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走圈轉掌

2021-02-18 華武功夫
走圈轉掌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它能出什麼樣的功夫,對於八卦掌練功人來說似乎不言而喻,卻又很難三言兩語把它說清楚。本人在此談一談練功體會,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一起探討拳學真諦,共同提高拳藝。

八卦掌以走為妙。那麼,它首先離不開走,而轉掌功就是練它特有的步法—圓形步:左掰右扣、旋轉應敵。走圈時所常練的幾種掌式,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長期練轉掌式,就能練出全身的整勁兒,練出雙手在行走中的發力,走中有打。單純練套路雖然也能練功夫,但絕不能代替走圈之功。因為,走圈功才是八卦掌所具有的特點。即使僅從增加功力的角度說,走圈功以若干單一的式子進行強化訓練,能使功夫上得更快。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點,通過練走圈轉掌之功都可以達到。 八卦掌不是單純練手法,練得是身法,手的變化也是身法的變化,手的勁力也是來自全身的整力。手與腳的勁力從哪兒出來?就是以腰為軸,腰練活了,力就出來了。要想把腰練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墜肘,順項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徹底鬆開,氣血貫通了,力才能貫通四肢。前賢指出:轉掌的功夫練到最後,應該練出「整圈」的功夫(胯面向前方,在圈線上不動,腰帶雙手轉向圓心為走「半圈」;胯如前不動,腰帶雙手繼續向圈內、身後旋轉,能夠轉到胸部中線面向身後圈線時為「整圈」)。練出了「整圈」,說明腰胯已經基本鬆開,運動自如。到那時,肢體的勁力一定非常飽滿。八卦掌練的是全身骨節鬆開,節節貫通,四肢在全身整體協調之下發揮著各自獨立作用的一種整體力。練功的目的是要將身體四肢組成一個有序的整體,組成一個聽從指揮的「交響樂團」。它練的不是肢體各個部分的獨奏,奏響的是全身和諧的共鳴。這些道理,形意、八卦、太極都一樣,但八卦掌的特點是走中打,斜行轉,因此必須練走圈。在長期的走圈轉掌訓練中,按上述要求所應達到的功力都能夠練出來。比如你想出「滾鑽爭裹」之力,如果你的肩松不開,手臂就送不出去,「奪力」(臂膀送出而不往回縮的力)就練不出來,這樣臂膀不活如何出「滾鑽」之力?即使想在平時的套路演練中去培養,也不如走圈轉掌的專門功夫來得更快。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滾鑽」之力畢竟有限,兩臂不活,缺少變化,速度也慢。只有多練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墜肘,松腰松胯,氣沉丹田。而僅僅去習練套路,效果沒有這麼明顯。「爭裹」之力也如此。爭與裹不僅指雙手之爭裹,身體也要有爭裹之力,練走圈就是為了練出「合抱力」、「整體力」,這其中就包含著身體的「爭裹」。頂頭懸與五趾抓地就是「爭」,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爭」與「裹」出來了,「旋」也就在其中。此即為八卦掌「爭、裹、旋」之特點。走圈轉掌如果能練出較高的功夫,運動中可達到:腰無時不旋,手與腳無時不合,雙臂在自然松長狀態中出螺旋之力,雙腿無時不與身、手和諧,頭無時不與天「說著話」,兩腳之掌心左右交替與地摩擦...這樣,頭懸於天而腳扎於地,身體之八卦處處歸位,全身運動起來就成為一個整勁。

再拿「順、逆、和、化」來說,順者,手足要順其自然往前伸,伸至何處?意境上要無限遠,手扣至「天門」,形體上要肩、肘、腕、指,節節抻開,意念送出時讓兩臂之「奪力」出來。此時兩臂的「筋脈」必有一個往回拽的勁兒,不讓膀子出去,這是人們後天長期生活造成的,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諧,就得通過練功把筋脈一點一點地全鬆開,這需要的是功夫。逆者,氣力往回縮,此乃相對於順而言,為一收一送。若兩膀與腰胯松不開,氣血脈絡如何通暢?氣力又如何往回縮?和者,氣力中正。化者,力歸丹田,返於真陽。此兩者更要求功夫到家。如此說,不轉圈如何出這些功夫?光練套路、式子就沒有練走圈出的功夫快。
