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的謊言|【經緯低調分享】

2020-12-27 騰訊網

最近,複利這個概念很火。

不止在股市,關於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希望每天進步0.1%,進而疊加出驚人的複利。

然而,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複利神話裡描述的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賺一點點,就能成長為巨人」的場景,在現實中並不會出現,只有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

一方面,要獲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運氣之外,需要兩個步驟:做正確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確。複利神話過於強調第二點,讓人忽略了第一點。但勤奮無法替代思考。如果沒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複利的關鍵點不是每天成長一點點,而是選擇哪個方向這個「充滿驚險一躍」的大決策。

另一方面,複利神話通常包含「連續性」的幻覺,對「均勻性」的幻想,「非對稱」的風險和回報,這幾點經常是財富的致命殺手……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

真正考驗人的,是能否在一無所獲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做正確的事。既有心中的北極星,又敢於走入黑暗的森林。專注於心靈的進步,不要過度關注結果上的進步,不要過度追求所謂成功,重要的是不要退場,持續做正確的事。以下,Enjoy:

十年賺10倍,靠譜嗎?

假如你買了茅臺股票並拿幾年,就有10倍。

「tenbagger」 一詞出自世界級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自傳《成功投資》一書,意譯為「能翻10倍的股票」。

有人算了一下,假如你想在股市十年變10倍,每年「只」要26%回報即可。

於是,關於複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

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複利法則」,也許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

不止在投資領域,關於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

最近,有人問我:

一個人可以做到持續地每天進步百分之0.1或者說百分之0.05嗎?

如果可以或者說有可能達成的話,關鍵點在哪裡呢?難點在哪裡呢?

我回答:不可能。

我小時候曾經得過一本武林秘籍,上面介紹了一種看起來很靠譜的方法,讓人學會「飛簷走壁的輕功」。

具體方法是:

挖一個大坑,在裡面墊很多層草蓆,一次墊到接近地面;

每天鍛鍊跳出地面,直至輕鬆自如;

取掉一張草蓆,繼續鍛鍊......

再取掉一張......

每層草蓆才多厚呀,這樣,你就神不知鬼不覺戰勝地心引力,掌握絕世輕功了。

可惜,少年的我胸無大志,沒有親身實踐。

你看,這是不是也是「複利思維」的一種簡化版?

「複利思維」,這個看似有些雞湯的話題,其實包含了「不確定性、連續性、對稱性、預測、冪律分布、肥尾、下注、決策、貝葉斯、長期主義」等好多個有趣的話題。

本文的觀點是:

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

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

以下,是複利謊言背後的10個真相。

1

真相 1

世界被隨機性主宰

未來是極度不確定的。

並不存在一個清晰的軌跡,讓你像爬坡一樣每天進步一點點。

先來看看隨機遊走假說。

這是金融學上的一個假說,認為股票市場的價格,會形成隨機遊走模式,因此它是無法被預測的。

1863年,法國的一名股票掮客朱利·荷紐最早提出這個概念。

1900年,法國數學家路易·巴舍利耶在他的博士論文《投機理論》中討論了類似觀念。

另一條主線是,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一篇論文中,從物理界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隨機過程」,揭示了布朗運動,間接證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

回到金融。又過了整整半個世紀,1953年,莫裡斯·肯德爾提出: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主張。

1964年,史隆管理學院的保羅·庫特納出版了《股票市場的隨機性質》。

1965年,尤金·法馬發表了《股票市場價格的隨機遊走》,正式形成這個假說。

1973年,普林斯頓大學波頓·麥基爾教授出版了《漫步華爾街》。

我很早以前看過這本書。很坦率地說,極少有人能夠第一次就讀懂並接受麥基爾苦口婆心的觀點:別瞎折騰了,買點兒指數基金吧!

即使你讀懂了,也不甘心照他說的做。

這本和我一樣老的書裡,許多洞見今天看起來也閃閃發光,例如談及對基本面的專業分析未必靠譜,作者寫道:

無數研究都顯示了與此類似的結果。放射科專家在觀察x光片時,竟然讓30%具有肺病症狀的光片從眼皮底下大大方方地溜走,儘管這些x光片已清清楚楚地說明了疾病的存在。

另一方面實驗證明,精神病院的專業人員竟然不能把瘋子從智者中分離出來。

隨機性是個太大的話題。

笨人很難理解隨機性這回事,而聰明人總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隨機性。

例如,我在澳門賭場裡觀察了一陣子,發現在押大小的賭桌前,假如連續出現了十次大,那麼:

新賭徒們就會繼續跟著押大,認為大的火氣正旺;

老賭徒們則會押小,他們認為根據大數定律出現小的概率更大了。

可惜,二者都錯了。新賭徒們迷信,老賭徒們犯了「小數」的謬誤。

一個公正的大小遊戲,每一次或大或小是沒有記憶的。

對於隨機性裡關於「無記憶」的這部分,人類的大腦很難接受。

例如,假如讓你扔100次硬幣,下面哪個結果更「真實」?

