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電影與哲學思考其實並不矛盾

2021-01-11 澎湃新聞

近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在上海「光的空間」新華書店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影視聲色與哲學反思」的主題講座,圍繞電影與哲學的話題展開。

在演講開場時,鬱喆雋首先提出看電影與思考哲學並不矛盾,因為電影可以激發人們進行哲學思考。大眾對當代學院哲學的印象是枯燥、乏味、高深、傲嬌、孤芳自賞的,與此同時當代哲學又「遺忘」了不少珍貴的語言傳統,例如對話、隱喻、辯論、獨白、反諷等。柏拉圖說過:「哲學始於驚訝」,康德也說過:「哲學是不能學的,只能學習哲思。」所以電影正可以再度喚起所有人對哲學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哲學的主題並非哲學專有,而是人類社會以及文化領域共同關切的問題,所以電影自然也能引起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哲學思考。

鬱喆雋在講座現場

鬱喆雋接下來從三部電影切入,分別討論了價值哲學、社會哲學和人生哲學三個層面的哲學問題。

有關價值哲學的問題,鬱喆雋是從《末日哲學家》這部電影切入討論的。《末日哲學家》這部電影講述了在畢業前的最後一堂哲學課上,21名學生參與的一項思想實驗。他們跳進核輻射浩劫現場,若未能在防空洞爭取到一席位,將會因輻射而死。然而,防空洞只夠10人存活。學生以抽籤的方式決定自身的身份和技能,後投票選出10位「最有價值」的人住進防空洞。

《末日哲學家》劇照

鬱喆雋認為電影中存在著三個層次的問題:技術問題:如何倖存下來?生物問題:如何繁衍後代、恢復種群?人的問題:應當保存哪些文化特質?為了能讓聽眾更深刻地理解這些問題,鬱喆雋在現場進行了類似的思想實驗。他請大家參與一項調查:「如果即將發生一場全球災難,只有10個人可以登上方舟,你會選擇誰?」選項包含電影明星、零售商人、律師、軍人、獵人、農夫、鋼琴家、民工、橋梁工程師、幼兒園老師、會計、漁民、木匠、紡織者、房地產經紀人、銀行家、小說家、飛行員、天體物理學家、神職人員、畫家、鐵匠、程式設計師、記者、外科醫生、警察等。經過現場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選擇的都是實用性較強的職業,如獵人、農夫、外科醫生等,而文化性較強的鋼琴家、畫家等則很少有人選。由此鬱喆雋認為大眾總是平時小清新,關鍵時露真容,「在價值判斷方面,物質性需求仍遠勝精神性需求」。

關於社會哲學層面的問題,鬱喆雋從英劇《黑鏡》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的價值》切入討論。在影片中,人們都單獨居住在被黑玻璃包圍的屋子中,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固定的自行車架上騎車賺取點數,而每日的消費都會消耗點數。一日,男主角無意中聽到女主角唱歌,被她的歌聲打動。他決定拿出自己全部的點數——一千五百萬幫女主角買一張類似於達人秀的入場券,讓她實現成名的夢想。但女主角在評委的誘惑下選擇成為了豔星。男主角悲痛欲絕,然後他努力省吃儉用賺取點數,終於給自己也買了一張入場券。在表演過程中,他突然掏出一塊玻璃以死相逼,瘋狂宣洩著自己的憤怒。然而,評委卻把他的宣洩當做「表演」,並提出給他開辦一個評論節目,在節目裡他可以繼續控訴現實。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妥協了。故事結尾,男主角有了自己的節目,再也不用踩自行車了,而當他走到房間的邊緣,看到的是更大的虛擬屏幕上投射出的森林。鬱喆雋認為該片有著自己的人類學主題,有著反烏託邦的本質,即「非人化」。關於這一點又可延伸到一個經典概念——「異化勞動」。

《一千五百萬的價值》劇照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馬克思認為,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這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1.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2.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3.人同自己類本質相異化4.人同人相異化。鬱喆雋認為這部影片正展示了「異化勞動」的特點,始終在討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人的問題。在影片展現的世界中,價格與價值相混淆,實現人生目標異化成賺取點數。尼爾·波茲曼曾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而鬱喆雋認為影片中所展現的世界卻是上述兩種方法的集合,即《1984》加《美麗新世界》。