下面轉抄一下關於轉掌的「歌訣」(摘自筆者的兩位師爺王文魁、劉興漢所傳的拳法資料):八卦轉掌妙無邊,行如推磨走當先(註:推磨有兩種涵義:一是自己在推磨;二是自己的身體也是個磨盤);步法要穩圈要圓,上下與中分三盤;三盤旋轉氣為宗,全身環節要放鬆;心情意境內子精,內外軸承法自靈;先由有象求無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轉掌就是八卦陣,陰陽變化在其中;軟硬兼施明暗勁,剛柔相濟是真空;手腳相隨腰之功,全身一致整體形;懷抱琵琶合前胸,前手外擺似擰繩;後手相隨眼平看,上下兩手合力撐;緊背空胸頭艮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縮腎提肛丹田氣,掩襠曲膝雞步行;起平落扣足含空,曲腿淌泥在水中;進退抽撤連環步,擺扣旋轉似旋風。(請大家再參考「八卦掌三十六歌訣」。)走圈時,行步如淌泥,全身不滯不散,不遲不斷,腰似車軸,氣如行雲。換式如高山流水,連綿不斷;兩腳要虛實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換形,翻若驚鴻;隨機應變,奧妙無窮。初練時先走大圈,上身擰轉不要過大,否則腰不活,硬往裡擰,走轉不穩,心火上升,內氣不調,五臟受損。初練時走轉要慢,由慢到快(可以早練慢,晚練快—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呼吸任其自然,氣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就行了,日久氣沉「湧泉」,乃至地心。走圈轉掌之法,實際上是一種行動中的「樁法」—走樁功。初練時走的圈要大一些,會走大圈的人也會走小圈,一般以尋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為宜。有了一定功夫之後,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隨著功夫日益漸長,步子越長身架就越低。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勁,所需要的獨特功夫,通過走圈都可以練出來。八卦掌練的是協調,走圈就能使全身協調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轉,以斜打正,處處走圓,走圈功就能練出圓形步法,步隨身換。

別門的武友們在文章中曾提出過「點重身松」的說法,筆者感覺很有道理。八卦掌也是要練到身子穩穩的,一伸手就把力量擱到你身上,功夫深的一伸手誰也受不了。很大的力量擱到你身上,而人家的身體重心卻沒有給你,使你無法招架。當然,這種功夫需要多年練功方可獲得,而走圈功正是練出這種高深功夫的重要方法。今年(2001年)7月《武魂》中有一篇文章—「練緊不練松,緊到自成功」,文中的觀點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從整體來看提出這樣的說法未免失之偏頗。因為任何時候,松與緊都不能分家。說「蓄勁如開弓」是對的。但是,當你要拉開一張硬弓的時候,單純用兩臂肌肉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藉助於下肢、腰腿和丹田之力。如果全身任何部位都處在緊張狀態,「氣」又如何沉得下去?要知道,「沉」即是「松」。雖然在用爆發力的時候,只有身體局部瞬間一緊才能把力發出,但是,如果沒有在鬆弛狀態下全身的「氣力飽滿」,則不能產生滿意的結果。全身之「力」聚集一點,威力才大。沒有整體的「松」,就沒有局部的「緊」;沒有「外松」,就沒有「外緊」。如拉弓時,講求用力拉開弓弦如滿月,這個「滿月」就是為了蓄集能量,其中的「圓滿、膨脹」就是「松」。宇宙無限大,「松」是絕對的;「緊」是相對的、瞬間的。因此,當我們在練整體勁「松」的時候,「緊」也就在其中了。因為這個「松」不是散亂的松,是「松而不散」,也就是「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一個整體勁貫穿其中。所以,單說練「松」或練「緊」就是片面的。當然,以上所說只是一家之言,不對之處請武友們批評指正,筆者只是想強調:「松」與「緊」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松沉」之道為傳統拳法之奧妙,練習八卦掌的人不可不知。