上圖左側是請某個人類「隨機」畫的,是有意識的隨機;

上圖右側是真正的隨機(應該是模擬的)。

看起來,是不是左邊更隨機一些?

因為右側有太多「連號」,看起來不夠隨機。

實際上,恰恰相反。

這就是人類對隨機性的偏見之一。

世界是隨機的,並不符合「決定論」,更不是線形的。

「複利思維」為什麼看起來如此有吸引力呢?

因為「複利」製造了一種虛幻的確定性。

我們的工作、生活、投資,大多是通過尋求事實和真相,來尋求生活中的確定性。

但是,什麼是確定性?

假如你不能在某個「確定性」之前,加上一個概率數值,那麼這個確定性就是一個大坑。

有次我聽見兒子在打遊戲的時候,和別人說「百分之百確認」,就很認真地對他說:

記住,以後不要說百分之百確認,哪怕某件事你非常非常非常確認,你也只能說我99.999%確認。

進而,你對於事實的「確定性」的判斷,本質而言,其實只是某種信念。

人類事務,就是由一大堆信念在隨機性的沙灘上堆砌而成的。

2

真相 2

連續性很難實現

複利有一個重要的假設,那就是連續性。

只要你每年賺26%,連續十年,你就可以......

下面,我們來看看連續性有多難。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實中很少有福爾摩斯?

通常而言,福爾摩斯的神奇之處,在於他能夠做一連串推理,大致結構是這樣的:因為A,所以B;因為B,所以C;因為C,所以D;因為D,所以E......所以,兇手就是大魔王!

之所以極具戲劇性,是因為上述一系列推理,就像雜技團的疊羅漢,疊得越高,越有衝擊力。

然而,現實中很難見到雜技團的這種極度不穩定結構。

我們算個簡單的帳吧:

假如福爾摩斯的每一步推理的靠譜度高達80%(這算料事如神了吧,有這種預測能力去炒股票的話很快會成世界首富),那麼從A推理到E的靠譜度,就是:

80%80%80%80%=40.96%

也就是說,即使每次推理的準確率再高,經過多個環節的疊羅漢,也變成不那麼靠譜了。

對於隨機遊走的股市投資而言,「連續性」更難實現。

別說連續十年每年回報達26%,就連年化10%,也沒多少人做到。

有人根據wind數據分析,全市場只有33位基金經理,連續十年做到年化收益率超過10%。

那麼私募高手們呢?

據統計,10年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私募基金經理,僅有37人。

複利極大地高估了「連續性」。

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

時間「有先有後」的特性,讓我們容易將先發生的作為因,後發生的作為果。

時間「自動駕駛」的特性,讓我們容易以為事件的發生就像將一個雪球滾下山坡。

然而:

時間的先後次序,並不能決定前後的因果關係;

時間的連續性,更不能成為事件連續性的燃料或證據。

休謨早就說過,這麼想是很幼稚的。

作為「致富工具」的所謂「複利思維」,按照休謨的話說,是取決於我們的情緒、習俗和習慣,而不是取決於理性,也不是取決於抽象、永恆的自然定律。

讓我截取休謨的一段話,來擊碎複利的「連續性」謊言:

「我們就可以問,它包含著關於數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嗎?沒有。

它包含著關於事實和存在的任何經驗推理嗎?沒有。

那麼我們就把它投到火裡去,因為它所能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

3

真相 3

現實是不均勻的

複利的神話裡,還包含著一個假設:這個世界是均勻的。

然而,現實不僅是不均勻的,而且連「不均勻」的那部分,也很不均勻。

這並非繞口令,而是聰明人對「不均勻」這個概念的多層級理解。

第一層級: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第二層級:聰明人試圖用「正態分布」來馴服隨機性;

第三層級:理解冪律和肥尾;

第四層級:概率與賠率的不對稱性。(這是下一節的內容)

複利神話裡描述的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賺一點點,就能成長為巨人」的場景,在現實中並不會出現。