《危樓愚夫》劇照

鬱喆雋最後又討論了人生哲學的問題,他從一部俄羅斯電影《危樓愚夫》切入主題。生活在俄羅斯小鎮的迪馬是一個老實的水管工,除了正直以外,他沒有值得人稱讚的地方。直到一天晚上,因為發生水管爆裂事件,他發現了一幢隨時都可能倒塌的樓房。迪馬雖一度決心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然而最終良心使然,他冒著生命危險去疏散住戶。當他確保大家都離開了,自己再走下危樓。然而最後,不明真相的群眾卻認為迪馬在耍他們,把他狠狠打了一頓。

《理想國》

鬱喆雋認為這部電影中暗含著「洞穴隱喻」。「洞穴隱喻」是柏拉圖《理想國》中著名的段落。柏拉圖設想有這樣一個洞穴,一個長長的通道能夠完全擋住陽光進入洞穴深處。一組囚徒背對著出口,面向遠處的牆壁。他們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鎖,並且他們的頭頸也被固定住,無法轉動,只能夠看到面前的牆壁。他們身後有一把明火,東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面前的牆壁上,囚徒聽到的聲音也只是回聲。柏拉圖說,這樣一來,囚徒們一生中所感覺或經驗到的唯一實在就是這些影子和回聲。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而然地會以為這些影子和回聲是全部的「現實」,他們能夠談論的,就是這種「現實」以及對這種「現實」的經驗。如果有一個囚徒掙脫了枷鎖,把他從洞穴帶到光天化日之下,他將無所適從。然而,要是在外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對於那些僅僅把影子和回聲當作「現實」的囚徒而言,他所經歷的一切簡直不可思議。

鬱喆雋認為《危樓愚夫》的故事情節與「洞穴隱喻」存在著同構關係,即《危樓愚夫》中存在著三個階段和兩次轉折,三個階段分別是:囚徒狀態、肉身解放、靈魂解放;兩次轉折分別是:離開洞穴和返回洞穴。其中最意味深長的就是主人公一度已經駕車離開「洞穴」(小鎮),最終又回到被愚弄的大眾匯集的「洞穴」(小鎮),「影片的深刻意味耐人尋味」。

《朝聖之路》劇照

在演講的最後,鬱喆雋又給大家推薦了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朝聖之路》。影片講述了一名在美國工作的醫生湯姆,在兒子不幸於法國遇難之後,去取回兒子的遺體和遺物。他的兒子死在去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聖之路上,原因是在庇里牛斯山遇到了暴風雨。最初,湯姆的目的只是取回孩子的遺體,但在到達了法國之後,他卻決定將兒子已經走過和沒有走完的路走一遍,以更好地體會兒子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在重走朝聖之路的過程中,湯姆遇見了三個從不同國家來到這裡的「徒步旅行者」,他們都在尋找著生命更重要的意義,並希望通過徒步在世俗中重新得到心靈的慰藉。 在旅途的過程中,湯姆漸漸了解到生活的意義。

鬱喆雋認為影片中存在著一個隱喻,即湯姆這個主人公是生活中典型的「好人」、成功人士、守規矩的天主教徒,性格則是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然而正是兒子的去世讓他對自己人生的意義產生了疑問。列夫·託爾斯泰曾在《伊凡·伊裡奇之死》寫道:「『也許,我過去生活得不對頭吧?』他腦子裡突然出現了這個想法。『但是又為什麼不對頭呢,我做什麼都是兢兢業業的呀?』他自言自語道,接著便立刻把這個唯一能夠解決生死之謎的想法當作完全不可能的事,從自己的腦海裡驅逐掉了。」這段話正可以作為影片主人公湯姆的一個註腳,鬱喆雋推薦這部電影,正是希望大家也能對自己現有生活的意義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關焦點

