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一座既可以欣賞山川美景,又可以進行歌舞表演的樓閣,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東岸建成,始建者是洪州(如今的南昌市)都督(相當於現在的地方軍司令)李元嬰,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由於他的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
本為盛宴歌舞修建高閣的李元嬰怎樣都不會想到,22年後,一篇絕世美文的誕生,使滕王高閣一改往昔尋歡作樂、歌舞昇平的奢俗之氣,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對,興文詠嘆的風雅名跡。
公元675年,滕王閣首次竣工後的第22年,時任洪州都督的閻伯輿重修了滕王閣,並決定在九九重陽節這一天,邀請城中的文人雅士,舉行一場讚頌滕王閣的文會。
此時,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本欲前往交趾看望父親,剛好途徑洪州,閻伯輿便邀請了王勃一起參與文會。
重陽節那天,張燈結彩的滕王閣上,閻伯輿和他的女婿吳子章正在和各路文人彼此寒暄,此時的王勃卻在角落裡落寞而坐,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閻伯輿舉辦此次文會其實是有私心的,他是想藉此文會顯示女婿吳子章的文採,所以他讓吳子章事先準備好了一篇序文,以便在文會上一舉成名。
很快,宴會的氣氛逐漸熱鬧了起來。這時閻伯輿讓人取來筆墨,邀請在場的嘉賓賦詩作詞,勝出者將刻石為碑,以傳後世。與會眾人知其用意,紛紛推辭。
當他請到王勃時,沒想到王勃毫不謙讓,接過紙筆當眾揮毫。閻伯輿大為不悅,拂衣而起,轉入帳後,並讓他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頭寫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時,閻伯輿冷冷一笑,覺得沒有新意,又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伯輿沉吟不語,有所感觸,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伯輿拍案叫絕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這篇駢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是一篇用駢體寫成的詩序,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對仗工整,大開大合,洋洋灑灑,絲絲入扣,氣勢恢宏。
王勃在文中不惜筆墨,用「紫電青霜」「飛閣流丹」這些濃墨重彩來描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同時,作者還運用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精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的趣味,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採飛動。
好序當有好詩為伴,在《滕王閣序》的結尾處,有一句「一言均賦,四韻俱成」,這四韻指的就是王勃接下來寫的《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的大意是,這滕王閣巍然地聳立在贛江之北,當年滕王還在時,才子們身掛佩玉前來,那車水馬龍、歡歌樂舞之景如今已不在了。清晨時,南浦飄來的輕雲輕輕地掠過畫棟;傍晚時,西山的煙雨陰沉,散入到珠簾中。浮雲的倒映在水潭中飄蕩,就這樣時光轉換了數個春秋。當年修建這滕王閣的滕王如今何在?眼前只有欄杆外那長江水,默默地向東流去。
相比於《滕王閣序》的恢宏巨製,這首《滕王閣詩》只有56個字,但全詩含蓄凝練,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詩與序可謂是雙璧同輝,相得益彰,表現出了詩人珍惜光陰,胸懷功名,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據說,王勃在創作這首詩時,幾乎是一氣呵成,但在最後一句卻空了一個字不寫了,只留下「檻外長江 自流」,便起身告辭,閻伯輿真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詩中空了一個字,在場的諸多文人發表了各自的意見,有人說,該用「水」字,有人說,該用「獨」字,但閻伯輿都覺得不滿意,便想請王勃將那個字補上。
閻伯輿連忙讓人尋找王勃,下人回稟到王勃已經離開許久。閻伯輿便命人快馬加鞭追趕上王勃,讓他填上那個字。當追到王勃之後,王勃的隨從回應道,他家公子說了一字值千金,希望大人能理解。閻伯輿耐不過自己的好奇心,便裝好1000兩白銀親自送給了王勃。王勃接過銀子之後卻笑稱,自己已經寫全了,這無字就是「空」字。
「檻外長江空自流」,一個「空」猶如點睛之筆,表達了作者對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也為這首名詩增添了幾分絕妙色彩。
然而,也許是天妒英才,滕王閣文會曲終人散,王勃繼續驅舟南行,卻在渡海時遭遇風浪,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8歲。《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成了他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