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億!這18家創新藥公司研發投入「下重注」,資深私募有兩點建議

2021-01-13 e公司

截至記者發稿,A股共有172家醫藥企業披露了2017年年報。在研發投入方面,公布數據的137家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合計197億元,而創新藥公司是醫藥企業中研發投入最「壕」的陣營。

18家已披露2017年年報的創新藥公司的合計研發投入為88.86億元,佔目前醫藥企業研發投入總數的45%,其中恆瑞醫藥和復星醫藥的研發投入均超過了15億元。

眾所周知,醫藥行業創新具有大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需要耗費10年以上時間,在創新藥公司們的重金投入下,各家公司2018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重磅產品?創新藥行業的投資邏輯又是怎樣?

研發投入:龍頭企業的競技場

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8家創新藥公司發布了2017年年報,合計研發投入88.86億元,平均每家研發投入近5億元。

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級別的為恆瑞醫藥和復星醫藥,分別為17.59億元和15.29億元,領跑其餘所有醫藥企業;研發投入超過5億元的有海正藥業、上海醫藥、人福醫藥和麗珠集團。

18家藥企中,除了遼寧成大的研發投入同比下滑以外,其他創新藥公司的研發投入同比都不同程度增長,貝達藥業的研發投入同比增幅最大,近136%,其他公司包括華東醫藥、安科生物、億帆生物、恆瑞醫藥、信立泰、復星醫藥和華蘭生物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均超過30%。

事實上,研發向來都只是龍頭企業競技場,只有具有規模優勢和資本優勢的龍頭藥企才能支撐龐大的研發體系費用,以重磅品種形成穩定銷售現金流,然後對研發投入提供穩定的支撐,經歷研發周期後的更多創新品種才能陸續投入市場。

多家創新藥公司紛紛表示會一進步加大研發投入。恆瑞醫藥2017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48.53%,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2.71%,公司堅持每年投入銷售額10%左右的研發資金。恆瑞醫藥表示,2018年公司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重點圍繞抗腫瘤藥、手術用藥、心腦血管、造影劑以及生物醫藥等領域。

復星醫藥則提出2018年製藥業務研發費用佔製藥業務銷售收入的比例不低於5%。2017年復星醫藥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8.26%,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3%。

研發投入同比增長74.84%排第二位的華東醫藥則預計2018年度研發費用的支出在2017 年度的基礎上將增長30%以上,公司將加快新產品研發工作進度,新產品研發費用和技術引進的投入將會進一步加大。

研發動因:天時地利人和

創新藥公司為何在研發上如此捨得?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市場的迅速增長,二是醫藥政策和藥審環境的支持。

據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的最新信息,2017年1-9月,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936.45億元,同比增長11.70%,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6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557.26億元,同比增長17.54%,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各子行業中,利潤增長最快的是生物藥品製造和化學藥品製劑製造,分別同比增長26.26%和24.79%。

傳統的化學藥品應用化學合成或生物合成等技術,將天然礦物或動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根據需要進行一定的結構修飾,是小分子藥物。但從技術層面看,國內化學藥品製劑行業中,仿製藥還是佔絕大部分,自主研發的藥品種類和數量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化學藥品製劑行業已經進入快速分化、結構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的階段,具有醫藥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擁有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企業會在未來化學製劑競爭市場上處於優勢地位。

生物藥則是綜合利用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藥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製造的一類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的製品,它是一種大分子藥,結構比化學藥更複雜,研發和生產難度都更高。廣義的生物藥包括酶、細胞因子、急速、抗體、疫苗、血液製品、基因治療藥物、細胞治療藥物等幾大類。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革命,各類生物大分子藥物特別是抗體類藥物的研發已經成為全球新藥研發的熱點。Evaluatepharma數據顯示,目前抗體藥物佔整個生物技術藥物市場份額40%左右,並且市場份額還在繼續增長,預計到2022年全球抗體藥物的銷售額將達到1708億美元,在生物技術藥中的比例將上升至52%。