確切說,在現實世界,99%的時間你會感覺一無所獲,只有那1%的時間會感覺到收穫的喜悅。

即使聰明人理解了隨機性,也會過於相信正態分布的鐘形曲線,而忽視黑天鵝出現的頻率以及導致的破壞。

有些事情是正態分布,或者是薄尾,例如人的身高;

有些事情是冪律分布,或者是肥尾,例如人的財富。

正態分布與冪律分布最大的區別在於,某些現象中,正態分布嚴重低估了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

再比如,當歐巴馬說「我國經濟09年以來增長13%」時,有可能真相是:

美國人只有最富的1%收入增長了;

剩下99%的人收入反而比之前略微下降。

原因是:

財富的分布並非正態分布,而是冪律分布;

美國1%最富有的家庭擁有的財富佔美國家庭財富總額的34.6%。

我隱約覺得,複利神話對人帶來的錯覺,可能與「小數法則」有關,同是賭徒謬誤。

反過來說,我們在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有限的樣本量下,高估了大數定律的作用。

大數定律依然起作用,但收斂得可能很慢。如凱恩斯所說的市場非理性的時間比你破產的時間要長。

你也許可以用指數基金來投資,正如博格所說,別去草堆裡找針,乾脆買下整個草堆。

但是,萬一你選錯了草堆呢?

不確定性的一部分,正是分布的「不均勻」。

打個比方,就像你開輛車,打算來一次數千公裡的自駕之旅,計劃一天五百公裡,然後艱難而快樂地抵達目的地,享受挑戰自我的樂趣。

結果呢?也許前三天走得好好的,第四天就陷入一個沼澤地,完全動彈不得。

我想過一個問題:

假如一個難題是均勻的,那就不算一個真正的難題。

例如,我每天做一百道圍棋死活題,一年我就可以升兩段。這並不是一個難題。

問題是沒有這樣一馬平川的難題。

假如有,圍棋可能就不是一個很難的遊戲了。

其實,AI就將圍棋變成了一個均勻的難題。

所以滿大街都是隨便滅掉人類冠軍的圍棋AI了。

又比如「戈壁挑戰」那種人造的均勻的難題,也許只是另外一種精神按摩的商務人士廣場舞而已。

4

真相 4

回報是不對稱的

我們的世界有太多對稱性,例如對稱的身體,好與壞,陰與陽,正與負,人類對「對稱性」也有很高的期望值。

複利神話,也包含了「對稱性」的幻覺。

然而,由於以下兩個關於「對稱性」的真相,複利神話被戳破了:

1、現實世界裡,財富的委託代理機制的權利和責任是不對稱的;

2、在數學上,不懂期望值會導致概率與賠付之間的不對稱。

塔勒布在《非對稱風險》裡,提及了人類事務的對稱性原則,包括公平、正義、責任感、互惠性。

戴國晨在解讀《肥尾分布的統計效應》時總結道:

1、重視概率忽視賠付在肥尾條件下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2、肥尾條件下對實際分布估計的微小偏離都可能帶來巨大的賠付偏差。

第一點好理解。例如我最近沒時間下棋,但會在網上看高手下棋並虛擬下注。我並不是總押獲勝概率更大的棋手,而是關注賠率,也就是計算期望值。

從投資看,就是:

一個大概率賠錢的策略不一定是糟糕的策略,只要沒有破產風險且小概率能獲得巨大收益即可,如尾部對衝策略(例如Universa);

一個勝率99.99%的策略也不一定是好策略,如果不能完全規避破產風險前期盈利都會歸零,如槓桿統計套利(例如長期資本)。

關於第二點,塔勒布給出的是數學解釋:

由於存在非線性關係,市場參與者的概率預測誤差和最終賠付誤差完全是兩類分布,概率預測誤差是統計量,在0到1之間,因此誤差分布是薄尾的,而賠付的誤差分布是肥尾的。

稍微總結以上三節,「連續性」的幻覺,對「均勻性」的幻想,「非對稱」的風險和回報,經常是財富的致命殺手。

在這三個「不確定性」殺手的圍剿之下,複利謊言走不了多遠,就粉身碎骨了。

5

真相 5

勤奮無法替代思考

希望每天進步0.1%,進而疊加出驚人的複利,與其說是一種幻想,不如說是試圖每天都獲得「即時滿足」。

複利神話,其實是一種反智的智力販賣。

為什麼呢?

