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心靈導師,您如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2021-02-18 雲香親子教育

雲香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地表達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這些問題攸關如何讓孩子跟自己的內在有真正的聯結,這也是我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裡反覆講述的。李崇建老師這段TED的演講,值得我們深深反思,他演講的題目是《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聽後有什麼觸動,歡迎留言互動!

▲點擊此處,即可收聽本演講完整語音。

我是一個老師,我經常要跟孩子談話,也要跟父母談話,偶爾也會跟老師談話,我常常看到孩子面臨抉擇的時候,最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我自己要什麼,或者說,我不知道我自己要選擇什麼。

他們在談自己的時候,常常讓我覺得那個「自己」好遙遠,好像不是他們一個認識的人。

我就在想:怎麼會這樣子呢?後來我才發現:我們的孩子在教養的過程當中,不會允許成為他自己!

我常常會問父母,問老師:你們願意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嗎?


很多的老師或者很多的大人告訴我:「可以呀,我當然允許孩子成為自己啊!」我又問問大人:「你允許孩子有自由的意志嗎?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他的職業嗎?他可以當醫生,他還可以當工人,你允許孩子選擇他自己的性向嗎?他可以當個異性戀,可以當個同性戀,還可以當個垮性人,你允許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地表達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我常常看到一個大人在面對他的小孩,小孩在生氣的時候,大人往往跟他說:

「你不要那麼生氣!」

「你不要再生氣了!」

甚至告訴我們的孩子說:

「你如果再生氣,爸爸就生氣囉!」

原來一個孩子不可以生氣,爸爸可以生氣。

一個孩子這麼小,他在這樣的教養環境中日漸長大,成為一個大人。我們來想想看,他從小不被允許來認識自己的情緒,不允許自己承認自己擁有生氣權利的人,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我往往看到一個大人在跟別人講話的時候,面紅耳赤,講話非常的大聲,他甚至在跟別人爭論著:「我跟你說,你不準給我這樣做哦!」

旁邊的人往往會在這個地方告訴他:「你不要那麼生氣。」

他還會回過頭來跟你說:「哦,我沒有生氣!」

人家跟他講:「你這樣講話,還沒有生氣?!」

「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而已啦,是你這樣說我才生氣的!」

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現象:一個人怎麼會不認識自己呢?當他生氣了的時候,他的頭腦在運作著一個什麼樣的矽膜。

他不認識自己一個生氣的情緒,我猜他多半是從小的時候就不被允許他能夠承認他自己的情緒而來的。

一個孩子,如果很難過,我往往看到一個大人在這個時候會安慰他,告訴他:「不要想那麼多,沒事了,你不要難過了!」

我往往會跟大人說:當我們這樣說了以後,孩子就不難過了嗎?

尤其是男生,他的身體裡背有「該隱的封印」。所以我們往往不能夠讓一個男生允許他流淚,告訴他要堅強。

(該隱的封印: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研究男孩心理相關問題超過35年,他們研究指出男孩的世界其實是個很憂傷的世界,男孩的內心是憂傷、害怕、憤怒與沉默的。兩位作者將研究成果寫作在《該隱的封印:解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一書裡——雲香注)

因此,一個大人如果有了難過,他允許自己流眼淚嗎?他可以承認他是傷心的嗎?他真的認識他自己嗎?一個孩子如果害怕,比如我要來TED演講,我跟我的老師說:「老師,我很害怕!」

我的老師,他常常會跟我說:「你不要害怕!」他甚至跟我提意見:「你把他臺下的人當西瓜。」有些時候,我的老師還會給我建議,什麼建議呢,他要增強我的信心,他告訴我:「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可是這句話他一說出來的時候,我就離自己更遙遠了!

我不能夠接受自己的害怕啊,那我怎麼相信自己呢?

一個孩子從這麼小長到一個大人,他跟他的情緒就失去了聯結,他不認識自己。

我們來看看小孩子:可以允許他有意見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嗎?

