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香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地表達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這些問題攸關如何讓孩子跟自己的內在有真正的聯結,這也是我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裡反覆講述的。李崇建老師這段TED的演講,值得我們深深反思,他演講的題目是《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聽後有什麼觸動,歡迎留言互動!
▲點擊此處,即可收聽本演講完整語音。
我是一個老師,我經常要跟孩子談話,也要跟父母談話,偶爾也會跟老師談話,我常常看到孩子面臨抉擇的時候,最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我自己要什麼,或者說,我不知道我自己要選擇什麼。
他們在談自己的時候,常常讓我覺得那個「自己」好遙遠,好像不是他們一個認識的人。
我就在想:怎麼會這樣子呢?後來我才發現:我們的孩子在教養的過程當中,不會允許成為他自己!
我常常會問父母,問老師:你們願意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嗎?
很多的老師或者很多的大人告訴我:「可以呀,我當然允許孩子成為自己啊!」我又問問大人:「你允許孩子有自由的意志嗎?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他的職業嗎?他可以當醫生,他還可以當工人,你允許孩子選擇他自己的性向嗎?他可以當個異性戀,可以當個同性戀,還可以當個垮性人,你允許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地表達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我常常看到一個大人在面對他的小孩,小孩在生氣的時候,大人往往跟他說:
「你不要那麼生氣!」
「你不要再生氣了!」
甚至告訴我們的孩子說:
「你如果再生氣,爸爸就生氣囉!」
原來一個孩子不可以生氣,爸爸可以生氣。
一個孩子這麼小,他在這樣的教養環境中日漸長大,成為一個大人。我們來想想看,他從小不被允許來認識自己的情緒,不允許自己承認自己擁有生氣權利的人,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我往往看到一個大人在跟別人講話的時候,面紅耳赤,講話非常的大聲,他甚至在跟別人爭論著:「我跟你說,你不準給我這樣做哦!」
旁邊的人往往會在這個地方告訴他:「你不要那麼生氣。」
他還會回過頭來跟你說:「哦,我沒有生氣!」
人家跟他講:「你這樣講話,還沒有生氣?!」
「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而已啦,是你這樣說我才生氣的!」
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現象:一個人怎麼會不認識自己呢?當他生氣了的時候,他的頭腦在運作著一個什麼樣的矽膜。
他不認識自己一個生氣的情緒,我猜他多半是從小的時候就不被允許他能夠承認他自己的情緒而來的。
一個孩子,如果很難過,我往往看到一個大人在這個時候會安慰他,告訴他:「不要想那麼多,沒事了,你不要難過了!」
我往往會跟大人說:當我們這樣說了以後,孩子就不難過了嗎?
尤其是男生,他的身體裡背有「該隱的封印」。所以我們往往不能夠讓一個男生允許他流淚,告訴他要堅強。
(該隱的封印: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研究男孩心理相關問題超過35年,他們研究指出男孩的世界其實是個很憂傷的世界,男孩的內心是憂傷、害怕、憤怒與沉默的。兩位作者將研究成果寫作在《該隱的封印:解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一書裡——雲香注)
因此,一個大人如果有了難過,他允許自己流眼淚嗎?他可以承認他是傷心的嗎?他真的認識他自己嗎?一個孩子如果害怕,比如我要來TED演講,我跟我的老師說:「老師,我很害怕!」
我的老師,他常常會跟我說:「你不要害怕!」他甚至跟我提意見:「你把他臺下的人當西瓜。」有些時候,我的老師還會給我建議,什麼建議呢,他要增強我的信心,他告訴我:「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可是這句話他一說出來的時候,我就離自己更遙遠了!
我不能夠接受自己的害怕啊,那我怎麼相信自己呢?
一個孩子從這麼小長到一個大人,他跟他的情緒就失去了聯結,他不認識自己。
我們來看看小孩子:可以允許他有意見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嗎?
我們的大人會說:「可以呀,我們的孩子意見特別多,一講到他的意見,他就在這個地方常常跟你爭辯個不停!」
或者,有的大人會說:「我們問小孩,小孩都說不知道啊,隨便,都好,常常都沒有他的意見。」
我往往看到這個現象,就會去解釋:一個孩子他是怎麼成長,成為一個青少年,成為一個大人的?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孩,他的媽媽問她:「中午,你想吃什麼?」
孩子說:「不知道,隨便。」
媽媽說:「不要不知道,你說了,媽媽就帶你去吃,什麼都可以吃。」
女兒一聽媽媽這樣說非常的開心,還跟她的媽媽核對,核對什麼呢?
