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駐村經歷是值得珍藏的寶貴財富丨南明區永樂鄉...

2021-01-09 天眼新聞

從2016年4月駐村至今,晃眼已接近5個年頭。從貴州貴陽南明區永樂鄉石塘村到羊角村,時間過得真快,回首這1000多個日日夜夜,酸辣苦甜一起湧上心頭,而讓我最難忘的是羊角村這個布依村寨美麗的山水、淳樸的鄉親!

我叫左聯燕,剛駐村時在南明區婦聯工作,2019年10月調到南明區農業農村局。  2018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羊角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到羊角村,就被村內蜿蜒的小河,峻峭的峽谷,綿延的桃林所吸引。在走村入戶時了解到這是一個布依族佔大多數的少數民族村寨,當地年老的婦女日常還保持穿戴民族服飾的習慣,年輕的姑娘媳婦們在節假日和重要活動時都會著民族服飾盛裝出席。特別是在白巖寨、葛布寨、羅受寨還保存連片的布依民居。雖然羊角村不是貧困村,但仍有30戶因病、因年老原因導致的低收入戶,我和駐村隊員一道制定了幫扶低收入戶的計劃,與他們結成幫扶對子;為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我們依託產業結構調整,在發展傳統桃產業的基礎上,引進了西梅、奈李等品種進行種植。同時,圍繞保護和發展布依文化開展工作。

和參加刺繡培訓的村民進行交談

我利用在婦聯工作的優勢,在羊角村舉辦民族刺繡培訓,邀請省內非遺文化傳承人張婷婷到羊角村傳授刺繡技藝。在刺繡培訓課上,有背著奶娃娃的年輕媽媽,有年逾古稀的老奶奶,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姑娘,也有勤儉持家的家庭婦女。在張婷婷的教授下,羊角村的繡娘們繡出了作品,拿到靠刺繡掙的第一筆錢,為了支持民族手工業,我幫助她們成立了貴州省樂繡坊農民專業合作社。年近七旬的老人陳廷珍激動地說:「沒想到我這麼大年紀,不出門坐在家中就能掙錢!」  為豐富村民的文娛生活,我還和結對幫扶的南明區老乾局一道組織文化進村寨演出,演出中,邀請羊角村布依山歌隊登臺表演,平均年齡在60多歲的山歌隊一張口,贏得了臺下陣陣熱烈的掌聲。我們還舉辦了迎春籃球比賽,邀請了其他鄰村的籃球隊參加。為更好地宣傳好本民族文化,我鼓勵她們積極外出參加活動,提高羊角村的民族文化品牌。在建國70周年慶祝的場地、在多彩貴州的民族演出、在山歌比賽中都有羊角布依人的風採。

演出後,和羊角布依山歌隊部分隊員合影

在農村環境整治過程中,我發現白巖寨部分道路沒有排水溝,雨水和生活汙水經常流到路面上,我積極與區民宗局取得聯繫,為白巖寨爭取到17萬元的串戶路硬化及修建排水溝的項目。為更好地推進羊角村民族文化的發展,我還提議將羊角村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打造,並積極籌建羊角布依民俗體驗館,尋找發展鄉村旅遊業的突破口,在鄉村振興中做出羊角人應有的貢獻。   回顧駐村的這些年,收穫頗豐。駐村這段經歷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我將永遠珍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豔飛 整理

編輯 吳一凡

編審 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的經歷是我人生的財富丨普定縣猴場鄉沙子...
    2013年2月,帶著組織的信任,我來到普定縣猴場鄉沙子坡村駐村。從縣城出發,行駛了50餘公裡,終於到達這片陌生的土地。初到這無任何集體經濟收入的貧瘠山村,如何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我陷入了思考。為了儘快了解村情,駐村後,我步行十餘公裡,走遍全村11個自然寨,走訪了退休老幹部李少方,縣人大代表魯桂蘭,老黨員李先開、等人群中。在走訪中,他們和我談了很多好的發展思路,也擺談了很多村裡的故事,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結合實際,我以聯繫群眾交朋友為工作開始,以強化自己、很抓幫扶為重點,以為民辦實事、排憂解難為工作的落腳點,逐步展開了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我叫胡中友,1988年1月生,重慶南川區人。2010年7月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先是入職貴州水礦集團,2013年3月考入六枝特區電視轉播臺。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感動丨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駐村幹部楊明政
    我叫楊明政,2019年8月,來到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指揮部任駐村幹部、網格員以及包保責任人。我來到昂武鎮昂武村的第一件事是走訪群眾、認識群眾,學習與群眾打交道,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聽取群眾的寶貴意見,為後面確定扶貧方向奠定好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閒不住的白髮書記丨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蔡少峰,是鳳岡縣經貿局原辦公室主任兼工業企業行業工會主席,別看我今年59歲了,但我依然像大多數小夥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第一線。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五年前,受到單位委派,我去到鳳岡縣較為偏遠的土溪鎮官壩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參與了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那一年,因為踏實肯幹,我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我給村裡開了個公眾號丨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第一...
    我與共和村的緣分,要從2018年的那次遇見說起。我叫羅信海,那年,天柱縣啟動駐村幫扶工作,我被派駐到天柱縣渡馬鎮深度貧困村共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我在走村入寨,遍訪農戶,宣傳黨的政策的過程中,發現群眾意見普遍較大,特別是許多長期在外務工人員,一回到家裡就要補助,爭當貧困戶想要低保。這讓我意識到扶貧先扶志和做好國家政策宣傳的重要性,於是我在全鎮率先註冊開通了村級微信公眾號「走向共和」,及時發布更新群眾關注度較高的惠民政策、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的故事還將繼續書寫丨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
    我叫田景元,是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的一名網格員。巫虎村是由巫沙村、九虎村組成,2019年3月,作為單位派出的脫貧攻堅駐村網格員,我負責起南哨鎮巫沙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最初的幾個月,我通過入戶走訪,熟悉了村情和環境,並做好政策宣傳、消防檢查等工作,後面又陸續參加各村低保核查、貧困戶動態管理、養老保險、合作醫療、易地扶貧搬遷、春耕生產、秋冬種等工作。田景元(左二)與攻堅隊一同入戶了解貧困戶情況2019年下半年,按照上級任務的安排,我們對所駐村進行了網格化管理,我主要負責巫沙村的五組和七組的45戶貧困戶和非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紅巖駐村記憶丨正安縣桴焉鎮紅巖村第一書記李慶
    任期三年的駐村工作經歷,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淺,也為今後能更紮實有效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2018年3月,通過組織選派,我擔任正安縣桴焉鎮紅巖村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工作之初,在前任第一書記馬學倫同志的幫帶下,跑遍了全村的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我的扶貧故事」上堡村多了歡聲笑語丨德江縣長堡鎮上堡村駐村...
    去年4月6日,我剛到德江縣檔案館工作半個月,便被安排到長堡鎮上堡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此時,大女兒正讀初三,小兒子不足兩歲,我心裡很是焦慮。當天晚上,兒子找不到我,哭得很傷心,鄰居教他撥通了我的視頻電話,瞬間母子二人哭得稀裡譁啦……半個多月時間,幾乎天天都這樣。  我負責包保上堡村柏楊溪組,共61戶279人,貧困戶29戶128人。為儘快熟悉村情,我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對每戶的人員構成、家庭狀況、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背景情況等都詳細記錄,不到一周時間就熟背下來,深深記入了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