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過怎會無痕——談燕國之存亡

2020-11-17 望書歸文學社

《風雲戰國之燕國》中,講了燕國的起始榮衰興滅,一言以概之,曰:「燕過無痕」。劇中是以秦國一統六國之際為結束點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燕國曾經輝煌也罷,落魄也好,都終將化為歷史中不起眼的幾粒塵埃。

然而,自自周武王於公元前1044年封其王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及至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亡,歷經四十四代,八百多個春秋,作為戰國七雄中血統最正的老牌諸侯,燕國就真的一去了無痕了嗎?

非也!

華夏歷史似乎在那時開了一個大玩笑,秦國自孝公起,積累七世之力,歷時近一百五十年才得以讓天下只有一個「秦」一個國號,可是在秦始皇去世僅四年,大一統的秦國走過了它的第十四個年頭,秦朝就走向了滅亡,而燕國作為存在了八百多年諸侯的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又隨著其它六雄再度立國。

自此「燕」這個國號長久地留存卻了下來,多為後世封國稱號。在東晉多次成為某某政權的國號,諸如前燕、後燕、西燕、北燕等,隋末起義軍首領王須拔以及高開道所建立的政權亦稱燕國。

不僅如此,在很多朝代「燕」都作為王號封給了很多王爺,如漢之盧綰、劉定國,三國公孫淵、曹宇,唐朝李藝,五代劉守光……當然,其中最出名者要數明朝燕王朱棣,他可是從燕王走上了皇帝寶座之上,而且是在國朝伊始造反成功,翻遍史冊,在大一統帝國裡以王逆勢兵變稱皇者,好像也就只有他和秦王李世民了。

這還只是以「燕王」作為封號的王爺,要是再說如宋太祖次子趙德昭所封的「燕懿王」等雙字王號,那怕是有成百上千個。

如此,「燕」之名就已千秋不衰,那麼燕國就僅因為存國時間長而被歷史銘記嗎?

非也!

秦滅漢興,究其緣由歷來最主流的一種說法:秦國以霸道法制為本,不施仁政苛法制民,十四載而終;漢以王道懷仁與霸道法制並行,多施仁政與民休息,興四百餘年。

在秦統一天下前的幾百年裡,隨著鐵器時代的進入,被開墾出來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多,各諸侯國的實力持續增強,人心也開始思變,如此中原進入了「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戰國時代,此時諸國都不自覺走上了霸道圖強之路,燕國因為地緣關係以及自居正統血脈,卻在兩者之間徘徊。可以說,當時的天下,燕主王道,其餘六國主霸道,王霸並存。

秦國統一天下,中國歷史進入大一統時代,秦朝實行霸道法制二世而亡;劉邦立漢以後,當然也面臨和秦始皇當年一樣的選擇,以何治國,最終選擇了一種什麼方式呢?

選擇的是王霸並舉,以霸道治逆,以王道治民。

劉邦立漢後,當時國內可並沒有完全平靜,劉邦思考了很久後,決定以王道的分封與霸道的郡縣並行,大封劉氏子弟與功臣以安某些地方,其次在其他地方實行郡縣制,直接歸中央管轄。在國內稍平靜後,就在以王道安民的同時,以霸道大肆殘殺功臣,無數王侯被滅,將更多的地方直接收歸國有。

到了漢武帝時,更是把王道霸道各一,創出了《推恩令》,逐步減輕藩王封國的對國家的牽制,漢武帝更聰明的是,用了儒家王道來逐步統一了天下人心,儘管骨子裡仍舊法家霸道那一套,可是只要百姓活得有飯吃,才不理會這些呢?經過歷史的檢驗,漢武帝那一套確實在封建時代是最好的選擇,歷代也都以此為治國之本。

秦統一六國,僅以本國之術來治天下,如此安能長存?到了漢朝,不僅統一天下疆域,更以六國霸道和燕國王道兼容,才讓漢朝國祚綿長。

試想,若燕國也和其他六國一樣,絕了王道的種子,怕是會讓後來的漢朝諸君失去很大的借鑑,從這方面來說,燕以王道永生。

當然除此之外,燕國八百年來,也是多有膾炙人口的故事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燕國有條大河叫易水,易水邊燕太子丹含淚送別西去秦國圖謀刺殺始皇的荊軻,荊軻此去秦國,肩上扛得是大燕一國之重,怎奈他為了盡全功,活擒始皇逼其以讓其歸還侵佔的六國土地,而錯失了刺殺始皇之機,否則,華夏歷史真的有可能是另一番局面。

燕昭王名姫直,是戰國時期功名赫赫的中興之主。在位期間臥薪嘗膽,任用蘇秦、樂毅等天下大才。蘇秦可是天下獨一份,少時苦讀頭懸梁錐刺股,壯年時期身兼六國丞相,其後二十餘年間齊不改初衷,是為尾生;樂毅在燕國王實行改革,編練新軍,其後更是率領諸國聯軍一舉連陷齊國七十餘城,成為千秋佳話。然而多年的宵衣旰食,燕昭王在燕國雪恥之後沒多久就崩逝了,繼位者不賢,讓燕國只強了僅此一代,若再給燕昭王二十年,怕是燕國也有角逐天下之力。