因為要獲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運氣之外,你需要兩個步驟:

1、做正確的事情;

2、把事情做正確。

複利神話過於強調第二點,讓人忽略了第一點。

還有那種「每年只要賺26%,十年能變10倍」的說法,除了教會你一點兒小學數學,實在是害死人。

例如談起定投,假如你在一件錯誤的東西上定投,做得再正確也沒用。

在捕鼠夾上雕花,你做得再極致也沒用。

如果你沒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6

真相 6

「種下樹」的驚險一躍

假如說種樹是你說的這種「每天長一點點」,然後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那麼這裡的關鍵點不是每天長一點點,而是「種下樹」這個「充滿驚險一躍」的大決策

這類決策,很難外包。

這方面,投資和教育孩子也有點兒像,你應該做一名園丁,而不是木匠。

在一個充滿隨機性的世界裡,並不存在「設計和打造」的木匠。

對未來的預測,和算命沒什麼區別。

那些關於所謂周期預測的神話,當事人其實是像算命先生那樣,提前說了很多模稜兩可的預測。

人們總能從中挑出偶爾對的隻言片語。

連一個不走的鐘一天都能對上兩次呢。

「充滿驚險一躍」的大決策,仍然只是一個「信念」而已。

你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捍衛自己的觀點。

並且,你需要有一種這樣的心態:種下樹,享受這個過程,哪怕你本人不能親身享受樹蔭。

7

真相 7

驚濤駭浪裡的貝葉斯

所以,厲害的人,本質上是個貝葉斯主義者。

他們能夠做到:

隨時在根據當前境況重新判斷;

打出無記憶的牌;

不介意自打嘴巴;

勇於自我更新。

他們絕非像驢子拉磨那樣,以為只要堅持轉圈兒就能每天進步。

例如亞馬遜的股票,自上市以來年回報率的確很驚人,但是並不是每天一點點穩定爬坡漲上來的,中途經歷過好幾次大跌,跌到讓人懷疑人生。

那麼,複利神話的「死磕到底」,不正好可以讓人抓住亞馬遜的這種大機會嗎?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自己死死抓住的股票是亞馬遜?

在複利思維的「指引」下,有些人喜歡用「不斷攤薄、加倍下注」的投資方法。這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但大多數時候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錯誤的做法。

這兩年,特斯拉的驚人反彈,會讓很多人再次對「死磕到底」與「抓十倍股」產生幻想。

我只能說,從進化的角度,馬斯克是有益於人類的。

市場也給予了馬斯克和貝佐斯比巴菲特還高的回報。

但是造物主並不是自上而下地設計物種,而是自下而上地「演化」。

馬斯克是個好的創新者,但是他作為你的老公,就未必是好的。

當然很多女士會跳起來反對這一觀點。

不過我一貫的觀點是,女性在擇偶上的非理性,從進化的角度看,也保護了物種的豐富性,並且鼓勵了一些必要的冒險家。

這些冒險家以個體的非理性實現了人類群體的理性。

8

真相 8

牛人需要「北極星+雞血」

概括而言,「複利思維」鼓吹持續每天進步百分之0.05,只是追求一種所謂確定性的幻覺,稍微遇到一點兒風雨就被打散了。

此外,厲害的人還要能夠在沒有任何激勵、沒有任何「進步跡象」的情況下,依然每天打滿雞血。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

秘密在於:他們既有心中的北極星,又敢於走入黑暗的森林。

此外,別忘了,我們人性和社會性。

牛人們會利用人性和羊群效應。

「北極星+雞血」,幫助他們對資源有更強大的獲取能力。

9

真相 9

一邊「滾雪球」一邊「補血」

複利思維描述的理想化的滾雪球,在現實中經常會掉血。

高手們需要一邊「滾雪球」,一邊「補血」。

為了擁抱大數定律,你需要長期在場,實現遍歷性。

所以投資人要講故事,要製造自己的傳說,要持續募集更多的錢。

他們懂資源聚集效應。

當然,這背後自然還有對「概率權」的理解。

職業投資人和業餘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職業選手有源源不斷的彈藥。

巴菲特有保險公司的浮存金,可以發債(不差錢的他今年四月在日本借了18億美金)。

他還強調所投公司有很好的自由現金流,他有一個極小的總部,只在乎旗下公司的經理人們把賺到的錢源源不斷地交上來。

即使牛如巴菲特,也在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為下一次下注準備籌碼。

只有如此,無限遊戲才可以持續下去,英雄一直留在場上,大數定律發揮作用,財富因為遍歷性中的概率優勢、以及最大化的正期望值得以實現。

這才是「長期主義」背後的道理。

換句話說,他們一邊滾雪球,一邊不斷往前面的雪道上撒雪。

10

真相 10

西西弗斯向上滾雪球

那麼,批駁複利思維,這是否定了「滾雪球」的存在嗎?

