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衰亡之燕國篇:與周朝同歲的古老國度,誰該為其的滅亡負責?

2021-01-17 古今興衰多少事

燕國,這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幾乎與周王朝同歲,太史公在《史記》中曾說過「歷時八九百歲」。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燕國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奭的封國。說起周武王的弟弟,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那位制定周禮的周公旦,而對於召公奭這個人可能沒什麼印象。

在周武王死後,因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與召公奭共同輔政,一人任太師、一人任太保,並且以鎬京為界限,以西聽從召公奭的號令,以東則是聽從周公旦的號令。在周公旦著手制定周禮之時,召公奭出鎮成周之地,負責營造洛邑。周成王死後,召公奭又與畢公高輔佐周康王施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周的「成康之治」,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勞要分給召公奭。

這個幾乎與周王朝同歲的國度,是在哪任君王的手中走向衰敗,又是在哪任君王的手中滑入滅亡深淵的呢?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大家也都清楚,那就是那位燕國末代君王燕王喜。第一個問題是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答案的,因為燕國的底子太薄了,這個國家的強盛不過是曇花一現,樂毅得以幾乎滅亡齊國,不過是因為以秦趙為主力的五國聯軍幾乎全殲了觸子、達子率領的齊軍主力,燕軍繼而撿了一個大便宜。隨著燕昭王的逝去,燕國仿佛一夜回到了從前,如果硬要找一位君王出來為此負責,那就只能是燕昭王之子燕惠王……

公元前318年,燕國因為燕王噲效仿上古先王,主動將王位禪讓給燕相子之,引起了一場內亂,史稱「子之之亂」。而後,齊宣王打著幫助燕太子平復國的旗號,出兵幹涉燕國內亂,使得燕王噲、燕相子之、燕太子平三人紛紛死在了這場內亂之中,齊軍佔領了燕國全境。

此時,魏、韓兩國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齊國的控制,如此一來,齊國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對趙國形成了威逼之勢,趙武靈王見此,脅迫韓國交還在韓國為質的燕國公子姬職,準備將其立為新任燕王,但是此時的趙國並沒有足夠的實力抗衡齊國,只能讓他去秦國向外祖父秦惠文王求援。秦惠文王認為一個與秦交好的燕國有利於牽制齊國,遏制齊國的發展,於是便調集大軍,借道趙國,進入了燕國,驅逐了不得人心的齊軍,姬職得以回國繼位,是為燕昭王。

「千金買馬骨」、「修築黃金臺」這些事情大家也都比較清楚,筆者在這就不過多敘述了,我們來看看燕昭王向齊國復仇的事情。

公元前286年,齊國大敗趙國,使得趙國一時之間無法支援宋國,齊國趁勢帶著自己的「小弟」——魏國、楚國滅掉富庶天下的宋國,齊國佔據了整個淮泗之地,引起了秦、趙等國的不滿,燕昭王趁此時機聯合秦、趙等國組成五國同盟,討伐齊國。齊國因齊閔王的窮兵黷武,軍民皆無戰心,很快就被聯軍打敗,齊閔王逃亡莒城後被虐殺,齊國幾乎亡國。

就在樂毅率領燕軍兵圍莒城、即墨之時,那位被譽為「執君」的燕昭王撒手人寰,其子燕惠王繼位。燕惠王因早年與樂毅曾有過矛盾,還因此被老爹燕昭王一頓胖揍,此時對領兵在外的樂毅更是十分不放心,這就正中了田單的下懷——在田單的反間計之下,燕惠王臨陣換將,使得樂毅逃回了闊別十餘年的趙國,新任燕軍主將騎劫被田單打敗,燕國霸業迅速凋零……

時間來到了戰國後期。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去世,燕王喜即位。此時的趙國相繼遭遇了長平之戰的慘敗、邯鄲之戰的慘勝,國力大損。燕王喜打著與趙國結盟的旗號,派遣丞相慄腹刺探趙國虛實,在得知趙國男丁幾乎全部戰死的消息後,燕王喜於公元前251年派出五十萬大軍進攻趙國,結果招致慘敗,國都兩次被趙軍圍困。

