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效應,一個人成長的正確方式

2021-02-18 清萌愛學習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如果一件事情你能長期的、持續的去做,一年365天,哪怕每天只進步百分之一,累積起來就會是一個巨大的成長。比如,外賣小哥雷海為,他因為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奪得冠軍而爆紅網絡。雷海為能記住海量的詩詞並沒有什麼秘訣,只是長期的利用自己的送餐空閒時間,日復一日的去記去背,這就是時間的複利效應

 

那麼,人的認知成長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複利曲線。當你積累到一定階段,達到成長的複利拐點時,你的收入會呈現指數型的增長。有可能你一年賺的錢,比之前所有時間加起來賺的錢還要多。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月入十萬,而有的人一輩子只能拿幾千塊的工資。

 

那麼,按照這個曲線,可以把人們整個認知成長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歐洲人認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黑天鵝」通常被歐洲人用來指代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廣泛的出現在人們的言談和寫作中。但是,隨著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歐洲人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瞬間崩潰了。

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人無法判斷認知以外的事情。處在這個階段的人,普遍非常自負,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聽不進外界異樣的聲音。由於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也就很難繼續提高他們的認知,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這個階段的人,普遍不愛學習:

首先,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出了校園之後,就沒有人再督促你學習了,所以更不會主動去學習。

其次,覺得讀書沒有用。從小到大讀了那麼多書,但覺得能直接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少之又少,這也是他們不愛學習的主要理由。

 

也有一部分比較有上進心的,他們選擇學工作或專業相關的技能。比如設計師會去看設計類的課程;銷售會去研究一些市場營銷的方法等,但很少人會主動選擇學習跨領域的知識。

 

但是現實生活中,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除了需要專業方面的技能,還需要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相結合,才能把事情做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創業者都失敗的原因,他們並不知道自己不具備創業所需要的知識儲備。

 

就比如,你是一名設計師,你以為憑藉過硬的專業技能,就可以做一個自由職業者。但是你不懂營銷,不懂產品邏輯,不懂用戶心理學,是很難把自己的設計推銷出去,獲得一個穩定收入的。

 

第二個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因為種種原因,你接觸到了其他圈層的人。通過接觸你才發現:哇!原來世界這麼大、牛人這麼多!原來自己有這麼多的知識不懂,有這麼多的認知聽都沒聽過!這完全顛覆了你原來的認知。你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願意放低姿態,去向比你厲害的人學習。

 

這個時候,你就處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因為你知道自己有太多東西不懂,如果心態處理不好,往往會出現嫉妒、焦慮、無助的負面情緒。甚至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為什麼別人什麼都可以做,而我卻做不到?我要怎樣才能做到和他一樣厲害?哎,我真是太笨了!

 

尤其是這兩年發展迅猛的網際網路項目,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各種各樣的紅利、風口,以及各種一夜暴富、月入十萬的信息,不斷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刺激著大家的神經。很多人稍作了解便躍躍欲試,也想嘗試一下所謂的紅利項目。

 

但是他們受認知的限制,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不去探討它背後的邏輯,以為別人「隨便」發一個視頻,就有了上百萬的播放。不去詳細分析別人的流量來源,運營策略、目標人群、團隊合作、時間的積累等等,認為自己只要照著拍一個類似的,也能獲得不錯的播放量。最終這樣的項目只能是無疾而終。

 

要知道,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隨隨便便的。那些月入十萬的背後,不過是長期累積之後的爆發而已。

 

第三個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你知道自己要學的很多,通過瘋狂的輸入,去學習各種領域的新知識,去接觸各行各業的牛人大佬,慢慢的,你的認知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時候,你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你雖然學了很多,但是你總是覺得自己還有更多的知識不懂。而那些學過的知識點,在你的大腦中,都是處於獨立分散的狀態。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學會了哪些,還不會哪些,要怎樣把知識連接起來。就像一個沒有打通任督二脈的練武之人,一招一式都學會了,但武功總是不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有效的學習過程,需要經過輸入--思考--輸出。如果你只是輸入了大量的新知識,但是沒有思考,或者思考了沒有輸出,都不能真正的學會,也就不能被你掌握和靈活運用。

 

因此,你需要加強知識的思考和輸出訓練,通過真實的案例做演練,不斷的思考拆解,把你的思維捋順。只有經過了實際的驗證,你的認知才能從懵懂到清晰。

 