八卦掌在運動中要求以腰帶動四肢和全身,頭「懸」於天,全身的骨節鬆開,身子上系天而下墜地,周身內外渾元力,走圈功正是練出這些功夫的最好的方法。八卦掌前輩程廷華先生曾說過:「八卦拳之道,無內外也。研者身轉如同幾微的螺絲細軸一般,身體有研轉之形,而內中無軸。無離此地之意也。旋轉之,是放開步法,邁足望著圓圈一旋轉,如身體轉九萬裡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於身體剛柔,如玲瓏透體,活活潑潑流行無滯,又內中規矩,的的確確不易。胳膊百練之純鋼,化為饒指之柔。兩足動作,皆勾股三角。兩手之運用,又合弧切八線,所以數不離理,理不離數,理數兼該,乃得萬全也。」程先生所說的功力境界,恐怕離開走圈功也不容易練出來。總之,八卦掌的走圈功是八卦門獨創的、適合本門功法特點的主要練功方法之一,有志於繼承八卦掌功夫的年輕人,請務必著意去學之、練之,在繼承的基礎上再去談發展創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相關焦點

  • 八卦掌的走圈
    八卦掌的練功方法眾所周知——圍圓走轉。對此,一些人又有所誤解。因圍圓走轉將八卦掌的基本功和最高層功夫的練功方法,非常絕妙而又天衣無縫的統一成一種極簡單、內涵又極豐富的形式——圍圓走轉。  長期圍圓走轉苦練幾個單式掌,可練出走中的發力,走中打。特別是從增加功力而言,練套路雖可增加功力,但絕不能代替圍圓走轉之功。按照上靜下動中圓活的要領,圍圓走轉幾個單式掌的強化訓練,能使功夫上身更快。
  • 八卦與八卦掌
    八卦理論認為人與宇宙是「終而復始」「循環無端」「分陰分陽」「交錯往來」「物極必反」「循環變化」。      三、八卦與八卦掌      八卦掌由拳、掌法和步法變換轉形所構成,恰似「八卦」學說中的「陰爻陽爻,乾上坤下,上天下地」的天地相互交感引起變化推演為「八卦」中六十四卦的道理一樣。
  • 宮門八卦掌
    宮門八卦掌,原始名稱轉掌,後命名為八卦拳,通俗亦簡稱作八卦掌。
  • 八卦掌基本功--定式八掌
    定式八掌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初學八卦掌者,皆須先學轉掌走圈,八卦掌雖依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劃為四正四斜共八個方位,但拳路出入姿勢
  • 八卦掌的練法
    轉掌為高級動樁,內含最上乘內功氣功,為道門無上奧秘。小成三年,以苦練轉掌為主,體悟三十六歌訣。大成七年以精研四十八法訣為主。初級以練身法為主,中級以研究用法為主,高級以煉神意內功為主。高級階段還是要不停地走轉,但意念要求完全不同。初、中階段以練外為主,在三十六歌訣、四十八法訣的指導下實踐、體悟怎樣走圈、如何應用。以內外三合練有形(功力、速度、技巧、手法、身法)為主,是守規矩的階段。
  • 八卦掌基本功-蹚泥步與八卦樁功
    八卦掌以掌法為主,其基本內容是八掌,合於八卦之數;在行拳時,要求以擺扣步走圓形,將八個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術那樣,或來去一條線,或走四角,所以稱為「八卦掌」。其實,八卦掌與八卦並無什麼內在聯繫。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遊身八卦掌」或「龍形八卦掌」,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傳。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
  • 談八卦八大掌
    把各派八卦掌的論述與各派的套路相對照,便產生三個方面的疑義:一,既然論述八卦掌是圍圓打點,踏卦走圓,那麼掌法應處處符合圓的運動規律,勢勢應體現出技法的向心力和離心力(這也是八卦掌走圓的核心所在)。同吋套路的編排應體現出技擊,養生,等方面。去掉花梢且不適合實際搏擊的東西。二,說是根據易理編排的掌法。
  • 孫慧祥八卦掌教學——八大母掌(單換掌、順勢掌)
  • 八卦掌之「五勁一意
    然,八卦掌的「五勁一意」之功有別於其他任何拳種,不但外形上具有獨特、嚴格、規範的要求,並且還要求於連綿不斷的擰旋走轉中貫注神形意念。可以說,形雖簡而內涵極豐,於簡易、變易、不易的修煉中生出奧妙無窮之功。       蹬、踢、摩、探、踩「五勁一意」在修煉先天八卦掌中得於擰旋走轉     八卦掌功夫就是煉先天補後天,煉後天返先天。  何為擰旋走轉?
