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這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幾乎與周王朝同歲,太史公在《史記》中曾說過「歷時八九百歲」。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燕國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奭的封國。說起周武王的弟弟,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那位制定周禮的周公旦,而對於召公奭這個人可能沒什麼印象。
在周武王死後,因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與召公奭共同輔政,一人任太師、一人任太保,並且以鎬京為界限,以西聽從召公奭的號令,以東則是聽從周公旦的號令。在周公旦著手制定周禮之時,召公奭出鎮成周之地,負責營造洛邑。周成王死後,召公奭又與畢公高輔佐周康王施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周的「成康之治」,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勞要分給召公奭。
這個幾乎與周王朝同歲的國度,是在哪任君王的手中走向衰敗,又是在哪任君王的手中滑入滅亡深淵的呢?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大家也都清楚,那就是那位燕國末代君王燕王喜。第一個問題是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答案的,因為燕國的底子太薄了,這個國家的強盛不過是曇花一現,樂毅得以幾乎滅亡齊國,不過是因為以秦趙為主力的五國聯軍幾乎全殲了觸子、達子率領的齊軍主力,燕軍繼而撿了一個大便宜。隨著燕昭王的逝去,燕國仿佛一夜回到了從前,如果硬要找一位君王出來為此負責,那就只能是燕昭王之子燕惠王……
公元前318年,燕國因為燕王噲效仿上古先王,主動將王位禪讓給燕相子之,引起了一場內亂,史稱「子之之亂」。而後,齊宣王打著幫助燕太子平復國的旗號,出兵幹涉燕國內亂,使得燕王噲、燕相子之、燕太子平三人紛紛死在了這場內亂之中,齊軍佔領了燕國全境。
此時,魏、韓兩國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齊國的控制,如此一來,齊國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對趙國形成了威逼之勢,趙武靈王見此,脅迫韓國交還在韓國為質的燕國公子姬職,準備將其立為新任燕王,但是此時的趙國並沒有足夠的實力抗衡齊國,只能讓他去秦國向外祖父秦惠文王求援。秦惠文王認為一個與秦交好的燕國有利於牽制齊國,遏制齊國的發展,於是便調集大軍,借道趙國,進入了燕國,驅逐了不得人心的齊軍,姬職得以回國繼位,是為燕昭王。
「千金買馬骨」、「修築黃金臺」這些事情大家也都比較清楚,筆者在這就不過多敘述了,我們來看看燕昭王向齊國復仇的事情。
公元前286年,齊國大敗趙國,使得趙國一時之間無法支援宋國,齊國趁勢帶著自己的「小弟」——魏國、楚國滅掉富庶天下的宋國,齊國佔據了整個淮泗之地,引起了秦、趙等國的不滿,燕昭王趁此時機聯合秦、趙等國組成五國同盟,討伐齊國。齊國因齊閔王的窮兵黷武,軍民皆無戰心,很快就被聯軍打敗,齊閔王逃亡莒城後被虐殺,齊國幾乎亡國。
就在樂毅率領燕軍兵圍莒城、即墨之時,那位被譽為「執君」的燕昭王撒手人寰,其子燕惠王繼位。燕惠王因早年與樂毅曾有過矛盾,還因此被老爹燕昭王一頓胖揍,此時對領兵在外的樂毅更是十分不放心,這就正中了田單的下懷——在田單的反間計之下,燕惠王臨陣換將,使得樂毅逃回了闊別十餘年的趙國,新任燕軍主將騎劫被田單打敗,燕國霸業迅速凋零……
時間來到了戰國後期。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去世,燕王喜即位。此時的趙國相繼遭遇了長平之戰的慘敗、邯鄲之戰的慘勝,國力大損。燕王喜打著與趙國結盟的旗號,派遣丞相慄腹刺探趙國虛實,在得知趙國男丁幾乎全部戰死的消息後,燕王喜於公元前251年派出五十萬大軍進攻趙國,結果招致慘敗,國都兩次被趙軍圍困。
公元前243年,不甘失敗的燕王喜以老將軍劇辛為將,進攻趙國,結果再度慘敗,從此之後,燕國本就不厚的家底被丟了個一乾二淨,只能任秦國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