講座到此圓滿結束。這也代表著「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系列講座的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