如果你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之後,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閉環。那麼隨著知識的累積,以及你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你的焦慮感會慢慢變少,你也會逐漸變得有目標和自信。

 

第四個階段:知道自己知道

這個階段,你的認知已經漸漸成熟。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具備哪些能力,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你有明確的目標,並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做出合理的規劃。

 

如果遇到合適的機會,你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認知,做出一些成果出來,進一步增加你的自信心。另外在這個階段,你的認知成長已經到達了複利的拐點,你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收入伴隨著認知的提高,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

 

複利拐點:

當我們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到達成長曲線的複利拐點,這時候,你的能力以及收益都會呈現指數級的增長,很可能你現在的收益,比以前幾十年收益的總和還要多。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經營自己的人生複利曲線,相信持續努力的力量。只要時間足夠長,當時間來到了複利的拐點,你的成長曲線也會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

 

李笑來在他的《財富自由之路》中談到:「關注且只關注自己的持續成長」。

 

從現在開始積累,去做能讓自己成長的事情。你所期望達到的高度,雖然此刻看似遙不可及,但是在複利的作用下,在可見的日子裡,它一定會實現!

相關焦點

  • 複利效應:人類發現的第八大奇蹟
    複利是人類發現的第八大奇蹟,它的威力遠大於原子彈。——愛因斯坦複利效應,也叫滾雪球效應。什麼是滾雪球效應?就是一個很小的雪球從雪山上滾下來,在這個過程中,雪球的表面積會越滾越大,體積也就會越滾越大,如果一直持續下去,最後可能爆發,形成雪崩。
  • 人類最大的騙局:複利效應(深度)
    這並非繞口令,而是聰明人對「不均勻」這個概念的多層級理解。複利神話裡描述的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賺一點點,就能成長為巨人」的場景,在現實中並不會出現。確切說,在現實世界,99%的時間你會感覺一無所獲,只有那1%的時間會感覺到收穫的喜悅。即使聰明人理解了隨機性,也會過於相信正態分布的鐘形曲線,而忽視黑天鵝出現的頻率以及導致的破壞。
  • 複利人生
    經濟學家用一個公式表達複利效應:(1+r)n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時間。只要r為正,即你在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會為你帶來奇蹟。04財富複利 在財富積累領域理解複利思維,最好的例子是巴菲特,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曾經是世界首富,即使是現在,依然是全球富豪榜前十位的人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
  • 複利的謊言|【經緯低調分享】
    最近,複利這個概念很火。 不止在股市,關於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希望每天進步0.1%,進而疊加出驚人的複利。
  • 成長中最重要的能力:複利
    複利思維,被愛因斯坦稱為人類第八大奇蹟,雖然其他幾大奇蹟我不清楚,但是這種複利的思維模式,的確堪稱震撼和顛覆,無愧於奇蹟的這種評價。複利思維,簡單說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堅持重複和反覆的做一件事情,事情的結果會反覆重複的再次累積,形成同方向的遞進,那麼在一段時間過後,重複反覆的效果會是意想不到的巨大,無論好或者不好。
  • 複利的謊言:被欺騙的財富幻想!
    於是,關於複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複利法則」,也許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不止在投資領域,關於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這是下一節的內容)複利神話裡描述的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賺一點點,就能成長為巨人」的場景,在現實中並不會出現。確切說,在現實世界,99%的時間你會感覺一無所獲,只有那1%的時間會感覺到收穫的喜悅。
  • 【曼姐說】比奮鬥更能成就一生的,是複利思維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比勤奮更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是複利思維。複利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但是我們要先弄明白什麼是複利,舉個身邊的例子:剛畢業那會,感覺同學們都差不太多,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優缺點。畢業後一年內,工資也都上下差不超過兩千,但是時間一長,五年十年之後,同學聚會的時候一眼就看到了差距。
  • 複利思維,其實是一個反智謊言
