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皮和馬尾巴毛做成的傳統曲胡,這位農民琴師研究了半輩子

2020-12-18 河洛鄉村

河南省嵩縣田湖鎮紙坊村,70多歲的吳水旺又接了一個活,只好推掉戲友們的邀請,關上大門,精心打磨手中的二胡。這把二胡是用藏了30多年的紫檀木做琴杆,託內蒙的朋友買的馬尾毛,直到完整打磨一遍之後,老爺子才抬起頭:「這把琴,光材料就得1000多,我打磨的時候,別跟我說話。」說起來「老琴匠」吳水旺,村裡還有不少年輕人不認識他,但是說起「二胡旺」,就有人熱情的給你指點他家的住處。攝影:王懷卓 編輯:韓延昭

吳水旺原來是洛陽醬菜廠的職工,年輕時候就喜歡曲藝,對板胡、曲胡、二胡、三弦情有獨鍾。下崗後,憑藉一手調琴制琴技藝,在老城區北大街開了一間樂器作坊。後來北大街拆遷,再加上兒子覺得做琴不掙錢,轉行做了裝修,吳水旺只好回到嵩縣紙坊村的老家。知道吳師傅水平的,不只是村裡的戲友們,這麼些年來,每逢周末,洛陽的、鄭州的,南京的、安徽的,總有人慕名來找,有的是來定做樂器,也有的是請吳師傅給手裡的琴調一調音。

也許是有本事的人都有些怪脾氣,吳水旺做琴的時候,總是大門緊閉,老伴兒納一隻繡花鞋墊,坐在門口,阻止別人的幹擾。30多年前,吳水旺得知一個收舊木頭的人手裡有一根紫檀木大梁,去看了很多次,因為拆卸的時候木料開裂了,好好的木料一直沒有人要。那時候吳水旺一個月才幾十塊錢,咬咬牙,用了一年半的工資,買下這方木料。現在已經只剩下5根琴杆的料了。

說起來學做琴,吳師傅笑了,他說手藝活是靠天賦,有的人生來就是吃這碗飯的,比如自己。1955年,6歲的吳水旺受村中一名老藝人影響,喜歡上了曲胡。那時候農村娛樂節目少,村裡有個會拉弦子會唱戲的,生活別提多美妙了。7歲的時候,吳水旺用老竹竿做琴杆,葫蘆做琴筒,青竹杆做琴弓,麻繩做弓毛,自製了一把曲胡。形狀看起來倒是有模有樣,聲音卻如同烏鴉叫喚。老琴師看他聰慧,時不時讓他幫忙修修琴,調調音。

如果說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只是為了宣傳杜撰出來的,吳水旺學會做琴之後,村裡的棗樹可就沒少受他糟蹋。十幾歲的吳水旺知道製作曲胡要用珍貴的檀木、楠木和專用的蛇皮。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還買不到檀木、楠木,只好用棗木代替。因為鋸了人家筆直的棗樹,父親沒少揍他。後來參加工作,吳水旺不管到什麼地方,都是曲藝愛好者,一閒下來,就暗暗揣摩別人手中的各種樂器。

1980年開始,吳水旺開始在洛陽市文化氣息濃厚的老城區開門市,製作、銷售各種傳統樂器,並不斷到各地學習,拜訪名師,慢慢掌握了製作曲胡等傳統樂器的工藝。傳統的二胡包括琴身(琴杆、琴筒、琴託、皮膜、音窗)、琴弦系統(琴弦、弦軸、千斤、琴碼、音墊)和琴弓(包括弓魚、弓杆、弓毛),每一個部件都很有講究。雖然現在很多樂器都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量產,音色卻不是每一個工廠出來的產品都完美無缺。

吳水旺製作樂器,講究一把樂器來自同一根木料,他認為只有這樣,切割粘合後的琴體還能保持原來的靈性。琴杆需要的是順紋、最好是年輪吻合的一部分,琴託要求相對低一些,可以使用製作琴杆的下腳料。