公元前243年,不甘失敗的燕王喜以老將軍劇辛為將,進攻趙國,結果再度慘敗,從此之後,燕國本就不厚的家底被丟了個一乾二淨,只能任秦國宰割……

相關焦點

  • 燕國衰亡的原因
    燕國存在時間比其他諸侯國較長,早在西周時期大分封階段,燕國統治者就是和周天子同宗的姬姓貴族,這說明燕國對周朝禮樂制度的傳承必然勝過其他諸侯國。
  • 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政,力圖保全燕國,為何卻未能阻止燕國的滅亡
    燕太子丹是戰國末年的燕國儲君,為了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可惜他未能挽救燕國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那燕太子丹是如何挽救燕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為質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對當時的天下大事了解的十分透徹。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強大,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嬴政看望燕太子丹,給太子丹解釋其良苦用心,燕太子丹不理會。之後,趙姬約嬴政、燕太子丹宴飲,想要緩和二人關係,太子丹追問秦軍為何不繼續攻打趙國橑楊,與嬴政發生爭辯。嬴政帶太子丹去林光宮,太子丹從修訂書文之事看出嬴政滅六國的決心。由此,當劇情走到這一步,已經為秦王嬴政和燕太子丹之間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嬴政看望燕太子丹,給太子丹解釋其良苦用心,燕太子丹不理會。之後,趙姬約嬴政、燕太子丹宴飲,想要緩和二人關係,太子丹追問秦軍為何不繼續攻打趙國橑楊,與嬴政發生爭辯。嬴政帶太子丹去林光宮,太子丹從修訂書文之事看出嬴政滅六國的決心。由此,當劇情走到這一步,已經為秦王嬴政和燕太子丹之間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 《大秦賦》:秦滅六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燕王喜最慘
    然而,《大秦賦》前2/3的篇幅,基本上是用來描寫嬴政與嫪毐、呂不韋、趙姬等人之間的糾葛,導致最重要的「秦滅六國」主劇情,被壓縮嚴重。在《大秦賦》最後幾集裡,導演只使用了幾個鏡頭,便迅速結束了秦國滅亡六國的重要情節。甚至秦國攻打燕國和魏國時,連鏡頭都沒有,就用幾句旁白,便交代完這幾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燕過怎會無痕——談燕國之存亡
    《風雲戰國之燕國》中,講了燕國的起始榮衰興滅,一言以概之,曰:「燕過無痕」。劇中是以秦國一統六國之際為結束點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燕國曾經輝煌也罷,落魄也好,都終將化為歷史中不起眼的幾粒塵埃。然而,自自周武王於公元前1044年封其王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及至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亡,歷經四十四代,八百多個春秋,作為戰國七雄中血統最正的老牌諸侯,燕國就真的一去了無痕了嗎?非也!
  • 蘇洵的六國論真的論證嚴謹嗎?為借古諷今而還是削足適履?
    蘇洵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敗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全文就是圍繞這樣一個中心論點來組織論據,進行論證。他把六國的破滅分成兩種類型來分析。先是鄰近秦國的三個國家:韓國、魏國、楚國。此三國以土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土地越割越少,秦國隨之越來越強,日削月割,最終滅亡。這樣論證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接著是三個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齊國、燕國、趙國。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亡國之君的?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但是趙國在戰術上的勝利,並不足以扭轉秦國在戰略上對六國的攻勢,顯然韓王安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公元前230年,內史騰率秦軍攻韓,在位9年的韓王安投降,韓國自此滅亡。韓王安被軟禁於陳縣,本來可以安度晚年,結果韓國舊貴族發動了叛亂。秦王政為求高枕無憂,下令將其處死。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到秦始皇嬴政時,奮六世之餘烈,先後滅亡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後,關於繼續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有過一番爭論。李斯指出,分封制最終會造成諸侯國的疏遠和相互攻伐,為了避免周朝的覆轍,建議實行郡縣制。