巴菲特不是靠滾雪球成為首富的嗎?

人生也許像是滾雪球,可惜不是順著坡往下滾,而是像西西弗斯那樣往山上滾雪球。

而且,這雪球隨時可能砸下來。

指數型的崩潰,往往比指數型的增長「容易得多」。

所以,即使我們能夠有足夠耐心慢慢變富,慢慢成長,也不能令「變富」和「成長」因為「慢慢」而變得容易。

忘掉複利神話吧。

人類唯一可以什麼都不幹就增加的,只有年齡(也許還有體重)。

人生就像逆水行舟。

即使你只想做一個防守者,也要主動防守。

為自己種下一些樹。

也許惟一能夠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只有我們的心靈之樹。

複利神話,是對「躺贏」的另外一種包裝。

很不幸,這個世界並沒有「躺贏」這回事。

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複利式增長的傳說,甚至包括那些巨無霸公司。

然而,我們並不能以此逆向推導,得出脆弱的「因果關係」,去找成功者的秘籍,指望自己也能實現「十年十倍」的神話。

說起因果,休謨否認「每一個事件都有原因」這一命題的必然性。

那麼,怎麼看「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倒是可以從「可證偽性」來看這句話:

菩薩畏因

別去做那些會炸掉的事情。

但是也別指望能找到並複製「成功者」的「因」。

凡夫畏果

即使你種下了善因,而沒有得到善果,甚至得到惡果,也要坦然接受。

那些沒有殺死你的惡果,往往能幫助你更新自己的信念。

大多數人是要當普通人的。

幸福的普通人比不幸福的牛人更幸福。

相關焦點

  • 複利的謊言:被欺騙的財富幻想!
    於是,關於複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複利法則」,也許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不止在投資領域,關於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你看,這是不是也是「複利思維」的一種簡化版?「複利思維」,這個看似有些雞湯的話題,其實包含了「不確定性、連續性、對稱性、預測、冪律分布、肥尾、下注、決策、貝葉斯、長期主義」等好多個有趣的話題。
  • 複利思維,其實是一個反智謊言
    作為「致富工具」的所謂「複利思維」,按照休謨的話說,是取決於我們的情緒、習俗和習慣,而不是取決於理性,也不是取決於抽象、永恆的自然定律。讓我截取休謨的一段話,來擊碎複利的「連續性」謊言:「我們就可以問,它包含著關於數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嗎?沒有。那麼我們就把它投到火裡去,因為它所能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
  • 【經緯低調分享】
    內心的韌勁與身段的柔軟並不矛盾,尤其是你有了一個新想法並想付諸實踐時。在起步階段,你同你的想法一樣脆弱無助,你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對別人的建議充耳不聞,遵循你的直覺並且努力去澆灌你的想法,直到它足夠強大。
  • 【經緯低調分享】
  • 複利人生
    這是經濟學中典型的複利思維。愛因斯坦書說:「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02複利思維:世界第八大奇蹟 我不想探討如何進行房產投資,但我想講講複利思維,那什麼是複利思維呢?為什麼說吳曉波是普通人利用複利思維實現財務自由的典型?
  • 人類最大的騙局:複利效應(深度)
    」,你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複利思維」,這個看似有些雞湯的話題,其實包含了「不確定性、連續性、對稱性、預測、冪律分布、肥尾、下注、決策、貝葉斯、長期主義」等好多個有趣的話題。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
  • 股票投資中複利的魔力
    這期講講複利的魔力。這裡先分享一個關於複利的著名故事。印度有個古老故事,國王與西洋棋國手下棋輸了,國手要求在第一個棋格中放上一粒麥子,第二格放上兩粒,第三格放上四粒,以此類推,即按複利倍增的方式放滿整個64個棋盤棋格。國王以為這個棋手可以得到一袋麥子,結果卻是全印度的麥子都不足以支付。
  • 【經緯低調分享】
    今天的年輕人每天面對的世界,已沒有太多時代強音和轟轟烈烈的悲壯,生活更多是喃喃自語和瑣碎的幸福。中國的年輕人已經有更多的文化自信,當我要保存和消費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消費我自主選擇而非強加或灌輸的內容。日漫的梗和美漫的肉固然可愛,那不是真的我,或我們。
  • 【經緯低調分享】
