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隱晦,正史怎麼可能寫

2021-02-23 三國故事

郭嘉此人,有兩個過絕於人的天賦:能識人,善機變。

 01  所謂能識人,是指他對人性的洞察極其完整和精確。

郭嘉被荀彧舉薦給曹操前,其實並不想輔佐曹操,他當時的意中人,是袁紹。

但他如諸葛亮一樣,選擇主公前,必先詳細考察,充分分析,以確定是否與自己的理想契合。

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 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他從袁紹的「用人之術」和「權謀之術」兩方面定板了袁紹:

袁紹折節下士,廣收人心,這點原本沒問題,但一個「徒欲」二字,說明郭嘉看出了袁紹只學得周公收人心之表,未學到其精髓;

「未知用人之機」是指袁紹麾下雖文臣武將,智慮之士極多,但他不善用之;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則是說袁紹沒有主見,對一時一事能分析得頭頭是道,但沒有勇氣拿定主意——這一點與曹操非常不同。

這就是郭嘉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將自己的理想,與其輔佐之人的能力,結合看待,若可輔之則輔,不可輔則走。

袁紹不會用人,沒有決斷,如果郭嘉選擇了袁紹,不但無法施展拳腳,甚至會捲入派系鬥爭,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02  除了能識人,郭嘉還善機變。

所謂善機變,是指他天性不拘一格,能根據具體問題,靈活應變,迅速捕捉最優解決方案。

郭嘉善機變之代表作,是他隨曹操東徵徐州呂布之時的表現。

徵呂布,三戰破之,呂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郭嘉說太祖急攻之,遂擒呂布。

注意,曹操是漢末時期公認的善於臨陣機變的人了,結果圍攻呂布這一戰,郭嘉比曹操還要高出一籌。曹操因「士卒疲倦」想要退軍,說明在他看來,退軍是最優的選擇了,郭嘉卻能參破曹操無法參破的戰機,反其道而行之,讓曹操攜疲憊之軍,急攻呂布。他深知,雖然我軍疲倦,彼軍亦不可無勞矣,且我軍佔有絕對優勢,呂布卻如困獸之鬥。此情此境,即便士卒疲憊,勝利的天平早已傾斜曹軍,攻取下邳只是時間問題。曹操之所以最欣賞郭嘉,恐怕正是因為郭嘉這兩點天賦。曹操曾說「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說明曹操視郭嘉如知己。知己者,謂心有靈犀,所思所想,容易合拍。實際上,郭嘉擅長的這兩方面,也正是曹操最擅長者。郭嘉能識人,曹操也能識人,曹操用人的本事,即便在敵國也是公認的;郭嘉善機變,曹操也善機變,當年在鄴城與袁紹交談的那句「吾任天下智慮之士,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就是最好的詮釋。私以為,郭嘉恐怕是曹操一生最能相知之人了,故而曹操到死都非常懷念郭嘉。然而郭嘉,還是死了,而且死得很早。正史對郭嘉之死,記載非常簡練。

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三國志》

如陳壽一貫對當時人之死的描述一樣,除了病篤,就是病篤,以至於病死儼然已成為當時人之死的唯一原因。甚至有人認為,「病篤」一詞,只是陳壽敘述時人之死的一種慣常方法。就如陳壽記載某人之勇,常常會用「勇冠三軍」,也不能代表他說的每個人就實打實的在三軍之中最勇敢。然而,三國之後幾百年,裴松之的著作,卻足以重塑世人對郭嘉之死的認知。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晉有關漢末三國時期文獻數百,對當年陳壽記載簡練之文字,進行補充,達到補缺、備異、糾繆之目的。裴松之所引古籍中,有一本喚作《傅子》,《傅子》中關於郭嘉之死,有這樣一則記載。

曹操曰:「追惜郭嘉,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常言:『 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 棄命定。」

郭嘉曾說,自己如果去了南方,就不能活。曹操後來補充說,郭嘉這是「棄命定」。兩個意思一樣:郭嘉如果去了南方,必死無疑。筆者猜測,郭嘉很可能有某種先天疾病,或類似遺傳性質的疾病。郭嘉死時,只有三十八歲,即便漢末三國時期,對於郭嘉這樣級別的人物,這個年齡去世,也是不多見的。郭嘉說他不能去南方,去了就必死無疑,唯一的解釋,就是南方易染瘟疫。然而這個原因,也十分牽強,劉表、劉備和之後的關羽、江東諸將,都是長期生活在南方的,即便南方瘟疫多發,也沒見這些人中有死於瘟疫的。赤壁之戰時,曹軍有許多士兵死於瘟疫,但那是士卒級別,郭嘉這種士大夫級別的人,絕無可能。因此,只能認為,郭嘉顯然是有某種先天性疾病,這種疾病,又極其怕感染瘟疫。因此,瘟疫對郭嘉來說,實際是一種催化劑,可以加速他遺傳病的爆發,奪其性命。有一種說法認為,郭嘉有先天的肺部疾病,這種說法的史料依據暫時還未找到。但可以肯定的是,郭嘉的疾病並不如陳壽所言那樣,是在死前得的,而是早已有之的。如果此說屬實,則可以想見,郭嘉常年飽受肺部疾病之苦,死時很可能是活活咳嗽咳死的,非常悽慘。然而,這樣隱晦的事實,作為晉朝官修史書的主筆陳壽,他要維護魏國正統,怎麼可能在正史裡寫。歡迎關注筆者微信公眾號「三國故事」,後臺回復「111」 揭開三國第一猛將之謎。

