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13日晚,英國9架「蚊」轟炸機盤桓在德國德勒斯登上空,它們為796架「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開路。這700多架飛機,攜載著1478噸炸彈和1182噸燃燒彈。這些「地獄使者」將在兩天內把整個德勒斯登夷為廢墟。
德勒斯登被譽為歐洲的明珠。在歷史上,它曾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星河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讓整個歐洲的為之驚嘆的巴洛克建築。德勒斯登是中世紀歐洲建築最完美的典範,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如果不是那一場轟炸,德勒斯登一整座城,這樣原汁原味的美景一定能夠在世界遺產名錄上有一席之地,我們也能親眼睹見整個歐洲最為驕傲的盛景。
1945年,納粹德國在盟軍的進攻之下,節節敗退。為了擊潰德國人的鬥志,盟國隨即打響對德國本土的全面進攻。德國城市上空飛舞著近百萬張傳單,傳單上這樣寫:
「我們要把德國炸個稀爛,一座接一座城市,我們將對你們越炸越猛,直到你們停止戰爭,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將毫不留情地實現它"
德國的城市一座座接連被轟炸,毀得面目全非。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德勒斯登。歐洲明珠毀於戰火,無數的中世紀建築被火海吞噬,這座歷史名城在飛機的呼嘯聲中失去了它原本的樣子,失去了承載幾個世紀的藝術和文化。
深究其事件經過,炸毀德勒斯登極為諷刺。諷刺的是誰呢?在這場軍事計劃中做主導的英美兩國。在戰爭初期,軍事空中打擊持有兩個理論,一是精確打擊,二是地毯掃蕩。精確打擊的主要目標是交通樞紐和工廠,有利於用最小的傷害擊潰敵人。但地毯掃蕩支持者認為精確打擊便於敵人恢復。可想而知,地毯式的掃蕩在盟軍內部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通過炸毀一個城市去摧毀德國人僅有的一點士氣,在現在看來無法想像。
在當時,德勒斯登聚集著數萬從東部逃來的難民。他們無家可歸,衣不蔽體。蘇軍在德國東部的所作所為嚴重影響了這些難民的心理。他們恐懼蘇聯,祈求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對他們施以憐憫。畢竟在他們心中,資本主義還殘存一點人道之心。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最後死在盟軍的炮火之下。盟軍投擲炸彈之後,又迅速投下燃燒彈,整座城市瞬間變為火葬場。中世紀的建築大多木製,且緊密相連。一座房子著起來與之相鄰的一整個街區都會起火,一個街區燒到另一個街區,活生生一座煉獄。13.5萬人被活活地燒死或者窒息而亡。
更可笑的是在戰爭之後,為了挽回這次屠城對盟軍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國會在1953年散布消息污衊是蘇聯堅持轟炸德勒斯登,盟國不得已才答應蘇聯的要求。其惡毒用意,昭然若揭。在英國的《皇家空軍內部報告》中解釋到這場轟炸的另一個用意,英國想藉此向蘇聯展示自己的實力,企圖威懾到蘇聯,這聽起來像是小孩子玩的把戲,不可思議。去摧毀一座甚至是幾十座城市就像是翻倒一個瓶子那麼簡單。邱吉爾的《二戰回憶錄》中甚至沒有一次提到過德勒斯登的大轟炸。
盟國在怕什麼?他們在怕世界人民看出德勒斯登轟炸其實本質上是對人類文明瑰寶的一次軍事犯罪。怕被知道摧毀一座活生生的「歷史」只是為了英美和史達林之間的一場政治博弈。雖然在軍事上不能否認空炸屠城是一種非常好的擊潰敵方心理防線的戰爭手段,但這個對納粹德國的合法軍事報復在人道主義方面來講實在是二戰盟國的一次濫觴。在今天,德勒斯登已經被重建,大部分歷史建築也已經被復原,但就像我國的圓明園一樣,他們所承載的毀滅記憶依舊在國人的心中迴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