我們的大人會說:「可以呀,我們的孩子意見特別多,一講到他的意見,他就在這個地方常常跟你爭辯個不停!」

或者,有的大人會說:「我們問小孩,小孩都說不知道啊,隨便,都好,常常都沒有他的意見。」

我往往看到這個現象,就會去解釋:一個孩子他是怎麼成長,成為一個青少年,成為一個大人的?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孩,他的媽媽問她:「中午,你想吃什麼?」

孩子說:「不知道,隨便。」

媽媽說:「不要不知道,你說了,媽媽就帶你去吃,什麼都可以吃。」

女兒一聽媽媽這樣說非常的開心,還跟她的媽媽核對,核對什麼呢?

「媽媽啊,什麼都可以嗎?」

媽媽說:「都可以!你說吧!」

這個女孩就開始拿著她的手,一直在戳她的嘴角,沉吟著——她仔細地在想著。

媽媽就跟她的女兒說:「叫你自己想,你就想不到了,趕快呀!」

這個女兒還在這裡想老半天。

我後來跟這個媽媽說:「一隻雞,如果被關到籠子裡面,關很久了再放出來,它就不太會走路了,一個孩子,如果他常常被人家規定著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後來,這個孩子終於有了一個答案,她跟媽媽說:「媽媽,我想到了!」媽媽說:「快說,你要吃什麼?」

孩子說了:「媽媽,我要吃煙酥雞,吃盅飯。」

一聽說女兒要吃煙酥雞,媽媽眉頭皺起來了,媽媽開始跟女兒說:「美眉啊,你也知道,媽媽跟你說好多次了,煙酥雞很油,不健康,換個別的啦,好不好?」

這個女兒也從善如流,馬上也跟她媽媽說:「好!」拿起她的手又開始戳了。想了非常久後,這個女兒又想到了,說「媽媽,我要吃布丁。」

她媽媽火氣來了,說:「要死啊?真的要吃布丁嗎?我沒有跟你講過中午要吃正餐嗎?!」

我們的孩子,真的允許他有意見嗎?她要回答的意見是大人心裏面的意見,還是他真正自己有意見?

有些時候,我看到爸爸跟他的兒子說話,問他說:「你有什麼想法,你可以說!」剛開始說了以後,爸爸的回應卻讓孩子覺得非常的沮喪,有些時候爸爸要孩子自己做選擇,孩子真的有了選擇,爸爸跟他說:「你真的要這樣做嗎?你想清楚了嗎?如果那樣子的話,你會怎麼辦?」

我常常懷疑,孩子應該相信的是爸爸的表情,還是相信他的語言。如果這個孩子他就沒有去做了,爸爸還會義正辭嚴地,振振有詞地說:「我有答應你呀,是你自己不要去的,我本來就很開明啊!」

哦,這是開明嗎?你這是讓一個孩子有意見嗎?我聽到的往往不是這樣。

還有一次,我去一個學校演講。當我講完了以後,我們的老師要去主持結尾,我往往看到來主持的主持人,最後都會問觀眾,或者問學生一句話:「李崇建老師剛剛演講的,好聽嗎?」

我往往會好奇,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回答嗎,我們的孩子可以回答:「不好聽」嗎?我曾經聽過孩子回應:「不好聽!」我們老師怎麼回答他呢?「是嗎?你有認真聽嗎?你真的有在仔細阿建老師怎麼說嗎?」

我們發現:孩子的意見只要一說出來,就會被打壓,一個意見往往被打壓的孩子,他不能夠接觸自己內在的小孩,他不能夠成為他自己,這樣的大人,這樣的小孩,他日漸長大的過程當中,他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我往往發現:小孩子,他在心靈裡,從內在就不能夠接納自己!

……

……

孩子從認識自己的過程當中,是因為大人尊重他,大人不說道理不說教,不去命令孩子,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從語言裡面漸漸地去聯結他自己的內在。

我記得比利時的萊特學院,做過一個調查,這份調查裡面特別提到:小孩子喜歡聽爸爸說故事勝過於媽媽,因為爸爸說故事比較活潑,比較生動。

可是,爸爸有一個麻煩,爸爸比較不專心——爸爸講故事的時候喜歡劃手機,喜歡接電話,喜歡叫孩子不要吵,好好聽。可是孩子喜歡的是跟你互動。

萊特學院做的這個調查還講:如果一個大人能夠很和諧地跟一個孩子閱讀,說故事,那麼這個孩子一歲多就能夠發現:他情緒的能力比別人更好,他的記憶力比別人更好,他的穩定性更高。

