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古鎮,老木房青石街,逶迤而上,茶亭熱鬧,商賈來往,客棧碼頭人聲鼎沸。忽然,對岸有人足踏河面,手持竹器似在指點江山,背上背著背蔞,長嘯幾聲,正在眾人驚奇之際,又有數人跳到河裡,立於水面,似有神助,兩邊河水譁譁分開,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這群人向碼頭踏浪而來。
待及近,眾人才看清,原來過河的人足踏著半截竹子。竹子像有靈性一樣,任其驅動,在河灘險石間絲毫未損,他們背上都背著特產山貨,在竹上轉身挪拐,滿載的山貨居然未見有損。在眾人的掌聲歡呼聲中,他們走上碼頭,向圍觀的人擺手致意,背著山貨向街上走去。如果你認為我現在寫的是武俠小說,描寫的是古代的武林高手,身具「水上漂」「草上飛」「凌波微步」這樣的絕世輕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這只是赤水河邊一群普通的人,他們之所以能踏著一根竹子就渡河,全是因為他們有一門赤水河絕技:獨竹漂。相傳達摩祖師渡江時,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蘆葦上過江的,所以有了「一葦渡江」之說。獨竹漂就是把蘆葦換成了竹子,任何學過獨竹漂的人都可以用一根竹子漂流渡河,這不是神話。在赤水河,拿根木頭拿根竹子就能如履平地在有水上走來走去,唱著山歌,做做伏地挺身什麼的,這太常見了。
外地人肯定有十萬個為什麼在心上,為什麼靠一根竹子就能在水上自由往來?為什麼赤水河畔有這麼神奇的絕技?這個獨竹漂是每個赤水人都會嗎?
親們,別急,繼續往下看你們就明白了。
獨竹漂是黔北民間絕技,俗稱劃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於一根直徑大約20釐米左右,長約8米以上的筆直楠竹上作水上載體。手拿一根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的筆直小竹竿當槳,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駕舟乘風破浪搏擊激流險灘,或輕拈竹竿穩立舟上悠閒蕩舟水面。其形其態美觀大方,動作協調連貫一致。各種花樣表演讓人大為讚嘆。兩根竹竿一根立足,一根用來保持平衡,都必不可少。
獨竹漂起源於秦漢時期,據考證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時間。古時赤水習水盛產楠木,被朝廷所專用。當時赤水河不通航運,楠木又很珍貴,每一棵木料都要委派一人或多人運送,到長江邊再綁成排或用船運至江南,轉運京城。後來人們逐漸習慣站在獨木上撐竿運送楠木,並競爭嬉戲、打鬧而演變成為一種水上遊戲。長此以往,就將這項活動作為民間娛樂遊戲的形式固定下來,稱為獨木漂。想下一下當時的畫面,赤水河畔運木之人,執長竿,踏楠木,群山中,暴雨傾盆,濁浪排空,他們躲避著駭浪,聲聲長嘯,相互呼應著,在絕壁懸崖下的赤水河裡穿行著,躲避著各類暗石險礁,是何等驚心動魄的一幅情景。
到清初,楠竹發展起來,人們發現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將獨木漂改成了獨竹漂。一些遠離村莊、集市的人們為了急需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就利用長期與赤水河打交道的得天獨厚條件,劃著獨竹或獨木去購物,這樣既省時又方便。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時,就曾以獨竹為舟渡過赤水河。1998年,赤水復興馬鞍山發掘的漢晉時期的古崖墓群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雙手持竿立於一獨木上的石刻圖案。後有詩云:「茅臺斜陽映赤水,殘陽幾葉販酒船。獨竹飛流飄然過,縴夫逆行步步難。 由此可見,獨竹漂是當時赤水河畔人們水上交通不發達時的獨有生存技能。
在赤水居住後,我聽聞過很多次獨竹漂這項神奇運動,在各類宣傳赤水的圖片上也時有看到,但真正看獨竹漂表演,只有一次。獨竹漂在端午節或重要場合才會表演,表演地點一般在大同鎮,大同是赤水以前的重要水碼頭,明末清初,川黔邊境內由旱路而來的各種土特產、生熟藥材均在此中轉,由水路再出發。時至今日,鎮裡斑駁的古街、古碼頭、古井,依舊默默地記錄著集鎮昔日的繁榮。其中,最能喚醒當地人記憶的當屬有「一葦渡江」之妙的「獨竹漂」。
那天是端午節,人真多,擠得古街和下碼頭水洩不通,好不容易站穩了身子,發現離河邊太遠了,根本拍不到好相片,就只能遠觀了。
只見碗口大小的楠竹,在獨竹漂隊員的操縱下,猶如一條條遊龍在河中逆流馳騁,引來岸邊無數的叫好聲。有整齊一式的動作,也有花樣各式的表演,大家互襯著,配合著,有的倒著劃,劃著劃著跳轉過身;有的在楠竹上走動著,不時做出滑稽的表情,讓大家哄堂大笑;有的裝著要落水的樣子,讓大家心提到了嗓子口,結果虛驚一場;還有的從這根竹子跳到另一根竹子,準確無誤的站好後還來個金雞獨立,贏得陣陣喝彩聲……