我國生物藥尤其是抗體藥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在歐美市場獲批上市的生物大分子藥相當一部分還沒有在國內上市,我國生物大分子藥的發展還處於學習、引進和仿製階段。而由於生物藥仿製的難度也很大,仿製過程幾乎相當於一次重新研發,如果企業能通過研發搶先進入市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可忽視的還有醫藥政策,2017年醫藥行業迎來了重大變革,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出臺醫藥行業政策約 1700多件,其中國家層面政策300多個,涉及醫藥、醫療、醫保資源等方方面面。

其中,在醫藥政策方面,一是鼓勵創新,從新藥專利保護、臨床機構擴容、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加快審評審批等多個方向,引導建立完整的研發上市路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

二是提高產品質量,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成為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成員,這意味著中國的藥品監管部門、製藥行業和研發機構將逐步實施國際最高技術標準和指南。

又如,2017年10月8日, CFDA發布《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大力支持國內創新藥物發展。2017年12月28日,CFDA再次補充發布關於鼓勵藥品創新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不斷推動創新藥物發展。

恆瑞醫藥認為,隨著藥品註冊條件趨嚴、新藥審批監管的加強以及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的推進,我國醫藥行業將逐步實現優勝劣汰,預計一批在資金、研發上具備優勢的企業將乘勢完成規模擴張並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創新研發上。

貝達藥業認為,國內的創新藥發展已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未來幾年內,創新將是醫藥行業發展主旋律,抗腫瘤靶向藥物也勢必迎來發展高潮,牢牢把握住抗腫瘤藥物研發這條主線,將是國內藥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關鍵所在。

研發速度:獨佔鰲頭何其誘人

以腫瘤為代表的惡性疾病是生物藥的主要適應症,而其中的抗體藥是生物藥中的「頭牌」。如貝達藥業所說,在此輪創新藥物發展周期中,抗腫瘤藥物作為發展驅動,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據了解,2017年全球銷售額前十藥物中有8個是生物藥,其中7個是單抗類(即單克隆抗體,是抗體類藥物中最重要的一類)藥物,單抗銷售額佔前十大藥物的73.5%。

西南證券認為,生物藥是未來10年最具投資價值的醫藥細分市場。據Frost & Sullivan報導,中國生物藥的市場規模有2012年的627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52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4.9%。預計2016年至2021年會以16.4%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於2021年達到3269億元的市場規模,為中國生物藥參與者帶來龐大機遇。

2017年入選中國國家醫保談判目錄的44個藥品中有14個為生物藥,佔比約32%,其中抗體類藥物8個,佔入選生物藥的57%。

從國際國內環境可以看出,國內創新藥企為何會用如此力度搞研發。另一方面,生物藥研發藥企的競爭力是由藥品上市時間、競爭者數量和市場空間綜合決定的,所以從研發到上市速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以恆瑞醫藥為例,其三大業務抗腫瘤與麻醉藥業務增長穩定,造影劑維持高速增長,其中抗腫瘤銷售收入57.2億元,同比增長18.5%。2017年,恆瑞醫藥2個創新藥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上市,其中,阿帕替尼適用於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相關產品快速放量,使其腫瘤藥品依然保持市場領先地位,阿帕替尼等36種談判藥品納入2017年版國家醫保目錄。2017年恆瑞醫藥有17個創新藥正在臨床開發,在創新藥開發上,公司已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創新藥申請臨床,每2-3年都有創新藥上市的發展態勢。

2017年,是恆瑞醫藥在創新藥研發領域的重要年份,19K、吡咯替尼、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等大品種完成了生產申報。其中,用於乳腺癌治療的吡咯替尼去年12月完成II 期臨床試驗,目前已申報生產,有望成為公司首個以II期臨床數據獲批的創新藥品種。以免疫檢測點為靶點的抗體藥PD-1單抗已完成霍奇金淋巴瘤的II期臨床試驗,目前正處於III期臨床試驗。

