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戰爭是發生在15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與法國之間一場爭奪義大利的戰爭,同時也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法國瓦盧瓦王位爭奪歐洲霸權而引發的一場規模較大的非正義戰爭。
實際上,這場戰爭是由於米蘭公國與其他王國之間的利益糾紛所引起的,後來逐漸轉變成了一個歐洲各國為了獲得更多利益而進行的爭霸戰爭。當時的義大利國立微小,經濟發展緩慢,但卻擁有廣闊的領土,這也成為他的鄰居西班牙掠奪他的原因。正所謂一發牽動全身,隨著西班牙開始進行侵略戰爭,其他國家自然也不能坐視不理便紛紛參戰,捲入了這場瓜分義大利的狂潮中。
義大利戰爭還要從三個時期說起。第一個時期是在15世紀末年的時候,義大利那不勒斯國王剛去世不久,遠在法國的查理八士便宣布成為其旁系繼承人,有權佔有原國王的領地,但新繼任的國王自然不願意將自己的領土轉讓給其他的國家,因而變爆發了戰爭。
1494年,查理八世親自率領著軍隊越過了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進發。由於義大利北部其他國家對查理巴士的入侵沒有傾盡全力的抵抗,使得法國軍隊勝利的進入了亞平寧中北部地區。
在絕對實力的壓迫之下,法國軍隊多次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由於長途跋涉士兵疲憊不堪,因此也給那不勒斯帶來了一定的機會,使得雙方各有勝負。直到1503年,那不勒斯王國的鄰居西班牙強插一腳,與法國軍隊進行決戰,最終獲得勝利,使法國被迫放棄遠徵計劃,只得灰溜溜的撤兵。卻沒想到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西班牙轉頭就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第二個階段的戰爭還要從康布雷同盟建立說起。義大利領土上許多國家紛紛加入了這個聯盟之中,堅決服從教皇國的領導。但是在不久之後作為其同盟之一的法國竟然出兵攻打威尼斯,強迫性的佔領了其領土。眼看著法國勢力越發的擴大,自然也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滿,他們紛紛聯合起來,將法國踢出同盟國,並重新建立了神聖同盟,想要將法國侵略軍驅逐出義大利。
卻沒想到這時候的威尼斯竟然中途背叛同盟,轉而投向法國,好在政治局勢變化迅速,法國沒能奪得戰略性勝利。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從法國軍隊中召回了原本屬於德意志的僱傭兵,軍隊力量迅速減小的法國多次遭到失敗,只好放棄繼續侵佔義大利的計劃,宣布退兵結束此次戰爭。
戰爭進入高潮在第三階段。在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之後,法國與西班牙兩個國家共同瓜分義大利的戰爭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根據歷史記載,這個時期前前後後總共爆發了六次戰爭,被捲入戰爭的國家眾多,因此規模極大破壞力也極強,給當時的人們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查理五世想要將法國軍隊從義大利的領土上驅逐,從而實現南北方統一的目的。
他得到了英格蘭,佛羅倫斯等國家的支持後便開始了他的徵戰之路。或許是支持者眾多的原因,法國軍隊在前線戰場節節敗退,甚至德意志的僱傭兵還在比科卡戰役中中首次打敗了擔任法國先鋒力量的瑞士僱傭,。這在當時可謂是極其矚目啊。但是比科卡戰役中並沒有分出勝負,只是得到了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罷了。
隨著局勢的發展,義大利戰爭不斷激化,由於各國實力相當,因此沒有國家能完全佔領義大利。好在義大利最後憑藉著人民的團結實現了獨立,打破了其他國家瓜分他的陰謀。
義大利戰爭標誌著查理五世稱霸歐洲計劃的失敗,在這之後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國英國也逐漸有了實力參與到爭霸戰爭之中,引發了新一輪的爭霸狂潮。與此同時,通過一次次的戰爭,也使這些國家的民族意識開始崛起,他們意識到反對外來威脅,維護國家主權獨立的重要性。義大利戰爭是列強為了爭奪更多利益而進行的一場非正義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他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政治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使得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歐洲國家體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