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圈轉掌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它能出什麼樣的功夫,對於八卦掌練功人來說似乎不言而喻,卻又很難三言兩語把它說清楚。本人在此談一談練功體會,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一起探討拳學真諦,共同提高拳藝。
八卦掌以走為妙。那麼,它首先離不開走,而轉掌功就是練它特有的步法—圓形步:左掰右扣、旋轉應敵。走圈時所常練的幾種掌式,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長期練轉掌式,就能練出全身的整勁兒,練出雙手在行走中的發力,走中有打。單純練套路雖然也能練功夫,但絕不能代替走圈之功。因為,走圈功才是八卦掌所具有的特點。即使僅從增加功力的角度說,走圈功以若干單一的式子進行強化訓練,能使功夫上得更快。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點,通過練走圈轉掌之功都可以達到。 八卦掌不是單純練手法,練得是身法,手的變化也是身法的變化,手的勁力也是來自全身的整力。手與腳的勁力從哪兒出來?就是以腰為軸,腰練活了,力就出來了。要想把腰練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墜肘,順項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徹底鬆開,氣血貫通了,力才能貫通四肢。前賢指出:轉掌的功夫練到最後,應該練出「整圈」的功夫(胯面向前方,在圈線上不動,腰帶雙手轉向圓心為走「半圈」;胯如前不動,腰帶雙手繼續向圈內、身後旋轉,能夠轉到胸部中線面向身後圈線時為「整圈」)。練出了「整圈」,說明腰胯已經基本鬆開,運動自如。到那時,肢體的勁力一定非常飽滿。八卦掌練的是全身骨節鬆開,節節貫通,四肢在全身整體協調之下發揮著各自獨立作用的一種整體力。練功的目的是要將身體四肢組成一個有序的整體,組成一個聽從指揮的「交響樂團」。它練的不是肢體各個部分的獨奏,奏響的是全身和諧的共鳴。這些道理,形意、八卦、太極都一樣,但八卦掌的特點是走中打,斜行轉,因此必須練走圈。在長期的走圈轉掌訓練中,按上述要求所應達到的功力都能夠練出來。比如你想出「滾鑽爭裹」之力,如果你的肩松不開,手臂就送不出去,「奪力」(臂膀送出而不往回縮的力)就練不出來,這樣臂膀不活如何出「滾鑽」之力?即使想在平時的套路演練中去培養,也不如走圈轉掌的專門功夫來得更快。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滾鑽」之力畢竟有限,兩臂不活,缺少變化,速度也慢。只有多練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墜肘,松腰松胯,氣沉丹田。而僅僅去習練套路,效果沒有這麼明顯。「爭裹」之力也如此。爭與裹不僅指雙手之爭裹,身體也要有爭裹之力,練走圈就是為了練出「合抱力」、「整體力」,這其中就包含著身體的「爭裹」。頂頭懸與五趾抓地就是「爭」,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爭」與「裹」出來了,「旋」也就在其中。此即為八卦掌「爭、裹、旋」之特點。走圈轉掌如果能練出較高的功夫,運動中可達到:腰無時不旋,手與腳無時不合,雙臂在自然松長狀態中出螺旋之力,雙腿無時不與身、手和諧,頭無時不與天「說著話」,兩腳之掌心左右交替與地摩擦...這樣,頭懸於天而腳扎於地,身體之八卦處處歸位,全身運動起來就成為一個整勁。
![]()
再拿「順、逆、和、化」來說,順者,手足要順其自然往前伸,伸至何處?意境上要無限遠,手扣至「天門」,形體上要肩、肘、腕、指,節節抻開,意念送出時讓兩臂之「奪力」出來。此時兩臂的「筋脈」必有一個往回拽的勁兒,不讓膀子出去,這是人們後天長期生活造成的,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諧,就得通過練功把筋脈一點一點地全鬆開,這需要的是功夫。逆者,氣力往回縮,此乃相對於順而言,為一收一送。若兩膀與腰胯松不開,氣血脈絡如何通暢?氣力又如何往回縮?和者,氣力中正。化者,力歸丹田,返於真陽。此兩者更要求功夫到家。如此說,不轉圈如何出這些功夫?光練套路、式子就沒有練走圈出的功夫快。