西南證券認為,經歷2017年,恆瑞醫藥多年研發投入有望在2018年實現全面的收穫,預計會有19K、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吡咯替尼、PD-1、瑞馬唑侖等重磅品種獲批上市。

復星醫藥2017年的研發投入僅次於恆瑞醫藥,其在國內藥品市場最具潛力和成長力的六大疾病領域(心血管、代謝及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抗感染、抗腫瘤)都有豐富的產品線。公司表示,2017年研發投入的增長是因為持續加大對生物類似藥及生物創新藥、小分子創新藥的研發投入以及一致性評價的集中投入。

2017年復星醫藥加強了抗腫瘤藥物的產品布局,全年共有6 個單抗品種(包括一個創新單抗)、11 個適應症於中國大陸獲得臨床試驗批准。

西南證券認為,復星醫藥中的單克隆抗體業務,在2018年將達到50.28億元,可以說是復星醫藥增長擴張的發動機。其主要產品利妥昔單抗(已申報生產,預計2018年上市,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性淋巴瘤)、曲妥珠單抗(預計2019年上市)估計分別可帶來現金流的現值為35億元和30億元。

海正藥業2017年研發投入超過8億元,在新年度計劃開展重要研發項目20個,其中8個是化藥1.1類(即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

聚焦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治療領域的貝達藥業目前在研的項目超過30項,其中7項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沃森生物疫苗和單抗雙管齊下,代表性產品包括23價、13價肺炎疫苗和HPV疫苗以及生物藥,以子公司嘉和生物為代表,在單抗研發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公司有10餘種產品正處於各個研發階段。

投資邏輯

整體來看,醫藥行業自今年一季度以來的一大投資熱點。

Wind數據顯示,自創新藥概念納入指數以來,其漲幅自去年三季度開始大幅領先上證綜指,經過年初一段時間回調後,自今年2月板塊指數再次發力。

從個股來看,自今年一月份以來,股價漲幅最為領先的是康泰生物(36.11%),其次是雙鷺藥業(28.77%)、智飛生物(28.68%)、華東醫藥(25.56%)和恆瑞醫藥(21.82%)。

西南證券預測,智飛生物在研品種儲備豐富,公司後續產品梯隊儲備豐富。公司自主研發的凍幹Hib疫苗、15價肺炎疫苗和凍幹人用狂犬疫苗(MRC-5)等產品相繼獲得臨床批件,預測公司業績未來三年將呈爆發增長態勢。

其認為,恆瑞醫藥2019年-2021年將進入創新藥爆發期,預計收入與業績3年複合增速分別高達30%和37%,對公司已有和在研產品線、研發平臺價值分別進行估值,公司2018年合理相對市值約2650億。

中泰證券研究認為,雙鷺藥業在研品種涵蓋多個優勢領域,除強化在腫瘤、肝病、代謝病、心腦血管等領域的優勢外,公司逐步進入糖尿病、腎病、預防性疫苗等新領域。而2018年,隨著重磅品種來那度胺的上市銷售等,公司業績拐點有望在2018年出現。

深圳一位專事投資醫藥行業的私募研究員表示,創新藥由於投入到產出的不確定性高,加上投入的高強度和長期性,偏向於選擇大藥企。

主要關注兩個方面:

