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飽覽「火辣辣」的中華風味景觀。
辣椒醬,泛指各種用辣椒製成的醬料。通常將辛辣作為基調,輔以甜、酸、鹹等其他味道,構成複合滋味,調和菜品口感層次的同時,更能刺激味蕾,提振食慾,尤其適合在寒冷時令,融入各式料理。
近期,名廚將以「環球辣椒醬巡禮」為主題,帶領師傅們開啟火熱的冬日賞味之旅。首站將來到辣椒的故鄉美洲,緊接著週遊以豐富香料著稱的東南亞,最後回到菜系紛雜、調味深邃的中華美食林,搜集有關辣椒醬的奧秘真知。
中國有句諺語「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但顯而易見,辣味美食絕不僅僅局限在西部地區,反倒散見於各地的飲食文化中——另一句諺語「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更傳神地表現出了不同地域中國人品嘗辣味時的有趣偏好。
環球辣醬巡禮最後一篇,我們回到繽紛的中國美食大地,從北部延邊啟程,一路向南,直抵廣東,通過一場以「辣」為坐標的賞味之旅,探尋中國南北風味的異同。
朝鮮族辣醬
圖片來源:adayinthekitchen
朝鮮族的飲食習慣大概可以用「醃、生、烤、辣」四個字來概括,其中「辣」又往往化作以辣椒醬為代表的調味品,交織於前三種烹調手法中,構成「無辣不成席」的獨特飲食風景。
朝鮮族辣醬配方,簡而言之就是辣椒粉加味噌。這裡的味噌指不加糖色的豆豉醬,在純手工製作過程中有頗多細節處理上的講究,以下 3 點尤其重要:
烚豆
黃豆要預先泡軟,以一掐即爛為度,泡好之後用慢火烚熟,至軟爛不見白色顆粒即可。
發酵
烚好的黃豆,晾涼後,攪打成幼滑的泥狀,放入瓦壇中,加入適量酵母,以 25-35 攝氏度,靜置 150 天,即可完成發酵。
曬醬
將發酵好的豆漿取出,放在陽光下曬乾。
完整配方
【配料】黃豆(1500 克)、酵母(50 克)、辣椒粉(1000 克)、麥芽糖(750 克)、精鹽(120 克)、白醋(30 克)
【製作】將適量清水與麥芽糖混合煮溶後,拌入豆醬中,加入辣椒粉、鹽、粗,混拌均勻,轉入乾淨的瓦壇中,密封靜置 5 天即可食用。
辣椒磚
圖片來源:kuaibao
河南永城的辣椒享譽全國,尤其是龍崗辣椒,椒角線長,皮薄肉厚,色澤紅豔,辣得香醇綿軟。用龍椒製作的辣椒磚自然也名鎮四方,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遠銷海外了。
辣椒磚的製作精髓與朝鮮辣醬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在於醬的發酵。同樣是先將大豆用水泡軟,再蒸熟,取出晾涼,搗爛成泥狀加入鹽與麵粉揉勻,搓成拳頭大小的球狀,放置在溫度保持在 25 攝氏度的發酵房中,靜待其發酵完成。
完整配方
【配料】黃豆(700 克)、辣椒粉(1500 克)、白芝麻(700 克)、麵粉(200 克)、胡椒粉(10 克)、姜粉(30 克)、桂皮粉(15 克)、精鹽(50 克)
【製作】在發酵好的豆醬中,加入炒香並研碎的白芝麻粉、辣椒粉、姜粉、胡椒粉、鹽,揉勻後放入方盤中蒸熟。
剁辣椒
圖片來源:Google
剁辣椒又名「罈子辣椒」,可以出壇即食,也是入菜法寶。常見的正宗湖南剁辣椒水分較少,鹹辣刺激,口感不算,但在湘西,尤其是湘西南一帶,則滲入了當地「無酸不入口」的飲食習慣,形成了一款「酸剁辣椒」。
辣椒選擇上,有青紅之分,一般青辣椒製成的剁辣椒,香辣口感要優於紅辣椒版本。
完整配方
【配料】新鮮紅辣椒(500 克)、大蒜(50 克)、高度白酒(15 毫升)、鹽(45 克)
【製作】將新鮮辣椒切碎,用鹽拌好,裝入罈子裡,澆上白酒,再撒入適量的鹽,蓋蓋密封 1 個月以上,即可食用。
麻辣火鍋膽
如果你認為四川在食辣這件事上只追求直抒胸臆的衝擊感,就大錯特錯了。川辣的造味原則中有一條是「辣而不酷,辣而不枯,辣而有香,辣而有味」——依次交代了辣度的把控,辣味的複合搭配、起承轉合,總結起來即為根據味蕾需求調節刺激性,擅用香料等其他配料補充風味,讓辣的呈現富有層次、不單調。
麻辣火鍋膽也是依此原則,加以應用在清湯中的,多用於牛肉製品的調味,例如牛百葉、牛草肚、牛心、牛肉等。
完整配方