燕昭王早期有志於中興燕國,卻苦於無大才相輔,謀士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千金買骨」的故事:古有國君想要以千金之資買千裡馬,多年不可得,一個近侍說他可以做到。經過辛苦尋覓,近侍找到了一匹千裡馬,然而卻是死的,近侍以五百金購得馬骨而回,國君大怒,近侍卻說死的千裡馬尚且用五百金來買,何況活馬呢?國君買千裡馬的誠意自然天下皆知,何愁買不到千裡馬。果然,不出一年,就有好幾匹千裡馬登門而來。郭隗之意,不宣而明,燕昭王遂為郭隗築黃金臺以視重視人才,自此天下皆知燕昭王求賢若渴,無數賢士自西、南絡繹而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燕國大地經歷了無數的滄桑起伏,卻依舊欣欣向榮。

尤其要說的就是燕山腳下的那一片大地,在明朝竟然成為了國都,也就是燕京故地(時稱順天府,為永樂朝朱棣遷都所建),其後明清兩代都是作為國都的存在,燕地自然大興。建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經過再三抉擇,仍舊選擇了此地為新中國的首都,命名為「北京」。

三千多年前,燕國第一代國君召公,以王道仁政在燕山大地種下了和平興盛的種子,經過了近千年的孕育,這片大地終於開出了最為美麗的和平興盛花,其後不管經歷什麼,可只要春風再臨這片大地,這片大地都會以和平興盛來回報「燕」人。