製作曲藝樂器,除了材質堅硬的木料,蟒皮和弓毛也是很講究的。初學者很多不懂,幾百塊錢買一把樂器,皮膜可能是牛皮染了花紋,更過分的是有人用人造材料假冒。製作高檔樂器的蟒皮,一般都是南方的金花蟒的皮,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有彈性,發音共鳴較好,而蟒皮又以肛門附近的最為理想。雖然有人工飼養的蟒蛇,好的蟒皮也並不是隨處可見、通過網絡就能買得到。

弓毛,就是弦子弓上面那些毛髮一樣的東西,夾在兩弦之間,摩擦琴弦發出聲音。市面上賣的大多都是尼龍絲製作的弓毛,也只有一些講究的樂器,才用到真正的馬尾毛,一米多長的馬尾毛,更是以白色為最佳。吳水旺打聽了數年,仍然買不來純白色的馬尾,只好退而求其次,用黑色的馬尾取代。吳水旺介紹說:「整個琴上面,蟒皮和馬尾是最不能湊合的部分,都是發聲裝置,琴的聲音好不好,就主要取決於這兩處。」

用傳統的工藝製作一把上等的曲胡要用上十幾天時間,從選料、製作到最後的調音,每道工序都必須細心,不能出現差錯,有一道工序出現差錯,最終都會影響到樂器的音色和品質。

做曲胡很多地方是不能用斧頭或者電鋸進行修理的,震動會損壞木纖維,就會導致聲音音質。吳水旺主要靠打磨,尤其是弧面,從400#的砂紙,到2000#的砂紙,再到用麻布沾核桃油細細打磨。按照老吳的說法,樂器表面的的色澤不是用油漆刷出來的,更像是用手盤出來的。

最早的時候,樂器匠人們打磨是把一張砂紙釘在木板上,可以省一些力氣,現在有了電動工具,讓老吳打磨的時間減少了一倍還多。

這個臺鉗,是用來粘合琴鼓用的。現在好的木料已經不多了,特別是那些經過數十、上百年,完全乾透了的老木料,更是稀罕貨。吳水旺能做的,就是儘量不浪費材料,把合適的木塊粘在一起使用。粘合的膠還必須是自己熬製的熟皮膠,不能使用合成的白乳膠。

吳師傅最滿意的徒弟是他的兒子,只是兒子不願意再摸琴了,吳師傅告訴攝影師:「你別看我一把琴能賣一兩千,時間不算錢嗎?打磨,上油,調音,十幾道工序完成,得幾個月快半年時間,現在懂樂器,欣賞好樂器的人少了。很多都是為了考試,或者就是跟風雅,玩一陣子都扔了,除了打電話定製,我也不敢大量生產,沒那能力買好材料。」

不做樂器的時候,吳水旺會和戲友們來到嵩縣城的街心公園,聽聽大家唱戲,他也會拉上幾曲,偶爾給戲友們調調琴。整個洛陽市會調琴、能制琴的傳統工藝師傅不多了,吳水旺卻看得很開:「吃這碗飯的人雖然不多,也還是有的,就算我幹不動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總會有人去傳承發揚。」交流結束的時候,吳師傅有些「狡猾」的小聲說:「俺娃子比我還有靈性,我這工具不能丟,等他老了,我估計他早晚會撿起來……」

