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底層百姓苦。亡,幾乎所有百姓都苦。
國家危急存亡時,有為了氣節,像文天祥一樣寧死不屈的有氣節的之戰派大臣;也有慈悲為懷,為了蒼生可孤身入敵營的求和派大臣。不能判定哪個更好,哪個是壞。有節氣的為了國家危亡可以犧牲自己和他人的人,還是有些可怕的。遇到不符合他的價值觀的老人,他刀起刀落間斬斷了小女孩的唯一親人的爺爺。
作為平民,生存下去,春種秋收能安全踏實的活著夠了。但是戰亂破壞了太多人的生活,生活失控,吃穿俱需愁,活著就是唯一為之掙扎的目標。不爭權勢,活下去,這麼基本的要求都太高了。非常苦澀。古代百姓只要有吃的,就不會起義。有壓迫才會有反抗。民不聊生的時候除了起義,無路可走。百姓的要求很低,但是有些朝代當權者貪得無厭,不把百姓當人,不把奴隸當百姓,最後就自食惡果了。
但是不把生活的苦當苦,思想高度很高的有氣節的守義之士,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的必須骨架。有這樣鑑定的力量,一個民族才能守住自己,才能不同化,不會迷失。有偉大的精神楷模,會給不愁生計的人以方向。所以他為了衛國,揮刀斬下可能會給敵軍帶路的老人,也不能說他是錯。只能苦澀悲嘆。他也是善人,他可以為了國家氣節自殺。他為了大善,他犧牲了小善。可是毫無反抗能力的小善,就應該被犧牲嗎?只是為了求生存而已活著才能講氣節,講精神,講文化。不然對枯骨講什麼?
我個人是不想遇到這種人的,而是更傾向於靠近慈悲的求和派文臣。
文臣只騎匹馬,面對敵軍的刻意威脅而面不改色。大軍列於陣前,自己孤身一人,性命前途未卜的情況下,他的淡定震撼了我。在看到敵軍有甚於自己幾倍的糧草和高於己方的戰鬥力時,他作為有求於人的狀態,卻是鏗鏘有力又有禮有節,既表現出尊重的低姿態,卻又護住了國威,低姿態卻又不低聲下氣。這就是弱國外交所能做到的很好的了。春秋時期口才很好的優秀外交官靠一張嘴退敵的能力也是很讓人嚮往了。很多事情換個角度換個客觀條件去看,卻另有一番天地。穩操勝券的,勝於曹操幾倍人馬和糧草的袁紹也敗了,所以電影中大清進攻也是有顧慮,可以作為據點拖延交戰時間的。
大清是為了徵服朝鮮以立國威,並且過了朝鮮就是大明,另一個強勁對手。雙方的戰爭緩衝地帶,就和如今中國和俄羅斯把蒙古作為緩衝地帶一樣。但是現在中國不需要徵服蒙古以立國威,而且中國以和為貴,與近國交好,而可以與遠國適當交惡。現如今中國和俄羅斯交好,使中國可以出於相對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下,可以努力發展。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中國和美國適當交惡,有競爭對手,也是一定的威脅力。這種情況下中國更可以有生機的發展,而不像清朝一樣自以為大國繁盛,所向無敵,最後死在自己的自滿裡。
皇帝是什麼呢?好的皇帝是偉大的領導者,但是必須廢寢忘食,以處理整個國家必須領頭人才能做的大事。因為他是最高權力的擁有者,所以他的責任也是最大的。他肩負著整個民族生死存亡,發展興盛的重任。他所做的所有決斷都必須是正確的,因為都是大事的決斷,所以絲毫不得錯誤。同時他享受著朝貢,享受人民對他的尊敬。自秦朝之後,大臣上朝的姿態一步步低下去,從大家同坐到君坐臣立,再到君坐臣跪。片中朝鮮王坐,大臣皆是匍匐在地,沒有權位的臣子都在室外風吹日曬,姿態低的不能再低。王被捧的太高,高到幾乎被神化。在享受錦衣玉食,坐擁全國財力最高權勢的同時,他沒有做出正確的決斷,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所以子民對他跪,他最終也三跪九叩在強國大汗的腳下。他匍匐著。向來高高仰起的額頭上終是粘了土地上的塵埃。
皇帝是為了活下去,百姓也是為了活下去。主戰派大臣是為了尊嚴,亡國後自盡而亡。主和派大臣是為了百姓能活下去,哪怕沒有尊嚴,活著就行,為此他也可以去死以換來和平。
無良的奸佞,無腦的尸位素餐的奸臣,在城牆上指揮士兵去死,為了權貴的威嚴讓食不果腹,手、腳甚至臉都生了凍瘡的百姓去前僕後繼的送命。在國家危亡時,趁機打擊與自己意見不和的臣子。在遇到國難時,忙著責難別人,仿佛只要找到背鍋的人,危機就會自動消失一樣自我麻痺而胡亂攻擊攀咬。
不知李鴻章籤下辛丑條約時的內心感受如何。清朝政府無能,領導者愚昧,而他當了賣國求榮的千古罪人。他也是為了一國百姓的平安。誰想打仗呢?打仗就有流血犧牲,最受苦的都是平民百姓。掏點錢出點地能換來百姓不流離失所,哪怕背負罵名又如何?
可是現實殘酷,弱就是原罪。活著就需要資源,不強大,資源就會被搶走,所以弱國很難活下去。哪怕割地賠款,也不能滿足掠奪者貪婪的胃口。一時的平安之後卻是準備更充分的侵略。一時臣服,卻仍是異國人,亡國奴。強大是解決危機的唯一辦法。真慶幸中國國家安定,國力不弱,甚至在越來越強。只希望以後能繼續壯大下去,起碼能保護一國百姓春種秋收,衣食無憂,性命不愁的美好生活不被破壞。
我也想盡一份力,為了報效國家,為了保護親人,為了未來同胞。可惜我不夠優秀,做不了國家機器的扳手,甚至做不了雖小卻不可或缺的螺絲帽。那我就做一滴機油,能去一點鏽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