  • ...領略思想寶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第一季成功舉辦
    自7月20日至24日,每晚7點至9點,「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第一季以在線直播形式隆重推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立文先生、劉大椿先生、段忠橋教授、劉曉力教授、龔群教授分別主講,呈現他們各自在中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政治哲學、心靈哲學、道德哲學等領域的長期思考,勾勒哲學學科發展脈絡,探抉哲學學科發展前沿。
  • 講座回顧∣劉學良: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
    2020年12月16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帶來了題為「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的學術講座。首先,劉老師介紹了兒童哲學的產生和發展。當前,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傳播,與當地的文化、教育傳統相結合,發展出了不同樣態的兒童哲學,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劉老師將其梳理為「一個理念,一個方法,四個特徵」——兒童哲學堅持以「兒童做哲學」為核心理念,以「探究共同體」為基本方法,呈現出「兒童中心、哲學思維、對話探究、民主團體」四個特徵。那麼兒童如何做哲學呢?
  • 講座回顧 | 梁中和:文藝復興時期柏拉圖哲學的勃興
    講座開始之際,主持人朱剛老師簡述了柏拉圖哲學的重要性,隨後,梁中和老師則指出,與他的求學時期相比,現在國內已經引入了許多不同的哲學流派,擁有了豐富的研究著作和譯作,現在的「後浪」無疑是幸運的,這也同文藝復興時期有一定的相似性,彼時各種思想交匯,產生激烈的碰撞,構成了文藝復興這道豐富絢爛的風景線。以此為切入點,講座正式開始。講座分為四部分。
  • 愛情的哲學思考——西方哲學家愛情觀述評
    愛情一經產生 ,其本身又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必然地受到哲學的關注。在西方 ,從其文明的源頭古希臘起 ,哲學家們就開始了對愛情的思考。柏拉圖的《對話錄》上集古希臘先哲思考之大成 ,下開後代哲學家進一步思考之先河 ,可謂西方哲學家思考愛情的開篇。柏拉圖之後 ,西方歷代哲學家幾乎無不對愛情進行思考。
  • 榮格神秘思考與東方哲學奧義
    其實,榮格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深、涉及領域之廣,還有待更多發掘。正因如此,榮格是筆者多年來非常喜歡的一位思想家。隨著時間推移,筆者對榮格思想的閱讀與理解越深,心中的疑惑與挑戰精神謎題的意願也更加強烈。
  • 淺談宮崎駿電影裡的那些被忽略的哲學思考
    那宮崎駿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到底施展了什麼魔力才使得電影擁有特有的「宮崎駿味道」呢?實在很難統一一個合適的回答。但於我而言,一個努力、古板、毒舌的老頭子形象遠遠不如其一部部動畫裡的包含的內容令人印象深刻,電影中刻畫的長觸角的詛咒豬和貓熊混合體的表象之下,其實隱藏著的是日本神道教的哲理。熱愛自然。
  • 講座預告|黃遠帆:我們如何做哲學?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第17期講座主題:我們如何做哲學?報告人:黃遠帆時間:12月9日 周三晚上7:30—9:00騰訊會議ID:544 500 059報告摘要近年來,哲學界對哲學方法論議題展現了濃厚的興味——我們是如何做哲學的,又應當如何做哲學。
  • 李小龍的功夫哲學,其實很「直接」
    雖然我們不能知曉他的實戰能力如何,但是在對于格鬥和功夫的理解上,李小龍絕對已經達到了思想和哲學的高度。可能說到這裡,很多不了解李小龍的人會認為是在故弄玄虛,甚至很多人把李小龍和如今各種「武術大師」等同。這裡我們就要從李小龍電影的火爆開始談起。看過李小龍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其實他的電影無論是打鬥還是劇情,都非常的簡單直接。
  • 李小龍的功夫哲學,其實很「直接」
    許多人都知道,李小龍不僅僅是一位電影演員,他更是一位武術家。雖然我們不能知曉他的實戰能力如何,但是在對于格鬥和功夫的理解上,李小龍絕對已經達到了思想和哲學的高度。可能說到這裡,很多不了解李小龍的人會認為是在故弄玄虛,甚至很多人把李小龍和如今各種「武術大師」等同。這裡我們就要從李小龍電影的火爆開始談起。看過李小龍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其實他的電影無論是打鬥還是劇情,都非常的簡單直接。
  • 《攻殼機動隊2.0》假設前提下的哲學思考
    其實不太懂幾部劇場版和TV一二季之間的聯繫,大概是為表達某種世界與某個主題下可能發生的所有事件?其實感覺並不太像其它的動畫電影,還是有很濃的TV味,只是製作很精良,尤其是背景或許是看過TV的原因,本片想傳達的還是能理解的,其實就是對未來電子時代哲學上的存在的思考,大多人的哲學思考總是限制於社會發展水平(但也只有這才能確保哲學思考有正確的前提),而攻殼大概就是士郎正宗在一個思考可電子化的假設下進行的科學幻想與哲學思考吧這裡思考的是自我,在所有肉體均義體化後