第一,在售產品盈利能力能力強。只有在保持穩定、長期盈利的情況下,才能維持對創新藥研發的長期、高強度的資本投入。

第二,一流的藥品研發隊伍、有較多的研發積累、已經發展出完整豐富在研產品梯隊非常重要。

相關焦點

  • 高瓴資本「高位」下重注 張磊豪賭新能源產業鏈
    高瓴資本以70元/股的價格,收購李春安持有的2.26億股隆基股份股權,佔公司總股本的6%,總價款為158.4億元。2019年底,高瓴資本以400億元收購了格力電器(000651.SH)15%股權。此次收購隆基股份股權,是高瓴資本在A股市場總金額第二大單筆投資。
  • 康緣藥業持續加力研發,私募大佬馮柳三季度重新加倉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止痛膏藥增長超30%,這款骨科用藥在老齡化背景下有望成為公司新爆款。 其實,中藥行業一直是中國國內贏利能力較強的行業,產品利潤率非常高,而整個中醫藥行業又分為中草藥和中成藥兩大類別,其中中成藥毛利率最高,康緣則屬於這一類型。
  • 百億私募超60家,私募十倍牛基近20隻,內地IPO數量全球第一
    不過,百億級私募的加倉動作已經持續了兩周,逆勢加倉意願明顯。從調研情況看,海康威視、廣聯達、兆易創新、三七互娛等標的頗受關注,其中,廣聯達更是同時吸引了高毅、景林、淡水泉等多家知名百億級私募前去調研。(上海證券報微信公眾號) 百億私募大擴容,單月再添9家,增至60家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百億私募機構數量已經達到60家,數量創下新的記錄,較年初接近翻倍。
  • 海康威視研發投入近55億分紅率超50% 創新業務打開局面將分拆螢石...
    在業績的有力支撐下,2019年度海康威視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7元,合計派現65.42億元,佔當期淨利潤的比例高達52.69%,這也是公司上市近十年來分紅率首次超過50%。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海康威視在科技研發上的持續大手筆投入轉換為技術和產品上的優勢,為公司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高研發投入帶來業績長牛 藍思科技將創新寫入企業基因
    在2020湖南製造業企業100強榜單中,這一批先進企業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以新產品、新技術引領市場。WIND數據統計顯示,湖南累計有115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103家公司2019年合併報表的包含費用化和資本化在內的研發費用合計支出159.05億元,2019年研發投入合計超過1億元的上市公司有32家,超過2億元的有15家。
  • 1個多月漲13倍 鋰電池顛覆者漲瘋了 比爾·蓋茨下重注!A股小夥伴僅...
    原標題:1個多月漲13倍,鋰電池顛覆者漲瘋了,比爾·蓋茨下重注!A股小夥伴僅12隻 摘要 【1個多月漲13倍 鋰電池顛覆者漲瘋了 比爾·蓋茨下重注!
  • 30多天漲13倍,鋰電池顛覆者漲瘋了,比爾·蓋茨下重注!A股僅12隻
    固態電池研發企業QuantumScape Corp再度飆漲,隔夜漲幅高達38.75%,報131.67美元,市值超過477億美元。公司股票於今年11月上市,初始估值僅33億美元。據此測算,在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該股已飆漲13倍。
  • 私募總規模接近16萬億 百億私募大爆發
    臨近年底,百億私募數量仍在不斷增加。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百億級私募數量為62家,而去年底證券類百億私募機構共有37家,不到一年時間已經增長了25家。今年的新晉百億私募「年輕化」趨勢明顯,甚至有私募成立僅一年,但產品密集備案超百隻,躋身「百億俱樂部」。
  • 一年研發投入近10億元,市值超250億港元的復宏漢霖,近20家VC/PE為其押寶
    然而2007年,父親的去世讓他備受打擊,在好友啟發下,開始萌生回國創業、進行藥物研發的想法。2009年2月,他與另一創始人姜偉東聯手在美國成立Henlius,當年12月與復星醫藥合資組建復宏漢霖,主要應用前沿技術進行單克隆抗體生物類似藥、生物改良藥以及創新型單抗的研發及產業化。
  • 近四年累虧12.8億!澤璟製藥重磅肝癌藥還未上市即面臨降價風險
    這意味著該公司即將上市的重磅產品——多納非尼在晚期肝癌一線靶向藥物的市場空間和定價均存在下降風險。《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作為一家創新藥公司,澤璟製藥的近兩年的管理費用要超過其研發費用,且近三年多來該公司已累計虧損12.76億元,目前尚未盈利。
  • 眾生藥業產品困境:多個單品2020年銷售、研發遇阻 創新藥項目卻還...
    每經記者 方京玉 每經編輯 文多 眾生藥業(002317,SZ)於3日晚間發布的2020年業績預告中宣布,全年淨利潤由盈轉虧,由2019年的盈利3.18億元變為2020年全年虧損4.5億~3.8億元,基本每股收益為-0.56~-0.47元。
  • 一線城市研發投入佔全國1/4 尋找新一線科創潛力之城
