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我們正式開啟了在茅臺的行程。在當地宣傳部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一行17人,先後到魯班場、五馬河、茅臺渡口以及兩家茅臺酒業採訪,一直採訪到晚上七點。
當地宣傳部門為今天的行程作了精心的安排,講到紅色文化,專門安排了仁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會長劉一鳴先生隨行介紹,劉一鳴先生當過老師,退休已三年,但出於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茅臺紅色文化的宏揚傳承,成了很多外來團隊的紅色文化義務宣傳員,他把魯班場戰鬥與紅軍三渡赤水的故事講得生動完整,為記者們採訪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為了把仁懷市對赤水河生態文化保護給大家直觀地呈現出來,遵義報社的徐飛老師建議我們去五馬河看一看,採訪那裡的群眾自發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對赤水河支流五馬河進行保護的故事。最後,還安排我們對赤水河流域的白酒企業如何參與赤水河保護進行採訪,考慮十分周到。
幾天來,與赤水河相伴相眠,與赤水河流域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一起律動,我的思維不斷在紅色與綠色之間遊走。到了仁懷,到了茅臺,到了這個紅色與綠色相互交融的地方,我覺得要捨棄些什麼,關注些新內容,因為從茅臺小鎮走過,這裡的文化,除了酒,還是酒,這是一個被酒浸透的小鎮,這是一個醉得很深的小鎮。
這次出門時,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的楊凌波科長給我派了個任務,要我在赤水河流域沿岸了解一下紅纓子高粱什麼時候收割,什麼地方可以看到?這次採訪出行已經六天,但這個題目一直沒有完成,直到今天我在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的小山上,看到一片紅得發紫的高粱,在地裡擺著成熟的造型,等待著主人來收割。是的,當農曆二月,主人把高粱的種子播下,高粱與土地的熱戀已經開始,很快破土成長,而且,這裡是紅軍強攻魯班場的熱土,積極向上的情緒就更加高漲,海拔800多米的山谷給了高粱成長的環境,過了六個月,正是赤水河高粱露臉的時候,也是紅纓子高粱成熟的季節。主人按期來收割了,我看到,地裡有一大片紅纓子高粱還像花兒一樣綻放著,已經擺好了造型,像等待著攝影師讚美的鎂光燈。而有一些,已被主人的鐮刀輕輕割下,甚至有的已被除去秸杆,均勻而飽滿,躺在地上曬太陽,據說,兩三天之後,就將放進窗庫,等待酒廠的老闆派車來,像接新娘一樣拉走,開始它由原料變為美酒被人享用的愉快旅程。
仁懷是一座酒都,而茅臺鎮是酒都裡的皇宮,茅臺酒則是皇宮裡的皇上。但對於我們芸芸眾生來說,有多少人能喝得起茅臺,所以,茅臺鎮千家萬戶以酒為家以酒為業,為人們準備了各種檔次各種價格的醬香美酒,為海內外的客商提供了平臺,也帶活了茅臺與遵義的旅遊。
我們的車才行進茅臺鎮,就聞到了一股醬香,而且是一股令人心動的香味。我從事宣傳工作,知道宣傳就是做好一個內容,反覆地推介,強化人們的印象。但很奇怪,茅臺酒以及茅臺鎮的酒廠基本上不做酒的廣告,不搞宣傳,但是東南西北的人為了這股醬香,仍然從四面八方湧來,在這大山裡折騰,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嗎,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我個人以為,遵義以酒興市,仁懷以酒立市,茅臺鎮就是一個酒的超市,這其中的原因,與茅臺酒的文化有難以分割的關係。
前天,參觀了金沙回沙酒廠,今天,又聽了黔酒、國臺相關人員的科普,我以為,茅臺鎮的酒能吸引人,茅臺酒能醉人的還是它的文化與工藝。
