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戰國之燕國》中,講了燕國的起始榮衰興滅,一言以概之,曰:「燕過無痕」。劇中是以秦國一統六國之際為結束點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燕國曾經輝煌也罷,落魄也好,都終將化為歷史中不起眼的幾粒塵埃。
然而,自自周武王於公元前1044年封其王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及至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亡,歷經四十四代,八百多個春秋,作為戰國七雄中血統最正的老牌諸侯,燕國就真的一去了無痕了嗎?
非也!
華夏歷史似乎在那時開了一個大玩笑,秦國自孝公起,積累七世之力,歷時近一百五十年才得以讓天下只有一個「秦」一個國號,可是在秦始皇去世僅四年,大一統的秦國走過了它的第十四個年頭,秦朝就走向了滅亡,而燕國作為存在了八百多年諸侯的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又隨著其它六雄再度立國。
自此「燕」這個國號長久地留存卻了下來,多為後世封國稱號。在東晉多次成為某某政權的國號,諸如前燕、後燕、西燕、北燕等,隋末起義軍首領王須拔以及高開道所建立的政權亦稱燕國。
不僅如此,在很多朝代「燕」都作為王號封給了很多王爺,如漢之盧綰、劉定國,三國公孫淵、曹宇,唐朝李藝,五代劉守光……當然,其中最出名者要數明朝燕王朱棣,他可是從燕王走上了皇帝寶座之上,而且是在國朝伊始造反成功,翻遍史冊,在大一統帝國裡以王逆勢兵變稱皇者,好像也就只有他和秦王李世民了。
這還只是以「燕王」作為封號的王爺,要是再說如宋太祖次子趙德昭所封的「燕懿王」等雙字王號,那怕是有成百上千個。
如此,「燕」之名就已千秋不衰,那麼燕國就僅因為存國時間長而被歷史銘記嗎?
非也!
秦滅漢興,究其緣由歷來最主流的一種說法:秦國以霸道法制為本,不施仁政苛法制民,十四載而終;漢以王道懷仁與霸道法制並行,多施仁政與民休息,興四百餘年。
在秦統一天下前的幾百年裡,隨著鐵器時代的進入,被開墾出來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多,各諸侯國的實力持續增強,人心也開始思變,如此中原進入了「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戰國時代,此時諸國都不自覺走上了霸道圖強之路,燕國因為地緣關係以及自居正統血脈,卻在兩者之間徘徊。可以說,當時的天下,燕主王道,其餘六國主霸道,王霸並存。
秦國統一天下,中國歷史進入大一統時代,秦朝實行霸道法制二世而亡;劉邦立漢以後,當然也面臨和秦始皇當年一樣的選擇,以何治國,最終選擇了一種什麼方式呢?
選擇的是王霸並舉,以霸道治逆,以王道治民。
劉邦立漢後,當時國內可並沒有完全平靜,劉邦思考了很久後,決定以王道的分封與霸道的郡縣並行,大封劉氏子弟與功臣以安某些地方,其次在其他地方實行郡縣制,直接歸中央管轄。在國內稍平靜後,就在以王道安民的同時,以霸道大肆殘殺功臣,無數王侯被滅,將更多的地方直接收歸國有。
到了漢武帝時,更是把王道霸道各一,創出了《推恩令》,逐步減輕藩王封國的對國家的牽制,漢武帝更聰明的是,用了儒家王道來逐步統一了天下人心,儘管骨子裡仍舊法家霸道那一套,可是只要百姓活得有飯吃,才不理會這些呢?經過歷史的檢驗,漢武帝那一套確實在封建時代是最好的選擇,歷代也都以此為治國之本。
秦統一六國,僅以本國之術來治天下,如此安能長存?到了漢朝,不僅統一天下疆域,更以六國霸道和燕國王道兼容,才讓漢朝國祚綿長。
試想,若燕國也和其他六國一樣,絕了王道的種子,怕是會讓後來的漢朝諸君失去很大的借鑑,從這方面來說,燕以王道永生。
當然除此之外,燕國八百年來,也是多有膾炙人口的故事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燕國有條大河叫易水,易水邊燕太子丹含淚送別西去秦國圖謀刺殺始皇的荊軻,荊軻此去秦國,肩上扛得是大燕一國之重,怎奈他為了盡全功,活擒始皇逼其以讓其歸還侵佔的六國土地,而錯失了刺殺始皇之機,否則,華夏歷史真的有可能是另一番局面。
燕昭王名姫直,是戰國時期功名赫赫的中興之主。在位期間臥薪嘗膽,任用蘇秦、樂毅等天下大才。蘇秦可是天下獨一份,少時苦讀頭懸梁錐刺股,壯年時期身兼六國丞相,其後二十餘年間齊不改初衷,是為尾生;樂毅在燕國王實行改革,編練新軍,其後更是率領諸國聯軍一舉連陷齊國七十餘城,成為千秋佳話。然而多年的宵衣旰食,燕昭王在燕國雪恥之後沒多久就崩逝了,繼位者不賢,讓燕國只強了僅此一代,若再給燕昭王二十年,怕是燕國也有角逐天下之力。
燕昭王早期有志於中興燕國,卻苦於無大才相輔,謀士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千金買骨」的故事:古有國君想要以千金之資買千裡馬,多年不可得,一個近侍說他可以做到。經過辛苦尋覓,近侍找到了一匹千裡馬,然而卻是死的,近侍以五百金購得馬骨而回,國君大怒,近侍卻說死的千裡馬尚且用五百金來買,何況活馬呢?國君買千裡馬的誠意自然天下皆知,何愁買不到千裡馬。果然,不出一年,就有好幾匹千裡馬登門而來。郭隗之意,不宣而明,燕昭王遂為郭隗築黃金臺以視重視人才,自此天下皆知燕昭王求賢若渴,無數賢士自西、南絡繹而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燕國大地經歷了無數的滄桑起伏,卻依舊欣欣向榮。
尤其要說的就是燕山腳下的那一片大地,在明朝竟然成為了國都,也就是燕京故地(時稱順天府,為永樂朝朱棣遷都所建),其後明清兩代都是作為國都的存在,燕地自然大興。建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經過再三抉擇,仍舊選擇了此地為新中國的首都,命名為「北京」。
三千多年前,燕國第一代國君召公,以王道仁政在燕山大地種下了和平興盛的種子,經過了近千年的孕育,這片大地終於開出了最為美麗的和平興盛花,其後不管經歷什麼,可只要春風再臨這片大地,這片大地都會以和平興盛來回報「燕」人。
如是,燕過必有跡可循。
——END——
#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