我把這個閱讀帶出來,我們不見得一定要有一個文本才能夠跟孩子做互動,孩子的任何事情,他提的一個想法,他提的一個情緒,他提的一個他所遇到的困擾,我們都能夠跟孩子發展一種聯結性的互動,在這個聯結性的互動裡,我們就能夠引導孩子漸漸地去認識他自己,而不至於一看到他自己他就有了排斥,孩子也才學會了接納,才學會了愛自己,當他跟自己有了美好的關係,我想他跟這個世界的關係也就會要好一點。謝謝大家,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像《派屈克·梅爾羅斯》一樣的孩子,如何自救成為合格的父母?
    影片中出生貴族的派屈克因童年飽受父親恐嚇、虐待、性侵,母親畏懼丈夫的淫威,不僅自己痛苦忍耐用藥物、酒精麻痺自己,還不敢保護自己的親生兒子,假裝不知情,當派屈克對母親說被性侵,母親卻說:我也是,典型的自身難保而無暇顧及別人的心理,或者說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心靈導師李宏熙 | 家庭教育的那些必修課
    創世界 · 商學院兼創業導師-中國瀋陽愛世界 · 生命教育學苑首席培訓顧問-中國瀋陽心健康資源行心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心靈導師-中國遼寧除了李宏熙教授,我們的家庭教育系列講座還邀請到了黃秀蓉導師與李恕殷導師,三位導師、六場主題講座,歡迎廣大家長與學子前來聆聽!
  • 「父母成長護照」 接住孩子情緒的音悅課 | 孩子情緒無常,音樂如何幫忙
    背後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總結下來,孩子經歷的事件或外在生活環境的變化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最常見的誘因有:情感忽略,遭受身體上的或情感上的虐待,父母離異,缺少成人的監護,住宿環境的搬遷,父母離世,自然災害經歷,長期傷病,身體創傷,或者精神疾病的診斷。這些誘因從心理學上被稱為「應激源」(stressor),就是指引起壓力和緊張反應的生活經歷或事件。
  • 與自閉症孩子的相知相遇,是父母眼中最特別的《心靈奇旅》
    他們在這裡養成各種各樣的性格,然後在靈魂導師地幫助下,成功找到填滿最後一個空格的「火花」,就能得到去往地球的通行證,成為地球人。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小靈魂成功誕生。但是,偶爾也會有意外,比如「問題兒童」22號。TA在這裡已經停留了千年的時間,卻一直沒能找到火花。
  • 讓父母的故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
    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感嘆道:現在的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只關注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感受,家長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他。詳情可參閱筆者的《是誰解構了我們的心靈》)。由於每個家庭環境和孩子的特質不同,在這些服務於流行價值觀的教育「鞭策」下,會使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取捨,很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造成父母教育的壓力、困惑和困難。在如此背景下,父母的優良行為和態度,所構成的生活故事,將是影響孩子品行和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一股力量。
  • 作為孩子的父母,您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嗎
    然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的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呢?每一個孩子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狀態和目標的權利,可是這個權利被父母剝奪了。其次,父母的安排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和長遠的,父母在生活上給孩子安排,造成孩子缺少了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學習上給孩子做選擇,讓孩子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在孩子一次次的反抗失敗以後,慢慢的由反抗變成了接受,無論父母安排的好與壞,也無論是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最終都是妥協在父母的安排下,這樣的孩子沒有主見、不會爭取、依賴性強、心理脆弱,經受不住打擊而容易失去理智。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個角色
    六歲∼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到了十二∼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 心靈導師 | 韓萍簡介
