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最高表現形式都是在動中體現的。為達此目的,眾多門派的拳種在練功方法上各有千秋。八卦掌的練功方法眾所周知——圍圓走轉。對此,一些人又有所誤解。因圍圓走轉將八卦掌的基本功和最高層功夫的練功方法,非常絕妙而又天衣無縫的統一成一種極簡單、內涵又極豐富的形式——圍圓走轉。
長期圍圓走轉苦練幾個單式掌,可練出走中的發力,走中打。特別是從增加功力而言,練套路雖可增加功力,但絕不能代替圍圓走轉之功。按照上靜下動中圓活的要領,圍圓走轉幾個單式掌的強化訓練,能使功夫上身更快。無論八卦掌有多少個特點,通過圍圓走轉的習練都可達到。八卦掌名家李子鳴老師生前教導弟子時常說:「走為百練之祖,百練不如一走」。
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解決核心所在。八卦掌的圍圓走轉,首先身架要合規矩。因八卦掌練的就是身法。手的變化也是身法的變化。手的勁力就是全身的整勁。手與腳的勁力從何而來?腰。腰圓活了,力就發放出來了。若要腰活,就須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須沉肩墜肘、順項溜臀。若溜臀,就須吸胯裹襠。若裹襠,就須曲膝。若曲膝,就須舒趾而重心達足。只有將上述節節協調貫通,力才能通達四肢。這實是先師們所說的「嚴守四墜」。
遵循了「嚴守四墜」而圍圓走轉不能說就會了八卦掌。還要知道圍圓走轉的核心是什麼?也就是身轉步走的擰旋度要達到要領要求。很多練家練了一輩子,只是圈著大圓圈,運動了一圈又一圈,但身架在圈大圓圈運動同時,身架自身並沒有身步合一地擰旋到位。如果我們將圈著大圓運動稱之謂公轉,那麼,公轉的同時,自身也在擰旋,則稱之謂自轉。很多練家在公轉時,身架自轉擰旋度沒有達到要求。
戴銀海老師八卦掌基本掌走圈
如何才能達到要求呢?例:單換掌,初習,掌對前方,繼續努力,掌對圓心。此後,繼續苦練掌過圓心,胸對圓心,此時,雖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沒有擰旋到位,很多人練了一輩子,只是停留在這一層面上,而沒有越過這一層面,功夫未能產生根本性突破,實在可惜。
在此基礎上,更應猛志不移,苦苦追尋,至胸腰過圓心、時頭扭向裡圈肩的肩窩處,下額放在肩井穴,後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後掌的肘尖下對肚臍,前掌下對後腳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與後腳的腳根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樣才是身架擰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轉自如,似行雲流水,運掌轉換,突變灑脫。說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節已解開貫通,力自然達四梢。周身勁力必飽滿無疑。
圈圓走轉中,遵照「下順上逆中圓活」的身架而練至「渾身擰成一股繩」,從而所獲得的整勁,也叫渾元勁。八卦掌的這種勁力更有其特質——螺旋勁。
形意、太極、八卦內家三拳雖理同而法則異。八卦掌是走中發力,走中打。走則靠下節的根基腿與足。動腿邁步又異於別家全靠膝下的兩小腿相交——圈圓走轉。正如歌訣云:「走時周身莫動搖,全憑膝下兩相交。」對此每個習練者須遵其規律。悟理明法,方少走彎路。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