相關焦點

  • 「馬尾巴功能」的幾點思考
    我們不談論意識形態,從供求關係談談,當時我國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人與牲畜(馬騾驢牛),大學教授不切合實際研究如何提高牲口的生產效率,卻研究「馬尾巴的功能」,想不被農民嘲笑也是很難。農民的需求是如何提高牲畜的生產效率(包括馬的繁殖、生長、體力、壽命等),他們不想知道馬尾巴有什麼功能,起碼在他們看來,馬尾巴的功能未能影響馬作為生產工具的屬性,教授提供給他們「馬尾巴功能」的供給,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或者說他們認為毫無意義。這些分析夠足吧!看來農民無錯而是教授錯了,錯在了未能很好解決農民之需與教育之供這個矛盾上,也就是說在當年,教授們未能搞好供給側?
  • 嘲笑「馬尾巴的功能」為什麼有市場?
    他認為:這部電影完全否定「文革」前17年的教育,特別是嘲弄老師在課堂上講「馬尾巴的功能」,把基礎理論罵得一無是處;同時,卻宣揚連白卷都不交的人,憑「手上的硬繭」就能上大學。  《決裂》這部電影,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原型,當時的文化部部長于會泳和國務院科教組副組長遲群如獲至寶,視為配合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的一顆「重型炸彈」。
  • 琴師
    偏有一位年輕的琴師在這世間鬱郁不得志。不是因他操琴技藝不佳,恰恰相反,他是洛陽道上最有名氣的琴師,不僅善撫琴,還善制琴。人又生得清秀俊逸,很得官家夫人小姐們喜愛。但凡有他獻曲的宴席都座無虛席,圍牆根下還要圍上三圈聽漏的百姓。琴師的金銀堆滿了房間,只是一日日過去,琴師再彈不出能使天地鬼神也動容的琴音。
  • 馬尾巴的功能
    【馬尾巴的功能】(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主)早年看過一部電影,有老師在教學生「馬尾巴的功能」,估計現在那個「
  • 岑參的馬尾巴
    「那馬尾巴呢?」老聶又問。         「東!」大家紛紛答道。         哼,我們雖然很路痴,但這麼簡單的兩個方向還是分得清楚嘀!         老聶笑了笑,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 養殖家兔——家兔的品種(皮用兔和毛用兔)
    兔毛保溫性強,不易脫落,長度為1.s~3.2釐米,1.6釐米為最佳,免的鬚眉細而旁曲。力克斯兔體型勻稱,頭小嘴,眼大而圓,耳長中等,直立微傾斜,背腰較直,動作靈敏。成年兔體重2.5~3.5公斤,體長38~45釐米,胸圍27~33釐米,一般每胎產8~7隻。此兔對飼養條件要求較高,不宜粗放管理。
  • 琴師是演員的重要助手
    反之,胡琴伴奏和鑼鼓點離開了演員的唱腔與身段動作,就如同失去文字內容的標點符號,令人不解其意。在舊社會,我們戲班裡具有非常明確的集體主義思想的人,是沒有的;但是在工作中體會到要相互協作方能演好戲的人是有的。比如譚鑫培先生曾經說過:「琴師與鼓師是演員的左膀右臂。」這種認識,今天看來不足為奇,然而在五、六十年前確是可貴的。現在就我膚淺的認識來談談琴師應如何與演員在藝術上合作。
  • 電影|皮胡: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部印度電影,叫《皮胡》,影片全程只有兩個人露臉,一個是躺在床上的媽媽,另一個是三歲的女孩皮胡。皮胡的父母在前一天晚上大吵了一架,這天剛好是小皮胡的生日。第二天,父親一早就去了外地工作,皮胡的母親留下遺言後,吞安眠藥自殺。
  • 電影種草|《皮胡》,柔軟的生命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朋友與丈夫的雙雙背叛讓這位悲哀的妻子絕望地走上了不歸路。不論哪個國家,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會有,家庭、婚姻、愛情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沒有愛情的婚姻又能走多遠,控制不了欲望的家庭又有多堅固?全身心地付出換來的會是什麼?人心是最深不可測的,唯獨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有了孩子就有了責任與希望,無論何時不要放棄自己。
  • 古琴曲《龍朔操》研究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個悲悲切切的弱小女子,而是一個能歌善舞、光採照人的美麗形象,只是在樂曲的開始與結尾部分比較深沉,表現了思念、憶想的情感和一層淡淡的哀傷。這樣就脫出了「紅顏薄命」之類的窠臼,顯然更接近於《琴操》中那位不願在後宮葬送青春而主動要求遠嫁的昭君形象。這在我國歷代大量同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中是十分罕見的。特別是這首琴曲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就更值得我們重視和深入研究。