相關焦點

  • 馬超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隱晦,史書怎麼可能寫
    馬超,就不太一樣了。人們熟悉馬超,知道他在羅貫中筆下曾與許仲康和張翼德分別大戰幾百回合,為貪饕的讀者奉上了難得的曠世古獸的單挑表現;人們熟悉馬超,知道他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甚至,人們還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馬超,是前將軍,官階在張飛之右。但人們依然覺得模糊,依然體會不到那種紮實的感覺。
  • 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史書不敢寫
    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史書不敢寫       《三國演義》在寫到呂布為曹操所擒後,說曹操望著呂布,沉默不語,劉備在一旁,耷拉著大耳錘子,雙手叉在袖口中,兩個眼皮微微下垂,儼然一副活佛模樣。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這筆墨,初看不覺稀奇,思索卻頗驚異,畢竟,羅貫中在官渡之戰和諸葛北伐上的著墨,統共也就幾個回合,羅貫中的字是來自民間說書的底本,可見他那個年代,坊間崇奉關公到了怎樣的地步。關公之死,羅貫中描述頗細,說他在麥城與周倉和王甫道別,又雲他如何自將三百餘騎突圍而出,央視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刻畫入骨三分,尤其他被活捉那一幕,英雄的末路絕望,老將的心力交瘁,都出來了。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這筆墨,初看不覺稀奇,思索卻頗驚異,畢竟,羅貫中在官渡之戰和諸葛北伐上的著墨,統共也就幾個回合,羅貫中的字是來自民間說書的底本,可見他那個年代,坊間崇奉關公到了怎樣的地步。關公之死,羅貫中描述頗細,說他在麥城與周倉和王甫道別,又雲他如何自將三百餘騎突圍而出,央視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刻畫入骨三分,尤其他被活捉那一幕,英雄的末路絕望,老將的心力交瘁,都出來了。
  • 馬超之死謎底揭開,學者:太慘了,正史怎麼可能寫
    馬超之死謎底揭開,學者:太慘了,正史怎麼可能寫蜀漢五虎將中的馬超,一直給人一種游離飄渺的感覺。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三國演義》在寫關羽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這段故事,用了整整五個回合,而且是扎紮實實、一氣呵成的五個回合。多虧了羅先生豐富而準確的想像,因為正史對關公之死的描述,實際非常凝練。孫權遣將逆擊關羽,斬關羽及子關平於臨沮。簡簡單單,孫權派出將領,截住關羽,殺掉,完事。陳壽記事之凝練,堪比上古《春秋》。然而這麼簡單的結果,過程卻未必簡單。漢末三國時期,有一部古書,叫做《蜀記》,這部書在古代已經失傳,但書中一些內容,曾被當時人引用出來,放在別的書裡,故而得以殘留了片段。
  • 太慘了,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難怪史書不敢寫
    他對劉備「善權謀」的刻畫,實際入木三分,但卻非常隱晦。劉備聽了曹操的問,思忖了片刻,道:「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一句輕描淡寫的疑問句,實際是在陳述一個斬釘截鐵的事實:如果曹公免死呂布,那自己就要火燒眉毛了。如何?劉備的陰險狡詐,是否躍然紙上?只是太隱晦,如果不細細咂摸,真的很難體會。接著,呂布罵出了他人生最後一句,他這話,是罵給劉備聽的,但決策者,還是一旁曹操。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每天為您分享歷史知識和野史秘聞。新朋友請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可以免費關注本平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不可思議,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用極其精簡的筆法,勾勒出每一位大人物之死。昭烈皇帝,也不例外,史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區區數字,完了。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古卷。經學者鑑定,這批古卷是當年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後的一批抄本殘卷。這批殘卷,書寫於南朝宋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裴注三國志抄本。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關公之死,羅貫中描述頗細,說他在麥城與周倉和王甫道別,又雲他如何自將三百餘騎突圍而出,央視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刻畫入骨三分,尤其他被活捉那一幕,英雄的末路絕望,老將的心力交瘁,都出來了。讓淡薄了近百年的關公崇拜,又重上案幾。多虧了羅先生豐富而準確的想像,因為正史對關公之死的描述,實際非常凝練。  孫權遣將逆擊關羽,斬關羽及子關平於臨沮。
  • 河南發現一座古墓,曹操之死真相大白,學者: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曹操之死,史載分明只幾個字:「王崩於洛陽。」一句教科書式的《春秋》筆法,沒有給人留下任何空間。後世所謂曹操死於華佗算計,或死於腦中風癇等等,皆出自《三國演義》,並無明確記載,恐怕都是附會。這件事,實際非常顛覆認知,後世對曹操挾天子這件事,具有壓倒性的認識:劉協之於曹操,如同老鼠之於貓。但這個記載卻分明在說:劉協和曹操的關係,恐怕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樣。