【配料】幹辣椒(250 克)、郫縣豆瓣醬(2000 克)、花椒(100 克)、豆油(2300 克)、牛油(1200 克)、糯米酒糟(500 克)、姜米(100 克)、蒜米(200 克)、蔥白(300 克)、冰糖(150 克)、八角(50 克)、草果(25克)、沙姜(30 克)、丁香(10 克)、桂皮(10 克)、小茴香(50 克)、香葉(15 克)、甘草(5 克)
【製作】鍋中下入豆油和牛油,燒熱後,加入生薑、蒜子、蔥白爆香,放入郫縣豆瓣醬,慢火燒至醬汁發紅;加入糯米酒糟、幹辣椒等其他配料,慢火燒煮,至香氣融合。
渣辣椒
渣辣椒來自雲南民間,雖然呈粉狀,但要經過發酵這一步。其中的「渣」字念四聲,具體含義不得而知,我們不妨從它的製法意會一二:以新鮮紅辣椒為主要原料,加入糯米粉、秈米等配料,密封發酵製作而成。做好的渣辣椒辣中帶酸,十分開胃。
完整配方
【配料】紅辣椒(2500 克)、糯米粉(100 克)、秈米粉(500 克)、花椒粉(10 克)、精鹽(250 克)、白糖(10 克)
【製作】將辣椒剁碎,與其他配料混合均勻,放入瓦壇中,密封好,置於通風處發酵 25 天左右,便可取出在鍋中炒熟。
榨辣椒
圖片來源:baidu
與雲南渣辣椒配方異曲同工的,還有發源於重慶,流傳於湖南北部、湖北西南的「榨辣椒」。由於口音差異,叫法略有不同,重慶叫榨海椒(鮓海椒、渣海椒)、湖南叫炸辣椒(雜辣椒)、湖北叫榨廣椒(鮓廣椒)。但做法差不多,都是將新鮮紅辣椒剁碎,再加入玉米面混拌,選擇性地用鹽調味後,密封入壇中。
榨辣椒十分百搭,無論是炒雞蛋、炒肥腸,還是蒸肉、扣肉,都能為菜餚帶來酸辣透香的風味,還能為肉菜去油解膩。
糟辣椒
圖片來源:baidu
另一種雲貴地區常見的辣椒醬,名為「糟辣椒」。做法是選用肉質厚實,辣味不太重的新鮮辣椒,加鮮生薑、大蒜、仔姜,絞碎,可根據喜好酌情加入白酒和鹽,最後放入土壇中密封發酵。
糟辣椒吃法也很多,既能做成泡菜、涼拌菜,也可以當成蘸水,還能入菜,烹製如「糟辣脆皮魚」、「黔味回鍋肉」、「怪嚕飯」等佳餚。
紫金辣椒醬
圖片來源:Google
在氣候炎熱的廣東,原本並無食辣的習俗,紫金辣椒醬的起源其實有一段小故事。
相傳明朝時,封建統治者平定南亂時帶過去大批中原士兵,後又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而遷去許多中原百姓。中原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經常患病,只好延續北方人吃辣的飲食習慣,在餐食中加入辣椒、大蒜等。其中,永安縣(即今天的紫金縣城)一戶沈姓人家以擅制辣椒醬逐漸揚名,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甚至成了朝廷貢品。往後歷經數代流傳,才得以成為今天的紫金三大特產之一。
完整配方
【配料】醃漬辣椒(500 克)、大蒜(200 克)、植物油(100 毫升)、香油(50 毫升)、細糖(3 湯匙)、涼開水(200 毫升)、鹽(適量)
【製作】將醃漬辣椒、大蒜、鹽水放入料理機攪打成泥,鍋中下入兩種油,加熱後倒入打好的醬,以糖調味,炒至水分減少油份析出,即可關火。
如今,紫金辣椒醬在廣東、海南、港澳和東南亞深受歡迎,許多菜餚都以它為重要配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避風塘蒜香蒸排骨」。
避風塘蒜香蒸排骨
圖片來源:baidu
【配料】排骨、紫金辣椒醬、蔥花、蒜子、紅辣椒碎、醬油、鹽、糖、生粉、紹酒、花生油
【做法】醬排骨洗淨斬件,瀝乾水分後用鹽、生粉、紹酒、花生油拌制好,碼入碟中,拌入炸至金黃的蒜子、紫金辣椒醬、醬油、蔥花、紅辣椒碎,上鍋蒸 15 分鐘即成。
從以上 8 種辣醬的製法和入菜形式,我們也對中國南北風味的對比,形成了某一維度的初步印象。不妨談談你的理解和總結,或說說你覺得除了辣醬,還有哪種食物可以體現出中國南北風味特色?
三期的辣醬環球巡禮就此告一段落,但相信大家對辣椒這種食材,以及它在不同國度、地區所衍生出的醬料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探索欲望。你還想看到哪裡的辣味故事或制醬秘訣?留言告訴我們吧!
-end-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作信息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活動。參考書目:《粵廚寶典·食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