  • 周朝為什麼會滅亡?春秋戰國只是催化劑,這才是真正原因
    關於周朝的滅亡,通常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畢竟是春秋戰國的亂世導致了秦國的不斷崛起和周朝的不斷衰落,最終在公元前256年,由秦軍攻入雒邑滅亡周朝。 不過歷史的現實可沒有這麼簡單,實際上在周朝的滅亡過程當中,春秋戰國的亂世只是一針催化劑,秦國的進攻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大秦賦》中,燕國痛罵秦國和趙國為「馬奴」,是信口開河嗎?
    只不過現在,燕國也將趙國痛罵為馬奴。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中,燕國痛罵秦國和趙國為「馬奴」,是信口開河嗎?一首先,結合歷史上的情況來看,《大秦賦》中,燕太子丹等人痛罵秦國和趙國為「馬奴」,其實不是信口開河。而這,則要追溯秦國和趙國的起源了。一方面,秦國的始祖秦非子,是商朝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後。
  •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六國覆亡後,那些末代君王都去哪了?
    因為末代君王有諡號的比較少,所以我們一般也將其稱之為「韓王安」,下文也是一樣的道理。韓王安即位之時,韓國已經危如累卵,韓王能夠直接控制的城池不過十餘座,只能靠著向秦國稱臣納貢,以期存國。在秦王政先後解決嫪毐、呂不韋兩個對秦王親政有極大阻礙的政治集團後,積極備戰,在公元前230年發動了滅韓之戰,拉開了秦滅六國之戰的序幕。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韓國已經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不得已,韓國只能向秦國表示投降,並成為秦國的藩屬國,韓王安做了階下囚被送到鹹陽,最後被處死。秦國派名將王翦、蒙武一起,兵分兩路發動60萬大軍直擊楚國,在兵力懸殊之下,楚國根本沒有還擊之力,所以在公元前223年,楚國都城壽春被攻破,楚王負芻被王翦俘虜,強悍的楚國至此滅亡。
  • 北方有山其名為燕,其野有國以燕為名;我國歷史上的兩個燕國
    有說法是中原燕國,在商朝時就以及是方國了,以燕國為名,其歷史是要久遠於後來的姬姓燕國的,她或許是我國歷史上最無可奈何的諸侯國了,她名為燕國時,被後來得名的燕國奪取了名字,無奈的接受被稱為南燕;作為以南燕為國命,卻沒想到幾百年後,在其附近地區又出現了一個名為南燕的政權。
  • 秦滅六國實現大統一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麼樣的下場?
    歷史有時很神奇,甚至我們都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意外。有詩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秦滅六國期間,戰死的六國兵將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然而,六國的末代君王卻沒有一個戰死沙場,而是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階下之囚,以期重獲新生。
  • 秦滅六國以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 秦王嬴政深以為然,並採納了尉繚、李斯的計策,派人攜帶大量財物出使六國,離間六國君臣,進而拆散六國之間的合縱。在此基礎上,尉繚積極加強軍事部署。那麼,首先從哪一國家下手呢?李斯認為,先從韓國入手。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六國國君最後都是什麼樣的下場?
    我們經常看見電視劇中,王朝被推翻之後君王的悲慘下場,那麼秦始皇嬴政這樣一個在歷史上留下千古暴君名聲的皇帝,在一統六國後,又是怎樣對待那六國的君主呢?他們都去哪兒了?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王賁滅趙趙國是繼韓國之後第二個被滅的國家,其國君為趙代王嘉,乃是趙悼襄王的長子。但是趙嘉並不得趙悼襄王寵愛,因此趙國君主本為趙嘉弟弟趙遷。公元前228年,王翦攻克了邯鄲俘虜了趙遷,趙嘉卻在趙國貴族的保護下逃到了北地,並且被扶持為趙代王。奈何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帶領大軍攻克代地,虜獲了趙嘉,從此趙國滅亡。而趙嘉被擒後所有宗族都被遷往天水。當時的天水是苦寒之地,過慣富貴生活的趙嘉根本無法適應,因此在到達天水後不久就去世了。
  • 秦滅六國的過程是怎樣的?那個國家最難打?
    其次我覺得是燕國還有趙國吧,這兩國都是有餘部繼續活動,是拖的時間比較長,最終滅亡的時間也比較晚。下面我們來看下,具體是怎麼樣收了六國的?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滅六國的行動從這一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