端午的時候,河水大漲有著丹霞地貌的炫紅,熾熱的太陽把河面照得明晃晃的,隊員們在竹上做著各種高難動作,讓人就像看一場絕世的功夫大片,在這遠山紅水的純樸風情裡,看醉了眼。最精彩的當數在獨竹漂上抓鴨子,活的鴨子放進河裡,獨竹漂隊員們踩在竹上,誰抓到的鴨子多誰就是冠軍。竹子是圓的,踩上去是滑的,鴨子是活的,在水裡跑得那個歡騰,八到十米長的竹筒上,要閃騰挪移調頭抓鴨子,想想都讓人覺得這遊戲不是一般的難。於是一個河面都撲騰了起來,鴨叫聲,驚叫聲,河水歡笑聲,沿河兩岸都感染了遊戲的氣氛。這樣的大同鎮,因為獨竹漂,魅力十足。
那一刻,我真的被這一根木頭,一截竹子就能漂河渡水就能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的神奇絕技所徵服。據聞,獨竹漂還可以有水上婚禮,水上太極,爭搶龍珠,紅軍獨竹渡赤水等等大型的表演,真難以想像,一根竹子所延伸出的歷史和文化,會這麼精彩。那天獨竹漂表演完後,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現場試教,讓大家體驗獨竹漂之樂。也有膽大水性好的,真的去試了,一踩上去,竹子一晃,直接就掉水裡喝水去了。有的好不容易在竹子上穩住身子,剛得意的向同伴炫耀著,就從竹竿上一劈叉坐在了竹上,然後再翻進了水裡,引得大家開心大笑。
有人好奇的詢問著與獨竹漂相關的問題,我在旁邊聽著,才了解到剛剛看到的那些精彩表演,其實都是隊員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才能做到的。我們見到的幾十分鐘的表演,是他們幾年十幾年日復一日和堅守和堅持,畢竟,作為一項並不為大家熟知的地域性明顯的運動,在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能傳承和發展到現在就已經是奇蹟了。
看過獨竹漂表演後,這種與眾不同的民間絕技就留在了心裡,雖然赤水常有獨竹漂表演,據聞也組建了幾個獨竹漂表演隊,但一直沒有機會再見,直到前幾天在河邊散步,見到了正在河裡訓練的冬泳協會的獨竹漂隊。這些人因為對獨竹漂的熱愛走在了一起,經常會在冬泳基地進行訓練。
正是夕陽夕下,有的隊員把手裡的竹竿輕鬆一抵,一蕩,便穩穩的站在了水裡的楠竹之上,逆著光影,向河裡漂去,手裡的竿不時變動調節著身子的平衡,波光裡的夕陽被他們的竹竿攪碎,一片金燦燦的河流,他們就立在光影中,甚是獨特,我拍著這難得的景象,心裡欣喜讚嘆不已。有一個人踩著竹子從對面疾速而來停到了我面前,和我打著招呼,我一看,原來是詩逸。詩逸以前經常參加自行車協會的活動,因此大家熟悉。我讚嘆這麼高難的運動他都學會了,他笑著說:「你也可以做到,你會騎車,平衡性好,很容易就學會了!」我很是詫異,難道我心裡高不可攀的獨竹漂入門這麼簡單?
詩逸看出我的心思,指著竹竿說:「獨竹漂最主要是掌握平衡點,這項運動對人的平衡穩定性掌控要求極高,找到平衡點你在竹竿上任何一個位置都不會掉水裡,先適應在水上的感覺,找到平衡,懂得站立,學會基本姿勢,再逐步練習發力。現在學獨竹漂的女隊員少,你對獨竹漂有興趣,這正好,來試試看」。
我盯著那擱在河邊的竹竿,心想誰怕誰啊,上就上,騰騰的就跳了上去,腳下竹竿劇烈晃動起來,眼看著我就要掉在河裡,我慌亂把手裡的竿晃了幾下,穩住了身子,然後找到感覺乘風破浪向河中划去,河水在我的身後哼著小曲,我用竹竿打著節拍,古時俠女豪氣風發仗劍走天涯的感覺油然而生……
」你傻笑啥啊,要去試嗎?我教你!會遊泳嗎?「詩逸的話喚醒了我,我一看,原來剛才只是我的想像!天啦,獨竹漂最基本的條件,會遊泳就難倒我了,我可一入水就成秤砣,喝著水直往下掉,哪敢去試?不過這一席話揭開了獨竹漂的神奇面紗,獨竹漂可以是全民運動,只要願意學,並不很難,前提必須是會遊泳。現在赤水的獨竹漂隊員差不多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極少願意去學,獨竹漂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主要還是因為場地太特殊,訓練太苦,一般人捱不了。
前幾天剛看過中央臺《傳承》欄目裡介紹大同獨竹漂的視頻,裡面有個年輕的小帥哥學獨竹漂的艱難過程。他想過很多次放棄,最後因為不願獨竹漂技藝失傳,咬牙堅持了下來。世間所有的絕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禮敬著祖先的智慧和習俗,忍受刻骨的孤獨和不被人理解的境遇。傳承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所謂傳承,傳自歷史,承自人心,這其中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苦和磨難。
一根竹子江河走,獨竹一漂天下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對於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都不容易,在傳統裡創新,讓獨竹漂散發民族運動更大的時代風彩,生命力才可以更旺盛讓更多人了解。希望這赤水河畔的民間絕技能得以代代傳承,不要湮滅在浩翰的歷史長河裡。
圖片:歆雯(前四張圖來於網絡,感謝拍攝者,後面圖片歆雯手機隨拍)
文字:歆雯(有些資料來於網絡)
喜歡請轉發分享支持
長按下面二維碼可讚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