如是,燕過必有跡可循。

——END——

#歷史文化#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趙悼襄王趙偃中計,要與秦國籤訂盟約,但是要燕太子丹的人頭,嬴政用一個死囚人頭騙過趙偃,秦趙盟約籤訂。嬴政看望燕太子丹,給太子丹解釋其良苦用心,燕太子丹不理會。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燕太子丹一直都是太子,也即到死都沒有成為燕國的君主。換而言之,燕王喜是燕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君主。在戰國末期,燕太子丹甚至策劃了荊軻刺秦的事件,這導致燕王喜為了平息秦王嬴政的憤怒,所以殺掉燕太子丹,以此向秦國求和。當然,這依然阻擋不了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決心,燕國最終被秦國消滅,燕王喜自然也成為燕國的亡國之君了。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趙悼襄王趙偃中計,要與秦國籤訂盟約,但是要燕太子丹的人頭,嬴政用一個死囚人頭騙過趙偃,秦趙盟約籤訂。
  • 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政,力圖保全燕國,為何卻未能阻止燕國的滅亡
    燕太子丹是戰國末年的燕國儲君,為了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可惜他未能挽救燕國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那燕太子丹是如何挽救燕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為質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對當時的天下大事了解的十分透徹。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強大,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 北方有山其名為燕,其野有國以燕為名;我國歷史上的兩個燕國
    有說法是中原燕國,在商朝時就以及是方國了,以燕國為名,其歷史是要久遠於後來的姬姓燕國的,她或許是我國歷史上最無可奈何的諸侯國了,她名為燕國時,被後來得名的燕國奪取了名字,無奈的接受被稱為南燕;作為以南燕為國命,卻沒想到幾百年後,在其附近地區又出現了一個名為南燕的政權。
  • 燕國,它的幸與不幸 | 《風雲戰國之列國》
    即使燕國的歷史長達八百年,可其中關於燕國最耳熟能詳的故事,莫過於荊軻刺秦了。這個默默無聞的國家,究竟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風雲戰國》傳達給我們一種重要的觀點:燕國之亡,亡於傳統。這裡我們將在原片的基礎上,做一些背景知識的補充說明。
  • 燕國多悲歌
    思考再三,他決定效法堯舜,將國家託付給子之,這樣既能使自己具有堯舜那樣的品德,又表現了自己對於大臣的信任。這真可謂是一舉兩得!自己可以沽名釣譽,又可以從繁重的政務中擺脫出來。燕王不禁為自己的妙招手動點個讚!燕王噲把軍國大政交給子之後,子之的地位變得更加尊貴了。此時的子之雖然在名義上掌管了燕國的大權,但此時燕國的大部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為了取得官員任免權。子之又派人去遊說燕王噲。
  • 《大秦賦》燕國黑科技曝出,膠底鞋好厲害,燕太子不屑於嬴政
    燕國黑科技曝出,除了大場面有看點外,細節處,也是有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方,話說燕國什麼時候軍工這麼發達了,連膠底鞋都生產出來了呢? ,都難逃被秦國的虎狼之師所吞沒的命運。
  • 燕國為何沒有存在感?
    但當時的燕國不能與後世的河北割據勢力等量齊觀。河北又稱「燕趙之地」,由於燕國起步晚,河北平原的南部早已被晉國(後來則是趙國、魏國)滲透,燕國僅得到河北的北部。燕南長城沿易水修建,燕太子丹送荊軻也只送到易水邊,可知燕國南部邊界穩定在易水一線。
  • 黃金臺之燕昭王
    燕昭王繼位了,但他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 戰國燕國風雲人物之樂毅
    樂毅戰國中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後因受到燕惠王的猜忌,投奔趙國。 早年經歷 樂毅年少聰慧,喜好兵法。在趙武靈王被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樂毅離開了趙國來到魏國。
  • 燕昭王求賢誠意滿滿,重用有才之人,使得天下才子都願去燕國!
    在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燕王噲沒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卻將燕國的王位交給了自己的大臣子之,這就導致了第二年到時候,姬平太子與大將軍市暗中合謀,調集兵馬去對子之進行討伐。可就在太子討伐子之時,齊國卻趁機進攻燕國,燕國輕而易舉的被齊給攻破,大量的錢財寶物也被齊國給搶走。
  • 荊軻刺秦,燕國義士死幾何?
    做為燕國儲君的太子姬丹怎能不痛心疾首,怎能不謀劃存續圖強之略!太子丹回國時間不太長,樊於期逃亡到燕國,大體在燕太子丹歸國次年,即公元前231年。鞠武曾勸姬丹不要收留樊於期,以免觸怒秦王,招來大禍。即燕太子丹回歸燕國次年,公元前231年,桓齮逃到家鄉燕國,改名換姓。從時間節點相符,情節上有差距,不能因一次戰敗就為秦王痛恨至深。傾向前說。
  • 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首爾都曾屬於它
    這個諸侯國就是燕國。那麼提起燕國你能想到什麼,有人不假思索地會想到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一心要復興的國家,別誤會,此燕非彼燕,還有人會想到荊軻刺秦王,除此之外呢?似乎只能搖頭說不知。其實存在感不強的燕國,建國800餘年,並不是只留下荊軻刺秦王一事。那麼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現在韓國的首都首爾都曾屬於它。
  • 燕國郭隗施國策,敬以為師築宮牆!
    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臺」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 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小說《天龍八部》中,有著「南慕容北喬峰」之稱的慕容復是一個武功高強,一門心思想要復興「燕國」,最終卻因為復國無望而變得瘋瘋癲癲的悲劇反派角色。我們都知道,很多小說的取材都源於歷史,《天龍八部》也不例外,那麼問題來了,慕容復口中的「燕國」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呢?
  • 為什麼要說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在瞎折騰
    這就是燕太子丹送荊軻西行入秦的原因。說起來,這種把國家的存亡押寶似的押在一個刺客身上的做法實在是有點兒幼稚可笑,他反映的實際上是一個人的無知、無奈和不成熟,也就是說,這是燕太子丹在瞎折騰。(田光與燕丹 圖片來源於網絡)燕太子丹的這一做法,燕國幾乎沒有人支持為了實現這一願望,這個燕太子丹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
  • 六國衰亡之燕國篇:與周朝同歲的古老國度,誰該為其的滅亡負責?
    燕國,這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幾乎與周王朝同歲,太史公在《史記》中曾說過「歷時八九百歲」。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燕國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奭的封國。說起周武王的弟弟,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那位制定周禮的周公旦,而對於召公奭這個人可能沒什麼印象。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戰國著名「導演」,匹夫之勇註定不能救國
    距今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後商朝滅亡,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大封功臣,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姬奭被封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約600多年後,燕昭王任用樂毅、秦開等為將,燕國合縱攻齊,盛極一時。然而,戰國末年,秦國傲視群雄,燕國不能自保,最終被秦國所滅,國祚822年。作為燕國最後一位太子,燕太子丹堪稱一代悲劇。
  • 燕國的政治改革走了彎路
    燕國的總理子之跟蘇代是親家,想著謀朝篡位。蘇代訪問齊國回到燕國之後,燕國最高領袖姬噲問蘇代:「您看齊國能不能稱霸呢?」蘇代回答說:「不能。」姬噲說:「為啥呢?」蘇代說:「不信任手下的人。」子之就正式登上了國家權力的最高峰,姬噲歲數大了,不再聽取任何匯報,徹底退下來了,國家一切事務都讓子之裁決。到了公元前三一四年,燕國最高領導人子之執政三年,燕國內部是一片混亂。
  • 戰國燕國風雲人物——蘇秦
    燕昭王在目睹齊軍燒殺擄掠,搶奪祭祀重器的慘烈,私下暗暗決定此生之志——復仇。可是,燕昭王面對國破家亡,一窮二白的局面,復仇如何可期?面對的又是強齊。 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燕昭王拜郭隗為師,築黃金臺延攬賢士,天下有才之人紛紛到燕國施展才華。