    文 | 老喻在加來源 l 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轉載 | 栩先生(ID: superMr_xu)最近,有人問我:一個人可以做到持續地每天進步百分之作為「致富工具」的所謂「複利思維」,按照休謨的話說,是取決於我們的情緒、習俗和習慣,而不是取決於理性,也不是取決於抽象、永恆的自然定律。讓我截取休謨的一段話,來擊碎複利的「連續性」謊言:「我們就可以問,它包含著關於數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嗎?沒有。那麼我們就把它投到火裡去,因為它所能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
  • 99%的人都不知道,複利思維的10大真相
    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這並非繞口令,而是聰明人對「不均勻」這個概念的多層級理解。複利神話裡描述的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賺一點點,就能成長為巨人」的場景,在現實中並不會出現。確切說,在現實世界,99%的時間你會感覺一無所獲,只有那1%的時間會感覺到收穫的喜悅。
  • 股票投資中複利的魔力
    這期講講複利的魔力。這裡先分享一個關於複利的著名故事。印度有個古老故事,國王與西洋棋國手下棋輸了,國手要求在第一個棋格中放上一粒麥子,第二格放上兩粒,第三格放上四粒,以此類推,即按複利倍增的方式放滿整個64個棋盤棋格。國王以為這個棋手可以得到一袋麥子,結果卻是全印度的麥子都不足以支付。
  • 找到「知識複利」,能力「十年十倍」
    很多理財顧問在建議你「收益復投」時,都會用類似的故事去解析「複利」的這個特點:一開始收益不起眼,越到後期賺得越多。因為每一年創造的利潤,都被重新投入到「創造利潤的活動」中。在第30天的池塘裡,所有前29天長出來的浮萍都在生長。按理這個道理,「複利」現象其實並不限於投資,任何一種活動,只要能把收益當成資源重新投入,就存在「複利」。比如某些知識。
  • 職場新人進化論:學會2個效應、2個定律快速成長,提升個人競爭力
    公司新人的成長是HR部門的一件大事,作為HR部門負責人,10年職場老兵,我擬定了一個關於實習生的成長方案,並跟運營部主管商討後,決定一起按照方案執行。在執行方案前,按照慣例我會先跟4位小夥伴做一次深入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使用2個效應、2個定律幫助他們打通「任督二脈」,為實習生成長計劃打下伏筆。
  • 《動物世界》裡的複利真有這麼大威力嗎?
    在遊戲途中,鄭開司向莊家借款,按分鐘複利計算。片中角色多次提到:利息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在儲蓄時,經常聽說「單利」和「複利」兩個詞,簡單來說,單利就是在計算利息時只考慮初期借款額,而複利俗稱利滾利,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將本金和利息算作新的本金,計算下一期利息。那麼,複利真的有這麼厲害嘛?複利的多少到底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 蔡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對行為上癮的認知,決定了是否能過好這一生
    對自己嚴格一點,時間長了,自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變得更加完美。美國心裡學家麥格尼格爾說: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02.蔡格尼克效應與行為上癮20世紀20年代,立陶宛的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過一個心理實驗: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並不閉還的圓,然後你觀察下你的大腦,你接下來最想做的動作,是不是就想拿筆把這個圓給畫閉合。
  • 陳東升: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陳東升 | 文湖畔大學(ID:hupansanbanfu) | 來源1定位決定戰略正確的定位是制定戰略的前提和基礎。定位的核心是「做什麼生意」和「做什麼人的生意」。「做什麼生意」,用現在流行話說就是選擇賽道。
  • 「白熊效應」告訴你:忘掉一個人的最好方式,不是刪除和拉黑
    愛上一個人很難,想要忘記一個人更難,就像曾經看到過的一句文案:「即便是你的心忘掉了他,但是細節會提醒你想起他。」彼此曾經那麼熟悉,就連說話方式、肢體動作都會在不經意間模仿對方,如果只是刪除聯繫方式這麼簡單,那麼在愛情裡就不會有那麼多走不出來的男男女女。所以,忘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從來都不是刪除和拉黑,而是不刻意,不勉強。
  • 看別人堅持取得成功,而我總半途而廢,讓我告訴你飛輪效應的妙用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飛輪效應。心理學定律飛輪效應:為了使得靜止的輪子可以飛快轉動起來,一開始你需要費很大的力氣。而當飛輪越來越快的時候,到達某個臨界點時,我們無需再費很大力氣,只需中間稍微照顧下,飛輪依舊可以越轉越快,並一直轉下去。
  • 巴納姆效應:正確控制心理的依賴性
    定義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
  • 工商銀行「寶貝成長卡」與您共築孩子的夢想
    工商銀行呼倫貝爾分行在疫情期間積極拓寬業務品種,推出寶貝成長卡,記錄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培養孩子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財富觀,助力健康成長,為他們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