    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有覺悟的父母,都需要面對自身的問題,成長自己,放孩子解脫。 這一生,就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站出來,勇敢衝出「舒適區」,走向開啟,喚醒沉睡迷失的自我;讓自己醒來,踏上這條顛覆自己和家庭、孩子的人生之旅,讓一切回歸正軌、回歸「道」,帶來每個人都轉變並活出原本自由美好和諧的生命本身。勇敢踏出這一步來吧!融合家庭系統排列法和內在小孩療愈法。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到了十二∼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 成為孩子真正需要的酷爸酷媽
    3.很多的人之所以不成功,事業不順利、沒有錢、不自信、婚姻不幸、不快樂,也都源自和父母的關係和家庭模式。是什麼在傷害著孩子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1.父母本身對愛的匱乏2.父母之間的爭吵和不相愛。3.父母負面的情緒和信念。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
  • 父母如何挖掘孩子的潛能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是金子,自己家的孩子卻是沙子?每一個正常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們的智力水平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是,長著長著有的孩子就成了學霸,有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學渣!這與孩子成長早期父母是否正確挖掘孩子的潛能有很大的關係!
  • 願天下父母都有資格成為父母,願天下孩子可以成為孩子.
    《哭泣的藝術》是一部家庭倫理片,以一個小男孩兒的視角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成人眼中不懂事的孩子內心埋藏著怎樣驚人的體恤,流動著如何感人肺腑的深愛,又會以如何堅強的方式妄圖力挽狂瀾,去承載起一個家庭的責任。
  • 《心靈奇旅》是如何治癒了我們這些父母
    03幫孩子找到「火花」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成為學霸,而是幫他們找到自身價值所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王一博的「火花」讓他釋放出強大的能量,他每次表演都能成為眾人的焦點,獲得好評。爸爸不願束縛兒子,為了支持兒子,他省吃儉用,攢下錢給樸樹買吉他。有人問:兒子沒有走您的路,您不阻攔嗎?他說:「我自己不懂音樂,但我尊重孩子的興趣。
  • 尤力卡專欄|孩子把自己心靈的門關閉了
    不知這個孩子的未來會如何。出門的時候,夏先生告訴我們,今天是女孩的生日。李燕坐在計程車裡,沒有說話。我們的到來,也許是女孩最好的生日禮物。實在是太巧了。我與孩子接觸下來,覺得孩子對語言是有感覺的。尤其是她發「紙杯」那個音的時候,對我還是很震撼的。那個聲音聽上去,顯然是喉嚨很久都沒有使用過了。
  • 兒童房如何打造?父母這麼做,讓孩子對自己房間充滿自豪感
    所以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空間呢?不合理的空間設計會顯得房中家具與房間整體格格不入,時間久了會讓孩子產生壓抑感,隨便買一個高低床由於尺寸較大,與房間也絲毫不搭。層次感很重要。最好親自找木匠,親自量尺寸,根據房間形狀,設計一個與房間百搭的高低床,即為自己的孩子量身打造兒童房。
  • 哭鬧是孩子的本能,面對不按意願就嗷嗷叫孩子,父母該如何應對?
    該管,但一定要管得有方式、有技巧,哭鬧是一個孩子該有的本能,若您的孩子不哭不鬧怕是又要著急尋醫了,所以不要害怕、更不要嫌棄孩子哭鬧嗷嗷直叫,面對他們的本能反應我們要慶幸自己發現的早,給予孩子正確的情緒引導這才是父母教育裡最大的本事。那麼,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嗷嗷直叫的情況,父母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疏導情緒呢?
  • 孩子愛打小報告,遭父親痛打!如果您的孩子喜歡打小報告,您會如何?
    河北張家口上五年級的小葉因為鄰居的小朋友不將玩具借給自己,哭著跑去找鄰居小朋友的父母告狀,哭訴鄰居家的孩子欺負自己,小葉拿著從鄰居孩子手裡要來的玩具高高興興的回家,父親看到孩子拿著不是自己家的玩具在玩,上前詢問,問清原委後,大發雷霆,動手打了小葉!之後帶著小葉將玩具送回給鄰居,並賠禮道歉。-  父親對孩子動手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您的孩子經常打小報告,您會如何應對呢?經常打小報告會對孩子將來的成長,產生哪些危害呢?聽聽專家怎麼說的吧!
  • 親子 | 孩子的正向幻想,父母應該如何保護?
    正如教育專家尹建莉所說——「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童年」活著。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不要讓她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當孩子問:「媽媽,我想成為小豬佩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能否問題,更是一個該怎樣保護孩子天真想法的問題。
  • 最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十部經典電影,您陪孩子看了幾部?
    最近,燃爆整個春節的假期的電影,相信大家已經都看過,不管是《唐人街探案2》還是《紅海行動》和《捉妖記2》,那麼在寒暑假期,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經典電影有哪些呢,小編今天給您總結了一下,看一下您陪孩子看了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