「媽媽啊,什麼都可以嗎?」
媽媽說:「都可以!你說吧!」
這個女孩就開始拿著她的手,一直在戳她的嘴角,沉吟著——她仔細地在想著。
媽媽就跟她的女兒說:「叫你自己想,你就想不到了,趕快呀!」
這個女兒還在這裡想老半天。
我後來跟這個媽媽說:「一隻雞,如果被關到籠子裡面,關很久了再放出來,它就不太會走路了,一個孩子,如果他常常被人家規定著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後來,這個孩子終於有了一個答案,她跟媽媽說:「媽媽,我想到了!」媽媽說:「快說,你要吃什麼?」
孩子說了:「媽媽,我要吃煙酥雞,吃盅飯。」
一聽說女兒要吃煙酥雞,媽媽眉頭皺起來了,媽媽開始跟女兒說:「美眉啊,你也知道,媽媽跟你說好多次了,煙酥雞很油,不健康,換個別的啦,好不好?」
這個女兒也從善如流,馬上也跟她媽媽說:「好!」拿起她的手又開始戳了。想了非常久後,這個女兒又想到了,說「媽媽,我要吃布丁。」
她媽媽火氣來了,說:「要死啊?真的要吃布丁嗎?我沒有跟你講過中午要吃正餐嗎?!」
我們的孩子,真的允許他有意見嗎?她要回答的意見是大人心裏面的意見,還是他真正自己有意見?
有些時候,我看到爸爸跟他的兒子說話,問他說:「你有什麼想法,你可以說!」剛開始說了以後,爸爸的回應卻讓孩子覺得非常的沮喪,有些時候爸爸要孩子自己做選擇,孩子真的有了選擇,爸爸跟他說:「你真的要這樣做嗎?你想清楚了嗎?如果那樣子的話,你會怎麼辦?」
我常常懷疑,孩子應該相信的是爸爸的表情,還是相信他的語言。如果這個孩子他就沒有去做了,爸爸還會義正辭嚴地,振振有詞地說:「我有答應你呀,是你自己不要去的,我本來就很開明啊!」
哦,這是開明嗎?你這是讓一個孩子有意見嗎?我聽到的往往不是這樣。
還有一次,我去一個學校演講。當我講完了以後,我們的老師要去主持結尾,我往往看到來主持的主持人,最後都會問觀眾,或者問學生一句話:「李崇建老師剛剛演講的,好聽嗎?」
我往往會好奇,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回答嗎,我們的孩子可以回答:「不好聽」嗎?我曾經聽過孩子回應:「不好聽!」我們老師怎麼回答他呢?「是嗎?你有認真聽嗎?你真的有在仔細阿建老師怎麼說嗎?」
我們發現:孩子的意見只要一說出來,就會被打壓,一個意見往往被打壓的孩子,他不能夠接觸自己內在的小孩,他不能夠成為他自己,這樣的大人,這樣的小孩,他日漸長大的過程當中,他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我往往發現:小孩子,他在心靈裡,從內在就不能夠接納自己!
……
……
孩子從認識自己的過程當中,是因為大人尊重他,大人不說道理不說教,不去命令孩子,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從語言裡面漸漸地去聯結他自己的內在。
我記得比利時的萊特學院,做過一個調查,這份調查裡面特別提到:小孩子喜歡聽爸爸說故事勝過於媽媽,因為爸爸說故事比較活潑,比較生動。
可是,爸爸有一個麻煩,爸爸比較不專心——爸爸講故事的時候喜歡劃手機,喜歡接電話,喜歡叫孩子不要吵,好好聽。可是孩子喜歡的是跟你互動。
萊特學院做的這個調查還講:如果一個大人能夠很和諧地跟一個孩子閱讀,說故事,那麼這個孩子一歲多就能夠發現:他情緒的能力比別人更好,他的記憶力比別人更好,他的穩定性更高。
我把這個閱讀帶出來,我們不見得一定要有一個文本才能夠跟孩子做互動,孩子的任何事情,他提的一個想法,他提的一個情緒,他提的一個他所遇到的困擾,我們都能夠跟孩子發展一種聯結性的互動,在這個聯結性的互動裡,我們就能夠引導孩子漸漸地去認識他自己,而不至於一看到他自己他就有了排斥,孩子也才學會了接納,才學會了愛自己,當他跟自己有了美好的關係,我想他跟這個世界的關係也就會要好一點。謝謝大家,謝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