黔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講解員周爾碧女士給我們介紹,醬香酒的釀造與原料、工藝、水、氣候等有密切的關係,真正的醬香酒的釀成,是一個文化凝結與釋放的過程。茅臺醬酒引以為傲的工藝被稱為一二九八七。這是一道堪稱自然與人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工藝。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周期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醬酒的釀造,是一個固態發酵的過程,在後四個環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與很精細的呵護。比如,兩次投糧,第一次投糧叫下沙,沙就是高粱,這次投糧必須經過潤沙、蒸煮、攤涼、加曲、入窖、發酵等六個工序。我以前在農村跟隨父親煮過包穀酒,一般來說,經過這六個工序就可以開始取酒了。但對於醬香白酒的製造來說,這第一次投糧的六個工序才是個開始,還需要第二次投糧,也就是在第一輪工序的基礎上,再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再重複第一輪的六個工序,目的是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的微生物。
我這兩天聽了關於醬酒的介紹,覺得這個微生物在醬酒的生產中扮演著一個神秘的角色,而且,這個微生物要在海拔適宜、高溫潮溼的環境自然形成,也就是赤水河兩岸和茅臺、習水、赤水等地區特殊的氣候。這讓外行人難以理解其中的奧妙。或許,正是這些自然的因素主宰著茅臺醬香白酒的命運。
而後來的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相信讀者朋友們都能理解得了。但這後面的幾個過程加起來,則要花去一年的時間,這就是工序說道的一,這既是一心一意,也是九九歸一,醬香白酒的釀製,真是一個工序都不能減少的過程,難怪,茅臺鎮的對面山上,會取一個天釀的名字。
入夜,住在茅臺鎮,看著赤水河兩岸浸泡在酒的味覺裡,你忍不住要出去走一走,走進紅軍四渡赤水的記憶。這時,一個1915廣場會把你的足跡留在那裡。所謂1915,是茅臺鎮產的茅臺酒於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白酒博覽會上,摘得了金獎的王冠,因此,這個平平無奇的廣場,得到了這樣一個稱號,也成了一個沒有建築卻名揚茅臺的地標。當年,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時候,茅臺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確實給中國人爭了光。
茅臺是醬香白酒的佳品,而且,還為中國革命的成功作出過貢獻,1935年3月15日至17日,中央紅軍三渡赤水的時候,茅臺酒不僅讓紅軍信心倍增,而且為那些在戰鬥中受傷的紅軍戰士療傷消毒,這是令人感動的紅色記憶。
我這裡所寫的茅臺,更多的是一個地名的概念。我走進茅臺鎮,覺得這裡是一個酒的集鎮,這個集鎮的商鋪,經營與吆喝的全是酒。據悉,白酒是仁懷的核心產業,仁懷98%的收入來自白酒,全市有白酒生產企業2900多家,成規模生產白酒的企業有80多家,品牌價值達700多億元。而且,因為白酒,帶動了仁懷的農業、工業和旅遊業,成為仁懷騰飛的催化劑。茅臺在這個產業的發展中,貢獻首當其衝,而且一直承擔著帶動仁懷經濟發展的重任。
除了特殊的氣候與環境,茅臺滿城的醬香與酒香,還得感謝三樣材料:高粱、水和小麥。小麥是制曲的原料。而赤水河的水是醬香美酒的河床,如果沒有赤水河水的滋潤,這條河邊不會有這樣多的美酒和企業。至於高粱,那種果粒飽滿的高粱,則是醬酒釀製的必備原料,特別是茅臺等白酒的醇香怡人,還有讓天下人為之瘋狂的白酒,離不開紅纓子高粱。
茅臺的醬香帶動了遵義乃至金沙等地紅纓子高粱產業的種植,更帶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和貧困群眾的就業,白酒產業的興旺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奇兵的作用,就像紅軍長徵當年的四渡赤水,於輕描淡寫間完成了長徵的偉業。
我們從赤水河的兩岸穿行,感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磅礴力量。從五馬河採訪當地怎樣保護赤水河的典型做法回來,在從五馬鎮回茅臺的路上,看到老百姓的房前屋後,到處都是紅纓子高粱成熟的景象,豐收的景象,我很欣慰,這漫山遍野的紅纓子高粱,讓我聞到了茅臺鎮這塊甜密醉人的土地飄出的醬香。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的,嗅過了茅臺鎮美酒的清香,見證了赤水河的乾淨清亮,市生態環境保護局楊科長給我調研的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
今日推薦
原標題:《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8) | 赤水行記之:茅臺醬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