    可以預期的是,R&D經費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有更大的潛力,從而給整個城市帶來更強的發展後勁。而頭部城市的創新引領,將可能帶動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更上一個臺階。基於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選取了4個一線城市和15個新一線城市,考察其2019年的研發投入情況。
  • 外資私募布局A股熱情高漲 橡樹資本旗下公司備案成第28家
    近日,在投資界有著「困境資產投資之王」「華爾街禿鷲」之稱的橡樹資本旗下私募公司Oaktree(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Oaktree(北京)投資)在8月18日備案登記成功,企業性質為外商獨資,機構類型為其他類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成為第二十八家外資私募。
  • 營收100%投入研發,「技術流」雲知聲闖關科創板
    畢竟,科技創新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需要優秀的人才聚集,需要企業捨得砸錢,耐得住寂寞。這一點在無數成功的科技網際網路企業中,已然被無數次驗證。縱觀三星、華為、微軟、谷歌、蘋果等一眾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技網際網路創新企業,高研發投入一直都是他們的標配——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行》中,他們都是位列全球前二十名的存在。
  • 多家上市公司股東轉讓股票給百億私募基金,原因是這個
    基金君從業內了解到,這或是上市公司股東希望通過私募基金參與網下打新,增加投資收益。 多家上市公司股東將其持有的股票通過大宗交易方式轉讓給知名私募基金產品,到底是為了什麼?從公告說的理由來看,是為了家庭資產規劃。以往有上市公司用現金直接買私募產品理財的,現在是股東轉讓股票給私募基金,有什麼不一樣呢?為此,基金君採訪了多家私募基金和業內人士來進行解讀。
  • 3000多隻私募產品提前清算
    不過,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今年私募平均收益率達24.60%的背景下,卻有超3000隻私募產品提前清算,其中還包括百億級明星私募的產品。攝圖網圖 楊靖製圖私募管理規模創新高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2月15日,私募行業合計發行私募產品達27509隻,創出了私募行業陽光化以來產品發行數量的最高紀錄。而且今年百億級私募新產品備案也很積極,淡水泉今年以來合計發行產品85隻。
  • 1200億投出2.5萬億總市值,高瓴如何打造醫藥投資的長雪道
    高瓴資本合伙人易諾青告訴《中國企業家》,「這是高瓴連續第八次投資百濟神州,最吸引我們的是,百濟神州是一家有靈魂的企業,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就堅持做最好的科學和最高質量的創新藥,研發上只做全球最優或最新。通過對百濟神州這樣本土創新領先企業的長期支持,我們希望能夠助力中國創新藥企業高質量發展,登上世界一流製藥舞臺。」
  • 2021年私募第一炸:百萬起步狂賣100億,楊東旗下產品...
    來源:中國基金報中國基金報 江右基金銷售火爆,私募也狂賣!今日最新消息,私募大佬楊東的寧泉資產,發行的產品賣到了100億的募集上限,該產品在興業銀行私人銀行渠道首發,封閉期為2年。2020年公募私募行業大發展,然而在將近9000家證券私募當中,百億私募數量大增仍只有62家。
  • 顧家家居在終端下重注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大產業觀
    顧家家居10月底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85.4億,同比增長9.9%;實現歸母淨利潤10.1億,同比增長10.1%;每股收益為1.69元。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為35%,淨利率為12.4%。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3月,家具及其零件出口額為687.7億元,同比下降18.7%。
  • 15座城市研發投入排名出爐!京滬深規模超千億,西安強度列第二
    可以預期的是,R&D經費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有更大的潛力,從而給整個城市帶來更強的發展後勁。而頭部城市的創新引領,將可能帶動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基於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選取了4個一線城市和15個新一線城市,考察其2019年的研發投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