  • 8毛一斤的價錢,讓農民咬牙切齒
    今年豬肉的價格暴漲,讓許多養殖戶都高興得笑不攏嘴,許多別的行業的紛紛都感嘆,幹啥都不如養豬來的賺錢,甚至許多人,都跟風進入了養豬行業,但是我要勸大家,在這方面還是要慎重考慮的,就拿農產品來做例子吧,有一種農產品,曾經也是皇帝的貢品,收購價格非常的高,如今卻跌下了神壇,8毛一斤的收購價,讓很多農民都咬牙切齒
  • 內蒙古農民巧手制枕頭,獲得國家專利
    有人專門為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了治療的枕頭,經過大量實驗,效果著實不錯,還申請了國家專利,給更多的人帶去福利。據媒體報導,來自內蒙古的一位農民,心靈手巧的他製作了一種枕頭,幫助很多人緩解頸椎疼痛,因此還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直到現在才被大眾知道。
  • [樂器百科]認識二胡,金鐘獎比賽「流波曲」,此曲表達流落他鄉的悲苦生活
    在古代,漢人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例如「胡人」,而胡琴就是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也因此得名。直到目前,中國、蒙古、中亞一些國家的許多樂器都帶有明顯的胡琴造型和胡琴音色。      目前在我國常見的胡琴有二胡、京胡、板胡、高胡、革胡等。根據古代樂器的八音分類應屬絲弦類樂器,實際上筆者認為稱弓弦類樂器更合適。
  • 「胡老大」走紅的背後
    「胡老大」,是根據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駐馬店市作家協會理事、泌陽縣作家協會副主席鄧敏原著小說《流淌的鄉音》改變的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中的一個農民。作品以泌陽縣下碑寺鄉角子山為背景,以一位名叫胡老大的農民為主線,反映了當下一位農民的生存狀態,作品貼近生活,真實感強,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 陶笛曲譜:《琴師》六孔指法譜
    《琴師《琴師》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歌詞寫得扣人心弦,引人遐想紛紛。講述了兩廣土官叛亂,被朝廷平定後,照例從俘獲的土民裡挑選了一些年輕男女帶回宮去,女子為宮婢,男子為內監。其中就有一位一身白衣的年輕男子,身後背一把桐木琴,衣袂飄飄彷若謫仙。他入宮後沒有淪為內監,而是成為了君王的琴師。
  • 一部揪心到窒息的電影《皮胡》,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部印度電影,叫《皮胡》,影片全程只有兩個人露臉,一個是躺在床上的媽媽,另一個是三歲的女孩皮胡。
  • 一部揪心到窒息的電影《皮胡》,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皮胡今年三歲了,昨晚,她的家裡舉辦了一場熱鬧的派對,持續了一整晚。清晨小皮胡醒來,發現家裡還是亂糟糟的一片。她拿了報紙,看了下電視,跟著電視裡一起跳舞,皮胡叫媽媽一起來跳舞,可是媽媽依舊躺在那裡一動不動,皮胡開始著急地哭了。
  • 【琴師絕密手冊!】有時候一曲琴音就可以改變一切~
    一日,誤入竹林深處,聽得琴聲陣陣,婉轉悠長,不由入迷,遂徘徊此地,與琴師共曲,劍客欲稱其為師,琴師不允,只授琴,不稱師。  數日後,取己瑤琴,贈與劍客,劍客推卻。琴師言:琴為死物,曲卻有靈,取琴而去,萬望珍重。劍客不解,取琴而去,此後再未見易。  劍客悵然耳後外域武林蠢蠢欲動,欲入侵中原,形勢危急。劍客受召而去,隻身入大漠鬼城打探虛實。
  • 農民培訓做成廣東版《嚮往的生活》,吊起味蕾、勾起鄉愁
    10月31日傍晚,「廣東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第二課在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開播,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中,盤根錯節的古榕樹下,老師們圍坐在小圓桌前,就著紅泥小火爐,喝著傳統工夫茶,伴著耳邊此起彼伏的鵝叫聲,聊養鵝、教滷鵝、說產業。這一個拍給農民朋友們收看的培訓節目,硬是做成了廣東版《嚮往的生活》,四個直播平臺共錄得觀看總人數638萬。
  • 雪小禪 | 琴師
    有時我心裡沒底了便去看小薛,他的眼神仿佛就是鑼鼓點和節奏。因為跟小薛的琴最多,所以也最默契。 王老師和楊老師是我回故鄉小住認識的。 樓下廣場早早會傳來京胡聲——京劇的聲音可以蓋過河北梆子和評劇的整個樂隊,那扭秧歌跳佳斯舞的也仿佛不在,我與王老師便這樣偶遇。他本彈月琴,忽然迷上京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