  • 作為思想的電影: 關於「電影與哲學」的論爭
    或是數字轉向和「電影之死」的論調,導致了對電影「本體論」的重新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激動人心並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同時從學科內外進行嶄新思考的機會,而不是屈服於憂鬱和失落感。哲學作為根本性問題在傳統意義上的裁決者,在它的幫助下,是否有可能書寫電影理論的新歷史?或甚至開始理解電影這一觀念的重要性,不僅是在20世紀,甚至在現代表象/再現思想中,諸如過去500年來的影像製造與流通?
  • 立身處世三寶:思考、邏輯和哲學
    黑洞照片問題,再次給了我一個思考的契機:為什麼它誕生於西方科學圈?如果你喜歡刨根問底思考問題,可以繼續問自己:為什麼網際網路誕生於西方,為什麼賈伯斯誕生於西方,為什麼微軟誕生於西方,為什麼近代以來西方狂飆突進引領世界,等等。這就是今天首先談到的思考問題。可以說,所有的人類文明進步,都來自於思考。思考是創造和創新的第一步,沒有思考,一切無從談起。
  • 【閒言碎語】王凱梅:極地電影可以給你帶來一種哲學思考
    王:一般說到歐洲電影中比較著名的幾個電影導演的話,不能繞過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他對於世界電影來說是一個很有創新性的大師級導演。他其實不僅是一個電影導演,還是個作家、劇作家。他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這五十年當中做的電影,讓電影,一個影視作品,從只是表達故事,變成了一個影片的作者內心思想的表達,對記憶、對人生的哲學的考慮。
  • 《電影文學》(2020年第21期)電影能夠哲學嗎?!——圍繞「電影作為哲學」(FAP)的批評與回應
    利文斯頓提出的這個反響巨大的表述難題,引發出兩個重要的反對觀點:第一,如果語言文字能夠完全表述出該問題,則電影藝術的媒介特性就無法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這種觀點就並不獨特,並不僅僅屬於電影藝術。第二,如果不能夠用哲學話語來複述電影所說出的獨特理論貢獻,我們就無法為這種觀點找到確實的來源與基礎,即無法將其與觀眾之於電影的哲學表述與解釋區別開來;換言之,這種觀點其實只是闡釋者放進去的東西。
  • 電影與哲學的聯姻:德勒茲的《電影1》
    當然,德勒茲的影響遠不只在於他看電影的數量,而是他把哲學引入了電影。很多哲學家用文學傳遞哲學思想,像薩特就認為,自己的文學作品表達「存在主義」比他的哲學著作更好理解。德勒茲則是用電影表達自己的哲學,講電影是一種形式,哲學思考是他電影論的內容。
  • 教育部推薦——適合孩子的哲學啟蒙書:《思考世界的孩子》
    最近由於對孩子教育的困擾,我讀了許多相關書籍,其中有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思考世界的孩子》,對我啟發很大。這本書入選了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雖然是一本兒童哲學啟蒙書,但我覺得同樣適合大人,本來我一直搞不太清哲學是什麼,但書裡講的很多問題都是我以前也想過的,有的問題是我現在正在想的。這本書解答了我的很多疑問。本書由久負盛名的法國兒童雜誌《愛思特比》(Astrapi),由三位兼教師、編者、哲學家身份的作者,為孩子一一解答一些頗具哲學意味的問題。
  • 電影史上18部文藝片,關於人性與情慾的哲學思考丨周末影院
    電影綿密地交織著眾多浪漫元素,影像唯美、懷舊,開場音樂由鋼琴引領管弦樂帶出美妙的主題旋律,並以不同型式的配樂面貌出現,音樂與電影恰如其分而完美地結合,靜靜陪伴觀眾鳥瞰沉浮於大時代無情洪流的人與愛情,給予聽者心靈上強烈而莫名的感動與震撼。
  • 電影史上18部禁片,關於人性與情慾的哲學思考丨周末影院
    本文由公號哲學之路編輯發布王家衛以細膩的導演手法將兩位男主角於崩離邊緣的心緒展現的淋漓盡致。電影綿密地交織著眾多浪漫元素,影像唯美、懷舊,開場音樂由鋼琴引領管弦樂帶出美妙的主題旋律,並以不同型式的配樂面貌出現,音樂與電影恰如其分而完美地結合,靜靜陪伴觀眾鳥瞰沉浮於大時代無情洪流的人與愛情,給予聽者心靈上強烈而莫名的感動與震撼。
  •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論壇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
    ,用完整的實踐發展歷程研究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體現了對中國現實問題的關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思考,同時以其研究的另一個領域俄羅斯哲學的角度,將俄羅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中國發展的現實作了比較,更加具有互鑑性,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鑑。
  • 哲學應該普及化嗎?
    葉浩提到,他嘗試在廣播中從電影的角度來談一點哲學、也在電視節目《哲學談,淺淺地》中用淺顯的方式講哲學,不過他說這都不算是相當滿意的作法。他預計在下一季的電視節目中邀請哲學教授來談他們自己的研究和所相信的東西,目的是將哲學家推入一般大眾之中。吳豐維則從幾個在臺灣推廣哲學所面臨到的困難切入這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