  • 呂后真實死因被揭開,學者:死因太尷尬,難怪史學家不敢正面述說
    ——《史記·呂太后本紀》公元前180年8月18日,一向身體硬朗的呂后竟突然病逝,由於呂后身份特殊,故而她的真正死因,鮮有人知,並逐漸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團(甚至有人認為她是被詛咒而死)。直到後來專家學者翻遍史書典籍,並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才發現了呂后的真正死因。這時候專家學者們才明白,史學家當年不敢正面描述其死因的原因,呂后的死因,著實有些尷尬,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厲害?
    郭嘉未死之前,雖然天下已經大亂,各諸侯都在招攬人才,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始終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戚,諸葛亮也沒有出山輔佐他,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麼厲害?為何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諸葛亮真的害怕郭嘉嗎?
  • 【品論三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來認識真正的郭嘉吧!
    由於郭嘉的才華,使許多人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看法。我個人認為郭嘉確實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但諸葛亮也不差,只是他兩擅長的領域有不同。郭嘉對於軍事是十分擅長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業達到了巔峰時期,成長迅速。其官渡之戰死後,曹操的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何意?後面還有一句,道破三國歸晉真諦
    說起三國歷史,其實流傳了不少俗語,今天筆者就其中一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來展開分析,之前以為這是正史中記載的一句話,其實仔細翻閱過史料才發現,並無此記載,這應該是網友的一個神總結,那既然出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後面也應該還有一句話,而這句話恰恰是影響了三國的一個歷史走向,且看下文。
  • 古書記載顛覆歷史,學者: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這倒不是說文官金貴,而是打仗麼,就是輸贏的事,沒有必要記載甚多細節,像關羽陣斬顏良,文丑之死,淳于瓊之死,夏侯淵之死,都是寥寥數語,一筆帶過的。然而我們就不能知道當時那些猛獸的真實戰力了麼,也不是,但要推敲推敲。人們想起張飛,映入腦海的統統都是他「暴睜圓眼,倒豎虎鬚」的模樣,是他萬軍之中取上將之首的威武。然而諷刺的是,正史裡,有關張飛戰力的描述,一個字都沒有,驚訝嗎?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不過袁紹雖然網羅到了郭嘉,卻不被郭嘉看在眼裡,他認為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當機立斷地「跳槽」了。郭嘉看上的曹操,此時雖算不上疲於奔命,卻也遠遠不及袁紹的規模,別人看到了多半以為郭嘉腦子進水,可郭嘉卻在曹操的身邊安定了下來。其後袁紹轟轟烈烈來打曹操,卻是灰頭土臉地倒下,郭嘉的謀略終於顯現出其高明之處。
  • 郭嘉、司馬懿、諸葛亮誰更厲害?誰才是三國第一軍師?
    如果要比成就,那肯定司馬懿是最高的,因為他最後顛覆了曹魏政權,為司馬家統一三國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但是如果比才華和謀略,那司馬懿可能就是墊底的那個人了。雖然在歷史中司馬懿對陣諸葛亮沒佔下風,但司馬懿打法太慫,基本上不敢出面和諸葛亮正面交戰。而郭嘉雖然年輕早逝,但能力一直都被曹操非常看重,諸葛亮就不用說了,可能是三國當中最敢用計的軍師之一了。
  • 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真的那麼厲害嗎?
    在郭嘉死前,雖然天下已大亂,各路諸侯都來招才引智,但自比管仲、樂毅,一直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也沒有出山,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史書中的郭嘉,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諸葛亮真的怕郭嘉嗎?郭嘉來自潁川郡。
  •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學者:死法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描述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學者:死法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描述。我們先來大概介紹下馬超的人生。馬超在投奔蜀漢之前的人生經歷,總體上就是一個從失敗走向失敗的經歷,與曹操戰,戰敗投靠張魯;在張魯這裡又被部下陷害,只能投靠劉備。所以對於馬超來說,他的人生確實是比較壓抑的。但他的人生之陰暗,還遠遠不止於壓抑二字,一本古書《典略》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