  • 孫慧祥八卦掌教學——八卦母掌(回身掌、翻身掌)
    圖中腳位1、2——壓掌圖中腳位2、3——劈掌圖中腳位4、5——回身挑掌圖中腳位6、7——進步穿掌圖中腳位8、9——回身刁手圖中腳位(3)右手經左腋下向上鑽天,前臂向外擰轉,掌心向後,同時將身體挺直。(4)同時,左手收回,收至右肩前.前臂外旋,掌心向外。指尖向上.肘部緊貼前胸,目視左肩方向(圖4.8.5)。
  • 八卦掌的「寸勁」與「暗勁」
    八卦掌的塌掌,掖掌,撞肘等招法都是練的寸勁。要發好寸勁,的按要領去做,松肩墜肘,虛領頂勁,節節貫通,周身協調,前手打人,後手使勁。動作雖小,意要深長。 許多武術名家都有較強的暗勁,如八卦掌大師劉鳳春,形意拳大師郭雲深等。這些人兩縛如有「電」,不論是他打別人,還是別人打他或格擋他的攻擊都回會被擊出。 八卦掌套路中的定式掌是練習暗勁的主要功法。每一式中加上某種意念,暗八卦掌的要求去練習就可產生暗勁。
  • 八卦直趟六十四掌
    八卦直趟六十四掌保留著八卦掌的古樸風貌,是八卦掌的散手。
  • 八卦掌名家韓德講述 天壇大坑的八卦掌故事【南城八卦掌】
    「我祖父有個徒弟叫馬福,最早在冰廠工作,由於常年工作受大寒和勞累,患上了嚴重的寒腿關節炎,幾乎走不了路,朋友們就建議他去練八卦掌。他找到了祖父。祖父很心疼他,為了讓他康復就答應了。馬福先生堅持了半年,奇蹟真的出現了,臃腫的雙膝開始消腫,步子也大了些,疼痛也減輕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寒腿病終於不治而愈,可祖父卻付出了很多。」
  • 香港的八卦掌
    ,是在國共戰爭後才發展起來的,香港地方不大但是八卦掌的流派也不少,其中有程氏八卦掌,尹式八卦掌,形意八卦掌,孫式八卦掌, 姜式八卦掌,史式八卦掌,梁式八卦掌,馬貴派八卦掌,傅式八卦掌,程派高氏八卦掌,耿德海八卦掌等等,但由於八卦掌傳習者較少在網際網路沒發展起來前 , 故很少聽聞及看到。
  • 八卦定式掌內功探微
    (以向左轉為例)兩手手心向上側平舉向頭上合掌,然後兩手手心翻下經面胸、腹部下沉到胯部,上動不停,中心移右腿坐身,左腿抬起腳面繃直向前趟出,腰跨向圈內圓轉,而後中心過渡到左腿,右腿帶右腳,平起平落向前邁出,依此不停兩腿交替圓轉轉圈。此式要點:兩臂自然下垂,掌指相對,虎口開圓,兩肘外撐,兩掌輕按,豎項,收下顎,空胸,兩肋放鬆,二目平視平圈內。
  • 八卦掌傳奇故事
    這一舉動驚動了在場所有人員,肅王命其獻藝,董海川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演示了自己創編的轉掌,即八卦掌,在場的武林高手無不驚訝。當時在肅王府任武術總教師的沙回回提出與董海川比手,敗北遭免職,沙回回即拜董海川為師,後又行刺董公未遂,潛逃。於是,肅王任命董海川為王府武術總教師,封七品領銜、護院總管,京城武林為之震動,比武者絡繹不絕。董海川此時在北京首傳八卦掌,凡與董海川比武者均敗北。
  • 許立坊八卦掌|保定八卦掌名家化振凱先生(視頻)
    按:本文由保定武協八卦掌研究會整理提供,於2017年5月投稿中國八卦掌研究會策劃的《中國八卦掌》一書,後來該書一直未能出版,現將此文在公眾號發表以示門人同好,有不當之處敬請明家指正。他又以八卦掌之理和王宗嶽前輩的太極拳理論為基礎,以張三丰前輩的十二球為拳架基礎,結合八卦掌的招式,整理出八卦太極拳。
  • 孫慧祥八卦掌教學 —— 八卦二十四式六十四掌(上部)
    一、動作名稱第一式:烏龍翻江式[一掌]下沉掌[二掌]雙託掌[三掌]內合掌[四掌]烏龍翻江橫掃掌[五掌]行推掌第二式:青龍轉身纏手式[六掌]滾鑽掌[七掌[十四掌]翻身掌[十五掌]蓋掌[十六掌]回身螺旋掌第六式:抽身換影式[十七掌]點腿平鑽掌[十八掌]捋手掌[十九掌]轉身橫按掌第七式:掩手式[二十掌]掩手掌[二十一掌]陰陽掌
  • 八卦北京城,一代宗師裡的獨一份,老北京八卦掌深藏不露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八卦掌離不開轉走練習,它是一種掌法變化為主的拳術,八卦掌的基本功練習要以自個兒的一個臂長的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然後沿著這個圓走圈兒>在電影裡當章子怡處於劣勢時使出的一招八卦掌絕技叫『解纏手』而最後她置對方於死地的一招叫雙託掌號稱『白猿獻桃』這是八卦掌六十四手中的大招,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八卦掌的六十四手並沒有失傳,在北京不少的公園裡,相信您經常能看到練八卦掌的人,男女老少,多大歲數的都有
  • 甘肅西和:行如流水,翻若驚鴻,八卦養生掌就是這麼奇妙
    它將武術動作取諸家之長自成簡練風格,吸取八卦掌穿欄翻走、擰轉推託,形意拳直出直進、無遮無掩,太極拳剛柔相濟、行雲流水之特點,自成動作乾淨利索,簡練明快的風格。「走為百鍊之祖」,「走」是八卦掌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