下面轉抄一下關於轉掌的「歌訣」(摘自筆者的兩位師爺王文魁、劉興漢所傳的拳法資料):八卦轉掌妙無邊,行如推磨走當先(註:推磨有兩種涵義:一是自己在推磨;二是自己的身體也是個磨盤);步法要穩圈要圓,上下與中分三盤;三盤旋轉氣為宗,全身環節要放鬆;心情意境內子精,內外軸承法自靈;先由有象求無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轉掌就是八卦陣,陰陽變化在其中;軟硬兼施明暗勁,剛柔相濟是真空;手腳相隨腰之功,全身一致整體形;懷抱琵琶合前胸,前手外擺似擰繩;後手相隨眼平看,上下兩手合力撐;緊背空胸頭艮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縮腎提肛丹田氣,掩襠曲膝雞步行;起平落扣足含空,曲腿淌泥在水中;進退抽撤連環步,擺扣旋轉似旋風。(請大家再參考「八卦掌三十六歌訣」。)走圈時,行步如淌泥,全身不滯不散,不遲不斷,腰似車軸,氣如行雲。換式如高山流水,連綿不斷;兩腳要虛實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換形,翻若驚鴻;隨機應變,奧妙無窮。初練時先走大圈,上身擰轉不要過大,否則腰不活,硬往裡擰,走轉不穩,心火上升,內氣不調,五臟受損。初練時走轉要慢,由慢到快(可以早練慢,晚練快—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呼吸任其自然,氣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就行了,日久氣沉「湧泉」,乃至地心。走圈轉掌之法,實際上是一種行動中的「樁法」—走樁功。初練時走的圈要大一些,會走大圈的人也會走小圈,一般以尋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為宜。有了一定功夫之後,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隨著功夫日益漸長,步子越長身架就越低。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勁,所需要的獨特功夫,通過走圈都可以練出來。八卦掌練的是協調,走圈就能使全身協調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轉,以斜打正,處處走圓,走圈功就能練出圓形步法,步隨身換。
別門的武友們在文章中曾提出過「點重身松」的說法,筆者感覺很有道理。八卦掌也是要練到身子穩穩的,一伸手就把力量擱到你身上,功夫深的一伸手誰也受不了。很大的力量擱到你身上,而人家的身體重心卻沒有給你,使你無法招架。當然,這種功夫需要多年練功方可獲得,而走圈功正是練出這種高深功夫的重要方法。今年(2001年)7月《武魂》中有一篇文章—「練緊不練松,緊到自成功」,文中的觀點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從整體來看提出這樣的說法未免失之偏頗。因為任何時候,松與緊都不能分家。說「蓄勁如開弓」是對的。但是,當你要拉開一張硬弓的時候,單純用兩臂肌肉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藉助於下肢、腰腿和丹田之力。如果全身任何部位都處在緊張狀態,「氣」又如何沉得下去?要知道,「沉」即是「松」。雖然在用爆發力的時候,只有身體局部瞬間一緊才能把力發出,但是,如果沒有在鬆弛狀態下全身的「氣力飽滿」,則不能產生滿意的結果。全身之「力」聚集一點,威力才大。沒有整體的「松」,就沒有局部的「緊」;沒有「外松」,就沒有「外緊」。如拉弓時,講求用力拉開弓弦如滿月,這個「滿月」就是為了蓄集能量,其中的「圓滿、膨脹」就是「松」。宇宙無限大,「松」是絕對的;「緊」是相對的、瞬間的。因此,當我們在練整體勁「松」的時候,「緊」也就在其中了。因為這個「松」不是散亂的松,是「松而不散」,也就是「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一個整體勁貫穿其中。所以,單說練「松」或練「緊」就是片面的。當然,以上所說只是一家之言,不對之處請武友們批評指正,筆者只是想強調:「松」與「緊」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松沉」之道為傳統拳法之奧妙,練習八卦掌的人不可不知。八卦掌在運動中要求以腰帶動四肢和全身,頭「懸」於天,全身的骨節鬆開,身子上系天而下墜地,周身內外渾元力,走圈功正是練出這些功夫的最好的方法。八卦掌前輩程廷華先生曾說過:「八卦拳之道,無內外也。研者身轉如同幾微的螺絲細軸一般,身體有研轉之形,而內中無軸。無離此地之意也。旋轉之,是放開步法,邁足望著圓圈一旋轉,如身體轉九萬裡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於身體剛柔,如玲瓏透體,活活潑潑流行無滯,又內中規矩,的的確確不易。胳膊百練之純鋼,化為饒指之柔。兩足動作,皆勾股三角。兩手之運用,又合弧切八線,所以數不離理,理不離數,理數兼該,乃得萬全也。」程先生所說的功力境界,恐怕離開走圈功也不容易練出來。總之,八卦掌的走圈功是八卦門獨創的、適合本門功法特點的主要練功方法之一,有志於繼承八卦掌功夫的年輕人,請務必著意去學之、練之,在繼承的基礎上再去談發展創新。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