    怎麼「做好」年輕人呢?即使是紅包,也不能隨隨便便地發除了紅包,你還能用什麼抓住別人的心?Winning together is everything!——致與經緯一起贏的你們你還在煩惱招聘嗎?這十個方法你都用了?
  • 他們是只有母親的人,也是被嫌棄與討厭的人 【經緯低調分享】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Lens讀物 也許你還想看:「這個世界哭聲太多,只有他們懂得」扎哈:如果周圍都是屎,我為什麼要與屎和諧?
  • 成長中最重要的能力:複利
    複利思維,被愛因斯坦稱為人類第八大奇蹟,雖然其他幾大奇蹟我不清楚,但是這種複利的思維模式,的確堪稱震撼和顛覆,無愧於奇蹟的這種評價。複利思維,簡單說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堅持重複和反覆的做一件事情,事情的結果會反覆重複的再次累積,形成同方向的遞進,那麼在一段時間過後,重複反覆的效果會是意想不到的巨大,無論好或者不好。
  • 複利效應:人類發現的第八大奇蹟
    複利是人類發現的第八大奇蹟,它的威力遠大於原子彈。——愛因斯坦複利效應,也叫滾雪球效應。什麼是滾雪球效應?就是一個很小的雪球從雪山上滾下來,在這個過程中,雪球的表面積會越滾越大,體積也就會越滾越大,如果一直持續下去,最後可能爆發,形成雪崩。
  • 億萬開營,搶灘登陸D-Day |【經緯低調出品】
    往期畢業典禮上,優秀學員分享最多的是彼此的感情、交流合作、不孤獨、學以致用,希望這些美好又實用的開局,都從此開始。基於「D-Day」的主題,再加上本次開營恰逢《藍色防線》上映期間,經緯張穎和軍武科技曾航聯合發起了《藍色防線》億萬專場,三期學員們包場觀看了《藍色防線》並交流了觀後感。作為一個講求高效的實戰的學院,自然要把時間利用到極致。
  • 致魔獸:一場陪伴青春的盛宴 【經緯低調分享】
    暴風城防禦部隊最高指揮官馬庫斯·喬納森將軍帶著衛隊出現了:   「雷吉納德,你知道,我是不能讓你通過的。」      雷吉納德·溫德索爾元帥:「你一定要做你認為是正確的事情:,馬庫斯。我們一起服役於圖拉楊將軍。他使我們兩個成為今天的樣子。他看錯我了麼?你真的相信我的目的是要破壞我們的聯盟嗎?我給我們的英雄們蒙羞了嗎?」
  • 99%的人都不知道,複利思維的10大真相
    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世界是隨機的,並不符合「決定論」,更不是線形的。「複利思維」為什麼看起來如此有吸引力呢?因為「複利」製造了一種虛幻的確定性。我們的工作、生活、投資,大多是通過尋求事實和真相,來尋求生活中的確定性。但是,什麼是確定性?
  • 找到「知識複利」,能力「十年十倍」
    很多理財顧問在建議你「收益復投」時,都會用類似的故事去解析「複利」的這個特點:一開始收益不起眼,越到後期賺得越多。因為每一年創造的利潤,都被重新投入到「創造利潤的活動」中。在第30天的池塘裡,所有前29天長出來的浮萍都在生長。按理這個道理,「複利」現象其實並不限於投資,任何一種活動,只要能把收益當成資源重新投入,就存在「複利」。比如某些知識。
  • 【曼姐說】比奮鬥更能成就一生的,是複利思維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比勤奮更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是複利思維。複利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但是我們要先弄明白什麼是複利,舉個身邊的例子:剛畢業那會,感覺同學們都差不太多,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優缺點。畢業後一年內,工資也都上下差不超過兩千,但是時間一長,五年十年之後,同學聚會的時候一眼就看到了差距。
  • 複利效應,一個人成長的正確方式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 理所當然的誤解 |【經緯低調分享】
    這個是 2007 年,我們一個美術專業的志願者帶著學生們在戶外進行美術課的場景。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在城市裡面是很難有的,但正好是農村的一種優勢。
  • 《動物世界》裡的複利真有這麼大威力嗎?
    在遊戲途中,鄭開司向莊家借款,按分鐘複利計算。片中角色多次提到:利息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在儲蓄時,經常聽說「單利」和「複利」兩個詞,簡單來說,單利就是在計算利息時只考慮初期借款額,而複利俗稱利滾利,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將本金和利息算作新的本金,計算下一期利息。那麼,複利真的有這麼厲害嘛?複利的多少到底和什麼因素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